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赘还是财富?房价背后事关亿万百姓命运的逻辑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文章来源:安邦咨询(anbound)
作 者:陈功
房价和股价一样,都是社会大众关心的问题,自然吃这碗饭的人也最多,专家、权威、学者、行家里手,众说纷纭。
近日,安邦咨询创始合伙人、首席研究员陈功的一篇万字雄文,对房价背后的逻辑,之于中国老百姓的命运做出了深入分析,发人深省!
“谈房价”的学术套路
过去一段时间,“好学生”都去搞房地产了,给的薪金高,从别的行业把人才都抢走了。
“好学生”有一个问题,学得太好,于是,学院教的那一套就大行其道了。常见的是,现在供应有多少套房子,需求有多少套,供求相减,多出来的自然就要“去产能”、“去库存”了。
房价怎么定呢?号称“比较法”,无非是房龄、户型、装修、位置与地段、配套、小区环境之类的,但这样子比下去,恐怕是只涨不跌了吧。
不知道有人去过上海吗?看到那些老别墅,现在是千金难买,但有人问过这样的一个问题吗?原来民国时期的业主是谁,他当时买房子是怎么想的?投资还是自住?刚需还是软需?
有到过欧洲的人,可以看到很多的残破城堡遗址,这些城堡都有过辉煌的一页,这是真豪宅吧,王健林都得花上亿欧元去买,里面肯定是美酒加美女,厉害得很,但过去的业主在哪里呢?
到处都有历史,历史到处都在提醒大家,所谓房地产的保值和增值,完全就是个神话。过去是,现在更是,房地产本身是不会投资保值的,真能投资保值的是经济环境,经济趋势,是大环境!房地产本身就是宏观产业,这个性质就决定了,它不能像电视机那样的商品一样,用投入产出来衡量,不能用供需来衡量,甚至根本就不能用价格来衡量。因为你今天有的,明天可能就会一文不值。
北大的教授钱理群卖掉房子住进养老院,这是真大师啊,看得懂世态炎凉,有历史感,但在中国,这样的人有几个?上世纪80年代,你炫富试试?一套房子说是70年产权,相当于30年时间的两倍多,那是多大的一个时间跨度啊,投资?也就是忽悠吧!你现在赚钱了,你肯出手吗?不会的!绝大多数中国人,包括经济学大师们都没这个理性思维程度,按照市场逻辑去出牌,何况普通人呢。
现在讲什么“最赚钱”的满天飞,各路英雄豪杰都在讲,但什么“最赚钱”,跳不出发展逻辑,失去了发展逻辑讲“最赚钱”,那就是纯忽悠。原因很简单,最有权力的政府,也要受发展逻辑的制约,不管它愿意不愿意,它跑不出去这个圈子,它跑不出去,你能跑的出去?
去年的房价调控
去年国庆节前以及国庆期间的房地产调控被媒体称为“史上最严调控令”。
引人瞩目的是北京,北京市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北京市住房城乡建设委等部门《关于促进本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了北京市房地产调控八个方面的措施,被称作“京八条”,政府施展出“组合拳”,在金融杠杆、土地供应和销售价格等方面对北京楼市加以管制。
接着还有,天津、郑州、成都、无锡、济南、合肥、深圳、广州……,据说截至去年10月18日,已经有15−20个城市推出房价限制措施。
实际去年针对高房价的调控措施,早有宏观征兆,一是货币政策走向令人担忧,大量贷款流向了房地产,而不是实体经济,完全出乎官方预料,这样下去还得了,这不是明摆着的问题;再一个是各地偷跑,出乎意料。原来就有房价管制措施的,但各地打着“保增长”的旗号,先后都悄悄地放开了,结果各地经济增长未必保得住,但却引发了新一轮的房地产炒作。很显然,这里面值得思考的问题显然是太多了,事情根本没有这么简单。
我们的房地产调控(限购)政策是从2010年的10月初开始的,但是限购令的细则出台时间,拖了好久,一般说是在2011年初才真正出现。在此之前,还有很多的政策信号释放,文件出了不少,但根本不管用,没人当真,反对的倒是不少。
因为几乎所有人,嘴上不讲,心里也是这样想的。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中央的任何动作,都能转化为各地推动房地产的热情,中央要去库存、去杠杆,地方立即就能推出“大学生买房零首付”、“补贴购房”等奇招。
如果再往前捋一下,那房地产一直就是支柱产业,城市化是刺激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支柱。北京大学教授周其仁在2009年就明确这样讲的,城市化是未来经济增长的支柱,五年计划中也是类似的定位和提法,甚至到了2014年,中央已经有压力了,但各部和各地政府还是认为未来20年城市化是主要方向。
