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热议】真用户在哪?政府需求无法成就商业航天

2016-03-18 雨菲 卫星与网络

各位读者,近日,商业航天再被热议。有神秘粉丝给卫网君挑出来了某航天群的热讨记录,如下:(90前的大叔们如果你还不知道什么是“弹幕”,那就已经OUT了,请盯着每一条认真看,如果你有想吐槽的也欢迎点击右下方“写留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个人以为,中国商业航天现在不是缺资金,不是缺政策,也不缺技术,而是缺好项目,可以自身真正盈利的项目。中国航天的商业化,其关键要在于在大众中激发出对航天的兴趣,在国人还不知卫星为何物,遥感是什么品种的鸟?最大伤在体制束缚,以及由此带来的民间发展商业航天缺人才、资金、技术、赢利模式, 我认为未来中国商业航天的蓝海优势是国际化等国内企业都和国外资本合作了,如互联网,中国的商业航天就做大了。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大。否则,20年过去,也难有结果。激活民间资本最容易,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让普通创业者赚钱,有几个典型案例就可以引来无数资本。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卫星与网络居然学90后弹幕了。商业航天,一定是因为可以通过商业获利而发展而存在。民间资本是追逐利益的,只要商业环境改善了,必水到渠成。

 

不管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航天圈还是资本圈,其实都在期待中国航天商业化的发展和商业航天的最终实现。但究竟进展如何?痛点在哪?路在何方?


2015年8月刊登于《卫星与网络》杂志“本期视点”栏目的文章《中国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前景》,给出了不错的分析,卫网君特此献上,抛砖引玉,希望各位跟随本文,踊跃评论,献计献策。


观点独特的评论将在商业航天的下一期文章中被具名引用哦。


中国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前景


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的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有着光明的前景,但如何突破近期乃至中期的种种障碍,却还没有确定的路线图。

中国的商业航天消费市场在哪里?

我们“商业航天倒逼航天商业化”一文中提到,遥感领域率先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卫星和商业公司。但即使在这个领域,也存在着商业模式不明朗的问题。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为自己设计了完整的数据交付流程,但公司领导也承认,在客户开发方面依然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


问题的症结很明显。各类遥感卫星项目的瞄准的客户都是政府。虽然从专业技术领域来说,应用范围相当广泛,包括国土资源、农业、林业、环境保护、水利、城市规划等等,但每个领域的政府采购量都不会太大,并不需要大规模星座长期在轨运行。最需要大量采购的用户——国土资源部——选择了自己发射测绘卫星资源三号,很大程度上退出了商业采购市场。


的确,国际商业遥感企业的主要销售对象是在政府。这与国外政府采购模式有直接关系,也与部分国家的国策有关。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商业遥感企业数字地球公司,其首要客户是美国国防部,遥感图像用来支持美军在世界各地的军事行动。中国没有这样的需求,自然也不能照搬美国的模式。


至于卫星通信行业,更是教训明显。卫星通信行业多年来以政府、大型央企为中心的客户策略,导致了营业收增长缓慢,业务拓展不顺。与此同时,运营商还背上了“垄断利润率最高”的名声。


今天的世界处在主要商品供应充足的状况下,因此消费者的力量空前强大。我们可以发现,所有得到消费者青睐的行业和企业,即使政府没有扶持,也能迅速发展壮大,航天服务同样如此。在这方面,北斗对消费市场的重视程度最高,无论用国产芯片还是国外芯片,北斗服务已经应用在相当多型号的手机中。不少用户对北斗+GPS的导航性能评价很高。正因为如此,业界普遍认为,2020年实现4000亿行业年产值的目标是现实的。


北斗之所以会选择这样一条以消费市场为重的道路,与借鉴GPS的成功模式是分不开的。卫星导航是一种免费的广播服务,各GNSS供应商之间又达成了民用信号的兼容互操作协议,因此套用GPS的商业模式较为方便。那么,卫星遥感和通信行业应当如何寻找自己的消费应用?


对卫星通信广播行业来说,答案可能近在眼前:开放卫星直播,开放Ka频段天地互联互通。这其中没有任何技术障碍,只有体制问题。实际上已经有人在设法绕开体制障碍,推动卫星广播事业发展。据外电报道,中国电信集团注册在开曼群岛、在香港上市的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公司正在计划开展对中国大陆、印度等地的汽车用户多媒体广播。为了规避美国政府的出口禁令,将由一家称为纽约广播公司的企业向美国波音公司订购一颗L频段大型多媒体广播卫星,称为丝路一号。纽约广播公司将把全部容量租给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公司,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解决在中国大陆信号落地的问题。看到这则报道,我们不禁要问一句,两家国有企业为了在自己的国土上开展业务,居然如此大费周折,有关部门能不能反思一下自己的政策?


