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

其他

张冠华:在“微纳世界”里探索广阔天地

实验室里,她潜心科研,探索无垠的微纳世界;课堂内外,她教书育人,呵护学生成长成才。在从教八年多的时光里,她保持着一往无前的勇气与干劲,收获了累累硕果。国家级创新创业优秀指导教师、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老师……一项项荣誉与徽章,都见证着她从初出茅庐的“小青椒”,成长为一位有实力、有情怀、有担当的青年骨干教师。她就是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教授张冠华。01把每一件小事做到极致成为一名教师,是张冠华在十八岁那年许下的心愿。2016年,张冠华在湖大完成了硕博连读学业,因出色的科研成果,最终得以留校任教。梦想成真的那一刻,张冠华深感自己十分幸运。与此同时,她也知晓,理想之路并非坦途,仍有许多未知和挑战在等待着她。坚持把每一件小事做到极致,这是张冠华一贯以来的处事作风。如何上好每一堂课、带好每一个学生,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长期目标与阶段性目标,以及教学、科研与公益工作,都是张冠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尽管困难重重,但心中的那份热爱一直驱动着她,让她对待每一项工作都全力以赴,也鞭策着她在微纳制造研究领域不断深耕。在张冠华的办公室,有一张薄如蝉翼、柔韧透明的金属纱网,这是她的团队开发的一种新型透明导电薄膜。张冠华兴奋地介绍道:“微纳结构具备空间、位置、结构、材料可调性,团队一直致力于通过结构调控性能实现全新功能。我们突破了技术壁垒,成功实现了线宽仅2微米的大深宽比结构的透明导电金属网栅,其线宽仅为人类头发丝直径的1/50。这种独特的微结构不仅保证了高透光性和高导电性,还在柔性能源、透明电磁屏蔽等领域展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受自然界的启发,张冠华带领的团队通过对网栅结构进行拓扑优化设计,研发出一种仿生蜂窝状柔性锌金属网栅。这种拓扑优化的锌阳极有效优化了电极局域应力场、电场和温度场分布,从而显著改善了锌阳极在复杂工况下的电化学稳定性,为开发高性能能源器件提供了全新思路,并有望应用于多功能柔性集成系统。在探索微观世界、突破技术瓶颈、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科研道路上,张冠华一直在不断努力。“科研道路上困难肯定是有的,每一步都面临着挑战。我和学生们一路走来,虽历经荆棘,却也在不断成长。”她相信,在这片无垠的微纳米空间里,还有更多的未知与精彩等着她去探索与开拓。02育人如同养花在张冠华看来,育人如同养花,每一位学生都是含苞待放的花朵,有无限的潜能与活力,等待着园丁的细心呵护与耐心指导。她也坚信,万紫千红方能春色满园,尽管学生们个性迥异,但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只有用心灌溉,才能让每一朵花竞相开放。张冠华努力扮演着“园丁”的角色,践行着开放包容的人才培养理念。她不以单一的标准评价学生,而是鼓励他们勇敢尝试,打破自我设限。她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实施个性化培养。在她的带领下,硕士研究生钟丝雨、聂研和刘怀志均获得全额奖学金,前往KIT、NTU等世界一流高校继续深造。聂研是张冠华的首届研究生。每当他碰到实验瓶颈时,张冠华总能给予详细指导,还会细致地帮忙打磨论文。在他的印象里,张冠华不仅仅是学术道路上引路人,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大姐姐。“我因手指骨折需要手术的那段时间,张老师多次问候,还特意安排师弟陪同,很是感动。”这些生活中不经意间的关怀与帮助,让聂研认识到,一个好导师不仅要在学术上有所建树,更要在生活中做出表率。在张冠华的引领下,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也学会了如何做一个有责任、有爱心的人。张冠华(左二)在实验室指导学生开展实验。在2023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张冠华指导的团队斩获金奖。项目负责人张亚朋在分享获奖经验时说道:“我清楚地记得,在国赛前,张老师经常对我们说,‘做一件事,就要全力以赴,参加比赛就要争取拿金奖。’然而,当我们从比赛现场出来,结果尚未揭晓时,张老师却说,‘能够站在国赛舞台上的你们已经很优秀,结果不重要。’后来我才明白,‘全力以赴’是在教我们奋勇争先,而‘结果不重要’则是在告诉我们,努力的过程同样精彩。”团队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在和学生分享成长历程时,张冠华说道:“不是因为看到希望才坚持,而是坚持了才能看见希望。大家要勇于坚持做好一件‘小’事,不要轻言放弃,时间不会辜负每一份努力。”这是张冠华对湖大学子的鼓励,也是她一路走来的信念。未来,她将继续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在无垠的微纳空间里,在广袤的育人花圃里,书写更多精彩诗篇。「人物名片」张冠华,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青年),主要从事能源功能微纳结构与器件的设计制造及应用研究。现任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微纳执行器与微系统分会理事、机械工程学会极端制造分会委员、《极端制造》(英文)青年编委。指导学生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全国总决赛金奖、湖南省优秀毕业生(2人)、湖南省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3人)、国家级SIT项目优秀结题(一等奖),获评湖南大学优秀教师。来源丨融媒体中心记者团图片丨受访者供图学生记者丨易文珍责编丨余楚倩阅读推荐转载请注明来源:湖南大学(ID:HNU1926)
9月21日 上午 10:01
其他

2024互联网岳麓峰会在长沙举行 湖南大学承办主题论坛

湘商新征程”仪式和主题演讲、圆桌论坛。9月9日下午,2024互联网岳麓峰会岳麓论坛在长沙举行。沈晓明出席并致辞。毛伟明主持。9月9日上午,2024互联网岳麓峰会“峰会新十年
9月11日 上午 11:17
其他

校长段献忠寄语新同学:勤学创新 志存高远

朝阳初上,序起新章。9月5日上午,湖南大学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在南校区田径场举行。校长段献忠深情寄语2024级新同学:勤学创新
9月5日 下午 6:06
其他

你好,新同学!

听听新生和家长怎么说?画卷展开,未来已来携手良师益友徜徉浩瀚学海亲爱的2024级湖大学子请尽情描绘属于你们的精彩!来源丨融媒体中心
9月4日 下午 6:04
其他

新学期新面貌,湖大校园“上新”!

拂尘焕新期盼学子归来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校园里发生的重要“蜕变”吧!宿舍改造:以舒适邂逅怦然心动学校聚焦学生生活品质的提升对学生宿舍进行翻新与美化开展卫生间改造
9月3日 下午 8:37
其他

@2024级新生,你的辅导员“拍了拍”你

亲爱的2024级新同学:欢迎加入湖南大学!你将在这里开启一段全新的旅程未来四年里辅导员将会见证你的成长与蜕变为你指引方向
9月2日 上午 10:08
其他

科创港校区建设指挥部正式启用进驻

8月30日上午,科创港校区建设指挥部启用进驻仪式在科创港校区举行,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进驻现场办公,标志着科创港校区建设进入全面加速阶段。校党委书记邓卫、校长段献忠共同为科创港校区建设指挥部揭牌。校领导曹升元、李树涛、汪卫斌出席仪式。邓卫、段献忠共同为科创港校区建设指挥部揭牌。校领导一行集体实地查看指挥部及周边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参观了指挥部一楼展厅,详细了解科创港校区建设实况。校领导一行集体参观指挥部一楼展厅。随后,在指挥部会议室召开了科创港校区建设领导小组2024年第10次会议,听取了科创港校区建设情况汇报,并研究了其他事项。科创港校区建设领导小组2024年第10次会议。学校高度重视科创港校区建设工作,自2024年以来,共召开科创港校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10次、科创港校区建设指挥部指挥长调度会议8次,专题研究新校区建设相关工作。科创港校区建设领导小组会现场。自科创港校区建设开工以来,学校按照既定计划全力推进科创港校区建设,前期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截至目前,已完成湖南大学科创港校区近1200亩土地划拨,科创港校区第一批16个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均获得教育部批复同意。校区风貌方案经长沙市城市和建筑景观风貌专题审查会审查通过,初步设计工作进入尾声。文物勘察、第一批次清表、砖渣内运、树木砍伐、现场指挥部、围墙、大门等前期工程均已竣工验收。预计今年10月底可基本完成报批报建和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力争年底主体工程全面进场施工。科创港校区现状俯瞰图。科创港校区大门俯瞰图。科创港校区按照“国家使命担当、中部科教高地、湖南发展引擎”建设理念,努力打造“传承千年书院文脉,延续山水洲城格局,彰显时代科创亮色,支持一流大学建设”的国际一流水平、中部独树一帜的人文、创新、活力、和谐、绿色、智慧的教育科技创新综合体,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能。科创港校区俯瞰效果图。来源丨科创港校区建设办责编丨蒋鼎邦
9月1日 下午 4:04
其他

14天,骑行1413公里,爸爸陪我上湖大!

