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 海派美术:江南文化的一枝奇葩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文化
近日,由上海博物馆主办的“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隆重开幕并引起了美术界的高度关注。对董其昌的家乡与研究董其昌作品的重镇——上海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大事。在当前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审视、研究、定位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色、文化基因与文化符号成为学术界的一大课题。可以说,江南文化是海派文化的根基,而海派文化是近代上海对于江南文化的熔铸与升华。
原文 :《海派美术是上海独特的名片》
作者 |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 李磊
图片 | 网络
海上画派的源流
海派美术是江南文化的一枝奇葩,有着极其辉煌的历史。在江南文化视角下回溯、审视和研究海派美术的文脉与发展,对于海派美术乃至海派文化的继往开来、创新发展将起到有益的借鉴。
谈及“海派美术”,其发端无疑源自“海上画派”,即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期一群活跃于上海地区的画家从事绘画创作的结果与风尚。海上画派的源流,其一便是深厚的江南文化传统与文脉,华亭画派、吴门画派、虞山画派、金陵画派、扬州画派对海上画派均产生过直接且深远的影响。海上画派早期代表人物众多,如有“海派四杰”之称的虚谷、任伯年、吴昌硕、蒲华,有“沪上三熊”之称的任熊、朱熊、张熊,“四任”,以及赵之谦、高邕、王礼、钱慧安等。从艺术追求和风格特色来看,“海上画派”远承宋元以来的绘画传统,近取明清陈淳(白阳)、徐渭(青藤)、陈洪绶(老莲)、八大山人、石涛和“扬州八怪”等诸家的艺术特色,同时又深受清代金石学的影响,在继承中国画传统的基础上,始终主动吸收中国民间艺术和西洋绘画技法的精髓,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不少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美术家如齐白石、徐悲鸿等早年均受到过海派美术的深刻影响。海上画派的源流之二便是上海独特的城市气质与文化包容性。随着开埠后商业与文化的繁荣发展,上海对包括艺术家在内的各类人才的集聚力也与日俱增,这造就了上海这座城市宽泛的视野与包容力。海上画派的崛起与发展上承明清绘画之余绪,下开20世纪中国画之新格局,可谓中国近现代绘画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中国绘画为适应近代历史发展而进行自觉改革的精神在海上画派的辉煌成就中有着集中体现。海上画派早期代表人物如吴昌硕、虚谷、任伯年等的艺术实践使中国绘画从孤芳自赏的雅文化走向了世俗化、商业化,具有了现代意义上艺术市场化和大众化的特征。
20世纪上半叶,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日益频繁的对外交流,中国的油画、水彩、漫画、连环画、新兴木刻等艺术样式相继发源于上海,使上海地区的美术样式得到极大的拓展,此时的“海派美术”概念不再局限于以“海上画派”为主要代表的传统中国画派别,而是成为了突破画种限制、以地域概念为主的崭新文化概念与现象。从广义上讲,“海派”是指继承海上画派文脉与精神、以上海及周边地区为主要创作和活动地域的艺术风格与艺术家集群。上海在成为我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发祥地的同时,也成为中国近代美术的摇篮。
海派美术新风格
建国后,海派美术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导下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涌现了大量歌颂祖国建设和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品。这一阶段海派美术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为建国初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上海美术。这一阶段,在“艺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指导原则下,上海美术界开始普遍深入和描写生活,涌现出了一批名家新作。山水和花鸟画多作写生,人物画也得到长足的发展。艺术家们深入农村、工厂、部队,创造了大量歌颂新中国和描绘工农兵题材的作品。艺术家在观念和技法上的探索较为活跃,美术作品在这一时期走向了空前广泛的大众化和通俗化。吴湖帆的中国画《庆祝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丰子恺的漫画《庆千秋》、颜文樑的油画《船台》、方增先的中国画《粒粒皆辛苦》、贺友直的连环画《山乡巨变》、钱大昕的宣传画《争取更大的丰收献给社会主义》等作品在上海乃至全国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一历史时期涌现了贺天健、朱屺瞻、陆俨少、林风眠、刘海粟、关良、唐云、谢稚柳、张大壮、江寒汀、王个簃、陈佩秋、程十发、刘旦宅等一大批代表画家。
第二阶段为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海派美术。此时建国后由美术院校培养起来的艺术家在上海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成为上海美术创作的中坚力量。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粉画、宣传画、连环画、漫画、儿童美术、艺术设计领域内也都人才辈出。改革开放以后,为了适应逐步开放的社会环境和日益变化的现代审美需求,上海美术界以空前广阔的视野和大胆的实践,把对绘画本体语言和艺术本源的探索推向了一个新层次,形成了多元化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状况,各种不同类型的艺术融合、交汇较为活跃和开放。特别是自1986年扬帆起航、已成功举办了17届的“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2001年开始举办的“上海美术大展”和上海设计艺术展、上海美术双年展等都已经成为上海鼓励艺术创作、挖掘和发现优秀艺术家、推动上海美术队伍健康发展的重要平台。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里,海派美术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异彩纷呈的新局面。一方面,上海美术界人才辈出、佳作不断涌现;另一方面,无论是传统美术的推陈出新,还是外来绘画语言的民族化、本土化都在继承海派文化开放心态和进取精神的同时,实现了将社会生活、时代风貌与个人感情熔于一炉,创造出具有人文关怀和丰厚艺术内涵的海派美术新风格,在海派美术发展史和中国美术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新华章。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派美术始终与风起云涌的时代潮流相随相携。从外部因素来说,海派美术的形成、发展乃至繁荣与上海开埠后的人才集聚和多元文化的融合、渗透有关,也与上海独特的近代工业文明和厚重的历史文脉息息相关。从内部因素来说,海派美术的发生发展始终与海派艺术家创新求变的探索精神和追求艺术新境界的历史责任感紧密联系,这种内在的追求也造就了海派美术宏大的视野与包容的气度。回望海派美术涵盖了清末、民国、建国后等多个历史时期的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其中涌现了一大批风格独特、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中具有深远影响的代表人物和重要作品。尤为值得珍视的是,海派美术的精神内涵十分丰富,坚持传统与创新并重,艺术性与大众性并举。
当前,上海正处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作为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派美术已经成为上海独特的文化名片和城市文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海派美术应以崭新的姿态续写更加辉煌灿烂、无愧于时代的新篇章。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43期第8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相关文章
社会科学报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官网
http://www.shekeba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