这种情况下,各地怪招迭出,有通过所谓土地确权来搞房地产的,有挖山填湖搞房地产的,甚至有千方百计挤走实业,用工业园区搞房地产的。腾笼换鸟,笼子腾空了很容易,鸟没有进来怎么办?正好搞房地产。
在这一片大热之下,土地经济这样玩下去会导致什么问题?也就是说,国家下一步,要走什么道路的问题。毕竟政策是在5、6年后才有反应,才开始表达担心和限制。这就是中国房地产调控的由来。
现在,如果要估计官方的思路是,估计是先稳住再说吧。这个“稳”字,不管你是自住还是投资,恐怕就又得抗几年了。从全国这盘棋来看,其实从房地产的“新热潮”到“再限购”,只有短短的一年多一点儿,房价又面临再低头了。
城市化理应稳字当先
城市化好不好?
这根本就不是一个好不好的问题,这是规律,这是发展逻辑,一个地方不会永久是农村,有钱了就要建房子,终究会搞城市化,搞房地产,自古皆然,中外皆然,有没有经济学家都一样的。
所以,关键是钱,关键是资本!从城市化的数据上看,也是这样的情况,1999年的时候只有30%,2008年的时候是45%,2016年是56%。从30%到56%,中国只用了17年的时间,而一般国家要用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总的来看,城市化是好事,中国的政策大原则,放在这上面,没有任何错误,关键在于控制。我总是说,宏观调控的奥秘就在于微调,而不是大动作。就像美联储,利率一次只调一点点,大砍大切,那不是宏观调控,那是走投无路、背水一战的表现。问题就出在怎么也控制不了,一搞就过头,不搞就停车。
1.速度问题
我们要看到,城市化是好事,但城市化的速度太快,好事就变成坏事了。我早就说过,我是中国“著名的稳健派”,我有一句不太著名的名言常挂在嘴边,那就是“中国的一切问题都是速度问题”!我现在还是个稳健派,还不断遗憾稳健派在中国太少了。速度一快,看着城市面貌变化很大,但会产生一大堆的问题,远远不止于经济。
我们到国外去看,人家发展速度不快,城市面貌变化不大,但生活水平却比我们高,也就是说城市化的结果反而更好。这中间差的是效率,萝卜快了不洗泥,就是这句话,发展问题上也是如此。
你到冰岛去看,这个国家简直就是一个大农村,但就现在的社会发展指标来看,冰岛一点也不比其他欧洲国家要差,很多指标都是名列EU28前列的,所以对城市化不能太迷信。我们现在的情况就是对百米冲刺的速度产生了依赖性,有了“速度依赖症”,明明知道这样跑下去不行,但就是停不下来。
这都是速度惹的祸。
2.水平问题
除了速度问题之外,还有一个水平问题。速度快了,发展水平不可能很高。我几年前讲过,中国很多城市建的房子,也许过了10年就要炸掉。据说,现在有不少地方,已经开始炸了。
人对好坏、美丑是有各自标准的,这个标准还会改变,在一个家庭里面,老子和儿子对好坏、美丑的标准都不一样,到了社会更是如此。你现在觉得好看的东西,将来就觉得丑了,怎么办?都炸掉?!你现在可能觉得胡同碍眼,要拆掉重建,但将来这可能就是个宝了。你觉得现在长城残破,用水泥全糊上就是美观,但将来就会后悔。现在的标准和将来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怎么办?最好的办法是慢一点,留下的东西多一点,这样还来得及挽救。
我们为什么要到国外去看,国外的老东西多啊,中国呢?现在拆的已经没有多少真正的老东西了。反过来,外国人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到中国来了,改革开放之初,还有不少外国人愿意来中国旅游,现在是越来越少了。就那些所谓现代化的玻璃盒子建筑,人家才不看呢。
上海有一个建筑师,把三代人挤得要死的老房子设计的美轮美奂,住在里面的老人一看就哭了,她一辈子都不曾想到自己的房子可以这样美。实际上,没有所谓棚户区,只有未经好好改造的老房子。我们的棚户区问题,实际是长期城市管理疏忽的地方,这种管理缺位造成的问题,不会通过新建一片房子就解决的。
3.成本问题
城市化会导致成本大幅上升,损害实体经济,损害房地产之外的其他产业。电商怎么来的?那不是马云的本事,而是沾了中国城市化的光,街道都没了,生活极为不易,买瓶酱油都要开车去,于是电商来补空缺。别以为电商提供的就是便宜的产品,今后物流成本一定猛增,最后一定会超越街道商业提供的商品价格。
产业就更别提了,制造业不都是不讲成本的高科技,还是要比成本的,中国成本这样高,人家自然要转移产业,产业都走了,实体经济怎么发展?这样的前景,在大讲特讲城市化的时候,大家想到了吗?把它作为一个前提条件去考虑了吗?
