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 跟风养蛙?不,你是在体验孤独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这两天身边年轻朋友提得最多的游戏,就是《旅行青蛙》(旅かえる)了。好奇它为什么会这么火爆,于是某新媒体小编也去玩了下。后来……没错,某编我,也变成了“呱儿子的傻妈妈”一员。
图源:微博@番長Masalu_
这款手游到底怎么玩?玩的是什么?
首先介绍一下这款游戏。《旅行青蛙》是在去年12月初上线的一款放置类手游,经过一个月的时间,这阵风就从日本刮到了国内。
作为一款放置类游戏,玩家在《旅行青蛙》里能干的事情太少了。
总结起来就是:充当父母一样的角色,给“呱儿砸”准备东西。收三叶草、做饭、准备护身符、收拾行囊。
然后,便是等待。
等待这只小青蛙不知何时会背上行囊出门。
等待他不知何时会给你寄来远方的明信片,告诉你他去了哪儿,遇到了谁,发生了什么事。
等待他不知何时归家,给你带来远方的手信。
等他好不容易回了家,又开始担心,我家蛙蛙为什么还不出门?崽啊你可别闷坏了,出门去转转呗?
有人说,养蛙方知父母心。
因为我知道我无法控制呱呱的行动,只能给他最好的祝福。
就像我知道爱我的妈妈,也无法控制我的行动一样。
却也同时明白了,就算知道我只能目送着呱呱一次次出门又回家,就算我无法控制他的行动。
但依然会牵挂。
就像爱我的妈妈,说了多少次,还是忍不住唠叨。
牵挂的滋味酸涩吗?
可正是这种牵挂,却令无数玩家沉迷养蛙,不可自拔。就好像某首歌里唱的:“想念是会呼吸的痛。”
而有的时候,看着这只酷酷的呱儿子,一脸的不开心,一个蛙吃饭旅行,走走停停,有时候在旅途中交到一些朋友,又会觉得他十分像现在的我,或者“我们”。
佛系出行,随缘散养。
喜欢独处,害怕孤独。
这种同理心,又进一步拉近了玩家与呱儿子之间的距离。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呱呱人感受到了“孤独”呢?
孤独的时光是否真的令呱人“生畏”?
一个呱人的日子该怎样度过?
读读这篇文章,你或许会有所感悟。
《好的孤独》
作者/陈果
孤独≠寂寞
“孤独”是自得其乐的独处,是自成体系的完整。
就像一个小女孩在嘈杂的房间的一角静静地折纸、画画、凝视着鱼缸中的小鱼,心无杂念,旁若无人,那是一种将散轶于外部事物之中的眼光引回内心世界的专心致志,那是一份心境和平的自给自足、清明安和而无所外求的精神圆融。
而“寂寞”是无可慰藉的空虚,是急于冲破的樊笼,深陷其中的人往往不知道做什么好,做什么都沉浸不进去,都打不起精神,都不快乐。
“孤独”是由自我思想的丰富性而带来的对独处的近乎贪婪的偏好与享受。那是一种对自我充实饱满的精神生活的不紧不慢的消化、悠然自得的回味,娴静而从容。
孤独不是人类刻意的自我培养、自我要求、自我改造,不是人类文明的产物,而是自然最古老的真相,是万物最原始的本来面目。
人在离开母体之后,一直是孤独的,我们的皮肤隔开了我们与外界,我们孤单地蜷缩在自我的皮囊之中。
我们所居住的这个热闹的地球是孤独的,在广袤的宇宙中,它不过是一个孤独的蓝色的小点,淹没在无边的静默之中。
距离还原每个人的完整性
人与人,就像两个王国,各自应当保持着宽阔、自然而适度的疆域,甚至在疆界之间,要有一个中立地带。人与人之间,保持适度的距离,这不是一种忸怩作态,是为了更清晰更全面地领略对方的美,为了在与对方亲密交往的过程中不丢失原有的尊重与敬意。
适度的距离还原每个人的完整性,它使每个人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因其独特而互生欣赏与敬意。更因为这距离有时超越了我们的肉眼视力所及的范围,于是我们产生了精神的凝望——思念。
