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湖新十年丨全新十年,从一万组麓客家庭说起
2023年7月,随着玄鸟湾的一批次售罄,我们正式迎来了超万组麓客家庭。在新十年的起点,湖岸万家灯火的时代已然有了雏形。从城南远郊“神盘”到如今的烟火繁盛,我们在麓湖的成长之书中,读到的正是成都的时代故事。从公园城市一路向南到天府新区建设实现区域经济跨越,不难发现,麓湖的十年生长与成都城市发展休戚与共、密切相关。麓湖居住入口的增长,也是城市回归人文观照之下,人们对城市未来的信心之选。本篇我们将从产业、生态、生活三个维度,聊聊麓湖生态城从“天府之南”的远郊大盘到入住率激增的大城背后的核心逻辑。
据不完全统计,麓湖近年来的入住增长率同比连续快速增长,在今年更加呈现逐月上涨的趋势。七月,在玄鸟湾一批次最后一户也贴上“售罄”之后,我们终于迎来10000户麓客家庭,麓湖万家灯火的时代画卷正徐徐展开。
在“麓湖的理想,是成为麓湖”的生长历程中,如果说十年前我们希望用“空间标志”定义“什么是麓湖”,并由此打造了艺展中心、麓客岛、麒麟荟……那么,在如今大城掩映的新十年中,我们正在用“城市”重新定义麓湖。
因着对“城市综合运营”的执念与求索,这片约2100亩的湖域完整亲历了一个城南新地块从无到有的诞生。无独有偶,湖与城的羁绊,从过去到未来,都与成都这座城市的发展产生微妙的联结,编制着协同生长的时间轴。
从2012-2022年成都(左)与麓湖生态城的卫星图对比中可以看出伴随成都向南发展的步伐,麓湖十年的城建变化。图源©Google earth
在2010年9月刚刚贯通的地铁1号线上兴奋地从升仙湖坐到世纪城的成都人或许没有想到,这条沟通成都南北的交通线,将未来的成都推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成为成都人口激增的拐点。那时候,一大批背着双肩包,一身休闲装扮的“IT男”们正和他们一起,从终点站出口一涌而出,一头扎进“天府软件园”的大门。在地图上以软件园为圆心画个圈,辐射的天府一街到天府五街,作为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宣告成都高新区作为国际创新创业中心新时代的到来。第二年,天府新区从规划步入全面建设阶段,成都以天府大道为中轴线继续从软件园向南一路高歌猛进,农田变成宽阔的车道,荒地上耸立起的高楼大厦连成新的城市天际线。
这时候,如果有人恰好从尚未贯通的天府大道南延线上经过,会看到路旁一块红砂浅丘之上,一片犹如珊瑚状的人工湖刚刚开始蓄水,那就是麓湖。
麓湖区位示意及2007年造湖前对湖区和建筑的各种模型推演。
2009年11月,我们决定在距离市中心以南20多公里的飞地上,引都江堰之水,造一块有“生命力”的湖域。相比凭借单一的建筑设计去完成一块地域开发,我们希望借鉴美国里斯顿、尔湾等领先全球的新城规划经验,用长期规划和慢开发的“PUD”模式建造麓湖生态城,不仅邀请来自全球拥有先进生态城市开发经验的顶级设计师和设计机构进行建筑景观设计,还包括规划城市交通体系、艺文空间、商业生态、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社区基金等等。根据建设时序,天府新区在2011-2015年率先启动了天府新城及麓湖所在区域的建设。根据功能定位 ,麓湖成为新区 “总部商务中心”的代表性项目。这是麓湖“产城一体化”的起点,也成为我们跟随成都向南发展趋势的起跑线。
四川天府新区的产业规划与布局示意。
2011年,麓湖生态城第一个独栋别墅蓝花屿开售,紧接着黑珍珠、黑蝶贝、隐溪岸、等低密产品推出,成为“远郊低密生态大盘”的麓湖印象之始,但此后随着麒麟荟、澜语溪岸等高层产品推出,麓湖开始满足更多新中产家庭的需求,同时经历3年调整之后的麓湖·艺展中心正式对外开放,以及2016年麓湖·A4美术馆入驻,一如荒地之上耸立起的爆裂岩石与精神灯塔,揭开麓湖生态城起步区的序幕,代表麓湖正面向更多人群开放。