4.管理问题
城市是可以无限大下去的吗?500万人口的城市不够,咱就搞1000万的,很多大师们是真的这样讲的!这是可以靠假定条件来设定的吗?咱们先把环境承载力之类的城市常识放一边,听够了的城市病,咱们也暂且不管,不去谈,就说那城市的秩序和混乱,你也受不了啊!
一个节假日,你看这交通堵的,虽然人人满嘴“三字经”,但人们年年照样这样过。
有人以为,城市一定是可以设计的,河道多碍事啊,把它填上可以建楼。一下大雨,哗哗的,城市的下水道都成了喷泉,城市变成了海洋。实际上,再好的下水道设计,也不如自然形成的河道排水顺畅。如果一切图快,一切为了房地产,那这一切显然是顾不上的,一切属于必然。
节假日到了超市,少数几个被设计成商业中心的市场,北京口音已经很少了,在这样的市场中,你买盒鞋油都没有,看着琳琅满目,实际都是大路货,面向的是刚进城的消费群体和他们的标准。大群的外地人拥挤在北京的798艺术区,抱着孩子的阿姨,成群地将雕塑艺术品当成了晒太阳的躺椅。
城市管理跟不上,这就导致我们搞的根本不是城市化,而是逆城市化,让城市变成了乡村,而不是乡村变成为城市。
5.转型问题
城市化带来资本过剩,资本过剩会带来各种大危机,这我早已写成了书,《颠覆世界的城市化》里面讲得很清楚,有一个“危机三角”的存在。但别以为有钱了,大家就消停了,实际会开始社会转型,一场很多人意想不到的革命就要开始了。这场革命会用消费来包装,表面看是消费革命,实际是一场社会大转型。
消费,表面看很简单,就是鼓励大家花钱呗,看着是这么简单,实际却要了命了,因为消费社会是一种多元社会,否则消费起不来的。在消费社会里面,政府一定要做出变革,要适应消费社会的一切,不变行吗?
中国的城市化带来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老龄化问题我就讲了十几年,这些我都不讲了,我这里只讲了五个大方面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实际中国的城市化透支了未来的资源,比如地方政府债务,增长速度太快了,但基本没什么解决的好办法,只能让债务延期,这不是透支未来吗?各种资源和城市相关的大问题,实际也是在透支未来。谈房价,你得真懂这些问题,有学术功力能够联系在一块考虑,才能讲房价问题。
所以,城市化是一个大背景,我们谈房价的时候,你无法忽视,当然平时可以假装看不见。我老说发展逻辑,什么叫发展逻辑?发展逻辑就是规律,这么多人谈房价,这么多大腕权威因此发了大财,但却很少见到有人谈发展逻辑,这里面就有一个学术良心的问题了。
怎么谈房价?
