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40年,从《美的历程》到《中国美学全史》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不久前,上海市美学学会会长祁志祥教授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五卷本《中国美学全史》引起了学界关注。
原文:从《美的历程》到《中国美学全史》
本报专访
图片 | 网络
记者:中国美学史作为美学学科下属的一个子学科,最早的研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祁志祥:1979年,宗白华在《文艺论丛》第6辑上发表《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一文,拉开了中国美学史研究的序幕。在他的推动下,198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包括叶朗、于民在内的一批年轻学者集体编选的《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出版,为中国美学史的撰写提供了初步的资料准备。1981年,为给集体项目《中国美学史》的编写提供基本的指导线索,李泽厚出版了《美的历程》。如果将此书视为中国美学史著作的最早源头,那么,关于“中国美学史”的书写至今已走过近40年的历程。
记者:与《美的历程》《中国美学史大纲》相较,《中国美学全史》有什么异同?
祁志祥:《美的历程》将中国美学史的中心问题视为“美”,并认为先秦儒道互补构成了两千多年来的中国思想,包括美的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这是我赞同并在《全史》中加以继承的。不过“美学”的历史并不等于“美”(主要是艺术作品)的历史。《美的历程》实际上写的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历程,所以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中国美学史。叶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在内容上较李泽厚的《美的历程》有很大丰富,作为一部篇幅适中的完整的中国美学史,它至今仍是各高校采用最多的教材。叶朗认为美学史不是美的历史,应是美的理论史,这是我赞同的。他认为写中国美学史并不一定要聚焦“美”字,许多不叫“美”的范畴如“道”等等也是美的范畴,据此对老庄美学精神作了别开生面的解读,拓展了人们的研究思路,也给我很大的启示。但他认为中国古典美学体系的中心范畴不是“美”,而是“意象”,于是将中国美学史写成了一部“意象”范畴史,而遗失了中国美学史上大量丰富多彩的美学范畴,这是我不能认同的。此外,叶朗将“意象”的重心理解为“象外之象”,把老庄美学精神在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抬得比儒家还高,这也是我不能同意的。《中国美学全史》以大量的篇幅展现了儒家美学在中国美学史上的主导地位,道家美学与佛家美论对此加以补充,形成中国古代美学精神三足鼎立之势。
记者:与其他美学史直接写史不同,您的《中国美学全史》第一卷用一卷的篇幅,专门论述美学、美和中国古代美学精神。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祁志祥:我认为美学是美之学,所以我的美学史就是美的理论史。美的一般涵义是什么?我的思考研究结果是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它是我与评述对象展开对话的理论指导和依据。以此解析中国古代美学精神,就得出了以“味”为美、以“心”为美、以“道”为美、以“文”为美、“适性”为美的复合互补观。在此本根之上,又衍生出儒家美论、道家美论、佛家美论若干丰富多彩的美的子范畴。它们本同而末异,最终在美感特征论、审美方法论上留下了相应的印记。上述美论和美感论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美学精神,是中国古代美学史运行的轴心和考察的焦点。
记者:第二卷至第四卷是中国古代美学史,您是怎样描写中国古代美学史的?
祁志祥:我们一般都说中国古代美学的特点是有美无学,虽然没有美学这门学科,却有关于美的思想理论。这些思想理论不仅散落在各门文艺批评中,而且体现在各种哲学世界观内,哲学美学是本,文艺美学是用。在长期广泛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全史》的古代部分描画了一部融儒、道、墨、法、佛、玄等哲学美学及诗、文、书、画、音乐、园林等文艺美学于一身的多声部、复调式美学史全景图,弥补了现有中国美学史在哲学美学方面的空白或不足。
记者:第五卷是中国现当代美学。您对此是如何把握和叙写的?
祁志祥:“五四”前后西方的美学学科在中国落地生根,诞生了萧公弼的《美学·概论》和吕澂、范寿康、陈望道的三部《美学概论》,中国美学自此完成了向现代美学的转型,走上了独立的学术之路。具体一点说,从1915年到1927年的“五四”前后这段时期是中国现代美学学科诞生的阶段,也是主观的价值论美学占主导地位的阶段。从1928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争到1948年新中国解放前是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它是主观论美学与客观论美学交互斗争并最终走向客观论美学的阶段,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美学的总原则下,诞生了蔡仪的《新艺术论》与《新美学》,这是客观唯物论美学的系统而独特的创构。五六十年代是中国化美学学派的产生阶段,围绕着美的本质开展了美学大讨论,诞生了朱光潜的主客观合一派、蔡仪的客观派、吕荧高尔太的主观派、李泽厚洪毅然的社会实践派以及继先、杨黎夫的价值论派。八九十年代是中国式的美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创新阶段,学界同仁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实践美学原理体系的建设中。伴随着新方法论热,80年代又诞生了不少新的美学学说。世纪之交以来是美学的解构与重构阶段。一方面,美的本质被取消,美学变成了有学无美。另一方面,美的本质论被解构,诞生了超越美学、实践存在论美学、生态美学、意象美学等等,美学以迂回或直接的方式,诠释着有美有学的美学学科的现代性。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32期第8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相关文章
社会科学报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官网
http://www.shekeba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