因为在那时候,几乎与成都中轴线重叠的地铁1号线在2015年、2018年分别开通二期、三期工程,从世纪城往南,继续延伸到广都,直至天府新区科学城,成都的城市中轴线往南联通了高新区与天府新区,为南边带来越来越多的通勤人口,成为成都早晚高峰代名词之一,见证着产业为高新区与天府新区带来日新月异变化,也改变了城南的人口结构,见证着城市菁英人群不断南移。
城南,作为成都大规模高新产业聚集地,正藏着成都实现经济快速跃迁的“秘诀”,随2017年成都“人才新政”的颁布,在“产城一体"规划理念下,一大批心怀梦想、乐于进取的“菁英”群体持续向城南新区聚集,成为他们工作、生活的首选。也是那一年,麓湖和红石公园作为地铁1号线的站名,正式进入更多成都人的视野,去A4艺术馆看展,去红石公园游玩的人们从站口走出,未必会感知到,这片开始逐渐显露人气的区域也曾经历沧海桑田。
在十年时间里,居住区与以景区和商业为代表的产业配套逐步在麓湖从无到有,在重塑地貌的同时也形成了一个新的城市生活中心。
随着2020年国家超算成都中心、2023年天府宇宙线研究中心入驻天府新区的科学城,天府新区更是大步迈入“高、精、尖”的国家级新区第一梯队,吸聚更多人才汇入。三年来,天府新区青年人才落户年均增长34%,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常住人口已达86万。“产城一体",正催生城南的无限活力,也推动天府新区成为成都“第二个区域中心”。在此,传统的“中心地段”正在被重新定义,“地段”价值不再以距离传统的“市中心”远近为唯一标准。在城市发展生力军们南移的十年中,伴随从年轻走向成熟,一步步迈入家庭生活,对更好的房子、更舒适的城市空间、更多元的生活方式的追求与日俱增,住房从“求量”到“求质”,寻找着符合自身更多维度需求的现代化居住之城与休闲娱乐之城。
而麓湖结合天府新区“产城一体”的规划思路,在过去十年规划出了城市公园住宅区、滨湖公园住宅区以及产业及商业聚集区,让新兴产业的活力与生态居住的诗意,形成独特的水岸城市产业形态与生活形态,融入商业、融入艺术与娱乐,尽可能地满足城市菁英人群的不同改善型细分需求,逐步生长出一个以美好生活为核的全新“城市中心”,实际上正为这些新兴人群的需求所适配。
随着越来越多人入住,夕阳下的麓湖生态城正在等待华灯初上的夜晚,热闹的人群与城市烟火升腾的时刻。
从一座“远郊大盘”,到一座“生活大城”,麓湖完成了从满足少数人的“纯低密高端住区”,到大量优质公共区域与私家住宅并存的“生态新城”的蜕变。细究根本,实则是成都向南的步伐,带来天府新区的兴起,麓湖的住宅与公共空间以及产业规划均与天府新区的人才结构、产业结构、人口结构产生强相关的供需关系,让麓湖成功走进“城市的心脏”,成为城南的核心城市板块。
岷、沱两江并流的成都千年来和水密不可分,都江堰造就天府之国的富饶。近代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曾经“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景象不复存在,徒留下“金河路、水碾河、送仙桥”等与水相关的街道地名引来遐想。而从人民公园喝盖碗茶的安逸时光,到曾经新华公园孩子们最爱的小火车,再到塔子山公园观鸟赏梅的春游,大大小小的公园作为城市公共空间,涵盖了成都几代人的记忆。可以说,水和公园,是烙印在成都人骨子里的生活DNA。
因此,麓湖生态城在建设之初就用湖水、湿地、草地、森林构成了城市生态公园和完整的生态体系。我们希望麓湖首先是一座迷人的公园,然后才是一座城市,让公园成为一种城市重返自然的共生栖居方式,所以我们将其视作一座“公园城市”。通过生态重塑后的公共空间与居住空间无缝衔接,让公园生活不止是偶然的前往,而融入轻盈的日常,以此回应成都人的真实向往。
麓湖生态城1期水域规划平面示意图。