夏去秋来,暑气渐散,又是一年开学季。来自五湖四海的新生中,2024级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的新生靳书宁,完成了一件“很酷”的事情——他决定用骑行的方式来到学校,开启自己的大学生活。从青岛到湖南大学,他和父亲历时14天,实际骑行1413公里,在28日下午顺利到达了此行的最终目的地——湖南大学。8月28日,靳书宁和父亲到达湖南大学校牌处。靳书宁骑行来校的故事被湖南日报报道。01“想要把激动感延续下去”早在初中时,靳书宁就跟着父亲完成了两次十天的长途骑行。13岁时第一次和父亲骑长途,绕山东半岛骑行一圈,全程八百多公里,历时一周。14岁时第二次和父亲骑长途,骑回山西运城老家,全程一千多公里,历时11天。骑行来上大学,是在收到通知书那时就决定的。取得了理想的高考成绩,靳书宁心情十分激动。他想,如果只是买张车票来湖大,半天就到了。“但是如果我一路骑过来,那种一步一个脚印坚持到底的激动感会一直持续着;而且,当我离目的地越近,就越能够感受到强烈的激动。”作为骑行爱好者的靳爸爸非常赞同儿子的提议,并且决定一路相随,为儿子的上学之路“保驾护航”。从七月底,父子俩就开始筹备着为这趟旅途进行周密的准备。安全第一,除了确保硬件装备可靠,还要根据路况测算好每天要走的路程长短,这样,每天在黄昏要落脚的时候才能处于城镇地带,以便保证住宿的安全。另外,天气预报显示南方地区常常有暴雨天气,两人还要尽量避开山区地段,选择平缓地带。靳书宁出发前做好了详细的路线规划。父子俩有商有量,一路配合默契。他们按照计划尽量少走省道,而是更多选择县道、乡道,边走边停,并尽量赶在落日之前找到住宿和饭店。原本1300公里的路程,他们实际骑行1413公里,为的就是去尽力捕捉沿途中最鲜活的山川湖海、人文风情。靳书宁在沿途的日记中写道:“如今,我19岁,父亲54岁,我们再次完成更远的长途,从黄海之滨到岳麓山下,这次旅行与上次是那么的相似,一次翻越太行山,一次翻越大别山;一次过黄河,一次过长江;一次回老家,一次赴新家。”靳书宁与父亲的骑行记录。02用车轮丈量中国大地谈起一路上的见闻趣事,靳书宁表现出非常旺盛的分享欲。一路南下,他不仅认识了各种闻所未闻的农作物,见证了它们在酷暑时分的生长状态,还会细细比较每个地方的民居建筑和饮食风味。比如,在汨罗的某个小镇上,靳书宁第一次品尝到了神奇的“花椒茶”。据老板解释,这是当地一种常见的饮品。花椒性温,在三伏天喝花椒茶,能够驱湿止痛、健胃除湿。靳书宁从小生长在北方,对周围的风景很熟悉,但是对南方地区却比较陌生。“地理书上说中国南北之间是以秦岭-淮河为分界线,但实际上亲眼看过才知道,这个变化不是‘一刀切’的,而是一点点渐变的。”尤其是到了湖南一带,沿路触目所及皆为村庄、水田,还有蓝天白云下连绵不断的青山,公路两端的风景随着我的前进如电影一般缓缓流动,给人一种非常温润、秀美的感觉。途中经过风景如画的南方村庄。路途中,父子二人最大的“对手”就是烈日。尤其是湖北一带,天气非常炎热,几乎每天都是接近40度,甚至将他们一直记录行程的手机都晒坏了。汗水湿透了衣服,手指晒得分层,他们不得不每十公里就停下来休息、进行补给。在安徽阜阳一带,两人还遭遇了强降雨,在屋檐下躲了很久。“当时差一点就要喊货拉拉把我们车拉走了,可还是觉得应该坚持下去。”在正式到达学校的那一刻,这份坚持,让他体会到了难以言表的成就感。靳书宁在骑行途中。03感受“新家”的温暖天公作美,在到达长沙的8月28日这一天,炎炎的烈日忽然就躲进了云层。走在路上,迎面而来皆是习习凉风,气候宜人,非常清爽。靳书宁很开心:“好天气是在欢迎我们到‘新家’呢!”从骑车上路的第一天,靳书宁就与辅导员保持着联系,还收到了学院党委书记刘喜东的亲切鼓励。一到达湖南大学石碑,他远远就看见了站在江边迎接他的老师和同学,“我和我爸一下子就觉得到家了,有浓浓的归属感,感到非常暖心。”机械院师生在校牌处欢迎靳书宁父子。靳爸爸看到骑行给孩子带来的成长,也很欣慰。骑行不仅能强身健体,增强意志力,“孩子见识也多了,有很多想要表达的东西。”圆满完成了护送孩子上大学的任务,他感到非常骄傲。
8月29日 下午 10:44
其他

湖大新生报到须知!

阜埠河路口到矿山路路段实行临时交通管制,新生家长车辆凭录取通知书通行,临时停靠;后湖路德智园区路段双向通行,新生家长车辆即停即走。
8月28日 下午 9:32
其他

沈晓明调研湖南大学文博人才培养工作

8月26日,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来到湖南大学调研文博人才培养工作。他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促进高校和博物院馆优势资源整合,更好推动文博人才培养和博物院馆建设,为湖南文博事业及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杨浩东,校党委书记邓卫,校长段献忠参加调研。8月26日,沈晓明来到湖南大学中国四库学研究中心调研。8月26日,沈晓明在湖南大学简帛文献研究中心调研。沈晓明在湖南大学听取文博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成果应用等情况介绍。湖南大学中国四库学研究中心和简帛文献研究中心均依托岳麓书院开展建设。沈晓明来到研究中心,了解历史文献整理研究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等情况,听取学术研究及依托馆藏文物培养专业人才情况介绍。沈晓明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统筹推进一体改革,立足湖南在科教、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彰显湖南特色的新质生产力。要加强高校和博物院馆的资源统筹,充分发挥教育、科技和文博领域的特色优势,深化文物保护与研究、专业人才联合培养、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等领域合作,促进人才双向流动,共同深入挖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积极搭建高校与博物院馆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文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要充分发挥高校学科支撑作用,加快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提高文物数字化采集水平,积极探索文物活化利用新路径,为建设世界一流博物院馆提供有力保障。来源丨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丨刘燕娟图片丨唐俊责编丨文亦佳阅读推荐转载请注明来源:湖南大学(ID:HNU1926)
8月27日 上午 9:47
其他

湖大智慧!中非经贸合作研究院成长录

从“中非经贸+”系列专题数据库到中非经贸合作岳麓论坛自成立以来湖南大学中非经贸合作研究院始终致力于服务国家战略满足国家重大需求围绕中非经贸战略合作探索构建智库-科研-教学-国际化新模式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贡献湖大力量!湖南大学中非经贸合作研究院。中非经贸合作研究院是什么?非洲是中国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是“一带一路”倡议的自然和历史延伸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支持力量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在考察湖南时指示“要建立中非经贸长效交流合作机制”在重大的国家战略面前高校不可缺席湖大人必须有所担当基于湖南大学国际贸易学国家重点学科优势中非经贸合作研究院于2020年3月由湖南大学牵头联合中南大学、湘潭大学和湖南农业大学组建成立中非经贸合作研究院组建成立揭牌仪式。作为对外交流新窗口中非经贸合作研究院探索组建中非经贸智库国际联盟通过创办中非经贸合作岳麓论坛中非经贸岳麓品牌沙龙主办中非经贸合作智库研讨会发起“中非经贸研究智库联盟”倡议开展CER英文特刊专题研讨等积极推动对外交流努力讲好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经贸发展故事中非经贸合作智库研讨会。今年5月湖南大学副校长汪卫斌率代表团访问坦桑尼亚、肯尼亚、埃及等高校分别与各院校及智库举行会谈就中非经贸合作研究院海外办公室设置科研合作与人才培养智库合作与政策研究等进行深入交流并与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肯尼亚非洲政策研究所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代表团与桑给巴尔教育部部长莱拉·穆萨会晤。由湖南大学为主要编纂团队的《非洲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与中非数字经济合作报告(2024)》5月10日在肯尼亚发布围绕非洲数字经济发展与中非数字经济合作系统性观察与分析非洲数字经济发展的特征探讨中非数字领域合作的现状与路径对促进中非双方在数字经济发展中实现共赢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网全网首发中英文新闻稿并通过其社交矩阵和海外渠道推广稿件获490余家海外知名媒体强势推荐在海外社交平台被一批大使馆、外交官等颇具影响力的账号转发点赞全网阅读量超200万
8月26日 下午 4:46
其他

全国大赛,湖大学子又获奖了!

