查看原文
其他

时事 | “性侵丑闻”蔓延全球,美国最先引爆,法国知名导演深陷其中,英国国防大臣因此辞职!

2017-11-06 科科 社会科学报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美国好莱坞金牌制片人哈维·温斯坦因性侵“黑历史”身败名裂,同时在各大社交网站上引爆了女性反性侵的话题。


哈维·温斯坦


哈维·温斯坦性侵事件中的部分受害者(图片来源于CNN)


另外一件性侵案的主角是《纸牌屋》的男主角凯文·史派西(Kevin Spacey),他被指控对当时14岁的安东尼·拉普实施性侵行为。



网络社交媒体上的女性发起了自揭性骚扰伤疤的话题“我也是(MeToo)”,而且已经发展成线下运动,数万名女性走上街头,公开控诉性侵。



“Me too”的发起人米兰诺(Alyssa Milano)的推文。


“如果你也曾受到性侵犯或者性骚扰,请用‘我也是’来回复这条推文。”



数百名女性集体控诉“性侵”。



“这不是身体上的伤痕,而是心灵上的伤口和精神上的创伤!”



“不论我们穿什么,去哪里,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


“性侵”、“性丑闻”、“性骚扰”的话题在全球范围内刮起一阵旋风。“MeToo”运动开始于美国,法国、英国也在不断发酵。


法国社交媒体也兴起了“揭发那只猪”的话题,一些知名的法国人士成为了举报目标,比如法国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国会议员、宗教文化研究教授塔里克·拉马丹。



一名叫Marianne Barnard的加利福尼亚艺术家在推特上指控波兰斯基曾经在她十岁的时候猥亵过她。


导演罗曼·波兰斯基,代表作《第九道门》、《荒岛惊魂》、《天师捉妖》等。


1977年,罗曼·波兰斯基在杰克·尼科尔森的家里与13岁的萨曼塔·盖默发生性关系,犯下轰动一时的性骚扰女童案,后逃避到法国。


受害者萨曼塔·盖默(最右边)


2008年,被美国通缉31年后再瑞士被捕,2010年因受害者表示谅解而获释。


女权组织定于当地时间10月30日在巴黎一家电影档案馆门前举行抗议活动,波兰斯基本人会出席那里举行的作品展。


抗议者在手上写出了“Me too”的字


再来看一下英国。


英国首相特蕾莎·梅现在面临的压力不光是脱欧一事,越来越多地关于英国男性议员行为不检点的举报越来越多,堪称英国议会的“性丑闻门”


具体有多少政府官员和议员牵扯其中,36人?41人?我们不得而知,只是知道数字在增长!这也意味着我们能够知道曾经受到性骚扰伤害的人越来越多。


英国首相特蕾莎·梅


英国政府内部最新爆出的性丑闻主角是英国国防大臣迈克尔-法伦,他已经承认在2002年时多次触碰一位名叫朱莉亚-哈特利的女记者的膝盖。


朱莉亚-哈特利与英国国防大臣迈克尔-法伦


11月1日,迈克尔·法伦宣布辞职。他表示最近出现了很多关于他本人一些过去行为的指控,其中很多都是虚假的,但是他同时承认过去确实有些行为不能达到他所任职务的高要求。


不光是迈克尔·法伦,英国脱欧大臣马克·卡尼尔、保守党议员克拉布、前内阁成员史蒂芬·克莱布都陷入到了性侵丑闻当中。

保守党议员克拉布

脱欧大臣马克·卡尼尔


之所以发生类似情况,是因为为英国正科工作的女性一般都属于自由职业者,她们没有投诉雇主的方便渠道。


事情发生了,她们可能没有任何办法。


面对伤害,难道只能默默忍受吗?



这是10月30日《地铁报》和《泰晤士报》的头版页面,特蕾莎·梅已经下令对卡尼尔进行调查,而且对于丑闻,她已经焦头烂额。


面对越来越多的针对英国议员和政府官员性骚扰的指控,特蕾莎·梅写信给各党派领导要求大家“跨越党派、严肃、迅速”地回应这一事态。同时,她承诺要采取行动保护政府雇员不受性骚扰侵犯。



由哈维·温斯坦性侵丑闻引爆的全球性话题,能持续多久,又会有多少不为人知的事情被发掘?


等这场风波过去之后,再发生性侵的事件,又有多少人关注?


谁来保护受到性骚扰、性侵犯的人?


要注意的是,受伤害的不光包括女性(占绝大多数),还有很多男性,这点很重要!


法律不能防止性侵的发生,但它是解决性侵问题最有力的武器!



我们先来看一下在美国如何界定“性侵”。


性侵犯泛指一切种类与性相关、且违反他人意愿,对他人做出与性有关的行为。可包括强制性行为交、强迫亲吻、色狼的性骚扰、非礼、性虐待等,露体、窥淫在司法判例上也可能被算是性侵犯。


根据美国司法部(2015年)的调查,每隔98秒就有一位美国人受到性侵犯。



这张图片来源于国外网站RAINN,从这张图中可以看到每一年有多少美国人受到性侵犯。


最令人震惊的是其中一条,每年有6.3万名儿童遭受性侵犯。


受性侵害的人群,以未成年女性、青年女性居多,男性也有。



1998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受害者90%是女性,10%是男性,这其中儿童、青年女性占大多数!