2018年,成都提出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在突出公园特点的同时融入生态价值的考量,把生态、生产、生活有机结合,达到“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成都,也开始了“公园城市”实践。2022年,成都累积新增公园面积6.5万亩,让公园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500+公里的天府绿道串联起湖泊、溪流、林盘、湿地的环线,一时间,“都市骑士”、“跑团”等等城市新族群兴起,成为成都人的新名片。天府锦城公园。锦江公园等10个国家级生态价值转化区,同时也在分担着城市公共交通压力。公园不再约等于散步遛弯闲坐的地方,在公园里的艺术馆看展、书店看书喝咖啡、运动场上甩汗早已不是新鲜事。公园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媒介,不断拓宽着这座城市的生活想象力。或者莫如说,公园城市就是成都人的生活。
在麓湖,艺展公园、山林溪谷、折线公园、迈夺运动公园等众多不同体量的公园逐步亮相,通过城市交通路网彼此衔接,在居民家门口构成了独特的人行与骑行动线,容纳了不同人群的多元生活方式……在此,公园、城市与人真正实现了相互联结,将城市“镶嵌”于自然,在此触手可及。正因如此,那些对成都公园城市的愿景心怀向往的人们络绎不绝地来到麓湖,体验和感受公园生活的迷人魅力,我们才会有迎来10000户邻居的此刻。
丰富的公园生活,即是居民亲水的日常,也是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共生之处。
天生对湖情有独钟的成都人,也对把湖的执念延续到向南生长的历程中。从2013年开放的锦城湖湿地,到2017年的秦皇湖,再到改造后于2021年重新开放的兴隆湖,一片片湖的诞生,成为新的城南记忆。一到晴朗的周末,湖边的草地上就“长满”了热爱亲水生活的成都人。水,为城南引来源源不断的人群,见证城南的兴起,成为造就城南公园城市的关键。
与此同时,麓湖围绕滨水生态的营城之路也逐步变得具象,公园生活开始兑现。2018年开放的云朵乐园,将自然作为课堂,以社区儿童乐园为目标,通过各种亲水互动装置成为乐趣无穷的“自然博物馆”。随后开放的水线公园,让居民们开始体验下楼即是亲水游乐场的惬意生活。
正在麓湖云朵乐园耍水的儿童。
我们以水营城,以水造公园的脚步也并没有止步于此,与成都发展紧密共生的麓湖,也将自己的水生态构建与水环境治理能力,带到了这座城市更多的地方,为兴隆湖湖畔书店,交子公园等地种下了一片水下森林。
兴隆湖湖畔书店区域航拍图。
未来,成都公园城市建设在不断深化中进入关键时期,不断探索着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未来公园社区建设如火如荼,将成为这场充满理想与雄心的未来城市实践中最富活力的细胞组织。而麓湖也将以湖岛区和黄金湾区的开放为始,滨水商业街区、城市办公与文旅度假在这里与公园社区的生活居住同谐共振,构成全新的城市生态,沿着30余公里湖岸线和航道展开异彩纷呈的大城蓝图。
2014年10月,老成都人们时隔多年第一次走进被重新冠名为“远洋太古里”的太慈寺片区,会有些恍惚,被拆除的破旧街巷变得焕然一新,但似乎又重叠着一部分曾经的记忆。太古里街区与这一年初刚开业的成都IFS国际金融中心一起,见证传统的成都与全新的成都完成一场“时空折叠”。而就在两年前,成都万象城,成都来福士广场,金牛万达广场等购物中心的开业,才刚刚结束春熙路、盐市口为代表的传统商圈时代。在互联网经济催生出一大批“宅居e族”的转折点,被称作“生活之都“、“时尚之都”的成都,让年轻人们重新从线上回到线下,涌向城中一个个综合体,在太古里横空出世后,更是用开放式街区的生活购物体验,打开成都商业的新界面,在随后几年成为成都年轻人们的聚会首选。
然而,这只是成都人十年生活极速裂变的缩影之一。不断吸聚年轻人涌入的成都,为传统生活方式注入更多新鲜活力。打麻将喝茶早已无法概括新成都人们的生活。在美食文化之外,成都的音乐、戏剧、游戏同样在不断增长的青年群体推动下极速狂飙;国风、二次元、极限运动等等任何新潮的生活方式,都能在成都找到数量众多的受众人群并因此呈现更多社群化的生活方式,尤其在2016年以后,群聚部落化的活动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2021年更是让“市集”活动脱颖而出,让成都人趋之若鹜。
年轻人们在麓湖麓客岛上露营聚会。