谈房价,你玩真的?这个就很难谈了。
这个就有不同框架了,不同重点,不同周期,不同哲学的问题了。咱们在经济学范畴里面谈,那就用假定条件,凡是不清楚的,不好谈的,都可以设定假定条件,一带而过。要是真的政策研究,你能假定吗?可不敢假定!所以框架不同,结果自然不同。
经济学可以只取一点搞研究,只看有什么用,不看这样做了会有什么后果,对发展逻辑不考虑,政策研究可以吗?不成,因为发展逻辑决定了,该来的肯定会来,所以必须考虑。重点都不一样,结果能一样吗?咱们只谈房价,不谈其他的,那能谈出什么结果?自己骗自己吧。
价格总是时间的函数,但在时间周期里面,决定因素就多了去了,怎么变化?谈不谈?如果也不谈了,那就随大流吧。别人说涨,你也说涨,要错反正一起错。
至于怎么看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有不同的利益倾向,这就是个哲学问题了。有人喜欢简单生活,出家修行的人也不少吧;有人喜欢豪华生活,有人着急生孩子,有人向往清净,讲究格调,这就是不同的哲学,生活也是有哲学的,不同的哲学会有不同的标准,这样看问题就有极大的差异。
谈房价,实际很困难。
1.城市的发展逻辑
首先,你要梳理一条发展逻辑,搞清楚世界各地的城市怎么演变的,各有什么优劣。我去过世界上三百多个城市,还不敢说看清楚了。书本是不会给你这些东西的,那里面都是别人的看法,有对,有错,我后面还会讲到。最关键就是城市的发展逻辑,没有发展逻辑就去谈房价,肯定是乱弹琴。
2.房价的决定因素
其次是围绕房价的各种决定因素,这个很不好整,变量太多,不知道哪个会爆炸,谦虚点的就得搞研究了,听取真正大师的意见,这是考验功力的地方,但也是发生决定作用的地方。“意外”总是很多,对外行才有意外,搞政策研究的人也有意外,那你实际就是跟着报纸在考虑问题呢。现在新闻界有这么多人转行做生意,就是新闻人发现,这些企业家、投资者还真的不行,还不如我们自己来呢。
3.远期和近期的关系
远期和近期并不是总一致的,近期看可以,远期看肯定不行,这要搞清楚关系。假如你是个职业投资者,这一条就最重要了,以为近期可以,远期肯定也可以,那是蠢蛋。以为近期不行,远期肯定可以,那也差不多是个蠢蛋。究竟怎么看,一定要结合发展逻辑去看。
4.哲学问题
我前面讲了,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问题的方式和路数,这是哲学问题。谈房价,先要搞清楚,你对面的是个什么样的人,是个什么样的群体,他有什么样的哲学观点,否则变成了对牛弹琴。
那种高度抽象的方法,比如经济学的方法,往往是靠不住的。拿数字唬人,也是行不通的。世界上那些经济大师是靠数字唬人的?无论萨缪尔森还是佛利德曼自己都说,自己很少用数据说话。最有意思的是萨缪尔森的儿媳妇,她是一家咨询公司的CEO,也是萨缪尔森的学生,她就说,最反感用数据和公式来表达的人了。
5.市场问题
这个最好办,就是市场的基本情况,也就是前面我讲的市场基本面那些比较性数据。要注意的只有一点,今天的情况,不代表明天的情况。
总体来看,房价,这真不是一个好回答的问题,一定得给咨询费才行。说了这么多,能不能给点参考意见呢?不说,对不起大家,我的意见是:
第一、现在中国的城市化率就已经接近极限状态了。
第二,今后房价是高还是低?我的答案是忽高忽低,低也就是有价无市,为什么?资本过剩的时候,市场表现都是潮汐式的,我称为是“潮汐市场现象”,大潮涌来,价格狂涨;大潮退去,立刻大跌或是僵在那里了。
第三,会不会崩盘?我的答案是,房地产这个市场现在不会,将来很可能。现在不会是因为这是一个宏观产业,牵连的人和资源太多,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非到最后关头,崩不了盘。一旦崩盘,就全瓦解了,不会只是一个房地产市场。
第四,有没有办法找到出路?我的答案是,除非另寻出路,老路子上涨、调控、再上涨、再调控,早已走不通了。唯一的办法是另寻空间,这就是另一篇文章了,实际我过去也反复讲过,世界大国在发展的关键时刻,都铤而走险,拓展生存空间,不是没有缘由的。那也是一种发展逻辑,只不过这远远超出了一般人,包括学术圈的想象力了。
就说这么多吧,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的房价调控还是有不同、有差异的,几个月前在分析上半年经济增长数据的时候,我向中央提出,现在的公共政策要搞分类指导,因为地区差异太明显了,最好能分成四种类型的地区来搞,不要一刀切。现在看,这个提议还是受重视的,大家可以看到,这新一轮的宏观调控并没有搞一刀切。最后,我再回应几个社会现象和突出问题。
政府应该允许房价上涨吗?
