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间”这场游戏的操作使用说明书

郑轶vanessa 近似于透明的深蓝 2022-11-13

不知不觉在柬埔寨已经住了三个月。“国门什么时候能够再开”--依然没有什么线索,于是我们继续着随遇而安,努力生活在当下在此时此地。

前,我们搬到小城Kampot乡下河边,开始过上了一直向往的田园生活。每一天的日出与日落,星辰的流转,月亮的阴晴圆缺,雨季将至所带来空气里的湿度渐变,脚下泥土里的芬芳与踏实,还有周围各种小动物不期而至的突然造访,热带丛林雨后万物野蛮生长的茁壮...这一切都让人感受到大地的丰盛与生命本身的富足。


我们后院的河边,晨曦之中的超级满月,整个天地都是粉色的。


其实从去年年底开始已经意识到不适合继续做策展人的工作--越来越不适应大城市的生活状态,以及无法忍受策展工作中永无止境的沟通成本,太耗费时间和精力了。包括整个艺术展览行业的现状也让我精疲力竭,彻底厌倦了麻瓜的世界。

加上疫情被滞留在海外,于是,我现在把工作重心调整到“数字牧民”的状态,以写作为主,认真写公号写书(拖稿了很多年了,惭愧)。所以,再次感谢给这个公号不吝赞赏的“衣食父母”们,谢谢你们的支持,让我可以尝试脱产创作。

年底在重新规划职业的时候,本来谈好了和“艺术好时光”合作,在剧场舞台做艺术脱口秀。疫情突如其来的爆发影响了很多工作甚至很多行业的发展,现在我们把这个项目搬到线上。前几期试水的反馈令我非常感动,于是正式开始做一档以“艺术为切入口来讲述宇宙大道”的在线课程。第一个系列课程叫做《艺术让人成为人》,以一期免费试听课+5节正式内容为形式。关于这个课程的信息,放在文章的最后。这篇正文内容其实可以视作相关阅读材料。



接下来,我在计划做的事情是做一个生态农场,做朴门永续Permaculture,并在此之上建立一个地球村Coummunity,热爱大自然志同道合的人们住在一起,共同照顾土地。

然后我真正想做的是教育,成立一间学校,传授真正的知识,回到古希腊学派或者我母校博洛尼亚那种以学者为中心传道授业解惑的方式。张开怀抱拥抱那些同肤色的孩子们,那些Indigo child,与matrix格格不入的“疯子”们,在现代社会被折磨到失业的萨满们,精神上流离失所的意识难民们。


来自我之前在线课程的PPT


自然教育,艺术教育,身体教育,逻辑教育,以及爱与关系的教育....我想起去年在印度遇到的占星师对我的预言:如果你想用艺术治愈这个世界,那么就从源头开始吧,孩子们需要你。

我们可以做到,首先不被这个世界改变,做好自己,然后逐渐影响身边的人辐射出去爱的光芒,最终催眠整个世界进入你编织的梦境,变成一个真正的cosmic Architect。

We gonna trip the world。

继续为大家推荐一个Folktronica Set,来自Javi Trigo的Territorio Slow  



“人间”这场游戏的操作使用说明书


有的时候感概“人生如戏”这个词语变得越来越具象了--人生就像一个电子游戏。我少年时候玩的是真人版的《仙剑奇侠传》,不断练级打怪修仙的“个人英雄之旅”;这几年的主题是“为了部落”,玩的是战士角色,带着一群刚从新手村出来的巫师精灵一起打《魔兽》;而现在全世界都在玩《生化危机》,我们在吴哥窟打了一盘《古墓丽影》之后,又开始玩真人版的《动物森友会》。

“动”是为了不断收集经验与信息,而“静”则是沉淀与消化整理。而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了真爱,真理,以及真正的友情。我们需要的,是一切真实的存在


“为了联盟” --全人类命运是个共同体《阿凡达》剧照


几年所谓“外星人”的秘密会逐渐公开,地球会进入“星际盟”的时代。在乡村生活的宁静致远中,我正在慢准下一个游戏“为了联盟”准备。为了正义,为了真理,为了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为了有一天和平真正到来而战斗。

然后就可以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了,继续玩我们的动森。


为了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家园、驱逐殖民者而战 。《阿凡达》是我们地球上真实发生过的历史


《西部世界》剧照截图

 头脑思维的陷阱:二元对立Dualism


我们在这里说的“自由”不是“西方”本社会主义所制造出来那个概念。他们制造出各种概念以及配套的“政治正确”迷惑众生,利用人们本能中对于“自由的向往”挑拨离间混淆视听,而这种自由的幻象不过是“人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


其实很简单,任何逻辑成立都需要一个“语境”,就像函数需要定义域一样。但凡只有TEXT(内容文本)而没有Contest(语境)的“概念”都是伪命题。

断章取义的结果是,“自由”变成了“随心所欲”的借口。报道里记者采访抗议居家隔离的美国民众,得到了“天问”般振聋发聩的一句“在美国我们到底有没有去死的自由了?--当然我也无法十分确信这个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反正新闻自由嘛,你需要反驳只需要学川普说句fake news就好了。