8月21日,第八届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山东烟台落幕,湖南大学半导体学院(集成电路学院)和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的代表队伍斩获全国一等奖(企业大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第八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获奖名单。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主办,IEEE中国代表处和北京电子学会协办。本次大赛包括集成电路设计、芯片应用、半导体工艺、半导体测试、EDA以及集成电路创新成果等13个技术方向,共设22个挑战杯赛,覆盖集成电路全产业链主要方向,汇聚了全行业的众多产学研资源,将行业发展需求融入竞赛全过程。参赛院校不仅覆盖全部集成电路示范性微电子学院,还吸引了全国430余所院校、5600余支队伍、16000余名师生参加,赛事规模创历史新高。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是目前全国集成电路领域最大规模、最高级别的高校赛事,同时也是教育部A类学科竞赛中唯一专注于集成电路领域的专业赛事。参赛团队合影。参赛团队合影。总决赛颁奖典礼。颁奖合影。来源丨半导体学院(集成电路学院)通讯员丨黄希君责编丨文亦佳阅读推荐转载请注明来源:湖南大学(ID:HNU1926)
8月24日 下午 11:08
其他

“让学生爱上田径是我最大的成就”

从学生时代的体育健将到田径课堂引路人,湖南大学体育学院阴莉老师坚持享受体育、快乐体育的教学理念,用专业教学之技和真诚待人之心贯穿教学,引导学生爱上体育,受益于体育,获评2023年湖南大学“我心目中最敬爱的老师”、2024年“湖南大学优秀教师新人奖”。她说:“发现学生慢慢爱上田径这个项目,就是我最大的成就。”01“享受体育比结果性导向重要”阴莉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体育天赋,初中毕业进入四川省队,18岁达到运动健将标准,高中毕业考取了北京体育大学。因为曾经亲身经历过运动员在面临瓶颈期时的巨大压力,在成为一名公共课体育教师后,相较于关注学生成绩以及运动技能方面的提升,她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我觉得享受体育、快乐体育的教学理念比结果性导向更重要”。在带队参加比赛时,她为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高兴,也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倾注了更多的关心和鼓励,引导他们享受比赛过程,而非过度关注结果。“我希望学生能热爱体育,终身受益于体育运动。”阴莉说。正如体育学院的口号“乐练尚强”所表达的,体育的真正魅力在于享受其中的快乐,而非仅仅追求胜利。她致力于将这种理念传递给学生,希望他们能够在体育的世界里找到真正的热爱和乐趣。阴莉在进行跳高训练。02“让学生爱上田径是我最大的成就”阴莉的教学课程——田径,是一项相对枯燥的运动,一开始自主选课的学生不多。尽管阴莉有些失落,但并没有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让学生爱上田径的信念。学期伊始,当学生们知道要学习跨栏,纷纷惊呼“好难啊”“这下惨了”“肯定要挂科了”……新闻与传播学院方丽珍同学在课程初期有过担忧:“我开始很恐惧跨栏,因为那个栏架很高,我担心跨不过去甚至因此受伤。”面对学生的担忧,阴莉有着自己的破解之道。首先,阴莉通过降低难度减少学生恐惧心理,如调节栏架的高度、间距从视觉上减轻学生的畏惧程度。其次,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让学生建立完整的技术概念,了解跨栏跑的背景知识,掌握跨栏的基本要领。最后,通过一步一步的亲自示范,从起跨攻栏到腾空跨栏再到下栏着地,帮助学生培养跑步的节奏,确定每个学生适合自己的摆动腿和起跨腿,由原地练习逐步变成实战训练。阴莉采用教训结合的方式,同时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施以多元的指导,从动作到实战,最后全班同学都顺利地完成了跨栏。当学生们勇敢、自信地跨过一道道栏架,脸上洋溢出的喜悦和自豪的笑容时,阴莉内心满是感动。阴莉用自己的真诚与专业,一点一滴地引导学生们感受着田径运动的魅力,爱上田径,同时也让他们在挑战中找寻自我,感受成长的力量。阴莉说:“让学生通过体育获得成长,爱上田径这个项目,这是我最大的教学成就。”03“学生的情感反馈让我感到很幸福”阴莉不仅是一名公共体育课的教师,还是湖南大学跆拳道校园队伍的体能教练。教师、教练的双重身份让她与学生有着更密切的接触,在与学生的相处过程中,学生对她的信任和依赖让她感到十分温暖和幸福。课堂上她是传道授业的师者,课后她是善解人意的“知心大姐姐”。班上不少学生喜欢找阴莉交谈,或是咨询学业问题,亦或是倾诉学习生活的烦恼。有一位女同学曾因转专业失败而长时间陷入低谷,她向阴莉倾诉自己的委屈和不甘。阴莉温柔地安慰她:“你已经非常出色了,短短两个月就超越了众多本专业的学生。”给予情绪关怀的同时阴莉也给出建议,让她多关注学校的相关政策,寻找新的努力方向。教学工作之余,阴莉在跆拳道校队中担任教练,主要负责体能训练和学生日常管理。带队时,她注重团队精神和训练氛围的建设,经常有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道馆学习和训练。看到学生愿意花时间来道馆与教练或其他学长学姐共同进步,阴莉感到由衷的高兴。“来到我们队伍的学生都相处成家人了。”阴莉喜欢记录学生的训练日常和比赛活动,并发到社交媒体上。说到这里,她兴奋地拿出手机,“你也来感受一下这种热血沸腾、充满力量的场面。”阴莉带领校跆拳道队参赛。阴莉说,她的教学之道很简单,只有一个“诚”字。“真真正正地为学生好,真真正正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教他们”,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满满诚意”,也给予了正向反馈,这让阴莉非常有成就感。谈起与学生的相处,阴莉始终认为“不只是我们在教会学生,学生也在帮助我们成长。”「人物名片」阴莉,湖南大学体育学院讲师,先后荣获“湖南大学新聘教师入职培训微格演练”一等奖、“湖南大学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湖南大学教学优秀奖”。担任湖南大学跆拳道校园队伍教练员,以竞赛积极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获评优秀教练员。发挥国家级运动健将优势,积极投身社会赛事服务,参与省内各项田径赛事的执裁工作,获评优秀裁判员。获评2023年湖南大学“我心目中最敬爱的老师”,2024年“湖南大学优秀教师新人奖”。来源丨融媒体中心记者团学生记者丨陈尹彤
8月23日 下午 6:36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驻村四年,她也成了白水洞村“村民”

