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引得孔雀“筑巢产卵”,人才竞争的规划必须跟上脚步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最近以来,“人才”成了炙手可热的高频词。为了吸引人才,全国近20个二三线热点城市相继发布了引进人才的新政策:大多只要具有全日制本科文凭,落户一路绿灯,购房租房还有补贴,甚至还有不菲的安家费:南京40岁以下本科毕业生可直接落户;郑州分别给落户的博士、硕士和学士每年每月1500元、1000元和500元的补贴;武汉为留百万大学生成立招才局,引资超1.3万亿;长沙对新落户并在长沙工作的博士、硕士及本科毕业生(不含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两年内分别发放每年1.5万、1万和0.6万元的租房和生活补贴,西安、无锡、东莞、宁波、杭州、沈阳等地也纷纷降低落户门槛,并大幅度提升了人才引进和开发的支持力度。
原文:《既要科学规划,又要精益管理》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李永瑞
与此同时,地处如上这些二三线城市的各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也是望风而动,撸起袖子到处抢人才,动不动就开出百万年薪、千万甚至更高的科研启动费,希望在本次人才抢夺战中有所斩获。
然而,冷静想来,当前由部分二三线热线地市及一些地方企事业单位,尤其是地方高校掀起的人才大跃进,都将人才引进及人才引进后的人才管理简单化处理,这不仅使人才效用难以发挥到极致,还推波助澜败坏了社会风气——东南飞的孔雀未必发挥应有的效应,想飞但未飞的孔雀也多不安心“筑巢产卵”。
不论人才引进还是人才引进后的人才管理,其出发点和逻辑归宿都是最大程度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并使其与组织优势凸显、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宏阔未来保持动态的一致性,这既需要在人才引进上科学规划,又需要在人才管理上力求精益。
首先是人才引进上的科学规划,需要从动态匹配与特色凸显两个方面上去审视。人才引进要么服务并服从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么能提升所在单位的核心竞争力。所以人才引进,不论对于目标城市还是目标高校来说,首先要问的问题就是“我的未来发展和特色凸显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需要科学的战略规划作为理论支撑。
细品如上二三线热点城市人才吸引政策,对人才引进服务并服从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并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和科学的规划,没有充分回应动态匹配、特色凸显的应然问题,基本上都是文凭至上,博士是大人才、硕士是中人才、学士是小人才。至于说这些人才的专长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色的凸显能否契合,在人才引进政策没有得到应有体现。比如,如果一个城市定位为高端制造业的全球领跑者,那它对高职院校毕业的高水平技工的需求就远比普通本科生迫切,但前者在很多二三线热点城市往往没有落户资格。又如,如果一个传统能源型城市要转型为新型文化旅游城市,那它需要重点引进的人才并不是传统加工制造而是创新创意专业人才。当前,这种引非所需的现象在高校的人才大战中屡见不鲜。
其次是人才管理要力求精益,需要从顶天立地与特色强化两个维度去关切。人才管理不仅要充分用好用活形而上和形而下两条腿,具体到用人单位,还要对引进人才的岗位胜任、团队优化及组织发展促进三个方面的期许有充分的通盘考虑。
人才开发的顶天立地,就是要有效平衡好人才效用充分发挥的形而上和形而下两条逻辑主线。形而上就是要充分重视人才效用发挥内生精神动力的重要性,形而下就是要给人才体面的生活待遇和知识专属领域应有的自尊和主动权。
如何让人才进的来、留得住、干得好、跟得久并有持续绩效贡献,是人才管理的核心和主线。不论人才引进,还是人才管理,在观念和实际操作中都存在一个致命的误区,那就是认为高级人才需要高薪酬,高级人才有了高薪酬就自然有高的绩效产出。这其实与现实大相径庭,一个把物质利益看得高的一切的人,在探究真理的科研之路和改善人类生活的创新之旅上是难有什么大的成就的。
人才内生精神动力应当与人才效用发挥的现实的控制感和未来的安全感充分匹配。在知识经济时代,成就人才的环境比物质待遇更宝贵,想要留住人才需要完备的城市产业链条。 只有人才政策与产业政策有机融合,形成“人才驱动-产业发展-人才集聚”的良性循环,才能让人才找到施展才华的平台,进而安心留下来。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是各行各业“人才强国”的基石。为此,我们不仅要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还要“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01期第4版,转载请注明出处,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今日
关注
社会科学报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官网
http://www.shekeba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