基础教育普及,世界进入了文本文明之后,知识分子彻底被各种概念以及其阐释中绕进去了,加上天性里的理想主义倾向和天真幼稚,让这个时代“头脑的迷宫”变得空前浩瀚。如果不能够破除知识分子的思维限制,他们将永远在二元对立中无法自拔--也是禅宗“不立文字”的根本逻辑。

就像《骇客帝国》,发现无论你选红药丸还是蓝药丸,貌似尊重个人自由意志有选择的自由,然而最后连“母体”都是系统创造出来的--陷入二元对立的这个dualism争吵不休,离真理就越来越遥远了--陷入在“民主党”还是“共和党”的对峙里,就没有人去怀疑这个系统本身了。Martix说的就是这个思维的迷宫。

所以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就是我们头脑的陷阱,所以说知识分子往往是最痛苦的人,绕在西方世界制定的标准和定义里,很容易被Mind Fuck得顶不住就疯了。所以现在抑郁症Bipolar各种精神疾病很普遍。这个话题很大,我会接下来详细写一篇来说透。

在一个充满了概念与争执的世界里,一个充斥着真假莫辨信息的时代里,一个所有人都被系统Heavy mind fuck的绝境中,心,才是我们唯一的罗盘。


而真正的自由,是心灵的自由这时候,你不再被各种条条框框所束缚,也不会被任何概念所蛊惑。

就仿佛是:三维世界和宇宙之间虽然是有一道密不透风的墙,墙上有一扇知觉之门,可是门没有锁上,你是自由的,可以随时进出。前提是,在人们ego丛林厮杀中,你得发现有那么一道墙。

我们住的地方离国界线很近,这张照片的前方20公里直直下去就是越南。

国境线就像一座画廊,你在旅程里感受到土地的渐变,从一种文化的视角到另一种“相似却不同”的文化视角微妙的过渡。

“相似”来自大地能量是相连的--柬埔寨最后一个渔村和越南第一个村子,生产资料,祖祖辈辈的生活方式,气候环境...这些不会有太大的不同;而“不同”来自于民族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的编码方式的差异。甚至因为是邻国之间,为了有所区分和避嫌,国家的ego跑出来强调自我文化身份这个Identity的认同,有些矫枉过正了。


而对于本地人来说,从来都是身不由己的,他们不会care那么多,谁负谁胜出天知晓,他们只是恪守本分地照顾脚下的土地而已。

住在城市里的操控者以及知识分子都是自己用概念把自己绕进去的局中人。长期的过渡用脑让他们太不接地球了,因为他们忘记了根本:人民总是脚踩着大地上的,这种真正的人与土地之间的情感与连接,是那些被关在城市Artificial bubble(人工泡泡)的人无法理解的,因此他们也永远get不到真相,也无法真正理解这个世界。


在破除了知识分子的思维陷阱和二元对立之后,我选择踩在大地上,坚决和人民站在一起


你怎么可能让眼里只看到利益的外来殖民者懂得潘朵拉星球上震撼人心的美。


 我们为什么会迷失在矩阵迷宫中 


大航海已经过去了几百年,亚马逊森林变成了种植汉堡里牛肉的牧场,美洲大陆上的原住民被几乎赶尽杀绝。一群不懂得尊重土地霸道的殖民者建立了自己“世界新秩序”的国家,原住民苟且地生存着,甚至失去了做人的尊严。

此起彼伏的城市就像一座座人工的玻璃罩,切断了人们从大地上源源不断的能量补给,一代代在这人工泡泡里出生长大的年轻人两眼一摸黑,以为这就是“世界”的原本面目,就像一群群变异的生物--有着有机body的人工智能,区别是AI是机器做的,而我们是肉身。

可是就算是AI,有着Deep learning(深度学习)的能力,可是连的数据库里全是被操控的垃圾信息,更何况我们的“思维算法”都还是被精心编程过的。



当人类的文明从大地的辽阔上一路作茧自缚进入“人类中心主义”,甚至是“西方中心主义”,成为了与世隔绝的“城市文明”主体,成为了一场思维和意识之战

现在的世界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绝大多数资源是服务于城市的,这就极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的想象力,以及妨碍树立全面的世界观--人们在舆论操控所产生的焦虑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村庄和土地,大规模地迁徙,涌向不胜负荷的城市。

似乎只有这里人们才能找到自我实现的机会,无论姿态多么狼狈促,能够挤进这个人造的璃罩子仿佛就成为了“现代文明大家庭”中的一员,没有被时代所抛弃


宇宙第一大都市纽约

在这个体系里,所有人都是父权社会的权力结构的奴隶,无一幸免。人们城市绞肉机在物质文明登峰造极的虚荣里迷失。

马克思写《资本论》清楚地点破了“巴比伦资本黑魔法”的本质--这个游戏的框架是在唯物主义的世界里,为的是将人们降维打击在物质世界的逻辑里永不翻身--他只是明白地告诉我们这个游戏里的系统是怎么运作的,可是一旦凝视深渊久了也变成了深渊,误会这个世界也只是物质的,就有那么一点自投罗网的愚蠢了。


