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 | 李飞:谁在被流量“10万+”牵着鼻子走?

2017-11-06 李飞 社会科学报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10万+”只不过是由资本、市场、新媒体共同催生的一个神话。如果公共部门,甚至学术机构,被“10万+”神话牵着鼻子走,就太不明智了。


全文大约3000字,阅读时长约为5分钟。


报纸原文:《流量写作与“10万+”神话》

作者: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李飞


今天的一个怪现象就是,网络大众常常被新媒体设置的议题牵着鼻子走。最近炒得比较热的“10万+”,就是一例。“10万+”这个说法,源自腾讯公司的微信公众号对阅读量的统计方式。发表在微信公众号上的每篇文章,左下角都会显示阅读数量。有100个人访问这篇文章,左下角就显示“阅读100”,有2345个人访问这篇文章,左下角就显示“阅读2345”,但是,阅读量超过了十万,微信就不再显示精确的数字,而代之以“阅读100000+”。这里的“100000+”就是今天大家经常讨论的“10万+”。故而,“10万+”指的是那些阅读量或者说点击量极大的新媒体文章(所谓的“爆款”、“爆文”)。

  


这个单纯的数字常常被用来代指影响力,甚至有机构想用这个数字来代表学术影响力。但究其根本,这个数字更多的是另一种含义:流量。要看清楚“10万+”背后的实质,还是要从这个含义入手。

  


流量可以理解为网页的访问数量,约略可以等同于店铺的客流量。流量不同于影响力,区分“10万+”的这两个含义,并不是玩弄文字游戏。影响力更多的时候还是在暗示写作本身的思想和价值,而流量是一个客观的概念,之所以被重视,是因为流量可以变现。“10万+”这个说法本来就是由资本市场炒作起来的,而不是写作者自我激励的手段。“10万+”本质上就是投资人这两年常常挂在嘴边的“内容创业”,资本看中的是恰恰是可以变现的,能带来回报的流量。可以说,“10万+”的热议,其实是资本在新媒体时代寻找新的变现手段的表现。而很多自媒体,其写作目的就是吸引流量,进而吸引投资。

  

早在21世纪之前,美国著名的法学、政治学教授桑斯坦,就对正在嵌入人们日常生活的互联网做出了精到的分析。跟一般的技术乐观派不同,桑斯坦认为“网络共和国”有很大的缺陷,很有可能毁掉人们珍惜的共和和民主。桑斯坦的洞见被收集到一本小册子里,中文译名为《网络共和国》。在这本书里,桑斯坦对个人的主权概念进行了有趣的区分。桑斯坦认为人的主权,可以区分为消费者主权和政治主权,前者来源于自由市场,后者来源于自由国家。“消费者主权意味着价格系统”,强调的是消费者的既定偏好;而政治主权则不同,它不认为存在着不可改变的既定偏好,通过讨论,以理服人,是完全可行的。今天的流量写作恰恰是将读者消费者化,将他们的每一次访问量化为一次消费,并想办法在其中获得利润。也就是说,流量写作在不断地迎合、固化人们的消费者主权。

  


因此,新媒体时代的“10万+”写作,要用不同的视角来看待。这种写作模式不妨用“流量写作”来概括。流量写作指的是以新媒体为平台,以流量最大化为目的的写作,其根本目的是吸引投资或者资金,迅速将流量变现。媒体的新旧更替,发生的可能比想象的要快。新媒体或者说自媒体,正在取代传统媒体,成为为人们提供认知图谱的主要来源。因此,认清流量写作的特点,不被其裹挟,就尤其重要。

  

和传统的报刊写作相比,流量写作不再是以理服人,不再关注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而是处心积虑地要搞清人们现在需要什么,怎么迎合人们的心理需求。写作,由启发式、论述式的,变成了迎合式的、移情式的。这也造就了流量写作的三个重要的特征。

  


首先,标题不是概括式的,而是猎奇式的、痛点式的。这其中包括令人深恶痛绝的“标题党”,但是不仅限于标题党。在很多“内容创业”的培训班和培训教程里,对于如何构思文章题目,都很重视。毕竟,这是一个注意力经济时代,各方资本围着个人的注意力展开竞争。公交车,厕所里,下班后,睡觉前,这些本来不能直接进行价值生产的时间,也可以通过新媒体被用来进行价值生产。快速吸引读者的第一步,就是要有抓人眼前的好题目。真正高段位的“内容创业”者,已经摆了《全国人都在看……》《震惊!……》《真相竟然是……》此类的低段位标题党。比如在最流行的情感、鸡汤类的“10万+”自媒体里,咪蒙就很讲究技巧。或者直接喊出某类群体的心声,提供“理论”支持,比如《“有钱了不起呀?”“了不起”》;或者挑战正常的伦理观念,比如《正室要像小三一样活着》;或者抓住社会痛点,引起悬念,比如《老妈,我希望你自私点》。