在这个市场中混久了的人,很多是偏激的。2003年,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CCUD)的一位主任谈及房价上涨时表示,要想遏制房子投机,还是要依靠市场的力量,政府应该允许房价上涨,房价涨到头就没人投机了。
“香港为什么没人投机房子?因为房价太高了,没人炒得起。”他表示,政府利用行政手段调整房价是将房价上涨收益转给了一部分人,比如兴建保障房。
自由市场学派是主张让市场自由调节的,实际这种观点是有明显缺陷的,“房价涨到头就不涨了”,什么是头?这个头存在吗?这是明显被忽略的一点,中国老百姓有50多万亿的储蓄,哪里是头?这个话讲得太轻松了。
至于说,香港没人炒楼,那是不熟悉香港人炒楼的方式,就不谈了。自由市场不是万能的,尤其相对于有限资源条件来讲,更不是万能的,给了这个,就给不了那个,所以调节是必须的。世界上哪个国家可以说,政府完全放弃调节作用的,没有的。确保健康的市场秩序,这是世界各国政府的责任,中国也不例外。
所以,对于房地产,不能总站在一个狭隘的空间里面去看问题,我已经讲过,这是一个宏观产业,链条太长,从政府到老百姓,都栓在上面,牵一发动全身,更要小心。对于这样的宏观产业,如果用普通产业的标准和尺度去衡量,让其自由发展,未免太幼稚了。普通产业最多就是一个产业的兴衰,宏观产业则是一个国家的兴亡,随便讲几句话很轻松,但谁负得了这个责任?现在看来,能够让房地产稳下来,就已经相当不错了,这总比让市场大跌要好得多吧。
对于房地产,大体来看中国学界过去赞美房地产的人,对于房地产市场的问题,无非就是三种态度:
第一种态度是死扛,知道错了,也不能承认错,只要逮着机会,就要不失时机利用每一次的上涨,来证明自己还是“对的”。
第二种态度,就是拼命解释自己“不是那个意思”,希望能够脱身。
第三种态度,就是沉默下去,下次争取利用别的机会再翻身,重塑金身。
这些都是正常的反应,没什么了不起的,不过要是能够更认真一些,看问题更系统一些,可能就能避免这样的尴尬了。其实,像日本房地产热那样的例子,无数人已经讲过了,中国几乎一点不差的在复制日本的轨迹,当年日本也是地产大热之后在世界上狂买资产,中国现在也是。当年日本人也不相信地产会崩盘,号称“日本神话”。
这些资料尤其是其中的道理和逻辑,稍微看一下,在表达自己的过分自信之前稍微停顿一下,也许就能避免问题。世界上哪里有一直上涨的道理,如果真有,那财富就不会是流动的,一直会在某些人的手里,你在世界各地看到的城堡,就不会是残破的,而是始终富丽堂皇的。
房价上升等于老百姓的财富上升吗?
这话是张五常说的,他认为,原则上,楼价上升是好事,这反映着经济的财富或租值上升,人民的生活有了改进。张五常在经济学上有造诣,但并不是说他的学问就能用到公共政策范畴。经济学分析和经济分析,一字之差却本来就是两码事,一个是学术套路的分析,一个是公共政策套路的分析。一个是真的,一个是假的,用于研究和讨论的。
实际上,楼价上升是不是代表着老百姓的财富,决定因素要看市场和形势,首先楼卖不出,这个财富等于零;其次是成本因素,如果楼价是升了,其他升得更快,你的财富在哪里呢?其实,资产价格与财富并无直接关系,与价格直接相关的是交易,似乎大师忘记了这一点。
哈佛大学就一定正确吗?