消费主义至上的世界里,一切都待价而沽。而那些无法被物化,无法被定价的存在,要不然就像艺术/灵性那样在一番胡言乱语混淆视听之后用市场操控(可以参见我的旧文《我为什么反对“灵修”》),要不然就彻底被边缘化,被定义为“无用”的东西。

我不曾辜负过每一个“无用”的黄昏


我有的时候想到中文世界里那些祖先留给我们美妙的表述,诸如“神态”、“灵感”等等就会有些惆怅--曾经这是一个多么注重精神世界的文明。我们古代的知识分子和西方现代文明定义下的知识分子是不一样的思考逻辑,我们注意力不在于“形态”而是“神态”,我们没有那么多概念,只有“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奇妙。


 我们遗失了“人间”的游戏攻略


这个时代的人们,被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观给彻底带偏了,比任何时代都要迷茫。就仿佛是出生的那一刻睁开眼睛,“完了,被空降在一个陌生的游戏里了”,然后呢?没有给游戏操作说明书啊!这下怎么继续呢?--这趟旅程从一开始就迷路了。


因此西方的哲学家们孜孜不倦地提出终极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到哪里去?关键是:我为什么要在这里?--这就是在问人生的意义了。

就像一个星际迷航的孤儿,所有的记忆都被封印住了,凭着本能的乡愁在寻找着家的方向,进行着各种人类学社会学实验,可是都逐一失败了。西方思想界始终没有给出答案,德系哲学家走出了虚无主义的道路--可是,兄弟,这个问题真的不是靠头脑逻辑可以解决的,看得出,德系俄系用脑过度的思想者们真的很痛苦,所以刺激出了很多精神疾病方面的倾向。

我们“空降”到了这个游戏里,瞬间懵逼了:这个游戏怎么操作?


其实这个问题在我看来一点也不虚无,甚至不算"哲学"问题,而是一个我们每个在这个游戏里的人首先需要搞明白的问题,特别接地气:你把我弄到这个游戏里了,我总得知道怎么玩吧?

哪怕有天一个陌生人来敲门的时候,你第一反应总得搞明白“阁下有何贵干?”可是大部分人浑浑噩噩地,似乎对此没有什么太大兴趣。

于是,迷路也是必然结果。


其实在人类古老文明的智慧里,我们有着一切答案--这本厚厚的游戏说明书早就写在那里,轴心时代的圣贤们又不厌其烦地从各种视角添加了各种注解,唯恐子孙后代迷路。只是因为语境的时差,以及不同文明表达方式的语法偏差,现代的人无法读懂了。


过期的地图本身就是一座迷宫。现代人们在学习以文本流传下来的经典的时候,就算读得懂文字(text),也失去了当时理解的语境(context),读不懂那个时候古人玩的“梗”。尤其是诸如中文这些古文明用都是高语境的语言,同样的字句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表达完全不同的意思,加上古代没有标点,断句全凭上下文语境去理解。


巴别塔的寓言说世界分裂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开始说“不同的语言”,这个语言指代的是文明的视角。而时代的flow一直向前奔涌,如今这个“语言的差异”还要算上时间线带来的偏差--时间与空间的轴线都位移了,如果不理解古人象征隐喻说故事的手法,不理解神话的语言,就会容易原教旨主义者,又或者在现代科学的语境下不得要领而迷路。

所以现代文明社会的视角里,很多古代智慧失传了,因为“后浪”们自己也在时间线上迷失了。大部分今天的中国人其实对自己文明视角并不了解--那是一个精神世界的文明,迷失在物质世界的人们是无法读取的。

更别说易经奇门遁家等高等智慧,它预设读者是写给“神性视角”人看的,麻瓜免读。在ego丛林里被驯化成物质奴隶的现代人,似乎连“成人”都没有完成,“人性视角”尚未具备,根本理解不了的。

当古文明成了难解的语言,传说就成了永垂不朽的诗篇。


其实翻译成现代语言来说就是:数据库都还在(东方的都还在,西方的自从亚历山大图书馆烧毁、猎巫运动之后就丢了七七八八),我们的算法被不断修改,以至失去了access接口。关键是指令也丢失了--就像一个游戏里,地图设定都还在,可是却丢掉了世界观。游戏里的我们连结不上背后玩家,于是也忘记了游戏到底怎么操作,怎么通关,庸庸碌碌地原地打转。


再说的生动一点,就像在这个游戏里,你做任务种菜收获了去换装备,目的是为了升级打怪做准备。然而因为不知道游戏到底怎么回事,有些人就不断机械性地循环种菜收菜这个过程,并且从未去想自己为什么要那么做。

终于轮回(重启)了很多世之后,一些人摸出个门道来,开始渐入佳境了;有的人还继续在系统的“自动行驶模式(AutoPliot)”里循环,实在令人看不下去。



 让我们按图索骥地修复这本游戏使用手册 


这本游戏使用说明书最开始的时候,在不同的部落里都有自己的版本,这就是先民的自然辨证思想,这是萨满文明的阶段。到了轴心时代的时候,东方的孔子老子庄子佛陀西方的耶稣等圣贤系统性地把它整理了出来。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旧约》来自犹太部落,所以这是一个从奴隶视角去理解耶稣智慧的版本。这类似于同样的《易经》,在孔子庄子视角里与算命先生视角里是不一样的书。