  


其次,提供情感体验比讲道理、摆事实更具有优先级。这一点上,有很大一部分流量写作是反智的,它们不断地迎合资本社会制造的欲望结构和消费逻辑,否定热情、理想主义,甚至否定一切不能立刻带来金钱回报的脑力活动。大部分情感类、婚恋类、职场类、心灵鸡汤类流量写作都是这样,通过故事、情感渲染、毒鸡汤,来迎合现代人的孤立、冷漠和压抑。同时,又反过来不断地建构资本主义的欲望结构和消费逻辑的合法性。也正是在情感体验的角度,我们才能理解,在山东为母刺人案以及王宝强离婚纠纷中,为什么很多流量写作就是要罔顾事实,自说自话。当然了,情感体验未必是直接的,也可以以谐趣的方式进行。很多电影评论、文学评论的公众号就是以谐趣为主要特点,比如毒舌电影等。这其中最为值得警惕的是一些迎合不良民族主义情绪的“10万+”公众号,比如,某正当红的知名网红政论家所经营的微信公众号。他的公众号经常发一些历史评论和时事评论,但基本思路一致,就是大叙事加阴谋论加强烈的情感渲染。这种叙事策略非常有效,常常能给生活在平庸日子里的人带来精神幻觉,激起他们的“高尚”情感。他的写作充满了史实错误、逻辑错误,这一点很多学者已经指出过。然而,这并不妨碍他大红大紫,拥有大批拥趸。

  


再者,流量写作存在“逾期不候”的特点。有学者曾说,和雕刻在石头上相比,印刷使得文字传播的空间更广,时间性让位于空间性。流量写作完全不依赖石头、竹板、羊皮、纸这样的载体,但是它的时间性更为紧迫:一旦被人浏览或点击,这个人基本上不会再看第二眼,文章过了实效,就会立刻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另外,流量写作本身也不是为了让文字流传下去,而是尽快获取最大的流量,让流量变现。很多“10万+”的自媒体已经组建了团队,获得了投资,他们必须像生产快消品一样生产文章,或者说流量写作其实就是快消品。这个特点注定了流量写作必须紧跟热点,紧紧抓住用户主体在当前阶段的情感需求。咪蒙非常聪明,是抓用户心理的高手,她深谙现代人的压抑、暴躁和冷漠,并以此为基础设计毒鸡汤,这也是咪蒙能够成功的一大关键因素。因此,流量写作的“10万+”实际上是一场赛跑,快一秒,“10万+”;慢一秒,下个热点又来了,什么都赶不上了。

  

不可否认,有一些严肃的知识分子和学术刊物也在尝试新媒体,他们的作品绝不是流量写作。但同时也要承认,他们的写作,大部分离“10万+”还有差距,他们也不会追求所谓的“10万+”。有一些优秀的自媒体,受众巨大,内容质量有保证,也不能一律归到流量写作的范畴中。但总体而言,流量写作有着自身的缺陷,不能断然以流量写作的标准来要求其他写作方式。目前看来,流量写作的最大缺陷恐怕就是过分张扬消费者主权,这势必压缩政治主权的空间,也会导致个体越来越失去讨论、协商的兴趣。因此,刻意追求“10万+”,长远结果未必是好的。

  


2016年9月28日晚,微信升级。有意思的是,一些平时阅读量很高的公众号,这一天阅读量都降了不少。而在淘宝搜索“微信公众号”,出现了一百页的结果,表面上都是代理、教学、推广,实际上有很多是专门刷流量的。有资本的地方就有泡沫,可以想象,“10万+”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泡沫。这个泡沫不只是经济上的泡沫,数字上的泡沫,也是价值的泡沫。

  

综合来看,“10万+”只不过是由资本、市场、新媒体共同催生的一个神话,它既不能带来写作的解放,也无法保证写作的质量,也不具有共和、民主的政治潜力,它和商业、投资、盈利的关系更大。如果公共部门,甚至学术机构,被“10万+”神话牵着鼻子走,就太不明智了。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581期第6版,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大家都在看

林子淳:不同世界的文本可能比较阅读吗? | 社会科学报

修雪枫:当阅读变成一种感官游戏 | 社会科学报

读书 | “我”用十三年的光阴编写“鲁迅的一生”,这百万言请诸君共鉴

长按二维码关注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社会科学报


微信号:shehuikexuebao

社会科学报官网:http://www.shekebao.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