《城市的胜利》这本书影响还是很大的,给很多人提供了一个支撑点,一种证据的感觉,你看人家的哈佛大学教授都是这么说的吧!其实,这本书的格局很小,算不上是什么经典之作。
做学问有两个类型,一种类型是学院派的传统路数,一种是天才型的路数。虽然世界知名的大学会吸收天才型学者,比如剑桥就吸收了拉马努金,但这并不是说这两种类型可以合二为一了,实际两种类型,泾渭分明,始终存在。
学院是学院,天才是天才,学院并不经常接纳天才,他们讲究按部就班,一切按照规矩来,实际就教书育人而言,也当如此。但别忘记,这是学院的套路,拿到社会上,作为公共政策就有问题了。只有傻瓜才会把学院派的假定,当成公共政策的基础。
《城市的胜利》这本书,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作者是在经济学的效率范畴里面讨论问题,把人往城市的集装箱里面一装,越多越好,效率最高,一切都是效率优先的假定。实际效率这个问题,在大社会中就是一个小房间,中国最穷的时候,有几亿人是贫困户,要是都按照效率原则,他们就应该去死吗?城市可以无限大吗?这明显是天方夜谭级别的故事。
我过去写过一篇文章讨论过这本书,这本书里面的问题很多,看着循规蹈矩,套路齐整,按照学院的路数用数据来说话,实际这本书的框架一确定,格局也就确定了,环境承载力和人文历史,就不在作者的话下了。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这样的大国实现富裕和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世界奇迹,创造奇迹的人,不应该让哈佛大学的品牌牵着鼻子走,要认真总结自己的发展之路,这才是根本。
中国城市化的大势所趋
现在要求发展实业,怎么发展?
十几年前,发展经济学也是那个时候,成为显学的吧。为什么?因为要有人来证明,发展有理,城市化有理,秩序算什么,节奏又算什么啊!什么叫城市肌理,咱管那个干啥呀,土豪气概,气冲斗牛。总之,城市化就是好,没人关心城市化的后果。
既然有了城市化,有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房价上涨,那么成本上涨就是无可避免的事情,对制造业的杀伤也无可避免。苹果的主要代工厂商富士康是在中国下重本的制造商,但它现在也够呛。据说,富士康已经在中国生产基地安装了4万台机器人,以尽量减少雇佣的员工数量。
来自富士康内部的人士说,目前富士康每年生产1万台机器人。富士康可能继续利用机器人取代员工,仅在昆山,富士康就裁减了6万名员工。过去,中国企业雇佣员工的成本可能还低于使用机器人。但是,不断上涨的用工成本、年轻人对在工厂工作不感兴趣,这使得企业不得不在生产自动化方面投入巨资,造成成本的巨额上涨。
这不是好事吗?开始搞科技了!不过有一点别忘记,中国的后边有印度。我们这个世界还有很多成本很低的国家,如越南、缅甸和孟加拉等国,包括富士康在内的制造业不会忘记这一点,所以他们都在大幅度加大对低成本国家的投资,那里才是他们的未来,不是中国。
中国经济现在最头痛的就是产业科技没跟上,产业转移却大规模发生了,制造业没能出精品,价格优势却失去了。今后看的就是中国能不能适应未来消费社会的节奏,从投资主导转向消费主导的社会,这是一场大变革,做的好,那么中国经济还有希望。
现在看,管理层正在尽全力向这个方向推动改革,但步履艰难,不容易。不理解的人,不明白的人,遍布各界,无非都还想着过去的日子,想着大把资金在手,这些都是投资型社会的特点,但这种日子正在走向结束。一方面,党的纪律在加强,反腐败在继续;另一方面,社会发展导致的转型压力大增,不转也不行了,老路走不下去了。
所以未来,中国走向一个消费社会,用正常的消费增长,用服务经济,用科技,用新市场空间,来代替投资和炒作,代替对数量和规模的追求,代替对增长速度的追求,这是大势所趋啊,大家把眼光放得长远一点,不要再凭一己之私来反对了,好吗?
文章转自安邦咨询公众平台(anbound),作者陈功,文章已获授权。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大家都在看
长按二维码关注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社会科学报
微信号:shehuikexuebao
社会科学报官网:http://www.shekeba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