当年我在加拿大留学的时候,我与祖国、与家人的物理距离达到从小到大前所未有的遥远,但奇妙的是,那段时间我与家人、与国人的心理距离却有着前所未有的亲近。电视中偶尔冒出的汉语足以引起我的关注,关于中国的新闻或故事,更是让我饶有兴趣;学校的礼堂里的中国国旗,使我百看不厌......不知不觉中一只手摸着我的心,我当时一下子明白了那就是“牵挂”。
母亲曾对我说“人总是对最亲密的人最残忍”,恐怕就是因为当我们距离太近了,对方身上的缺点就被放大了,那些远观时曾引起我们赞叹不已的优点却成了近看时的盲点,人们就此遗忘了尊重与爱,于是不再包容、不再心存感恩。
孤独令我们更懂生活,更珍惜人
然而,现代生活中“拥挤”侵占了人与人之间适度的距离,使人们彼此失去耐心与敬意,尤其是在人潮汹涌的城市里。校园中,学生每天都穿梭在人来人往的街道,在人满为患的教室里听课。等他们走出校园,又将投入到更“拥挤”的战场去奋力拼搏,为的是在这片拥挤的土壤上挣扎出一方生存空间。
正因为我们生活得太拥挤,我们因人多而变得不再珍惜人,因拥挤而丧失了人与人之间的敬意。
拥挤所带来的喧闹驱散了我们所拒斥的孤独,却也搅乱了我们所渴望的内心的宁静与闲情,使我们变得心烦意乱、心浮气躁。
宁静与闲情赋予了我们发现他人之美、阅读自我之美、欣赏生活之美的可能性。很多内心安宁娴静的人常常并不特别偏好旅游,即使在最平淡而熟悉的生活环境中,他一样能够窥见美感并享受欢乐。
对他而言,看似单调而千篇一律的朝朝暮暮、日复一日并不使他乏味,他能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意趣盎然地宜室宜家,他对生活的热忱无需太多外部环境变迁的刺激,因为他始终有着新鲜的目光、清静的心灵。
所以,生活在城市人山人海的拥挤中的我们,为了不丢失对人的尊重与敬意,为了重拾对生活的热情,比任何地方的人都更需要孤独。
当我们不用被迫地与他人对话,才可能恢复与自我的对话。当我们真正体验到了孤独的美好,我们才真正学会了品味自我;品味自我才能品味生活、品味生活中的他人,孤独令我们更懂得生活,也更珍惜“人”。
享受孤独,其乐无穷
不要去装扮孤独,摆酷拗造型终究无济于事,假的真不了,形式无法替代精神;不要惧怕孤独,既然是我们的命运,我们就当珍惜。
这份珍惜会带来幸运,因为孤独总在催生思想,灵感总是给孤独者特别多的厚爱。《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是如此、《一个孤独者的散步》的作者卢梭是如此,康德如此,尼采也如此……
人注定要承受属于自己的一切,在这一点上无人能够分担,无人能够代劳,再爱你的人也束手无策。我们的命运只能自己承担,我们的孤单终须自己面对。
我们对孤单的惧怕很多时候不亚于我们对死亡的惶恐,像逃避死亡一样逃避孤单,对于死亡,我们选择“忘却”,对于孤单,我们选择相似的方式——“掩盖”。
于是我们想方设法呼朋唤友,以虚假的繁荣来掩饰内心的怯懦。但是如果我们拿出一些勇气来问问我们自己:当我孤单的时候,我就让自己这么孤单着,不躲也不藏,又能怎样?我承认孤单,迎向孤单,顺从孤单,把自己托付给孤单,结果又会怎样?
当人不再惧怕直面孤单,而是坦然地安于孤单,他也就懂得了尊重孤单,学会了将孤单视为生活之友,而当他在善意地感受孤单时,他已然成长为享受孤独的思想者。
插画/Lara Paulussen
有时候会羡慕呱呱。
因为他无论去了哪里,他的蛙妈我都会等着他。
也会觉得养蛙很好。
因为无论呱儿子走出多远,多久,都一定会回来。
但当我们彼此分离,各自继续着自己的生活时,孤独的感觉也不差。
文章资料综合自人民日报、澎湃新闻、央视新闻、虎嗅网、微博等,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大家都在看-
长按二维码关注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社会科学报
微信号:shehuikexuebao
社会科学报官网:http://www.shekeba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