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浅谈军品、民品市场打法的异同
卫星与网络
人们在描述一些高技术产业时,往往称其具有军民两用价值。国际上也对这种军民两用技术的交易极为关注。一些先进材料、芯片、软件、加工设备等,确实可以同时服务于军队和民用。
其实有些传统技术和传统产品同样是军民两用的,最简单的例子是柴油。坦克要烧柴油,公交车也要烧柴油。
作为航天产业的各家企业,或许对军民两用技术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无论通信、导航、对地观测领域,只要一家企业掌握了核心技术、打造出了核心竞争力,就可以同时在军用和民用市场上拓展业务。如今的民用航天应用市场上,有很大一部分企业都出身军工。
回顾军转民
中国的军工体系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一直在摸索军转民的道路。当时的军工系统拥有民用工业无法望其项背的强大技术基础、人才队伍和工艺装备,一时间,军工企业生产的冰箱、电视、音响、洗衣机、摩托车等无数产品涌向市场,为了让市场信服,广告中还不忘提及自己的军工背景出身。
然而斗转星移,这些军工厂和军转民产品各有成败。长虹电器、长安汽车等品牌雄踞一方,另有相当多的企业和产品却逐渐销声匿迹了。这些在民品市场上失败的企业,很多在军品供货方面依然保持着强势地位。这显然说明,军品和民品市场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军民通吃的外国企业
在国外,制造企业军民通吃是很常见的情况。著名的通用公司一方面拥有别克、雪佛兰等为人们所熟知的产品线,另一方面也是重要的坦克装甲车辆生产商。波音公司不但为全世界提供各种客机,也是美国军队的主要战斗机乃至轰炸机供应商之一。韩国的三星、现代、大宇等企业,在导弹、坦克、装甲车、战舰等领域颇有建树。连我们每天都要打交道的微软,也是重要的军用软件供应商。
这些企业当中,有的是由纯军工企业向军民通吃企业转换,譬如日本的尼康在二战结束前,一直是旧日本军队光学装备的主要供应商。也有些是先在民用市场上起家,然后进军武器装备市场,例如韩国的上述企业。至于美国的诸多宇航巨头,都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与和平岁月之间反复锤炼,才成为今天的产业霸主。
军民有别
那么,中国的军工企业在拓展民用市场的时候,为什么成功者居少?比如,在信息电子领域,以军工厂们的实力、资源、人才队伍、技术背景等,在民用市场上的成功率也不令人满意。这取决于有关企业是不是能充分认识和适应民用市场的特点。
具体到航天而言。早在上个世纪,航天系统就把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确立为三大民品中的两大。应该说,这个决策是正确的。但在那之后的十多年里,无论应用卫星还是卫星应用,发展都并不那么顺利。这其中的缘故很多,既有体制机制和思想观念上的,也有技术上的,而在市场推广上的问题则更加尤为突出,不但缺乏娴熟的手法,更缺乏面向大众市场所应有的思想意识。
技术上的原因相对容易理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航天只是解决了有无的问题,在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产品的性能、质量方面无法和国外相比。例如资源卫星,由于一些关键技术没有突破,导致研制进度严重拖延,国外卫星遥感产品趁虚而入,至于导航卫星,GPS在1994年前后就正式开通了全球业务,而北斗一直要到2020年才能开通全球业务,这期间相距了26年!
应该说,技术上的不足还是相对容易弥补的,只要静下心来做研发,没有什么关键技术是中国人无法突破的。东方红、北斗、神舟、天宫、高分、嫦娥……航天人已经证明了自己的智慧。但民用市场为什么不能取得同样辉煌的成就呢?