01初到白水洞“车子行过蜿蜒的山路,见到云雾缭绕中白水洞村界碑的时候,我们就到达了这个瑶族聚居的高寒山区村。”湖南大学驻隆回县白水洞村帮扶工作队队员刘璇子在她的驻村日记里写道。白水洞村,隶属于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位于隆回县雪峰山脉高寒山区,距离县城130公里,平均海拔1100米,是一个花瑶聚居区。全村514户1940人,瑶族占52.8%。“车子初到白水洞,我就发现这里充满了湖大人的足迹。12.15米高的界碑,代表了我们湖南大学2012年跟隆回县结缘,2015年开始驻点帮扶白水洞村。”继续前行,湖大设计艺术学院帮扶的虎久雾语茶厂、建筑与规划学院改造过的民居等等一一映入眼帘。紧张与期待并存,这是2020年10月刘璇子第一次来到白水洞村的心情。想尽自己的力量为基层做一点什么,更不能辜负乡亲们的期待,刘璇子觉得身上有沉甸甸的担子。不过前辈们扎实的工作基础和村民们热情淳朴的笑脸,也给她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她在驻村日记中写道:“除了同事、领导以外,也要多向身边的农民朋友们学习,做他们的学生。”02网络桥梁连瑶寨一套朴素的外衣长裤,一双运动鞋,一副略带学生气的眼镜,一把雨伞,带着为村民做点实事的想法,刘璇子开始了在白水洞村的工作。白水洞村自然风光秀丽,又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然而多年来,由于交通不便等因素影响,白水洞村一度“养在深山”人未识,游客只能通过人传人的传统方式了解到民宿等旅游设施。新闻专业的敏感度让刘璇子立刻捕捉到了这一点,她决定从这里入手,帮助白水洞村和大山之外的世界接轨。于是,“隆回县白水洞村”的词条出现在了百度百科,9家有营业资质的民宿登上了美团平台,村里民宿和餐馆的定位标注在了高德地图上……现在,白水洞村已经有了20余家民宿、300多间客房,越来越多的人发现、看见并爱上了这个美丽的瑶寨。刘璇子工作日常。03“你一定要去读书”奉全花户是刘璇子的结对帮扶户。因为家庭经济困难等问题,奉全花的大女儿杨艳肖初中毕业后就辍学在家。由于当地民族习俗的特殊性,女孩十几岁就能嫁人。“你一定要去读书,你没有其他路可以走。如果这个年纪就结婚,就要和你妈妈一样一辈子困在偏僻的木房子里,生小孩,做家务。”刘璇子很心疼这个才十六岁的女孩,反复到她家做思想工作,又说好话又说重话,“我不是以一个驻村干部的身份要求你,而是作为你的大姐姐,我受不了我的妹妹马上就要过那样的生活,只有读书才能改变你的未来。”终于,杨艳肖改变了主意。刘璇子当即联系帮扶资金,把她送到了隆回县最好的职业高中继续学习,帮助她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走访奉全花家。04“插秧节没她不行”有一次,村里要举办一个规模前所未有的插秧节,由刘璇子负责。又要搞活动,又要组织吃住,怎样安排好几百人的行程?村民们心里嘀咕:这么个小丫头能把事办好吗?凭借着做辅导员时的活动经验,刘璇子做了一个很详细的Excel表,做了30余项任务分工。虽然活动只有两天时间,但是她把每一处细节、每一项谁负责、要做什么事情都一一写明,然后再召集所有参与活动的村干部、村民代表开会,把表格发给大家一项项讲清楚,这几天应该按照怎样的节奏来推进。刘璇子为大家讲解活动流程。活动在刘璇子的组织下顺利结束,前来体验插秧、拔河、抓鸭子等项目的游客们尽兴而归。一位村民竖起了大拇指:“这次插秧节如果没有刘璇子,我们村里这个活动应该组织不好。”刘璇子坦言,“他们一开始其实应该没有对我抱有很大的期望,但是当你身体力行去把一件事情做好的时候,他们是可以充分的感受到的,并且去肯定你。”主持插秧节(右一为刘璇子)。05“农文旅融合发展”一杯“早云豆坊”的豆浆,一碗清甜的豆花,在氤氲着草木清香的晨雾里,游客们在白水洞的一天开始了。刘璇子给早云豆坊画的宣传牌。2020年,湖南大学党委书记邓卫考察白水洞村时提出,要将这里打造成“特色鲜明、品质上乘”的乡村振兴明星村。“我们围绕这里的花瑶民族特色做了很多很多的功夫,‘特色鲜明’是充分做到了的。但是在‘品质上乘’这一块,我们确实仍然有一些提高的空间。”刘璇子说。为了早日达到目标,刘璇子带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到湖南省内旅游强市学习观摩培训,帮助他们提高服务专业性,培养村民们致富的主动意识;打造花瑶赫曦手工艺品体验中心,把白水洞村特色的植物扎染、花瑶挑花、草编竹编等文化体验项目整合在一起。刘璇子介绍,“现在那个地方非常红火,游客不单单只是想看乡村的风景,而是都想要有这种深度的、沉浸式的、体验式的旅游。希望这个体验中心能成为我们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突破点。”讲述瑶山故事。“璇子姐刚到的时候像来旅游,但是现在已经像一个村民了。”一位驻村的湖大研究生笑着说。从“我去村里了”,到“我回村里了”,刘璇子把村事当家事,遇事不推诿、不敷衍,努力做到每件事都有精准回音和详细交代,不仅是温柔亲和的倾听者,更是真抓实干的行动者。从“扶贫工作队”到“乡村振兴工作队”,在白水洞村这片青山碧水间的热土上,刘璇子还在续写着她的瑶乡故事。在白水洞村赫曦小学,和湖大学子及当地小学生们一起。「人物名片」刘璇子,女,土家族,1994年7月生,硕士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现任湖南大学定点帮扶办公室副主任,湖南大学驻隆回县白水洞村帮扶工作队队员,教育部直属高校派驻的唯一女性驻村干部。曾获湖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湖南大学“宣传思想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来源丨融媒体中心图片丨受访者供图学生记者&排版丨邓雯予责编丨余楚倩阅读推荐转载请注明来源:湖南大学(ID:HNU1926)
8月17日 下午 1:59
其他

西游记x法学?来央视《百家讲坛》听湖大教授开讲!

8月14日中午,知名文化品牌栏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教频道CCTV-10《百家讲坛》开播《〈西游记〉中的情理法》(第一部)。专题节目特邀湖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蒋海松教授主讲。这是《百家讲坛》首次推出法律文化类节目,通过经典文学名著《西游记》解读明代社会的情理法之辩,探讨古代律法的治理智慧。
8月16日 下午 9:55
其他

一所举行过抗日战争受降仪式的中国大学

抗日战争时期湖大承不屈文脉,袭凛然风骨纵几经摧残,深受重创仍坚持办学,共赴国难高歌凯旋之时湖大荣幸地见证了“雪百年耻辱,复万里河山”的历史性时刻成为了唯一一所举行过抗日战争受降仪式的中国大学湖南大学校碑(陈佳祺/摄)1945年9月15日距离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已有一个月这一天科学馆二楼东侧的一间教室里(现一办公楼205会议室)墙体斑斑,裂痕重重却掩不住光明、欢欣、胜利的气象一场伟大的仪式——抗日战争中国战区中国陆军第四方面军长衡岳地区受降仪式正庄严举行受降纪念铭碑(文亦佳/摄)伴着嘹亮的声声军乐中外来宾纷纷落座他们或定睛注目,或按下快门记录下这历史性的时刻行礼致敬、验明身份、签署文件一一进行受降报告书先后经过中文、日文、英文三番宣读最后日方代表在受领证上签字盖章紧张有序的受降典礼完美落幕昭示着湖南战场迎来了彻底的胜利长衡岳地区受降仪式在科学馆举行。短短的数十分钟是向屈辱艰辛的过往告别是向胜利明媚的未来挥手潇湘子民历经磨难岳麓师生饱受苦楚终迎此刻身披荣光,赫曦归来1926年湖南大学正式宣告成立因办学实力雄厚1937年7月7日获批改为国立然而就在当晚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悲喜交织中拉开了八年抗争血泪史的序幕教育部通报湖大改归国立咨文。彼时长沙乃高校荟萃之地、文物存放之所被日军视为重点炸毁对象1938年4月10日下午27架日军飞机横袭长沙上空一座载着数千年历史的楚汉名城惨遭长达半小时的狂轰滥炸湖大更是遭受了史无前例的劫难三十余枚烧夷弹、四十余枚重磅炸弹接连投掷“全校精华,付之一炬”中南地区最大的图书馆——湖大图书馆仅存四根爱奥尼克石柱湖南省内公共建筑规模最大的科学馆被炸毁三分之二……断垣残壁的楼宇,见证着凌厉烽火化作灰烬的砖瓦,呜咽着悲壮之歌湖大图书馆遭轰炸现场。湖南大学老图书馆遗址。(邓梓荟/摄)1938年10月因损失惨重湖大被迫西迁辰溪在湘西僻壤之处全体师生铭记满目疮痍之悲痛奋起心系天下、丹心报国之斗志点燃了抗日救亡的熊熊烈火湖南大学辰溪校区。湖大师生坚持抗战中办学,办学中抗战纵使办学环境艰苦读书著述、授课解惑、学术研究均从未中断抗日救亡运动亦如火如荼或投笔从戎,报名参军或以笔为刃,发出怒吼他们用笔墨记录下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他们用文赋歌颂着中华人民艰苦卓绝的民族气节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湖大师生率先复员、迁返长沙成为抗战胜利后最早原址复原办学的中国大学复临舍、胜利斋等教学场所及学生宿舍接连筹建建筑命名也蕴含着抗战成功、光复胜利的纪念意义开启了崭新的湖大篇章复临舍。(陈佳祺/摄)胜利斋。(吴燕殊/摄)无论是千百年前书院学子上下求索,救国图存还是抗日战争时期“全体师生决本百折不回之精神,誓与倭寇相周旋”湖大秉持着传道济民、经世致用的办学宗旨始终与国家民族命运紧紧相连在潇湘大地上蔚起强国复兴、挺膺担当的楚材胜景湖大红楼。(蒋乾坤/摄)整理丨易文珍责编丨余楚倩阅读推荐转载请注明来源:湖南大学(ID:HNU1926)
8月15日 上午 9:18
其他

“科研的灵感不是坐等而来的!”