这里我用东方古代文明的视角来简单地介绍一下“游戏规则”,可能更容易被华夏文明语境所理解:

就以柬埔寨的吴哥窟为例子,大家可以看到这是一种“曼陀罗结构”的秩序,而宇宙中心是须弥山,这就是一种“大千世界”的“原型”结构,我们也可以在唐卡上看到这种结构的“坛城”。

这个游戏其实很简单,我们从“须弥山”下无论哪里开始,目的就是为了一点点爬山,而“心”这个罗盘就是你唯一拥有的装备。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须弥山”其实和“巴别塔(通天塔)”,甚至“金字塔”都是相似的比喻。在藏区,无论是金刚乘还是原始萨满的苯教都把神山冈仁波齐作为这座山的原型,大家可以发现冈仁波齐和金字塔造型非常相似。而在印度教的建筑里,须弥山的造型很像我们大脑里的松果体,而松果体就是连结“背后玩家”的芯片Sim卡,激活了你“手机”才能有信号。


在爬山的过程中,不同的人选择了不一样的路,因此沿路所见风景也不同,所形成的“算法”视角也有差异所以你看吴哥窟的建筑都以中央的山为中心,划分为东南西北四方,最终殊途同归。

事实上,“中国”的真正含义并非指代一个国家,而是这个向四方辐射文明的用现代的概念来说,就是这次文明主大陆的意思--上一次文明的主大是亚特兰蒂斯,今天的南极洲也是从前某次文明的主大陆。曼陀罗则是宇宙的基本结构,用科学的语言来解释就是数学分形,你理解了这种语言,那么你看到“小千世界”就自然能够推断出“大千世界”,可以从自己的一个细胞推断出宇宙,因为它们都是一样的公式。


所以你看中国古代朝代自有更替,可是都管自己叫中国,叫神州,不会去改成“美国”“丽国”什么的,这就是“文明”和“民族国家“的区别。也就是说,中国的身份认同,来自于宇宙观和世界观的视角认同--基于我们理解宇宙的方式这个算法语言的认同,确保人们说着同一种“语言”这刚好和巴别塔的寓言是遥相呼应的,并且给出了解决方案。


所以欧盟也好,现在这个伪的“全球化”也好,它们只是基于非常肤浅的经济规则,基于物质而没有达成文明视角的认同,充满了文明的冲突和视角的误解,以及国家的ego对峙,所以很容易分崩离析。

曼陀罗

此次天下大乱就仿佛是:一个人之前折断腿之后,没有接好就继续上路,越走越痛。是时候放下偏见,相信昨晚借宿村里遇到萨满巫医的指导了--只有重新打断旧伤,对准位置接好,休息一段时间等痊愈了再上路。而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迎来真正基于全人类共同福祉真正的全球化

这其实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论语》里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所以大同世界是一个“和而不同”的大同,而不是之前表面同而其实不和的“全球化”。


唐卡艺术里的曼陀罗“坛城”


我所理解儒家思想里的“小人”其实也不是今天语境所理解的“坏人”的意思,而是在儒家语境里以“成人”为重要分水岭,“大人”是已经完成英雄之旅成人仪式的,获得了作为“人”的尊严,所以常常用来指代受人尊重的人;而“小人”是尚未学会做人,还在和ego此起彼伏的厮杀,因此还是“宝宝”,是“未成人者”,所以是小人。


那么什么是“成人”呢?翻译成现代语言,我们继续用“须弥山”做比喻:

我们人类不过是万物生灵中的一种,大猩猩的表亲而已,在生理上生物学上是个“人”(human being),而形成文明之后,我们还有社会属性上的“人”(Human),这是非常不一样的两个概念。

我们出生的时候只代表了生物学上我们作为“人”的降生,是一个Human的半成品,所有人都一样,这个时候我们在曼陀罗的山脚下,用原始的“动物性视角”面对生存

然后长大我们接受教育,接受文明的教化,就是一个慢慢爬山的过程。爬到半山,有一个办公室给你盖个戳,告诉你“恭喜你成为一个社会学上的人”,这在很多部落文化里称为‘成人礼’,在现代社会表达你拥有政治权利成为一个公民了。从此你被认证为一个有对自己负责且能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性视角”了。

从动物性视角到人性视角,是一个脱胎换骨视角转你的ego必须在这个过程中“死”一次,然后完成视角的重生。蹦极”就是来自澳洲毛利人的人礼,用这样一个高峰体验来完成小我ego的臣服--我在这个维度闭上双眼,我才能在另外一个维度醒来也只有这样,你才能证明你具备掌控自己内心的那头野兽ego)的能力,才会被当作“成人”来对待


孔子以及儒家学说,就是在那个荒蛮的时代,一步步将华夏部落的人们从动物性的视角中带路出去,走到人性视角--这个过程就是文明化(Cilivization)。所以说,孔子是华夏文明的导游,或者我们称之为“导师”--三人行,必有我师,在找路的过程中互相分享视角,是为“师”。


而在这个爬山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学习学习。学习。重要的事情说三次:)

