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传统伦理形态向现代转变了吗? | 社会科学报

范志均 张金金 社会科学报 2019-12-13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据黑格尔的伦理理论,现代社会呈现家庭-社会-国家三位一体的伦理实体形态,爱家-承认社会-信任国家建构了人们三层否定性递进的伦理认同模式。对于黑格尔关于现代伦理实体和伦理认同的理论,马克思给予了批判,但也没有完全否定,因此我们不妨暂且把它假设为一种分析现代性社会伦理实体及其认同模式的基本框架,通过分析东南大学伦理团队关于“当代中国伦理道德状况”全国性大调查相关数据(2007-2017),审视和评判中国社会伦理实体形态及其认同模式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状况。

原文 :《中国传统伦理形态向现代转变了吗?》

作者 |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范志均/副教授 张金金 周世露(微信字数限制,作者栏无法全部显示)

图片 | 网络


中国大众伦理认同的突破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种家国两位一体的伦理型社会,它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家国同质”,爱国即亲家。随着改革开放,家国同质的中国伦理实体形态及亲家爱国两层肯定性认同模式是否被突破,乃至发生转变呢?

  

以樊和平教授为首席专家的东南大学伦理团队暨江苏省道德发展智库团队对“当代中国伦理道德状况”的相关调查(2007-2017年)结果显示(如图1):当前中国社会大众始终把家庭人伦关系排在首位,它对于个人生活仍具有根本意义,而个人与国家的伦理关系则相形见绌,始终被排在末位,且比重较低,对大多数个人生活不再具有根本意义。由此,由家及国、家国同质的伦理实体关系形态和亲家爱国两层肯定性认同模式已经被打破,中国社会伦理关系呈现出一种亲近家庭而疏远国家,家国认同相分离的状态。

  

图1


1还充分表明,对于中国大众来说,家庭伦理关系始终是第一重要的,家庭本位的伦理关系秩序依然没有变化。按照传统家国两位一体的伦理关系秩序,排在第二位的应该是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而实际上却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国家关系仅排在第三位。社会关系排在家庭和国家之间,家庭与国家同质的人伦关系被它隔离和切断。中国大众认同社会更甚于国家,进而分开家国认同,使亲家爱国两层肯定性互补伦理认同中断。

  


如果说中国大众在一般的伦理关系上重视家庭、疏远国家,那么他们在“新五伦”关系上同样见证了亲家疏国、家国认同分离的伦理事实。数据显示,中国大众对“最重视的伦理关系”即“新五伦”的排序依次是:父母与子女、夫妇、兄弟姐妹、同事或同学、朋友;或是: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夫妇、朋友、同事或同学。“新五伦”让人深思的地方是高居传统“五伦”榜首的官民关系竟然没有上榜:在当代中国大众意识中,国家人伦已经退出“新五伦”,社会人伦关系得到更高认同。如此,则中国传统伦理社会根基性的“五伦”秩序在中国大众心中已然断裂:家与国被社会伦理关系断开,由家庭人伦无法直接推及国家人伦,家国两位一体的人伦秩序格局被撕破。

  

伦理关系来看,第一,中国传统社会家国两位一体同质的伦理实体结构显然已经被打破,社会伦理关系从弱到强,越过国家伦理关系进入伦理实体关系现代建构过程,中国社会已然开始了伦理实体结构的现代转换,但是尚未完成,还远没有建立家庭-社会-国家三位一体异质的现代性伦理实体关系结构;第二,中国大众亲家爱国、由家及国两层肯定性递进伦理认同模式被瓦解,这缘于中国大众逐步突破家国人伦关系的重围,正在建立更加广泛的社会人际关系,中国大众伦理认同模式开始向现代转型,但是也没有完成,还远没有建立爱家庭、承认社会、信任国家三重否定性递进伦理认同模式。


中国大众伦理认同的失重


从伦理关系来看,中国社会家国同质的结构和两层肯定性认同模式已然解体,而在伦理实体或伦理共同体上,中国大众的家国意识是否也被解构,建立了家庭、社会与国家三位一体异质结构和三重否定性递进的伦理认同模式?

  


三次关于“家庭、社会和国家对于个人的重要性程度”的跟进调查显示:2013年国家排第一位,家庭排第二位,社会排第三位,在大众心目中,国家和家庭的重要程度不相上下,但都远远高于社会。但是2016年排第一位的国家占比竟然高达65%,比2013年足足高出13.5个百分点,国家对于个人的重要程度大幅度提升,大众在精神上越来越认同国家。然而2017年又发生重大波动,家庭重要性上升,首次高于国家(占比分别为48.3%、45.9%)。2017年选择社会排第一位的占5.80%,比2016年3.30%高了2.50%,比2013年2.70%高了3.10%,社会的重要性稳步上升,但上升幅度有限,显然大众依然一如既往极度轻视社会。综合这三次调查数据可得出,中国社会已然不是家国两位一体的伦理实体形态,而是家庭、社会和国家三重性的伦理实体形态;但还未真正形成家庭-社会-国家三位一体的伦理实体结构,因为社会太过于轻微。中国大众对于国家和家庭有着高度的伦理认同,爱家国;却对社会有着最低度的伦理认同,不承认社会,因此中国大众还未真正形成爱家庭-承认社会-信任国家三重否定性递进的现代性伦理认同模式。

  

家国两头大,社会角落化,爱家国不承认社会是当下中国社会伦理实体结构和伦理认同模式的写真。只有家庭、社会、国家三位一体,整个社会伦理实体的结构才更均衡,中国大众否定性递进的伦理认同模式也才更合理。


中国大众伦理认同的现代转变


基于已有的相关调查数据,我们基本上可以判断,中国传统家国结构和大众传统家国认同模式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家国两位一体同质结构和亲家爱国二重性肯定性认同模式:由于社会伦理关系的建立和社会伦理实体的发育,家国相分,家和国鼎足并立,中国社会已经初步形成家庭-社会-国家三位一体的伦理关系和伦理实体结构,以及三重性的伦理认同模式,即亲家庭、近社会、疏国家,厚家庭、薄社会、重国家,爱家庭、不承认社会、信任国家。

  


现代社会伦理关系的增进打破了传统家国两位一体结构,使得家国在千年之后终被分离,也使得伦理关系呈现出现代性特质。但是就整体而言,中国大众认同和亲近的伦理关系秩序仍然是传统的而非现代的,这是因为,第一,家庭人伦关系仍旧占据绝对主导性地位,社会伦理关系依然很弱,没有否定而是从属于家庭人伦关系,未达到与家庭人伦关系分庭抗礼的地步;第二,整个伦理关系依旧按照家庭人伦“亲疏远近”的差等关系秩序建立起来,本质上仍然属于传统范型,基于承认个人特殊性和权利的现代性社会伦理关系范型尚未建立起来。中国大众认同的伦理关系秩序仍然需要实现从传统家国伦理关系秩序到现代社会中心的伦理关系秩序的转换,这需要大力发育法律承认和社会承认的个体权利平等的伦理关系,使现代社会性伦理关系占据重要地位,足以否定性制衡情感性差等家庭人伦关系。我们应当促进社会个体的成长,通过社会承认个体权利以使个体承认社会,并且让社会的归社会,国家的归国家。(本文为江苏省道德发展智库,“2011计划”“公民道德与社会风尚协同创新中心”,东南大学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44期第5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相关文章

经济化伦理学应引起我们的警惕吗? | 社会科学报

集体组织不道德:伦理逻辑在哪? | 社会科学报

观点 | 传播伦理:发展成为一种完美的伦理形态,不只可能!

社会科学报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官网

http://www.shekebao.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