外国语学院曾涛教授。从教三十余载,她热爱科研,成果丰硕;她热爱生活,引导学生走进自然,在繁忙的学业之余感受生活的美好;她热爱学生,在传道授业的同时注重学生心灵的启迪;她热爱学校,连续五年奔走在祖国各地参与招生宣讲,为湖南大学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青年才俊,并荣获“招生宣传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她与学生同频共振,在科研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都努力成为学生学术与人生的双重引路人。她就是2024年湖南大学“师德标兵”、湖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外国语学院曾涛教授。01科研之星,生活之光
8月13日 上午 11:12
其他

“陶”沙取金,因“泥”精彩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肖汉宁。“执著的追求、坚韧的毅力、广博的学识、敏锐的思维、和谐的人缘、强健的体魄”,这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肖汉宁教授在自己亲身体验的基础上总结出的三十字箴言,也是他送给青年教师和学生的“法宝”。01实践出真知,自立长才干肖汉宁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也是湖南大学材料学科培养的第一位博士。从1981年本科毕业至今,他一直从事陶瓷方面的科学研究。读研之前,他曾在湖南省建湘瓷厂工作两年多。这段经历对于肖汉宁来说是人生中的一次“无心插柳”,本来只是作为过渡的工作却给他带去了很多意外的惊喜。“工厂不比在学校读研,生产线上一旦出了问题,我们要像消防队员一样火速出击,需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原因,尽快解决问题,每晚一小时都会对工厂造成很大的损失。”肖汉宁回忆道。工作带来的紧迫感催生了他的责任感,锻炼了他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肖汉宁硕士期间在宿舍自修。两年的企业工作经验培养了肖汉宁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为他未来的求学生涯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导师杜海清教授的引导下,他在硕士期间就独自承担产学研合作项目,事事亲力亲为,理论联系实际,大胆尝试,在我国超高压用关键电瓷产品的研究开发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博士毕业后,肖汉宁前往日本船舶技术研究所留学,开展博士后研究。期间他早出晚归,一年时间内做出的研究成果相当于其他人近三年的工作。三年后当他回访时,船舶技术研究所的研究员笑谈“现在仪器里还有一半的数据是你当时留下来的”。正是基于他在研究中做出的重要贡献,研究所所长佐佐木博通特别为他颁发了“感谢状”。肖汉宁博士后期间在日本进行高温摩擦实验。日本船舶技术研究所所长特别颁发感谢状。肖汉宁(右一)与郭景坤院士(中)在大阪合影。02育才亲体验,法宝送学子“人才培养就像‘陶’沙取金,不失‘瓷’爱严行。”肖汉宁这样说道。得益于自己过去的经历,他在任教过程中选择对学生采取“宽严相济”的培育方式,认为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每次给本科生上课前,肖汉宁都会结合自己的求学经历激励学生奋发向上:“来大学学习,专业和课程都是形式,内涵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逻辑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才是你真正需要的、一生受用不尽的东西”。这是他对湖南大学莘莘学子最坦诚、最语重心长的教诲,也是他结合个人经历与教学经验所得出来的宝贵感悟:抛却形式、领悟内涵才是大学真正要教给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对自己指导的研究生,肖汉宁常说“能自己独立完成的事情就自己完成,导师只是你科研道路上的领路人,而不是保姆”。他认为“当你读完研究生出来后,如果还不具备独立去做科学研究的能力,那么你在社会上就很难立住脚,也很难做出成绩。”肖汉宁(一排右三)与指导学生合影。肖汉宁带学生在企业实习。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实施青年教师领航计划,肖汉宁是学院青年教师生涯成长导师之一,凭借丰富的经验与智慧,引领和帮助青年教师成长成才。他提出了“选准方向,潜心研究,成为专家”的12字方针,引导青年教师围绕学院发展重点凝练科研方向,入主流、立潮头。他积极参加引进人才试讲、新进教师试教、基金项目评审、重大重点及人才类项目预答辩等活动,组建课程团队,开展集体备课、示范课程讲解,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培养了包括领军人才、海外优青在内的多名杰出优秀人才。03材料可强国,因泥而精彩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对接行业企业现实需求,肖汉宁致力于先进陶瓷材料及其应用的研究开发,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军工项目等30余项。响应国家发展超高压、特高压技术的需求,肖汉宁团队开发了抗弯强度在200MPa以上高强度电瓷配方;发明了电瓷硬质原料高效快速研磨技术,消除了电瓷坯料中的残留大颗粒,改善了电瓷微观结构的均匀性,大幅提高了电瓷产品的可靠性;发明了电瓷的氧化焰烧成技术,使电瓷产品的烧成能耗降低10-15%,提高了电瓷产品的电气性能,相关技术和产品在大连电瓷等国内主要电瓷企业推广应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肖汉宁团队将先进陶瓷成功应用于环保领域,为绿色制造和环境治理做出了重要贡献。团队将纳米功能性陶瓷粉体与水性建筑涂料有机结合,制备出环境友好、抗菌耐洗刷的高端建筑涂料;以高炉渣等冶金废渣为主要原料,通过熔融再结晶技术制备了具有高耐磨耐腐蚀的纳米微晶陶瓷,实现了工业废渣的高附加值利用;通过对多孔陶瓷的微结构调控,开发的氧化铝平板陶瓷膜产品已成功产业化,创建的湖南科一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年产50000㎡
8月12日 上午 11:03
其他

这场人工智能盛会,26位院士出席

8月9日,由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主办,启元国家实验室、湖南大学、中国电子学会共同承办的2024·湘江启智高峰论坛暨“大模型与通用人工智能态势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报告厅举行。研讨会现场。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王俊寿出席会议并讲话,湖南大学党委书记邓卫致欢迎辞,湖南省科技厅厅长朱皖、湖南省科协党组书记王瑰曙、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孟祥定出席会议。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电子与信息学部主任费爱国院士,大会副主席、启元国家实验室主任廖湘科院士,大会副主席、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英参加开幕式并致辞。湖南大学副校长李肯立主持开幕式,另外还有来自中国工程院的卢锡城、陈左宁、方滨兴、桂卫华、丁文华、宋君强、樊邦奎、刘永坚、刘泽金、陈晓红、陈杰、王耀南、魏毅寅、刘仲华、李贤玉、陈薇、张宝东、杨宏、孔志印、周刚、吴世忠、郑庆华、童小华、张建伟等26位院士,以及人工智能领域知名专家学者130余人参加会议。大会出席嘉宾。王俊寿表示,湖南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具有深厚基础。湖南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通过优化政务服务、搭建产业联合创新平台方式,助力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和创新发展,与社会各界携手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为实现科技强国战略目标贡献湖南力量。王俊寿出席并讲话。邓卫表示,在作为“实事求是”策源地、“两个结合”先声地的古老书院,围绕正处于时代前沿的人工智能话题开展研讨,既是对学校悠久办学历史、优良教育传统的高度肯定和信任,也鞭策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来校考察调研殷殷嘱托,以学校高质量发展全面服务教育强国建设。邓卫出席并致欢迎辞。开幕式结束后,郑庆华、吴世忠2位院士分别围绕“从计算智能迈向认知智能”“人工智能安全研究现状与展望”作大会主旨报告。张建伟、沈向洋、朱松纯、孙茂松、郭毅可、王海峰、吴枫、崔曙光等8位专家分别从企业、地域、院所、科研平台多个角度,在具身智能、大语言模型、大型算力系统、大模型研发以及人工智能产业赋能等方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工智能进行精彩分享。最后,院士专家们围绕“国产算力瓶颈的破解之道”进行了讨论,并提出宝贵建议。费爱国出席并致辞。廖湘科出席并致辞。陈英出席并致辞。李肯立主持开幕式。本次以大模型与通用人工智能态势与展望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是一次以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为目标的“含金量”十足的高规格、高水平会议。研讨会立足大模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交叉点,聚焦具身智能、大语言模型、机器人技术等行业热点,围绕大模型与通用人工智能前沿问题、技术难题、产业应用等进行报告和讨论,为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创新、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持。本次大会选址在岳麓书院召开,意在“承朱张之绪”,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挥院士们跨学科、跨部门、跨领域的优势和吸引、集聚、培养人才的作用,为我国发展新时代“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提供智力支撑。现场参会人员。来源丨信科院、融媒体中心通讯员
8月11日 下午 8:56
其他