任何发生的事情,都是一张显化出来的“塔罗牌”,一个case study,它都是重要的信息和功课的投射(曼陀罗秩序),正如“危机”,每一个“危”中都蕴藏着“机遇”,如果找不到“变卦”的生机,那么痛苦都白白遭受了--这就是宇宙的语言

这个原理就是为什么古希腊如此推崇戏剧艺术(Drama)的原因,放在儒家思想里就是通过处理各种入世的关系来懂得ego的运作原理,从而通晓人事。所以“察言观色”是非常高深的一门白魔法,通过阅读能量和语境来理解有情众生的--只是这些后来都被滥用了。先民信仰里伏羲女娲手里的规矩和儒家用“方”与“圆”去解释世俗态度非常相似,同时“规律”还是共济会的标志,每一张一美元上都有。

女娲伏羲手里的“规矩”,以及DNA的基因密码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就是提醒人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人生体验也很同样很重要,没有这些Case study”,你的数据库缺乏数据,算法再强大也很有限

这就很接近佛法特别是禅宗了--佛法的“法”字说明这其实是一个方法论,它不是世俗宗教,而是一套逻辑语言,是东方古代语法写下的量子物理。


所以你看,其实所有的路都殊途同归,只是从须弥山不同方向走上来的路不一样:你从东边走你的导游是佛陀孔子,你从西方爬上来,你的导游是耶稣。一路风景不太一样,因此他们就着眼前所见给你打比喻(因材施教也是因地制宜)以便于你感同身受--你看无论佛经圣经还是论语以及古希腊的经典,都是对话体的,仿佛是导游带着你四处看风景的旅途中随口的点评。


唐卡里的须弥山

也许这就是普世的真相,这个现象世界就是一座游乐场,一座沉浸式体验的学校,佛法里的因果业力系统,更是把每一学期的课题和学分都给你列了出来。我们拿着学生签证在这里打怪练级(小乘佛教),有些同学毕业了留校任教,换成了工作签证继续修菩萨道,撑船渡化别人(大乘佛教)--这一类先知圣贤,登上须弥山顶看透风景,又一步步踏实地走下山来,传递普罗米修斯的薪火于众生,唤醒人们沉睡的灵魂。这所精心设计的校园,让人在不断感同身受式的课程中,生长出利他性、同理心以及慈悲心


神山冈仁波齐,在藏区认为是须弥山

这也是我们从生物学上野蛮的动物视角,走到半山的人性视角,进而爬上山顶的神性视角的这个旅程。三个视角在生物性上都是人,然而却又仿佛是三个不同的物种(“人”的肉身是现象世界的载体,是硬通货),分别研究的是“生存--生活--生命”的不同课题。就像一段改变世界观的旅程,你回来的时候,已经不再是出发前的那个自己了

三个视角之间的蜕变,称之为“转化”(Transfermation),每一次升级都包括着小我ego的死亡与重生。它不是生理上的“死亡”,因此人生其实是一场意识转化的旅途


I have died more than once...lol


补充说明:神性视角也在不同文化里被称作是佛性,自性,基督意识等等,我选择“神”作为普世更容易理解的说法。事实上没有所谓的神,有的只是这个神性视角山脚下人们无法想象山顶的风景,因此把那些开悟觉醒的人称之为“神”。佛法可以比喻成本登山旅行攻略,最终目的是开启人们的心智,像佛一样去思考,而佛Buddhda就是“觉醒者”的意思。

从人性视角到神性视角,你的ego这里需要再“死”一次,所谓的“Last leap“,或者叫做“涅槃”(Nirvana),因为从此以后主导算法变了,你必须脱胎换骨地彻底改变思维方式。

拥有神性视角的人,在道家被称为是“真人”,在佛学语法是“觉者”“阿罗汉”,又或者是高维文明的传导者,所谓的神,古代称之为“天人”,而今天通俗地说就是外星人。事实上一个文明的君主需要具备神性视角的格局才能做到高瞻远瞩,因此古埃及的法老,以及中国的“天子”都寄寓这个意思。

我《艺术让人成为人》的课件


在这个旅程里,随着我们不断登上须弥山海拔高度,我们用不同的视角打开了同样的风景。这个定位坐标的认知维度现在叫Dimension,中国古代叫“境”。这三重视角对应佛法里“看山是山(物质);看山不是山(复杂的人间);看山还是山(归真)”,而王国维《人间词话》里写最后那一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正是最后登上神性视角看到的“山还是山”的状态。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儒家思想是以“人”为定位标准线的,未打开人性视角的时候是“小人”,精神成人之后是“大人”,最后开启神性视角,也就是佛法里说的“自性”觉醒,俗称“高人”。在部落文化里,所有成人之后的“大人”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小人”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这就是儒家文明圈(包括了东亚和东南亚部分)的思维逻辑。



孔子负责把路带到人性视角之后,就不再说太多了。还因为儒家思想相信一个成为真正 “”(Human)以后,已经具备了继续攀登能力和心性的,所有知识分子通晓琴棋书画等等修生养性工具之后,不会再迷失,能够继续在这条路上自己下去。并且儒家因为洞悉人性,所以是鼓励性成长的,他们认为在文明的教化下,一个人必然能够成为好人,顶天立地。