那么,商业遥感的消费市场在哪里?眼下还很少有个人用户会付费购买遥感图像。但一些民生行业直接与消费者相关。首先是农业。随着集约化经营的推进,大型农业企业会越来越需要一种天基信息手段来检测农作物长势、土壤墒情、估算产量、应对灾害,需要定制化的遥感服务。水产、远洋渔业等企业会有类似的需求。而能源部门不但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世界能源价格和现货存量对这些企业也是生死攸关。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星座可以检测世界主要石油、煤炭生产、运输、仓储的变化,监测大型电厂的运转,从而能为能源企业提供客观精确的决策参考数据。这些企业虽然不是消费者本身,却直接影响着消费价格,是消费者间接购买遥感服务。


显然,无论商业航天还是航天商业化,都不能仅仅把眼光盯着政府,更应该盯着消费市场。哪怕这个市场需要一定周期去培育,也不能轻言放弃,这是整个行业未来的生存之道。

国企与民企的职责

在航天产业中的国企与民企,应当采取正确的立场来共同推进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考虑到当前国企和民企的技术实力现状,国企应当采取更开放的态度,把卫星制造、发射和运行的工作承担起来,并且用开放的态度扶植下游民企,推动他们更好地从事数据服务、终端研制销售和应用系统运营等业务,也可以支持一些有实力的民企采购和发射卫星,提供运营托管服务。而民企应当更加勇敢地迈进这个曾经神秘的领域,像看待手机、电脑、路由器、数码相机和互联网一样看待卫星和卫星服务。如此,才有可能把互联网商业的成功复制到航天产业中。


另外,在商业航天发展初期,企业界可能承担着一个更加重要的职责,就是创造和培育产业生态。商业航天发展初期,消费市场还没有培育起来,企业可能还是要倚靠行业客户获得生存下去的资源。但这只能是暂时的,不能作为长久之计。商业航天必须把最终进入消费市场、服务最终消费者作为自己的产业责任。另外需要强调的是,即使在这个初期的暂时业务模式下,我们所说的行业也不是国家部委、政府部门,而是真正的行业骨干企业,尤其是骨干民营企业。


如果商业航天企业还是像传统航天企业一样,通过行公文、找门路,希望在传统意义上的卫星应用部门那里找到一块“唐僧肉”吃,那就不必搞什么商业航天了。商业航天企业需要更为用心地开拓细分市场,找到具体的潜在用户,开发真正的颠覆性应用,解决刚需,实现高频应用,最终让用户形成业务化的依赖。前文我们提到,某些公司热衷于追求国家订单,甚至为此公开喊话,难道在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上,政府有义务保证某个商业企业的生存吗?对此,有不少业内人士说,这个企业太懒了。


齐心协力去创立和打通产业链,是商业航天企业的另一项重要职责。乔布斯和苹果公司的成功,并不是造了一台触屏手机,而是创立了新的产业链,打通了上下游。如今的许多打算投资设立商业航天企业的单位和投资方,动辄讨论系统参数和指标,轻则介绍自己的平台有什么。却从来避开讨论到底什么是产业链,如何形成产业链等实质性问题。


对此,我们很想发问,诸位是想做富士康还是苹果?如果是前者,国际国内的现有制造商已经足够强大,后来者是很难有机会的。唯有创立和打通产业链,商业航天企业才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扮演大客户


在中国,人们传统上认为以上工作都是政府的职责。实际上,政府也确实通过下设事业单位、投资设立国有企业等方式,包办了大量航天业务。其中包括相当多可以转化为政府采购的内容。在产业幼稚期,政府采用这类方式无可厚非。但当我们来到航天商业化和商业航天年代门槛上,政府就必须考虑转变角色,做一个好的大买家。


在这里,不妨参考一下美国商业载人航天的模式和思路。政府对重大航天服务展开招标,扶植骨干企业。待产业成熟后,政府就可以直接采购,还可以通过批次采购来议价。而企业具备服务能力后,不但可以参与政府采购的招标,还可以为其他商业用户服务。猎鹰九号火箭就是最典型的成功产品。政府作为特殊客户、大客户,还有责任为商业航天立下必要的规矩,用不间断的采购来推动骨干企业成长,直到行业能够自我维持和发展。只有产业成长起来,就能带来产值、就业岗位和税收,航天产业还能助力整个社会的升级。这对政府来说,就是执政业绩和支持率,是最重要的事情。如果直接干预企业的运行甚至具体研发活动,就违背了一个商业客户的角色责任。


憧  憬


航天的本质是信息服务业,因此,如果要用一个什么行业来做对比的话,电信业或许是最合适的。回顾电信业的发展,最初也是把邮政、电话、电报归为一个部门来管理。但技术的演化与市场的发展让这些服务发生了质的变化。传统邮政逐步转向了实物商品投送业务,电报业务彻底消失,电话业务衍生出了互联网接入、移动通信、移动互联网等丰富的业务。曾经在邮电部麾下的诸多电子设备厂商经过复杂的分化组合,如今定位在了信息电子产业中。商业航天也必将经历翻天覆地式的变化,演化出系统运营商、内容提供商、硬件制造商、其他服务商等不同分工,成为一个综合信息服务产业,并成为其他产业生长和持续发展的基础。就像今天的电信网络是电商的基础。特别是航天基础设施运营商会把服务扩展到全球,让用户无论身处何地。都能享有充分的、不间断的信息服务。


到那个时候,商业航天就会真正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而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也才会因此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刊登于当期《卫星与网络》杂志的商业航天系列文章共三篇,另外两篇可点击标题阅读:

【航天+】浅谈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理念(1)

【航天+】中国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忧心(2)


 

感谢您的阅读

欢迎转载与分享,转载要求

请于正文前标明:


本文来源于

微信公众号 卫星与网络

(ID:satnetdy)


此信息需彩色或加粗显示

如未按此要求操作,你懂的噢





《卫星与网络》杂志深耕行业十几年,做为行业内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之一,我们也是公认的最可信赖的合作伙伴。我们不仅仅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传递最正能量的声音,我们也坚持分享最有前瞻性的话题,提供最全面的服务,努力与行业共同成长。

 

2016年,我们精心打造的全媒体营销平台已全面开花,进一步整合的创新跨界服务渠道,也将使我们的合作伙伴因此而更加与众不同。

长按二维码,轻松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