在湖大,上好课是一种幸福

下课铃声响起,已经是午饭时间,学生们却不为所动,纷纷跑向讲台,拿着自己的教材和演算纸,向老师抛出一个个物理学问题。老师笑意盈盈站在人群当中,先是询问学生自己的想法,再一步步引导他们解决难题,让学生豁然开朗。这便是2024年湖南大学“师德标兵”、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陈曙光教授《普通物理》课后最常见的一幕。在课堂上,陈曙光经常把严谨的物理学定律与智慧的人生哲理有机结合,条理清晰又具有深度,课堂教学既紧张严肃又妙趣横生。01观念比公式更重要从1989年毕业留校至今,陈曙光从事《普通物理》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已经有35年。在他看来,学校里最吸引他的,莫过于那三尺讲台。粗略按照每年选课人数200人来计算,他教过的湖大学生也有7000余人。物理学科的基础性和理论性很强,全校各理工科专业同学基本上都要修读《普通物理》课程。对于初进大学的新生而言,如果这门课程的老师上课没有吸引力,将直接影响学生四年的学习热情。在长期教学中,陈曙光坚持用雅俗共赏的生活语言诠释复杂深奥的物理原理,做到“从生活世界中来,到生活世界中去”,让学生更能听得进、听得懂。在讲解完物理定律后,陈曙光常常会进行趣味解析拓展来帮助学生理解感悟。例如,在讲授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时候,陈曙光对于“有序”和“无序”这两个核心概念进行了一番别开生面的解释:躺平的结果必然是越来越“无序”,只有努力奋斗、丰富学识、强健体魄,才能让自己越来越“有序”。在讲授相对性原理的时候,他又提到了换位思考和平等观念;讲授讲电介质和电容器时,他便介绍团队与个人的关系,这样的做法使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也由浅入深,渐入佳境。陈曙光在进行课堂教学。陈曙光解释了自己将课程思政与课程内容融合的原因“作为一名老师,除了授业和解惑,传道也很重要”。在他看来,传授的“道”不是虚无缥缈的,需要一个实在的载体,因此他选择把具体物理知识与“道”结合起来,让学生们在课程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收。陈曙光认为,这种物理中“悟理”的培养方式能够让学生受益终身,“在物理学习中,偶尔一个公式记错了情有可原,关键是希望同学们能够把物理学理论用到日后的科研和生活中,观念永远比公式重要。”02讲坛中的“变”与“不变”从教三十余年的陈曙光,并不因为自己有丰富经验而固步自封,而是不断尝试教学上的变化。一是教学方式之变。陈曙光回忆道,在刚开始教书时,很多时候学生刚提问完毕,他就急急忙忙进行解答,“我基本上把湖大图书馆能找到的有关《普通物理》的习题都做过一遍了,所以对于学生的常见问题把握得比较熟练”。但渐渐地,他开始改变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先阐述自己的看法与思路,一步步引导他们自己解决问题,成为启发学生思想的“助产士”。在他的课堂上,终极目标不是得到一个物理问题的答案,而是提升思维能力与交流表达能力。二是课程形式之变。2020年,以陈曙光为课程负责人的《普通物理》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在准备这门“国”字头“金课”时,陈曙光尝试过普通的录播形式,又因学生反映效果不佳而放弃。最终他选择了具有难度的课堂再现式来录制慕课。他在每一次慕课前都准备了详细的讲稿,在一遍又一遍的磨课后终于达到了满意的呈现效果,使我校普通物理获准为首批“线上线下混合式国家级一流课”。陈曙光在进行慕课录制。而在变化之外,陈曙光始终不会改变的是他的教学态度。初入湖大,五湖四海的新生们物理基础千差万别,具有深度与难度的物理课程让大家压力倍增。为了解同学们的真实情况,陈曙光在授课期间坚持发放问卷,调查学生能否听得懂、跟得上以及对老师的建议。比如有基础薄弱的同学表示课程进度太快跟不上,陈曙光就会在讲授重难点的时候放慢语速,在黑板上板书来进行补充,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不掉队”。对于课上学习突出的尖子生,陈曙光也会在教学中留意并栽培。从2021年开始,他就作为主教练,培训和带领湖大学生参加湖南省大学生物理竞赛。自编材料、针对指导,陈曙光与教练组一起认真分析竞赛要求,近年来培养的竞赛一等奖获得者人数稳居省内前列。陈曙光带队湖大学子参加湖南省第十届大学生物理竞赛。03在湖大,上好课是一种幸福在几十年的教书育人工作中,陈曙光用他的思想力与亲和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虽然教授的课程内容大致不变,但他每一年都能遇到一些让自己记忆深刻的学生,每一段师生情谊对他而言都十分珍贵。有外专业新生因为陈曙光的课而萌生出转到物理专业的念头,他会在课后和学生交流,建议他结合家长意见与未来职业规划,在认真考虑后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也曾有一整个班的学生在结课之后,全体起立向他表示感谢。当谈起师生互动的温情时刻,陈曙光提起最多的,是湖大学子的勤奋好学与谦虚懂礼。在湖大工作的时光里,陈曙光始终保持热爱。他说自己最看重湖大的悠久历史,天气好时经常会去大礼堂和老图书馆走走,在古朴儒雅的建筑里感受湖大的深度与内涵。而他最喜欢的地方,就是自己常常上课的教学楼。每次下课后,陈曙光总会耐心为学生答疑或者切磋难题,经常不知不觉就错过了饭点。他笑眯眯地表示,“我们湖大的学生都很优秀,和他们相处是教学相长。当老师能够为他们上好课,是一种幸福。”陈曙光不仅在课堂上秉持“文理交融”的理念,在人生的道路中更是如此。“文”即对学生保持人文关怀,“理”即用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待物理教学。他说,“学习即成长,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把物理融入科研与生活中,也希望有更多同学能在我的课堂中受益。”来源丨物电院通讯员丨伍美宣责编丨李尹汝阅读推荐转载请注明来源:湖南大学(ID:HNU1926)
8月7日 上午 10:37
其他

