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改变中国人的十四个观念……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读书
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如何从深层逻辑和现代性节奏上加以梳理?中国人心智模式的发展如何从生存观念的角度加以反思?中国道路如何从经济哲学的范畴中加以追问?上海财经大学张雄教授主持编写的《改变中国人的十四个观念——改革开放40年经济哲学范畴诠释》(上海财大出版社,2018.12)一书,将经济哲学原理与鲜活历史质料相结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有力的回答。
原文 :《突破“夹击无人之境”》
作者 | 上海 周楠
图片 | 网络
罗素曾将哲学理解为科学与神学之间受到双方夹击的“无人之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的“经济哲学”的理念对改革开放的现代性进程加以范畴诠释,正反映了当代学者对突破这一“夹击无人之境”的不竭探索。这也正是张雄教授著作的创新点所在。其体现主要有三点:
第一,对改革开放40年经济哲学范畴的现代性反思。
该书检视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货币、资本、金融、财富、劳动、欲望、个人、法、自然、创新、消费、发展和正义等14个经济哲学范畴如何关联着国人的心智发展,集中诠释了我们如何经历中国现代史伟大转折的关键过程。
第二,对改革开放40年经济哲学范畴的本体论追问。
该书对各个范畴的诠释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概念剖析。在学理性反思的基础上,将1949年到1978年、1978年到1992年、1992年到2012年、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时代”作为观念发展的四个阶段,从发生学的角度对各观念范畴的萌动、发育和发展予以解读。
第三,对改革开放40年经济哲学范畴的辩证性解读。
著者将“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改革”的深刻辩证法与中国共产党自我建设的过程相结合,进而加以思考。著者指出自我革命的辩证法提倡自我批判精神,提倡积极的自我否定和自我修复;作为主体对外部世界的能动驾驭,辩证法注重的发展不是线性的上升图示,而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圆圈运动。这种自我革命精神植根于执政党的精神自觉和文化自觉。
著者考察40年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货币观念的嬗变,看到了货币作为文明进步记载者的进步意义,也深刻总结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下货币功能与观念日趋成熟完善的总趋势,从而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制度建设和发展理念的辩证与创新,有助于在“货币化生活世界”中防范货币对人性与社会的侵蚀和异化,促进“人的社会本质”的复归。实际上,如果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查审,货币的出现的确改变了传统物物交换的模式,供给了买卖双方更大的自由度和选择权,从而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也使得社会成员的联系日趋紧密。但现代性货币的“二律背反”同样体现在货币带给人的矛盾与困扰中,如果一味追求货币增值,作为主体的人的意义很容易被淡忘,从而带来人性的异化。货币成为目的,体现为权力,而人却成为了供其驱使的载体,这也正是“货币幻象”发生的深层原因。所以马克思对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批判在当代仍彰显着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意义。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们持之以恒地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实现对现代性货币观念的扬弃。
“经济正义观念”的阐释同样发人深思。著者总结的从1949年至1978年计划经济体制平均主义的经济正义观,到1978年至1992年包容差异和竞争的经济正义观,再到1992年至2012年“先富”与“后富”的辩证法,体现了国人经济正义观念否定之否定的认识发展道路。而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正义观,提倡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全民,更是为全球化和金融化的当代世界如何构建积极的全球经济正义提供了范本式意义的道路、智慧和方案。中国的改革开放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驾驭和掌控资本,拓展新的经济空间,进而克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
跟随本书从观念的角度进行全面梳理,可以洞悉中国改革开放40年现代性发育的思想轨迹和实践路径。但面向21世纪的中国特色的经济哲学,不能仅仅甘于做那黄昏起飞的“密涅瓦的猫头鹰”,在总结“历史性的思想”中把握时代,如果能够以马克思言及的“高卢雄鸡”式的哲学观照指导实践,以海德格尔式的“道路,而不是著作”的精神不断探索,应该会对时代精神的升华产生更大的价值和意义。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38期第8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相关文章
社会科学报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官网
http://www.shekeba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