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以民族复兴展现社会主义的胜利! | 社会科学报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国家治理
以民族复兴展现社会主义的胜利,这是新中国成长的内在逻辑。当这一逻辑获得更加广泛的世界性影响,迎来的一定是民族特色社会主义的山花烂漫,昭示的则必然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再度复兴,与民族复兴交相辉映。
原文 :《新中国成长:民族和社会主义的双重复兴》
作者 |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 孙力
图片 | 网络
新中国历史的不平凡性不仅仅体现在中华民族自身的进程中,其实更深刻地体现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世界历史对区域历史的取代,使人类在短短的时间内所创造的生产力就超越了过去创造的生产力的总和。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作为无产阶级事业的共产主义“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世界历史的核心,是资源在世界范围内选择、配置,体现人类社会的空前进步,但它却是由资本扩张牵动的,因此,资本翻开的世界历史是伴随着血与火、伴随着剥削和侵略的全球化进程。
社会主义的出现展开了世界历史的新进程,而新中国则是这一新进程中确立的最新历史丰碑。
新中国的成长真正开辟了世界历史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发展历程
社会主义一诞生,就遭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围追堵截。由于东西对峙、冷战的展开等,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实际上并不是在世界历史的意义上发展的。斯大林在1952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提出“两个市场”的观点,宣告了一种脱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不得已的做法,但这种发展战略的确定,使社会主义失却了应该具有的世界历史宝贵属性。
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伟大贡献,就是以对外开放的伟大战略重塑了社会主义世界历史的新进程,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这一伟大历史转折的重大意义,就在于把社会主义的发展真正奠定在吸收全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这不仅是开创性的伟大抉择,更是敢于应对严峻挑战和巨大风险的抉择。邓小平当年所讲的“杀出一条血路”,其实不应该仅仅是对中国对外开放先行者的广东而言,更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先行者的整个中国而言。
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进行的一场特殊斗争,既要吸收当代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又要抵制资本主义的侵蚀和进攻;既要利用资本,又要管控资本;既要进入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又要积极主动地改造世界经济政治秩序。更重要的还在于:在整个的这一重返世界历史的进程中,中国是以小博大、以弱抗强。这同新中国成立前的革命态势极为相似。然而,中国共产党人做到了,新中国成功了!毫无疑问,这不仅是新中国的胜利,更是社会主义的胜利。这一胜利所展开的社会主义历程必将是社会主义的新纪元!
新中国的成长以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书写了社会主义新的世界历史
毫无疑问,社会主义运动是世界性的,但社会主义应不应该有民族特色。“工人没有祖国”是否等于社会主义运动应该整齐划一?以苏联模式为代表的社会主义运动,抹杀了社会主义运动的民族特色。按照模式拷贝出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没有能够经得起较长期的历史考验。在苏东剧变的多米诺骨牌中,中国并没有像西方预言家断定的那样跟着苏联倒掉。西方思想家不懂得新中国已经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苏联模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苏联的失败来推断中国的失败是无知的表现,把苏东剧变等同于社会主义的历史终结更是痴人说梦。
新中国成长的历史,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缘起、探索和发展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人能够确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有极为深刻的理论根源和社会根源。在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确立起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在社会主义运动中是首屈一指的。尽管受到苏共中央的质疑、打压,但这样的思想武器使中国共产党人具有了建设超越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特殊国情、经济社会发展的极为不均衡、悠久辉煌的古代文明与近代的巨大落差,如此等等,与苏联以及其他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有很大的不同。中国实际上是典型的非欧的东方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共产党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七十年,是对马克思社会主义“东方道路”设想的伟大回应和成功开拓。马克思、恩格斯晚年越来越重视社会主义道路的特殊性,马克思明确地指出,不要把他基于欧洲历史得出的理论上升为“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认为这“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 马克思意识到,即使是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也不同于欧洲。他在审慎地回答俄国革命的提问时,谈到“卡夫丁峡谷”跨越等问题,形成了完全不同于欧洲社会主义发展的“东方道路”设想。遗憾的是,以苏联模式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并没有重视马恩的这一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典型的社会主义“东方道路”。这一伟大的开拓,是对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性贡献。社会主义在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两大飞跃以后,就是要解决社会主义如何更好地发展推进的问题。在七十多年的进程中,以苏联模式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尽管曾经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最终没有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没有很好地回答和解决这一问题。
在新中国迎来七十年华诞时,中国的社会主义以自己的不断探索,走过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辉煌历程,迎来了强起来的新征程。强起来不仅对中国,对整个社会主义运动具有历史性的重大意义。因为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都不是按照当初马恩的设想,建立在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革命的基础上,不发达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是社会主义面临的巨大挑战。这实际上就是当年马克思提出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命题。新中国的这三大飞跃,意味着落后国家完全可以成功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灾难,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因此,新中国的七十年书写了人类现代化新的世界历史。
新中国的成长必将以民族和社会主义的双重复兴翻开当代世界历史的辉煌篇章
新中国七十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发生沧桑巨变,走向伟大民族复兴的历史。把社会主义同民族复兴紧密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特色。社会主义运动中曾经动辄就要掀起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主张和倾向,实践证明并不能真正推动社会主义运动的前进。新中国的建设不仅把社会主义制度牢牢扎根在中国大地,也把民族复兴的伟业浇铸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这种社会主义的中国场景,不仅有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创新性内涵,还深刻包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治理天下的哲理。中国人相信:“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如此等等。新中国的建设成就重新阐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即社会主义的伟业只能够一步一步地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对资本主义的取代,不能够简单地“一锅端”,应该通过社会主义在各个民族国家的胜利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世界性胜利。
新中国七十年实践证明,把社会主义在民族国家的成功,作为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点,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动员人民,才能够把远大目标和现实需求紧密结合起来,社会主义运动才能够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七十年成功走出的这条中国道路,产生了极为广泛的世界影响,这当然是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影响,它不仅终结了所谓社会主义历史终结的谬论,更深刻展现了社会主义发展包蕴的人间正道。连“历史终结论”的代表人物福山也开始修改他的观点,认为中国经济令人惊异的快速发展体现了中国模式的有效性,中国的政治传统和现实模式受到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的关注。 这样的转变,实际上也体现了西方意识形态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现实所击败。这种深深扎根于国情的社会主义,具有比按照苏联模式拷贝的社会主义强大得多的生命力。以民族复兴展现社会主义的胜利,这是新中国成长的内在逻辑。当这一逻辑获得更加广泛的世界性影响,迎来的一定是民族特色社会主义的山花烂漫,昭示的则必然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再度复兴,与民族复兴交相辉映。显然,新中国的成长谱写了当代世界历史极为精彩的篇章。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56期第3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相关文章
社会科学报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官网
http://www.shekebao.com.cn/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