当你意识到了生而为人的尊严,自然会获得别人的尊重。


“人性”是一个容易混淆的概念,事实上大多数时候我们说“人性的阴暗面”指的是人的兽性,而“人性的光辉”说的是人的神性。儒家学说所洞悉并且信任的,是“人性视角”的算法运算规则。

而西方则是“赎罪式”的,而我们生来的原罪其实就是小我ego,这里他们采取了和ego对峙而非东方式的和解模式,从这里可以明显感觉到《圣经》其实是从一个动物性奴隶视角去理解的版本,那是“巴比伦之囚”眼里充满罪与罚的世界,基准点是“动物性”而非“人性”视角


巴比伦之囚

其实小我ego只是你攀登须弥山的重力,因此学习是终身的事情,不进则退。因为重力会一直作用着,犹如人的惰性--也许“堕落”这个词语说的是这种惯性,所以在登上山顶之前,因为Gravity的作用力,我们不可能真正做到心灵自由的。


按照儒家所设计的学习大纲,没有什么意外的话,平均水平应该是“三十而立--三十岁成为“大人能够顶天立地进而“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纵心所欲不逾矩--七十就差不多走到“神性视角”的境界,就是金庸写的“老顽童”,塔罗牌那张愚者,彻底放下ego变得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也就是心灵上真正的自由了。

入世到顶之后再升级就是颠覆性的神性视角了,函数定义阈值溢出,需要用新的公式来解答。如果说儒家是牛顿物理体系,那么接下来就需要量子物理的计算方法了。所以儒家止步的地方,也是知识分子的思维局限,如果不破除这个知识障,那么等于是这一轮玩到这里就按下退出键,不升学到下一阶段了。


“金字塔”常见于西方语境中的象征意义,它的原型和须弥山是一样的

在山海经里描述的“昆仑山”其实就是金字塔。


老子庄子接手这条路上的导游工作,道家思想其实是一门“宇宙学”Cosmoslogy,所以还没有入世及格就谈出世是很虚妄的,用现代的话说这是一种灵性逃避。

其实华夏古训真的一点都没有错:做任何事情之前,先把人做好--没有人性视角的基础,你是无法拥等知识的理解力的金庸写《九阴真经》这个寓言说的是:没有一步步踏实地练好上乘内功打好根基贪图捷径,很容易走火入魔迷失心智。

古希腊德尔菲神殿里的神谕说的也是同样的一件事情:人啊,请认识你自己


 什么是我们内心之中崇高的道德律 


那么现代世界到底问题出在哪呢?在城市里我们失去了头顶的满天星空,而同时我们也丢掉了内心中崇高的道德律法

我们忘记了宇宙中心的须弥山,忘记了曼陀罗的语言,也忘记了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

就像在一所校园里,却意识不到学习的觉知终于虚度浑浑噩噩,长期遭受权力结构的“校园霸凌”和精神操控,成为了意识的奴隶。神性视角看到的是校,动物性视角里却只看到炼狱--视角是有局限的,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时候,你无法看不清全貌



须弥山脚下是弱肉强食的丛林生存法则,充满了非常原始动物性的ego厮杀,充满了战争,仇恨,压迫与反压迫。正如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在生存的安全感无法被满足的时候,人们是没有余力思考“文明”的。当人们被囚禁在心灵的苦海中一望无际,物质的欲望会像沼泽一样将人们吞噬得尸骨不存,重力会拖曳着人们落入地下的深渊--这个海拔为负的地下世界就是“地狱”的原型。


因此以“人类中心主义“的西方语境下的现代社会是一个“路西法实验”,巴比伦之囚所设计的迷宫里将地球的梅尔卡巴磁场倒置了(神圣几何原理的滥用,有点类似于欧阳锋倒着练《九阴真经》)。资本游戏是ego驱动的,可以说是一个深渊里的”魔性视角”--“魔“自己从来不会现身,我们只会在“人”这个载体上看到它的表情--这跟病毒的作用原理是一样的。

换句话说,这个“须弥山”在这个实验里是颠倒的,ego诱惑着人们去试探这个重力能够将人们带到多深。因为爬山需要抵抗重力努力,而向下堕落则毫不费力,人们很容易沉溺在惰性之中无法自拔。

因此这个系统的框架远远尚未到达“人性视角”的标准线,集体意识如此,一个密不透风的物质世界最终不可避免地成为道德沦丧的人间炼狱,佛法称之为远离自性是非颠倒“末法时代”。


致力于建设“人性”视角大同世界的儒家思想核心是道德感,而老子留下的五千字叫做《道德经》。可是,什么是道德


“道”其实就是我们爬山的路,一段沉浸式的感官旅程。因此老子开篇说“道可道,非常道”--这个路一言难尽,你得自己去找路去体会。孔子思想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材施教”,也就是说,每个人爬山的路不一样。

道路,The Way, 我走过的朝圣之路“Camino",包括茶道花道香道....都是一条通向"自我"个性化的朝圣之路,佛法说有八万四千条上山的路。因此我们在古代文明里看到各种各样的朝圣者文化,通过一条现象世界里的具象化的“道”来启发人们去找到那条精神性的登山之路,所以“Real Camino starts at the end",学会了这种方法论,真正属于你的道路就会在你脚下蜿蜒展开。


