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联合武汉市人民政府、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宇航学会等单位共同主办的“中国商业航天高峰论坛”10月30日在武汉落幕。在这次论坛上,传出了两条足以令业界震动的消息。这两条消息的主角都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头号主力——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首先是新的商业遥感星座,航天科技打算在2022年左右建成一个22颗微小卫星组成的0.5米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系统,2016年底前首次发射。其次是四维商遥航天科技有限公司获批,这家公司将为有关用户提供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和高光谱观测能力的全天候对地观测数据和解决方案服务。在用户群体中,特意指出了互联网行业的增值服务,令人耳目一新。
根据信息发布,四维商遥是经财政部批准成立的。这样高规格的子公司要想完成审批流程,非一朝一夕可为。22颗卫星星座的规划与设计,也需要相当充分的准备工作。很显然,航天科技集团已经为此筹划了很长时间。可以预见,四维商遥将是整个22颗卫星星座的运营商,承担卫星图像分发销售的角色。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下属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是国内唯一的卫星研制单位。但随着清华大学、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长春光机所等诸多科研单位加入卫星研制行列,国内的卫星制造领域呈现出一派群雄争锋的局面。而总装备部有关部门对商业航天的发展持高度赞赏和积极支持态度,就在“中国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上,总装备部电子信息基础部的王兆耀将军指出:“10月7日,首颗国产商业遥感卫星吉林一号的发射,就是总装备部支持商业航天发射的又一次有益尝试和重要标志”。这让作为卫星制造业“老大”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及其母公司航天科技集团倍感压力。
需要知道的是,上述卫星研制单位从总设计师到主管设计师,彼此之间往往都有师生、同学、朋友的情谊。长春光机所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在遥感卫星研制方面有长期合作,两个单位的不少科研人员之间有着深厚的个人友谊。这就决定了这个领域内实际上存在着密切而灵通的信息交流渠道。对彼此技术细节和商业模式的了解远比媒体上展现出来的要多。
也正是因为如此,各个卫星研制单位的商业化雄心,特别是吉林一号组星的研制发射和商业化运营,对航天科技集团所起到的触动作用,可能远比外界了解的更大、也更早。而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面对这样的格局,采取了正确的应对方式,放下垄断商的架子,积极投身商业航天事业,依靠自己的雄厚技术积累建造和运行商业遥感卫星星座。这无论对国际用户还是国内用户,政府用户还是商业用户,都应当认为是巨大的利好消息。用户可以得到更丰富、更廉价、覆盖更充分的遥感数据资源。应该说,这是新型商业航天企业倒逼传统航天企业的结果。那么,这样的倒逼还会对哪些单位或者部门起效?
我们曾撰文讨论了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概念区别。很显然,无论负责运营吉林一号的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还是即将投入运营的四维商遥,都属于商业航天活动。那么已经发射并在轨运行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系统如何实现商业化,就成了一个令人关心的问题。
实际上,如果仅仅从遥感图像分辨率的角度来看。高分工程的地位有点尴尬,主力卫星高分一号、二号的分辨率还不如吉林一号,也不如即将发射的22星星座。如果不及早推广应用,可能会面临被用户抛弃的窘境。而当前高分工程的数据分发流程并不是很顺畅,一些单位想要数据却拿不到。那么,商业航天企业的成立和运行,会不会倒逼高分工程的商业化呢?
应该认识到,高分工程的商业化具有很高的价值。国家在高分工程上投入了大量资源,尤其是建立了庞大的地面测控和数据处理能力。高分一号、二号、四号在轨运行良好,不但为国内用户提供过数据,还为国外的救灾减灾工作提供了支持,技术上是靠得住的。换言之,当前的高分工程各卫星,还具有相当大的实用价值。尽快商业化,就能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让国家的巨大投资获得回报和收益。
或许,今后还会看到更多倒逼出来的商业化。商业航天企业就像鲶鱼一样,逼着整个产业保持活力,不会陷入僵化的局面。无论对国家、行业、用户还是消费者来说,这都是具有极大正面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