努力做高压变频器全球引领者

“高压变频器国内领军企业,核心技术业内领先,全球最大容量高压变频器,全球最大电驱LNG高压变频器……”上海能传电气有限公司有着多个“第一”标签,作为公司总经理的竺伟,一直耕耘高压变频技术。他说,要技术自立自强,让中国技术走向世界,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01本科阶段的科研尝试,埋下了创业的种子竺伟16岁进入湖南大学,虽比大部分同学小两岁,但他的成绩每年基本上是系里的前三名。竺伟说,“每学期期末前,老师会专门进行答疑。像电路、数学等课程,我很早就复习完了,从大一开始,我就帮老师一起给班上同学们答疑解惑。”竺伟有着自己独特的学习经验,他上课的效率非常高,努力跟上老师节奏,锻炼思维能力。“理工类课程上课节奏快、难度大,知识容量大,错过一点就需课后花费更多精力补习。”凭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活跃的头脑,在大四的时候竺伟便加入老师课题组,着手解决企业的实质问题。“老师在湖南汨罗纺织厂接了一个龙门刨的直流调速改造课题。我们用一个单片机把它从直流调速系统做成了全数字控制系统。课本里面学的知识直接用在生产实践中,对我帮助非常大。”竺伟说,电气专业在实践中遇见各种新问题,解决它们需要各类知识的串联与有机结合,让自己对专业更加感兴趣了。这次经历虽然并未让竺伟产生创业的决心,但也在他的心底埋下了一颗种子。“对于后面去创业,一定是有正面促进的。”也正是因为在本科阶段的尝试,竺伟在研究生阶段就主动去和各种企业合作,积极参与企业的工程作业,去到企业内部担任技术顾问或者是技术工程师,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这帮助竺伟更加坚定在电气领域创业的决心,然后创立了上海能传电气。02母校校训“实事求是,敢为人先”深刻影响了我“我们基本上就是国产化、进口替代。”竺伟这样描述能传电气。“大国重器,驱动未来。这是我们的使命,我们的愿景就是做大容量高压变频器引领者。”竺伟介绍说:“现在能传电气在高压变频技术方面,已经是国内第一了。在大容量高端市场的占有率,也是达到行业第一了。但是与国外一些老牌公司还是有差距,他们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能传电气刚创立时销售的第一台变频器,是认识多年、在行业内颇有声誉的老前辈推荐进入市场的。“过了好几年之后他才跟我说,他以为我们是抄袭进口变频器的,实际上我们是完全独立研发的。”独立研制的变频器在运行之初遇到了困难,“在广西的一个水泥厂,调试后性能并不好。水泥厂给了我们三个月的时间,再去把技术进行迭代,进行琢磨。”从学生时代就具有极强钻研精神的竺伟带领团队聚焦问题,三个月时间内打磨完善了技术,最终得到客户的认可。竺伟坚定地说:“目前为止,还没碰到哪个技术问题解决不了。虽然有反复,但最终都克服了。”谈起压力,竺伟表示:“创业很重要的一个特质,就是你要有极强的抗压能力。”休息日,竺伟会忙里偷闲,通过跑步、音乐、看书等来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在创业的路上,母校湖南大学校训“实事求是,敢为人先”深刻影响了竺伟。“这八个字,确实有很大的积极作用,比如说我们承接了许多国内乃至全球的首台套项目,没人能做的我们就在做。实事求是,敢为人先,做大容量高压变频器引领者。”对于学弟学妹们,竺伟也给予了寄语:“选择大于努力,大多数人其实并不适合创业,大家应该找准自己的兴趣点和擅长领域去深造。如果真有创业想法,不妨先去一些大平台公司历练,积累经验后,再去创业。”「人物名片」竺伟,湖南大学1989级自动化专业本科校友,上海大学博士研究生学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上海能传电气有限公司总经理。长期从事电力传动领域的研究,由竺伟领衔的企业核心技术团队曾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特等奖等,多项自主国产技术突破“卡脖子”难题,实现能源领域关键设备自主可控。来源丨校友办通讯员丨张亦弛
7月29日 下午 8:21
其他

湖大学子暑假要去哪儿?

李烨为了解到更多学术前沿领域的知识,这个暑假8月2日至8月6日,我将要参加新加坡国立大学组织的暑期夏令营活动。我们将有机会与石墨烯诺贝尔奖Konstantin
7月25日 上午 9:01
其他

创“芯”路上“陪跑”

“信息技术的基石是集成电路。集成电路产业链很长,我们面临‘卡脖子’的环节很多,但我对半导体行业和国家发展充满信心。”从事模拟与射频集成电路设计的教学与研究30多年的湖南大学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退休教授陈迪平说。陈迪平教授,曾获湖南大学师德标兵称号,他以精深的专业能力,静水深流的教育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带出了一批又一批集成电路专业优秀学子。“陈老师是我专业学习的启蒙者和引领者,他的课堂激发了我对集成电路设计的兴趣并投身半导体行业,坚持至今。”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99级本科生、湖南进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进芯电子”)常务副总经理易峰说。“课堂知识点清晰,条理性强,讲授简洁明了,除了用幻灯片,陈老师还用粉笔板书,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陈迪平的研究生刘杏回忆说。陈迪平在模拟集成电路以及射频前端设计方面具有丰富的工程经验,当年所教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不照本宣科,大量结合生产生活实践案例,自成体系。他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过一门公共选修课《集成电路概述》,主要讲述二十多年来世界快速发展、背后的根源以及今后的走向。这课之后,有位日语系学生转进学院,还取得了年级第一的成绩。陈迪平教授指导学生参加集成电路设计大赛。陈迪平管理的实验室白天和晚上都对学生开放,老师手把手教,为让学生学以致用,他还发起成立了电子义务维修基地,学生们义务上门为学校师生及周边居民作科普咨询,免费承接电器维修服务,很快成为学校有影响力和口碑相传的学生社团。多年后,社团还到周边地市州做专业义务服务。这个社团培养了一届又一届能直接上手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黄嵩人,进芯电子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92级物电院本科生,就是从这个社团走出来的。易峰回忆,2012年,他和黄嵩人从无锡返湘创业。那时,国内少有资本选择进入半导体领域,主要的制造链都在海外,技术壁垒和技术封锁让“站在巨人肩膀上”起步创业的现象已无法复刻在芯片设计领域,他们只能自己“搭桥过河”。为什么选择回到长沙?“长沙创业成本低,并且有陈老师作我们后盾。”易峰笑着,望向身边的陈迪平老师,“我和黄嵩人当年回来就去找了陈老师,非常信任他,和陈老师亦师亦友。”陈迪平见证了自己学生创业之初的艰难,尽力为他们链接高校、企业、政府等各方力量,希望提供更多专业化和多元化的视角与资源支持。对于技术出身的两位校友来说,他们对市场并不敏感,熟悉的圈内人也不多,“创业之初,我们出差基本都是跟着陈老师,因为陈老师从事这个行业的学生很多,去深圳、三亚、东莞、中山、上海交流,看应用市场,看师兄弟们怎么创业,看和他们有无项目合作的可能。”易峰的回忆清晰如昨。易峰和黄嵩人也在陈迪平老师的建议和促成下,依靠与母校湖南大学的产学研合作,一步一步建立团队,从最底层的架构算法到电路设计再到编译器工具链,花了9年时间终于打磨出自己的产品生态系统。“前面9年我们一直在作研发,过程非常痛苦。”易峰有些感慨。他俩带领团队在这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中完成了研发平台搭建、产品模块化、封测、验证、建立自己的知识产权,最终产品是主要应用于工业控制领域的数字信号处理器即DSP芯片。他们终于走出了一条从0到1的自主创“芯”路。目前,公司发展规模已达200人左右,基本为技术研发人员。陈迪平教授在进芯学院为实习研究生讲课。芯片设计企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比其它行业更为迫切。2017年,在陈迪平的直接促成下,进芯电子在物电院成立校企联合实验室,并派正式员工入驻,和学院师生共同研发了光伏逆变器、数字电源等产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同时设立了“进芯电子奖学金”,积极倡导产学研合作,搭建一流的合作平台,校企联合提升学科竞争能力和影响力,共同助力芯片设计行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公司后来又成立了进芯学院,对在公司实习的研究生在专业理论和实操两个层面作进一步提升培养,陈迪平受聘担任导师。陈迪平教授和进芯电子董事长兼总经理黄嵩人为老师们颁奖。“进芯电子现在已成为物电院研究生的长期实习基地。”易峰介绍,“现在公司又在进一步打造‘卓越工程师’课程,拟面向母校物电学院、半导体学院、电气学院的学生,甚至面向全社会推出进芯学院的系列课程,希望为国家半导体行业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到今年,黄嵩人和易峰带领团队已在自主创“芯”路上摸索了12年,而恩师陈迪平一直“陪跑”,他俩深知陈迪平老师对半导体人才培养与人才输入的深情付出。陈迪平教授陪同进芯电子董事长兼总经理黄嵩人返校与学生交流。进芯电子作为国产DSP芯片行业中的有生力量,公司的芯片和解决方案已覆盖了工业驱动、消费类电子、新能源、工业智能、物联网等多个应用领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品线。2022年,进芯电子获授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如何让高校和半导体企业在提升科研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形成核心竞争力、积极连接产业链的力量、推动半导体行业可持续发展中实现合作共赢而非陷入“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局面,是陈迪平教授和他的学生们正在思考的问题。来源丨融媒体中心记者丨雨田图片丨受访者供图责编丨文亦佳阅读推荐转载请注明来源:湖南大学(ID:HNU1926)
7月23日 上午 10:04
其他

湖大战队,冠军!