这一趋势同样伴随着成都向南的步伐,随着近年来天府新区对新青年和新菁英群体的吸引,更多年轻人选择在城南工作居住,新的生活与消费需求,让一个个新的商业MALL一路向南,鳞次栉比地开在天府大道、益州大道、剑南大道两侧,同时以Regular源野和三色路夜市为代表的众多非标商业项目与聚落活动不断重塑着城南的新生活方式。
麓湖麓坊中心的日常。图源©逍遥Francis
同样是这一时期,麓湖近30公里航道和数十座码头的水上城市布局,以街区商业为核心的商圈也正在兴起。城南生活方式变化,也在麓湖一一得到体现。
2014年-2016年,最初一批麓湖居民入住麓湖,社群化的新生活方式在麓湖渐渐生长起来,并随着麓湖居民家庭结构的改变,渐渐从传统的邻里社交转变成更具活力的社群共创,在圈层社交属性之外,更多是年轻人热衷的同频共振和创意碰撞,带来不同生活方式的分享与交换。到2023年已发展出130多个不同类型的社群,并且还在持续增长中。
麓湖龙舟节作为社区四大节日之一,是麓湖社区社群文化活力的集中体现,并在2023年以天府新区全民健身运动会龙舟赛的名义,由一场社区节日成长为面向城市的区域运动会。
2017年,麓客岛开启了全新的“微度假”岛居生活休闲方式,骑马、喂羊驼,这些原本与“城市”不沾边的娱乐项目成为现实,同时随着青年客群的到来,冲浪、滑板、丛林穿梭等极限运动项目受到年轻人追捧,麓客岛逐步成为刷爆社交网络的“网红”小岛。
正在麓湖体验马术的孩子。
2019年,麓湖麓坊中心与麓湖天府美食岛的开业,不仅是为满足居住需求的生活配套落地,也是麓湖开启非标商业的起点。2021年,麓湖岛集的亮相,顺应城市青年热衷群聚部落式活动的趋势,同样以沉浸式的户外水上场景成功引爆城市户外赶集潮。
在麓湖天府美食岛上举办的一场岛集现场。
以2016年A4美术馆在麓湖艺展中心正式开馆为标志,八年时间,麓湖还通过寻麓书馆、麓湖水上剧场、A8设计中心、a7 CreatorLab、LOOKLIVE等平台,邀请国内国际艺术家、设计师、文化学者、跨界先锋创作者等进行日常化的大众文化交流、展览与演出,同时鼓励驻留艺术家进行在地创作,培育出了丰沃的艺文生活土壤和浓厚的创作者友好氛围,吸引一批又一批来自全球不同领域的优秀创作者涌入。
伴随成都文化创意的蓬勃发展,在麓湖力主构建的创作者友好氛围下,越来越多的创作者涌入湖岛间为在地文化带来更多创想力。
十年,代表安逸的成都越来越“红”,某种程度上正是人们关心生活,回归生活的缩影。自2021年开始,软硬件配套的完善,交付数与入住率的不断增长,年轻、多元、活力,非标,社群化等等,这些代表麓系生活方式的名词,也成为越来越多麓湖在地居民生活的标签。当下的成都人所选择的生活方式,在麓湖家门口都能找到与之对应的生活。这是麓湖与城市共生发展的结果,居民们选择住进来,是对这座城市所代表的生活方式和未来充满信心的回应。
成都的十年之变,变在产业能级,吸聚人才的不断涌入;变在自然空间,公园城市拓宽开放环境下的公共生活样态;变在生活品质,人们拥有更多元文化与生活方式的选择。曾经荒芜人烟的远郊,成为与传统五城区并肩而立的新中心,而当我们回溯麓湖步入万家灯火时代的历程,发现这恰与成都过去十年发展步调如此一致,两相应和,彼此成就。麓湖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首选之时,也成为一座真正“住得进来”的城市。
未来十年,或许我们还会见证成都这座幸福之都继续跃升国际之城,迎接一批批翩翩少年成长为为人父母。我们也将经历这座可容纳约10万居住人口的城市最终交付,围绕湖岸亮起万盏灯火,温柔地照耀着城市每个角落。但相信麓湖这座大城与成都依然都是“未完成”的,我们每一个人永远都是“建造者”,用各色各异的生活不断创造着城市的可能。
为此,我们还不断联合政府、专业人士、机构,突破地域、行业、人群的限制,进行着更深度的城市观察。接下来,我们还将陆续以《麓湖新十年》为一个系列,与初代与新一代麓湖“造城人”们一起,提炼多年经验提出城市综合运营解决方案,为城市发展献计献策,为区域崛起助力,就像我们过去与城市发展共生的十年一样,一同向着充满雄心又生机勃勃的未来可持续地进化。
内容策划 | 万华营销中心·品牌组
撰文/新媒体呈现 | 有座山文化
麓湖新十年,认识一个全新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