提到儿童性侵,我们先来看一条新闻。


从11月1日开始,美国国务院将开始注销登记在案的性侵儿童犯护照,并要求他们申请一本标示前科的新护照。



本来美国人的护照是长这个样子的,如果加上特殊的标示,那会是什么样的呢?



请君一笑而过,这是一个很严肃的话题!


正经地说,美国国务院表示,首次申请护照者也会收到标记前科的护照,这个标示将印在护照封底内面,内容为,“持有人曾性侵未成年人,依美国法律为性犯罪者”。


国务院在travel.state.gov网站上发布声明表示,将不会向登记在案的性侵儿童者核发护照卡这种较小的旅行证件,因为护照卡没有足够空间印上警示。


这项新措施是为了落实去年的“国际梅根法(International Megan’s Law)”,这项法令旨在遏止剥削儿童和儿童性观光产业。


我们先来跟大家普及一下“梅根法”,它被称为美国最为严厉的反性侵法律


这项法律的制定源自一场悲剧:


1994年7月的一天,新泽西州小镇汉密尔顿,7岁的梅根·坎卡被邻居杰瑟·蒂曼得科斯哄骗到他的家中,说是看新买的一只小狗。在屋内,蒂曼得科斯强奸了小梅根,随后用一根皮带将其勒死。紧接着,他将小梅根的遗体放入自己的卡车中,又对遗体进行了性侵害。最终,他将小梅根的遗体放入一个木头玩具中,扔到公园内。


当年遭性侵遇害的梅根·坎卡,图片转自新京报


小梅根的遭遇轰动全美。在小梅根父母的奔走呼吁,强力推动之下,新泽西州议会通过了一系列法案,强制要求性侵者登记个人信息、州政府建立跟踪数据库、当有性侵前科者搬入社区时要及时通知社区、对于重复多次性侵者予以终身监禁等。相关法律被命名为“梅根法”,以示纪念。


1996年5月,时任克林顿政府批准联邦层级的“梅根法”。



比较讽刺的是,签署批准梅根法的克林顿也因为性丑闻被弹劾。


根据“梅根法”的规定,性侵者获释出狱后,必须在居住的当地社区登记报备个人行踪、住址、驾照号码、体貌特征等;此外,警方会将上述信息向社区公布,并在互联网上予以广而告之,以示警醒。


现在,美国五十个州都拥有了自己的“梅根法”,虽然没有完全杜绝性犯罪,但是确实减少了性犯罪的危险。


从媒体的声音中,我们听到性侵话题的一般是成年男性对年轻女性、儿童的侵害,不去区分成年和未成年人受性侵的伤害孰大孰小,他们都是受害者。


从感性的角度看,我们更不想看见的是儿童受到性侵。


2017年11月1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今天发布的一份最新报告中指出,全球为数众多的儿童(甚至包括年龄低至一岁的婴幼儿)正在遭受暴力伤害,家庭暴力、性暴力、校园暴力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儿童身上。



通过这份报告,我们知道了一些可怕的数字:


·  全球,约有1500万15到19岁的青春期女童曾被强迫性交或发生其他形式的性行为。


·  在遭受过性暴力的女童中,只有1%的人表示她们曾寻求专业帮助。


·  在28个有相关数据统计的国家,以平均计,90%曾遭受强迫性行为的青春期女童表示,其遭遇的首次侵犯是熟人作案。此外,来自6个国家的数据显示,朋友、同学和同伴是青春期男童遭受性暴力的最常见施暴者。


2016年3月21日,12岁的Gina在自家后院里拥抱自己的母亲,她家位于Madagascar西北海岸外的Nosy Be岛上。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对40多个国家的数据资料进行调查,发现喀麦隆是性暴力发生率最高的国家,每6名年轻女性就有一人曾在童年时期被迫发生性行为。


在卢森堡、英国、法国、荷兰和西班牙这5个欧盟国家,15岁前至少被成年人施加过一次性暴力的年轻女性占比均超过10%。



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的微博下面,网友们这样评论:


网友车456654:希望少一点暴力,因为那太痛苦,不要再有孩子去经受连大人也承受不住的折磨了。


网友郁奈尔:看了好痛心,保护好未成年,建立好完善的法律制度,让孩子有法可依,让幼小的心灵在有爱的家庭里成长。


我们说了这么多,换一种方式来聊“性侵”话题。



这是美剧生活大爆炸中的一个片段,Sheldon在书店中和一位小女孩聊天,结果被她的朋友Leonard强行带走。因为Sheldon的行为有可能被认为是诱拐儿童,性侵案很多和诱拐儿童是紧密相关的。


这是两首歌,第一首是歌手Dia Frampton的《walk away》。



这首歌是作者根据真实故事写的,一个只有八岁的小女孩,被父亲"送给"那些狗友任其娱乐。故事的结局是小女孩并没有做出任何报复。



第二首是歌手Melanie Martinez演唱的《Tag, You're It》,歌词大意是将一位女孩被伪装成卖冰淇淋的色狼抓住,被带到地下室(一说是停车场),女孩遭到了侵害。


下面是TED演讲的一段视频,讲的是如何帮助性侵受害者。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q0199f556pr&width=500&height=375&auto=0


对于性侵,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文章下面留言讨论。


文章资料综合自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官网、网易新闻、新京报网站、新华网、时光网、搜狐网、维基百科等,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大家都在看

时事 | 种姓、法律、警察,谁为印度“性侵”买单?

见闻 | 外媒看中国式“性革命”

长按二维码关注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社会科学报


微信号:shehuikexuebao

社会科学报官网:http://www.shekebao.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