与此同时,市场营销方面的问题,可能才是最深层次的。
但在市场营销方面的问题,可能涉及更为深层次的问题。
怎么做到勇于面对,甚至是谦逊面对、调整思维?毕竟,从企业营销和售前售后的角度来说,军民需求的差异颇为微妙。
对军方市场的营销,往往只需要游说少数人。军队自有强大的论证和验收体系,人数不多的军队专家组会运行这个体系,分析军队的需求,从而参与产品指标的提出、研制试验的监督、产品的定型验收等。任何一种军品的供货方只要向专家组证明,自己的产品可以在合理的价位下满足需求,就可以签下大单,此后一段时间按订货量投入生产。虽然门槛很高,但只要越过门槛,后续的工作就相对简单,一般来说只有产能和质量控制这两个问题需要处理。而经过装备部门采购的产品,强制性地下发到部队手中使用。官兵们在接受或者不接受有关产品的问题上,可以说几乎是没有个人意志可言的。
(我们无意也没法在有限的篇幅里讨论消费者行为学,但显然,包括政府采购在内的民品市场,其形态比军品市场复杂得多。)
民品就完全不同了。用户不但没有军队那么强大的论证和验收体系,甚至会搞不清楚自己的需求。很多人是在拿到某个产品并使用了一段时间以后,才明白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这在导航和地图市场上表现得再清晰不过。
面对这样不好伺候的用户,相关军工企业还往往没有时间去适应。由于国外企业在技术、质量、人机环境上都具有优势,还拥有成熟的售前、售后综合服务模式。当外企按照这些模式建立起在华营销体系后,很多国内军工企业在民用市场上还没有站住脚,就被冲击得东倒西歪。
因此,军工企业在面对民用市场的时候,首当其冲的就是放下架子、静下心,认真分析和研究用户的需求及市场形态,做到比用户自己还了解自己。军工企业的身份或许意味着有更强的核心技术,有更好的质量保证,却不一定意味着有合适市场的最终产品。或者是有合适的产品但缺乏到位的营销,缺乏售前售后服务体系,很可能因为缺乏市场亲和力被消费者所忽略或放弃。
航天应用是高技术产业,多数用户实际上并不具备足够的知识。因此,企业必须认识到产品傻瓜化的必要性。一个总是需要厂家技术支持队伍保驾护航的产品,是不可能扩大市场的。在这方面,苹果公司就是最好的样板。
另外,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也从一个角度说明,研发的目的是为了生产,是为了形成产品,并不是追求100%完美的艺术品。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以美国的GPS导航系统而言,它在1991年投入海湾战争时,星座还没有完全部署,用户终端也没有电子地图,而是显示几行关于经纬度的参数,使用者还是要在纸质地图上寻找自己的位置。但,GPS经过市场的反复锤炼、应用、改进,星座性能和终端性能不断提升进入了良性循环。企业一定不要指望研制出什么终极产品,能一下子捕获用户的心,把所有对手打败。这种情况在采购周期长、产品使用期长的军品市场上有可能出现。但民用市场的情况完全相反,想这么做的企业都已经碰得头破血流。
酒香不怕巷子深吗?
过去有句老话,叫“酒香不怕巷子深”,其强调的产品质量的重要性,但很多人理解得很片面。如果站在企业品牌的角度去理解,那么,这样的思维定位肯定是被动和错误的。
现代的企业、企业负责人、企业所能够提供的服务或产品等,都首先会树立重视公众形象或经常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给市场以不断更心动信息与亲和力,在这个方面,除了部分图商走在了前面,其他几乎所有的卫星应用企业,包括现在的北斗企业,都做得远远不够。
面对民品市场、面对公众,企业不可能像游说军队那样逐一一对一去做工作。中国有660个城市,将近3000个县,每个市、县都有自己独特的需求,多数企业没有这个资源或能力去做一对一的游说。至于北斗,中国的导航用户数以亿计,难道能挨家挨户去敲门推销吗?
民品到底是怎么样的打法呢?如果一家企业走在了整个产业的前列,就能比较轻松地获得了市场的第一印象和亲睐。而这些信息量和印象的获得途径,就是传媒,而且是必须的手段。
缺乏公众影响力的企业就缺失了品牌、缺失了口碑,进一步缺失的是市场亲和力。不少企业如今依然把全部注意力投放在中央政府采购上,对公众宣传以应付、冷漠的态度对之,甚至是抵触和毫无兴趣,公关水平、企业公众形象及企业负责人、产品的综合营销水平远不如产品技术水平,这不得不说是军品市场上形成的惯性思维。如果不重视这个问题,当竞争对手成长为长虹电器、长安汽车这样的巨头时,其他企业纵然拥有核心技术,也只能是坐等被收购。
出精品,不怕贵。一般来说,民用用户在购买力方面是不如军方的。军队为了满足战争的残酷要求,往往可以接受数倍于民品的高价。而且军队的采购量一般比较庞大,进入后的企业,有了养尊处优的感觉,因为企业签下一张单子就可以说是整年不愁任务。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间用户的购买力呈指数增长。很多人抱着“好货不便宜”的心态选购高端产品。能达到军品质量的民品,是不少高收入用户的愿意买单的。关键是,企业、企业主、产品的亲和力是否具备。
殊途同归
虽然存在这么多的差异,但是必须指出,军民用户对拿到手里的产品或者服务的核心需求都是一致的:工艺精湛、性能优良、稳定可靠、价格合理。
特别是在当今,应急响应的需求成为民用航天产品的重点市场。这个市场对产品或者服务的要求,可能一点都不亚于军用市场。没有过得硬的技术和过得硬的产品,无论在军用还是民用市场上,都不会有前途。随着救援队伍深入灾区跋山涉水的卫星终端,有着和军用终端一样的性能需求,运不走、打不开、连不上、用不长的产品,会第一时间被丢到路边,坏了整个企业甚至是行业的印象与口碑。如果企业开发出了质量和性能过硬的产品,就能得到军民双方的同时订货,最多是外观有所差异而已。
那么,世界上有这样的产品吗?答案是肯定的,这东西现在也许就挂在读者的腰间。那就是瑞士维氏公司的德版军官刀0.8461.MW4DE。有志于军民通吃的航天应用企业家们,不妨去考察一下这种产品的成功故事。
小提示:长按指纹-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