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终于迎来了重大改善的新周期 | 社会科学报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搬不走的邻居,就应该和睦相处,没有理由心理距离渐行渐远。
原文:《中日关系“夺得千峰翠色来”》
作者:笪志刚(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迎来重大改善关系的新周期
以2012年9月日本民主党野田佳彦政权将钓鱼岛国有化为节点,中日关系一改2010年前后开始的由货币互换、日本增持中国国债、中日韩FTA启动产官学研究下的热络局面,呈现一边倒的恶化趋势。不仅双边高层往来陆续中断,经贸合作也受到巨大影响,民众感情也跌至建交以来最低谷。两国在国际上以口水仗为标志的互怼也从外交蔓延至各种双边乃至多边的博弈中去。随着2013年10月开始的中国赴日游客逐渐增多,以民促官的拉动,使中日关系出现松动,政治、经贸、人文等各种交流也开始逐渐恢复。
从2014年APEC中日首脑实现会谈,到2017年7月汉堡G20峰会两国首脑再次会晤,中日领导人第三国会谈不断增多。与此同时,中日之间的贸易也一改此前因政治关系、信任下降造成的三连跌,在2017年贸易和投资双双转正,日本继续成为继美国之后单体国家对华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也保持了日本第一大进口来源的地位。中日之间的人员往来也从2013年10月至今一路高歌猛进,在2017年接近1000万人,其中中国赴日游客就达700多万。随着政治、经贸、民间三位一体关系的同步升温,人们普遍预测中日将以去年建交45周年、今年签署和平友好条约40周年为契机,迎来再下一轮的重大改善关系的新周期。
4月15-17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访问日本,与日本外相河野太郎举行长达四个多小时的会谈,恢复了时隔9年的外长互访机制,第二天又共同主持了中日经济高层对话,也是时隔八年重启高层对话。2018年5月8-11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日本实现了总理级时隔八年、中日韩领导人时隔两年半、个人时隔二十六年的访日,并受到日本朝野“公宾”的最高礼遇,凸显了中日高层对推动中日关系的强烈共识,也借此掀开了新时代中日互动互惠双赢交流与合作的新篇章。难怪《环球时报》的社评如此抢眼,“中日改善关系,中日谁不干谁傻”如此煽情。那么,什么原因让中日摆脱以前的魔咒束缚,开始战略接近呢?
重要诱因
窃以为,中日关系“夺得千峰翠色来”的重要诱因主要有四个:
一是中日均受贸易战冲击。在此次美国总统特朗普发起的增加钢铁和关税为象征的贸易战抑或贸易调整中,中日其实都是显而易见的受害者,全球货物贸易排第一和第四的中日既是贸易自由化机制的受益者,也是维持全球区域自由贸易体制的坚定维护者、建设者与捍卫者,面对美国轮番的贸易冲击,中日不仅同病相怜,还需要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实现1+1>2的效应。好在多年前中日共同提案的RCEP和中日韩正在推动的FTA谈判出现了一些积极迹象,未来中日主导亚太区域的通商制度的走势,捍卫自由贸易体制的空间在美国的打压面前,也变得日益具有可操作性。中日如能摒弃成见,克服纷扰,面向未来,夯实合作,不仅会有效释放来自美国的贸易政策调整的压力,也会推动亚太区域出现更多有利于经贸合作与发展的双边机遇,并逐渐传导并惠及多边。
二是日本的理性反省抬头。明治维新以来,成为亚洲霸主的日本对中国的定位是居高临下和蔑视的。“海洋的日本、大陆的中国,工业的日本、农业的中国”的思维一直左右着日本的政治界,束缚着日本朝野政治。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2010年中国GDP反超日本,日本把持了42年的亚洲经济霸主地位易主。心有不甘的日本并没有冷静思索深层次的原因,依旧执拗地捡拾遏制中国的思维,对华的排斥与围堵从双边到多边,甚至就是现在日本还在用俯瞰地球仪外交、积极和平主义加上实力主义外交色彩编织着亚太战略的遏制圈。令人欣赏的是,日本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一味以碰硬的姿态应对中国这个体量巨大的邻居,无疑以卵击石,仅凭国家地位、经济乃至人口都在走下坡路的日本似乎也心有余而力不足,与其选取不得人心的遏制不如选择接触和融合。一旦理性的反省占据上风,改善中日关系的阻力自然也在递减,催生了这轮看似水到渠成,实则有很多理性思考和努力成分的中日战略接近。
三是中国的客观反思悸动。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在这轮中日关系由昔日的互怼到今日的互谅转圜、小步慢跑、暖风频吹中,中国主动和积极的推动是必不可少的因素。换言之,在逆自由化愈演愈烈,美国不按常理出牌,欧美掀起贸易问题扩大化,经济问题政治化等较量面前,推动在自己家门口的自由贸易,整合东北亚乃至亚太的区域合作资源,不仅是短期博弈的需要,也是长期构筑亚洲经济及命运共同体的诉求。从这个角度,推动中日韩FTA谈判尽快取得突破,推动中日的战略和解,不仅是利己利他的选择,也是亚洲两大国有效解决历史恩怨、处理现代矛盾的迈出的里程碑的重要一步。搬不走的邻居,就应该和睦相处,没有理由心理距离渐行渐远。
四是区域合作潮流的推动。东北亚区域环境和地缘局势的改善,也是引爆此次中日关系改善的重要引线。从朝韩利用平昌冬奥会开始一连串善意接触,到朝韩和美朝宣布在4月和5月陆续举行首脑会谈,再到中朝在3月下旬实现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领导人会晤,半岛局势的剧情反转为东北亚乃至亚太区域合作营造了由对立走向对话、冲突走向缓和、纷争走向和平的双边和多边的沟通氛围,也为中日共同推动区域合作夯实了地缘基础。作为有能力推动区域合作渐入佳境的大国,中日有共同义务维护东北亚区域稳定与合作,也有共同责任推动区域通商及合作机制制度化。当然,累积的宿怨如何化解,战略诉求的不同如何存异,合作的利益如何衔接,中日关系改善的路打通了,但如何让凹凸不平甚至充满荆棘的泥泞之路变成畅通的坦途,想要一蹴而就反而可能欲速则不达。因此,顺应区域合作大势,让合作更务实,交流更通畅,以理性和谈判减少摩擦及博弈,或许是摆在中日面前的试金石。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08期第8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今日
关注
社会科学报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官网
http://www.shekeba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