荣格和坎贝尔的“英雄之路”理论,也在强调了个体在迷宫里找路抵达自我觉醒的,我们在这条路上建立自己的人格,并且逐步找到自己的神格原型--其实找到神格,连上背后玩家,你就知道自己是谁了,也就是佛法说的“自在”的状态。


“德”是一种抽象语言。前面说到爬山的时候,我们唯一携带的工具就是心之罗盘--我们做一些事情的时候,良心会痛;而一些事情让我们“开心”(敞开心扉),这就是心的语言

西方古代有很类似的品德要求,比如绅士(中国叫君子)文化,骑士精神的骄傲与尊严,世俗宗教的道德约束等等。

儒家思想比较全面地把这些语焉不详的“心的语言”分门别类,阐释了“仁义礼智信”以及“尊重谦逊礼貌”等等这些人性视角所应该具备的素质,人性尊严里荣辱是非观念羞耻心。相当于把“心”的语法提炼出来了。儒家研究的是入世中处理好各种关系去修行的,因此几千年下来,它将“ego"的习性和运作原理讲得很透彻。这套“心的语言“是基于对于“人”的研究的,类似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后提倡的Humanity人文主义。


孔子把这套语言概括为”仁“,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爱”,英文是Compassion(慈悲心)。并且细分成了 “孝、悌、慈、义”等等不同类型的爱,并且进一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繁体的“義”,上羊下我,羊是祭祀的贡品,“义气”表达了一种利他主义的自我牺牲精神--这些宝贵的品质,是建立“大同世界”的基础


因此在人们心中种下道德律法就是教育的根本,“道德律”不是能够用法律和“政治正确”代替的,有如前文所阐述的,任何概念文字游戏都有漏洞,都是头脑的陷阱。更何况法律和政治着眼于当下语境,是会过时的,而道德是普世的真理。

当你越过“人性视角”的标准线,“道德“成为一种肌肉记忆的主导算法。不用等到法律去约束,而是违背良心和原则的事情我们根本做不出来,也做不下手。法律是用来束缚小人而不是针对君子的,所以秦朝乱世重用法家,而到了汉武稳定时期就开始独尊儒术。


所以总结起来,道德”在现代语境下的释意应该是:在现象世界的一段有声有色的感官旅程中去体会和学习“心”的语言,逐步领悟生命的智慧。

古代东亚儒家文明圈是“道”与“术”并行俱进的,学习“术”之前,先学习“道”和“礼。学习“道”是为了首先明白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以及伦理原则的部分,开启这门技艺的正确视角;而礼(manner)是从仪式(ceremony)而转化过来的,学习相当于萨满文明里的“法”--自然规律的经验总结,并由此学会敬畏

 每个人都需要找到自己专属的路 


现在的教育系统也是西方标准所制定的,包括“学科”的分类和定义,都是很不“科学”甚至背离人性的。“道”被极大程度地忽略甚至是抛弃了,一味追求科技发展“术”的部分,学校更加像是一个职业奴隶的技能培训。它让我们粗暴地把知识划分为有利用价值和无用的,在这个系统里,人们缺乏把知识融会贯通的视野,只能局部地去理解世界理解生命--这点有如现代医学没有把人当作一个有机整体去治疗的观念,缺陷性都暴露得很明显。



现代社会里的“平等”也是一个缺乏语境的伪概念,因为以肉身为载体的人们看起来一样,但是因为境界高下,须弥山的海拔高度就是不平等的。我们不平等,但是我们可以做到公平,而公平的前提就是承认差异性

因此儒家强调“因材施教”,而佛法有秘宗显宗大乘小乘以及净土宗律宗禅宗唯识宗等等区别,就是根据每个人宿慧根器来决定你走那条路上山更合适,你选择的课本是什么,净土宗才入门诵读《地藏经》的同学去看《楞严经》,有如二元一次方程都不回解就去研究复变函数--霍格沃滋入学的时候都还有分院帽呢。



所以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是能够包容学业不同程度的人们共和,而不是去激化“阶级矛盾”--你读你的大学,他念他的幼儿园。一个博士生不会去评判小学生,因为大家只是进度不同罢了。

事物有差别是自然状态,而只有ego的无明会产生“差别心”。在儒家价值观里,炫富傲慢优越感等任何彰显ego的行为(社交媒体各种“晒”)都是不值得被推崇的,因此才会格外强调“谦逊”。

所以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走的路不一样,也没办法一起交流讨论路况。就像黄药师和魏晋名士们不拘礼法,因为他们超越了人性视角的思维局限,不屑与世俗夹缠不清。他们内心所崇高的道德律法,有如光芒一样指引着前行的道路。他们索性不去和麻瓜争辩,坚守自己的风骨气节。

