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京家长已疯”,浙江减负再动真格,为何减负让家长又爱又恨?

学习公社 2019-11-30
江苏、浙江一直是两个教育强省,各项政策也是走在全国前列。近日,一篇名为《南京家长已疯》的文章就刷屏了朋友圈。

其实,这件事的核心还是「减负」引来的教育政策与教育现实的矛盾。

就在这股风波未平时,28日,浙江省教育厅又放出了一个重磅消息!

《浙江省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


其中引发热议的点是:小学生晚9点、初中生10点不作业(需家长签字)

估计孩子们看到这条早已笑得合不拢嘴了。


我们还是先来简单回顾下,是什么让南京家长「炸锅」了?

起因是一位南京家长投诉教育局的减负政策,「教育局凭什么干涉我们孩子的正常学习?」


从南京教育局发布的「减负」政策来看,有些还真是奔着与「国际接轨」去的,比如:不许考试,不搞排名,不公布分数,不许按成绩分班……

但有些还是比较「权威」:突袭学校、查学生书包,查课外辅导教材……


据了解,减负措施并不是南京「特产」,江苏多个城市,如无锡、南通,以及其它省份,也都有在同步进行。

▼无锡家长

▼南通家长

▼天津家长

▼青岛家长

▼厦门家长

▼哈尔滨家长

▼长沙家长

近两年,作业多、作业难,成了很多家长抱怨的问题,朋友圈一直流传着:「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的段子。

难道我们「减负」减错了?

在很多家长看来,「减负」=「学渣」;如果不想做「学渣」,就要「“增负」,花时间花钱让孩子把学校不教、少教的在课外补上。

真实情况是,「减负=制造学渣」吗?

教育学者认为:这是教育焦虑的产物。

「减负=制造学渣」,这样夸大负外部性进而对减负污名的说法,不过是拿应试教育的高压学习标准来衡量当前减负,也是教育焦虑的产物。从逻辑上讲,这根本就站不住脚。(熊丙奇,新京报评论)



在今年两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也特别解释了「减负」问题,现场还爆出了金句:「负难减负难,减负再难也要减,宝宝不高兴,问题很严重,不获全胜,绝不收手!」


我们讲的是关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问题,不是不要负担,没有负担中国教育将会怎样?全是负担中国教育会是怎样?教育本来就是负重前行的事业。


我们现在进行的就是减轻过重课业负担的问题。这些年教育部高度重视减负问题,陆续出台了一些治理措施。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号称史上最严减负令——「减负30条」,这就是综合治理的措施。


为什么要出这样一个综合治理措施呢?因为根据实践经验,我们感到,学业和课业负担过重,这是一个多因一果的综合征,原因多方面,就这么一个结果,这叫多因一果。所以要多方面发力来综合整治,这就是「减负30条」的根据所在。从哪些方面减呢?这涉及学校、教师、政府、家庭和社会。


从学校这个角度讲,就是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严控课程门类和总课时,就是说开哪些课,开多长时间,要解决这个问题;严控课程容量和难度,也就是说,每门课你讲多少内容,讲到什么水平;还有一个就是严控“非零起点”教学,大家可别小看这一点,这个非常重要。


现在我们都喜欢搞超前教学,就是孩子还没上学,就教了很多知识,以为这样学生就能健康成长,实际上不是。学生的一张白纸,交给老师,老师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在这之前,左一道右一道,把孩子画得五花八道,这会影响孩子健康成长。这叫什么呢?打个比喻,这叫做「张飞画扇子,愁死齐白石」。所以,我们要严禁这种事发生。


就老师来说,应该办好两件事:一件事就是严格依照大纲和课程表教学。大纲是管内容的,课程表是管各种课程的相互关系,这是教育规律的体现。另外一个就是严控作业数量和难度。数量好理解,难度是什么?就是不要给孩子们出一些刁钻古怪的题,多出一些「师生友好型」的题。


对政府来说,主要是要在质量标准、课程教材、考试招生、评价体系以及素质教育引导等方面深化改革,从根本上来解决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还要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减负奠定基础。这就是政府要做的事。


对家长来说要做什么呢?我觉得就两句话:要有科学的教育观,对孩子要有一个合理的预期。就是说,要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做到;要孩子不做的,家长首先不做;家长做不到的,绝不强迫孩子;孩子想做的,家长理性地引导孩子。


就社会来说,一是不要传播似是而非的所谓教育理念,二是不要给一些不良机构做代言人,三是不要为一些号称懂得教育的「大忽悠」助力。今天我们面临的现实是:十个人谈教育,会产生十一、十二个观点,所以一定要警惕。


社会环境非常重要。环境好了,祖国的花朵就会开得更灿烂,祖国的幼苗就会成长得更健康。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减负作为一个多因一果的综合征,一定要系统治理。难度很大,但是难度再大也要紧紧抓住不放,落实好「减负30条」。


减负难减负难,减负再难也要减。如果今天不减负,明日负担重如山。负担重如山,孩子不能健康成长,学生会不高兴的,学生不高兴叫什么呢?就是宝宝不高兴。宝宝不高兴,问题很严重,所以,我们要持之以恒地治理下去,不获全胜,绝不收手!



在2019年南京教育工作会上,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孙百军围绕中小学生「课外减负」的问题,也有过表态。


南京市教育局不仅高度关注,还将陆续出台 「减负」措施,解决「择校热」、「大班额」、「负担重」、「减轻校外负担」等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比如,去年,南京市教育局联同相关部门对一批培训机构进行综合整治,符合条件的文化类校外培训机构从以往的近2000家锐减到200多家。在此基础上,南京市政府还将出台长效治理的管理办法,规范校外培训发展,并从政府、学校、家庭层面提出措施,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孙百军还提出一个观点,减负不仅要「减」,还要适当地「增」,增加学生的体育、艺术、活动、科学等综合素养方面的教育内容。



遗憾的是,教育政策和家长感受,存在着不小的矛盾。

学校调整制度为学生「减负」,初衷是希望学生能够自主支配更多时间,提高各方面综合素质,从实际效果来看,学生的负担却不减反增。

虽然在学校的上课负担减轻了,但增加了学生在校外的学习任务。因为减负教育是在小初阶段,并没有对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进行配套改革。小初是素质教育,但升学却是应试教育。


另一方面,近两年网络上频现一些虎妈虎爸给孩子制定的作息时间表,孩子的课后时间被排得满满的。为了孩子能够在升学中胜出,一些焦虑的家长不得不「下血本」给孩子报培训班。

学生离开学校的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家写作业,就是在培训班里上课,要么就是在去培训班的路上。同时这给家长也带来了不小的负担,很多家长苦不堪言。

这个问题,放在国际视野下看,也许我们会有不同的视角:

杨东平,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也是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他观察到:当代世界教育的趋势,还是「宽松、自由、个性」。

只不过在国内,耗费精力、金钱和时间在刷题和应试技巧上,而优质的素质教育,其实一样耗费金钱、精力、时间,只不过重在孩子的智力发展、审美发展、身体与创造力的提升上,这是最大的区别。

毕竟,每个孩子不一样,有的适合记忆式的学习,有的擅长动手能力,有的则想象丰富,拥有独到的艺术鉴赏力。因此,与减负相比,“多元化”的教育培养方式更重要。

所以,我们的教育需要改革,而「减负」不是最终目的,只是一个手段。

人人盼减负,人人又怕减负,你怎么看?


来源│浙江省教育厅、南京家长帮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