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止是学霸——那位登上《人民日报》的湖大姑娘

湖南大学 2019-05-05

《人民日报》刊登的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上,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16级本科生杜子璇位列其中。



杜子璇入学以来,连续两年专业排名第一,更是屡次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一系列的国家大赛中获奖。


看到这些,你也许会觉得她是一个经常泡图书馆,做研究,参加各种大赛的典型“学霸”,但这位湖大姑娘,绝不止是一名“学霸”


濒临失传的呜哇山歌


“清早起来赶路来,

大路赶着小路来。

呜哇……

大路赶到歌师傅,

小路赶到歌秀才。

十八妹呀少年乖,

赶到两位歌师一路来。

呜哇……”


这就是呜哇山歌,隆回县花瑶乡的劳动号子,节奏自由,音调悠长,声音高亢嘹亮,目前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这样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却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虽然一些老人确实还在唱呜哇山歌,但其实大部分年轻人的文化意识是不太强的,他们没有觉得这是一个非要留下来的东西。尤其像山歌这种民俗,本身的商业化不是很强,学的人自然会少很多,但如果真的只能以音频的形式保存下来,还是挺可惜的,所以就希望能通过互联网更好的保护起来。”杜子璇谈及此处时,言语中透露着惋惜。


 接下课题 实地调研


大二时,出于一种传承文化的初衷,杜子璇由老师推荐,接下了《“互联网+”视域下隆回县花瑶自治乡呜哇山歌传承研究》这个国家级SIT项目。实地考察之前,她和团队成员查阅了很多资料,还联系了在隆回县那边做扶贫工作的老师,以及在那里支教的学长学姐。


很快,她和团队就坐上了上山的大巴车。上山的路途并不轻松,甚至有些危险,“我们坐车上山大概用了半个多小时,山路非常陡峭,我觉得自己随时都能掉下去。”谈及那时的艰辛,杜子璇却轻描淡写地开着玩笑。



上山去往花瑶


为了更好的了解当地呜哇山歌的传承情况,杜子璇一行七人进入多个村子进行考察。村与村之间的交通非常不方便,近的村子她们就徒步前往,远的村子还需要专门联系车。


进入村子后,她们与当地的居民交谈,在沟通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当地居民说的都是湖南方言,她们只能勉强理解他们的意思。为此,她们的每个采访都有录音,以便采访后再仔细分辨与记录。除此之外,当地人比较害羞,不太愿意也不太会回答她们的问题。



采访当地人时小孩在旁玩耍



在拜访呜哇山歌国家级传承人陈世达老先生时,她们看到了老人收集的山歌歌词,还知道了当地居民对山歌的了解程度。


老先生的歌词本

他们大多都会山歌,但是呜哇山歌对嗓音条件要求较高,题材并不是很丰富,多用于劳作,所以会的人很少。



拜访山歌传承人陈世达老先生,现在老先生已经去世


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杜子璇真正被呜哇山歌的美所打动,“那是一种充满野性特别有生命力的歌声,真的很感动人,说实话,现在这样感动人的东西不多了......”



白水洞晚间的花瑶表演


经过了花瑶的实地考察后,杜子璇更加坚定了帮助呜哇山歌传承的决心,“很希望它能够保存下来,因为我觉得呜哇山歌是一种记忆,往大了说,民族的记忆吧。”她若有所思地说。


山歌与“互联网+”


回到学校后,杜子璇一直在苦苦思索如何利用“互联网+”传承呜哇山歌。采访中,她也向我们介绍了她的想法。


互联网只是一个传播的渠道,真正要传承山歌,还是要有人愿意学。”杜子璇说,单纯的数字化保存是没有意义的,应该通过融媒体、直播、真人秀等方式,来使山歌真正为人所知。


她还向我们举了一些同类型非遗项目的传承工作:“春晚曾经有谭维维唱的华阴老腔和现代摇滚的融合,收视率是非常高的,也一度带火了华阴老腔。”



杜子璇在拜访当地非遗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


目前,杜子璇和团队正在多方联系资源,努力完成计划书的编写。“不要给自己设限。”杜子璇在通过自己的努力,探寻可能的办法,使呜哇山歌不再受限于大山,远远地传入更多人的耳朵……


文字 \ 陈红 周乾鹏

图片 \ 杜子璇

编辑 \ 陈红



精彩推荐

重磅!我湖工程学跻身全球百强

歌词里的湖大,款款深情!(文末有惊喜)

湖大2019各院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实施细则出炉了!

湖南唯一!全国首批!我湖又上榜了~

我湖定制版院士“套餐”来了


为我湖点亮“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