再来看这句“道可道,非常道”,就深刻明白老子站在神性视角高度的宇宙观里,阐述出世的智慧--“凭实力与这个世界分道扬镳”。

儒家因为立足于“动物性视角--人性视角”的基础旅程,所以各种规矩礼法,容易落入墨守陈规的化,限制个体的自由思想而道家思想和华夏文明的高等知识极大程度上地补充了这个缺陷因为它们都是关于“Be Water“的灵活性,让人们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流动之中去领悟“顺势而为”的宇宙大道。

一切都像水那样流动,Go with the flow

我禅宗皈依师特别在电话里叮嘱我千万不要用常规佛教徒的方法修行,念经打坐都是打磨心性的表面功课。所以我爬山走的路线是类似秋阳创巴所说的“Crazy Wisdom”--强调“顿悟”的“疯智”。可是就连这个“门派”的先祖济公他老人家都说了,这是不可复制的个体之路--世人若学我,如同坠魔道。

而从山顶走回人间的路上,你可以选择四面八方任何一条路,任何一种语言去讲述,因为你明白,世间除了心外,空无一物。


Matrix矩阵在古汉语里说的就是“滚滚红尘”,“看破红尘”并不需要服下红药丸蓝药丸,只需要克服“重力”修身养性--所谓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在须弥山上的旅途里越爬越高,看见不一样的辽阔。我们就能在意识的迷宫里找到路出去,成为不再被迷惑幸存者,成为自己真正的主人,找到心灵的自由和平静。

所以这就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一条在这个矩阵迷宫里走出去的“道”。我画出了一张属于这个时代人们的意识地图--其实这些知识在这颗孤寂星球上一直都用不同的语言保存着,我只是一个整合知识的翻译者而已。


下面是个小广告,我与“艺术好时光”平台合作的课程《艺术让人成为人》系列的介绍:


我们有儒家思想在那个黑暗矇昧的年代里,将人们一路从动物性视角带路到了“人性视角”;而在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艺术”被认为是教导人们从生物性的人Human Being转化为社会性的人Human的方法。

前文我阐述了人间这个游戏的操作使用说明,这个世界其实是一间沉浸式的学校,人生之旅有如一趟感官体验式的意识转换旅程--而艺术的定义和功能正是如此,我的专业“策展”也正是设计这样一趟感官体验旅程去完成人们意识转换和拓展的工作。

那么就请允许我,以艺术为切入点为大家导览,在这趟美妙的旅程中,学习和感受“心的语言”。


 

1

 艺术让人成为人 免费公益场

5月9日  晚间 20:00-21:00




2

艺术与人的旅程 

5月10日 晚间 20:00-21:30

艺术是关于“人性”的表达语言,是人与人的连结,是我们与自己的连结所用的语言。

艺术是关于“人性”的表达语言,是人与人的连结,是我们与自己的连结所用的语言。而连结起两个人的“仁”,说的就是爱与慈悲之心。

如果我们想真正理解艺术,那么我们就先需要了解人。



3

艺术是给所有人的 

5月16日 晚间 20:00-21:30 

我们从最源头开始,结合人类学,脑神经科学,社会学视角,聊一聊“艺术”到底是什么?


艺术,是唯一伴随着人类文明流动始终的存在。它是时代脉搏最敏感的回音,述说历史每一个节点人类存在与“当下”产生的关系。

艺术与灵性(Spirituality),艺术与宗教,艺术与科学分别对应着文明发展阶段的主题。

接下来的三节课,将分别从这三个主题出发,具体来讲述艺术如何让我们成为人。




4

西方文明与艺术 

5月17日 晚间 20:00-21:30

 这堂课我们将从西方文明的脉络里寻找艺术一路点亮我们脚下之路的踪影。从古典时代的艺术一路蜿蜒至西方语境下的现代艺术、当代艺术,一起来画一张我们意识的地图。



5

东方艺术与现代生活方式 

5月18日 晚间 20:00-21:30

东方视角下的艺术,是用感官语言书写的宇宙学。在这里,艺术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我们在朝夕相处中逐渐领悟智慧,走向真正自己的方法论。



6

明天的世界,未来的艺术 

5月24日 晚间 20:00-21:30

如果说艺术是一趟感官旅程,那么科技则是交通方式。艺术与科学在此不由自主的相遇,彼此交融在一起。

在我们面临的人工时代,算法和数据主义将会对人类基于左脑算法式思维主导的工作产生全面威胁,那么人工智能是否也将取代右脑的创造力?艺术的感官教育和右脑式人才是否是未来的主流?

这堂课将从人类文明发展趋势来看艺术在未来的意义与形式。当我们走进不可确定的明天,艺术将如何完成使命如何帮助我们成为真正的“人”。


因为课程在小鹅通平台是可以录制回放的,如果时间安排上赶不上直播的朋友也可以选择有空的时候再看。有兴趣的朋友请扫二维码与工作人员联系报名。






郑轶 Vanessa Zheng

独立策展人,新媒体艺术家。从事影像创作(摄影&Video)Audiovisual artsVisuals & DJ) 以及写作。曾游学欧洲多年,毕业于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艺术管理专业,曾在奥地利维也纳从事Audiovisual arts.热衷于研究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脑神经科学以及跨文化跨学科研究。艺术+科学+疗愈,现代的炼金术士。


▲ 长按扫描上方二维码可关注 

公号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烦请留言获取授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