7月22日,荷兰埃因霍温在刚刚落幕的2024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国际赛中来自我校现代工程训练中心Robot工作坊的BigHeroX战队以其优异的表现荣获中型组冠军1项和亚军1项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自1997年首次举办以来,已成为全球机器人领域级别规格最高、影响力最大、参与范围最广的机器人竞赛。大赛旨在通过机器人足球比赛,为人工智能和智能机器人学科的发展提供一个具有标志性和挑战性的课题,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个动态对抗的标准化环境。本次世界杯赛事分为足球机器人、救援机器人、家庭机器人、工业机器人以及青少年组五个领域,有来自中国、美国、法国、日本等全球45个国家和地区,300多支队伍,2000余选手参赛,涵盖清华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东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其中,中型组赛项吸引了埃因霍温理工大学,ASML工程师团队,飞利浦、VDL工程师团队等国际知名高校和企业团队,竞争异常激烈。BigHeroX队由现代工程训练中心方璐老师和陈浩文老师指导,队员为程民华、穆森源、刘佰幸、申鑫洋、任庸祥、谭刘娜,来自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机器人学院等不同学科背景。他们在比赛中展示了先进的轻量级神经网络图像处理算法,并不断优化识别速度。且在多机协同技术上的创新性角色分配算法,实现了智能体间的无缝协作,有效避免了潜在冲突。此次参赛,BigHeroX队不仅攻克了足球机器人在对抗中的多项关键技术,更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国机器人技术的实力。“我们为BigHeroX队感到无比自豪。”方璐老师表示,“这次比赛不仅是技术实力的较量,更是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的体现。我们期待BigHeroX团队在未来的赛事中继续创造辉煌,期待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看到更多湖大学子的身影,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机器人技术发展与创新贡献更多力量。”祝贺BigHeroX队为优秀的湖大学子点赞!来源丨现代工程训练中心通讯员丨余剑锋责编丨文亦佳阅读推荐转载请注明来源:湖南大学(ID:HNU1926)
7月22日 下午 6:30
其他

新评新注,古为今用!《纲鉴易知录评注》出版

由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承担的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重点课题,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纲鉴易知录》评注”成果《纲鉴易知录评注》丛书已于近期由中华书局出版。近日,《纲鉴易知录评注》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项目组委会主任,国务院参事室党组书记、主任高雨,项目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陈祖武,项目主编、原国务院参事、北京大学博雅荣休教授邓小南,项目组委会副主任兼组委会办公室主任,国务院参事室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张彦通,中华书局执行董事、党委书记肖启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等出席会议。项目编委会编委、学术委员会委员以及岳麓书院、中华书局相关人员和来自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多家国内主流媒体的记者参加会议。国务院参事室文史业务司司长耿识博主持会议。座谈会现场。《纲鉴易知录》(评注版)于2021年底启动该项目。由岳麓书院肖永明教授、闫建飞副教授担任课题负责人,岳麓书院10余位教师参与。项目成立了组委会、编委会和学术委员会,延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及研究院所的知名断代史专家担任学术委员会委员;依托断代史齐备、阵容厚实的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开展具体研究和编撰工作;委托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享誉海内外的中华书局承担相关的校对、出版工作。项目启动后被确立为202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2024年成功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纲鉴易知录》是清代学者吴乘权编纂的记载从先秦至明末历史的纲目体通史。岳麓书院评注小组制定了周密的工作计划和严格的审稿制度,项目进行期间召开多次小组讨论会及统稿会,提前半年完成评注任务。书稿经学术委员会评审通过,于2024年6月正式出版。该书共计294万字,分8册印行,其中评注约占35%。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此次《纲鉴易知录评注》书稿的编纂过程扎实严谨,成稿质量过硬。这部著作的整理出版,对于存续史学学脉、弘扬优秀史学传统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对当代史学研究和史学普及工作会产生积极影响。内容简介《纲鉴易知录》107卷,是清代学者吴乘权编纂的纲目体史书,记载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至明末的历史。该书取材于《通鉴外纪》《通鉴前编》《通鉴纲目》《明纪钞略》等史书,将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大事删繁就简地编成一部完整且简明易懂的中国通史。由邓小南教授主编,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撰写的《纲鉴易知录评注》,以1925年扫叶山房石印本《纲鉴易知录》为底本,改正原书文字讹误,并对其中的史实错误以注释的方式加以说明,形成准确、完整的文本;对地名、纪年、职官典故、生僻字词等施加注释,疏通文意;在每卷开头、卷末和文中重要关节,加以评论,体现了以史为鉴的优良传统。来源丨岳麓书院
7月19日 上午 10:43
其他

你的湖大录取通知书已发出!

本科生招生办公室责编丨文亦佳阅读推荐转载请注明来源:湖南大学(ID:HNU1926)
7月16日 下午 8:17
其他

刘海蓉:打造“以真乱真”的再生组织

在短短6至8周内,将自体细胞培育成形状各异的软骨等人体组织,通过植入来对人体结构进行修复。这曾经在许多人眼里,像是科幻小说中才会出现的情节。如今,这种令人惊叹的组织再生技术已经成为现实。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刘海蓉教授团队研发出中国首台用于软骨组织体外构建的可控液压组织再生装置,联合上海交大九院周广东教授团队,用自体细胞,在再生材料和再生微环境的支持下,孵化出“以真乱真”、没有免疫排异的自体再生组织,实现了组织工程技术的临床应用。该项目不仅入选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十大重点成果转化项目,获得深圳中开院天使基金及麓山科投等基金支持,代表湖南省创新转化团队参加2023长江中游技术要素大会及2023中国科交会,而且成果已转化成立湖南中科要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与上海交大九院、湘雅医学院、爱尔眼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等单位展开多年深度合作。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刘海蓉。刘海蓉在生物材料的交叉研究领域深耕已久。早在上世纪90年代,还在湖南大学攻读材料硕士的刘海蓉就从导师陈宗璋教授、白晓军教授处,机缘巧合地获得了做生物材料研究的机会,由此对这个方向燃起了无限的热爱。“我非常幸运刚好有机会开始做这个方向的交叉研究。那是90年代,生物材料还是一个非常新的领域,我们也是湖南大学很早做这个交叉点的。”做一个学校此前少有人做过的新方向,其中的辛苦自不必说,“没有资料可参考”就是一个最大的难题。刘海蓉回忆“当时我几乎跑遍了湖南的图书馆都找不到需要的参考资料,那时候还没有信息化检索,我只能跟导师申请去北京的国家图书馆找资料。记得当时是个大冬天,我一个人就坐火车去了北京,在那里租了一个半地下室,每天一大早天还没亮就去国家图书馆门口等着,待到图书馆闭馆才走,门口保安都认识我了。我在那待了整整两周,每天在馆里翻几本大部头的目录书,先进行人工检索再找期刊原文,最后带了好厚好厚的复印资料回来。”在深入学习研究的过程中,刘海蓉发现“要做更好的生物材料,就要学会从生命的角度去思考需要什么样的材料。”于是硕士毕业后,她在丈夫周征的支持下,克服语言和跨专业的困难,一起前往英国读博,专攻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补充自己的生物医学背景。学成归国回到母校,刘海蓉带领团队将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多学科交叉研究及产业化确定为自己的工作方向。她说“发现问题的时候,要根据行业对人类的重要性来选择,把自己的研究方向跟国家的战略发展方向和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紧密结合。”聚焦到具体的研究重点,刘海蓉则针对临床痛点,与行业资深专家、团队展开了深度研讨。“我们就想组织再生它会卡在哪里?材料、细胞都有团队做得非常好,于是发现组织工程的临床应用是关键的一个问题,而其中的难点就是微环境,我们就决定把这个作为主要的研究重点。”刘海蓉教授与大科城及临床团队进行研讨。发现问题,找准方向,下一步则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组织再生材料及再生生物反应器的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领域,刘海蓉坦言“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的多角度交叉经常需要在多个维度思考解决问题。因为变量很多,每个任务每个角度的权重是在变化的,逻辑思考上会非常复杂。”在复杂的多维度中找到正确的逻辑方向,理清思路、转换思维尤为重要。刘海蓉认为,解决一个实践问题,需要我们拥有最基础的“用户思维”。“组织再生微观角度的用户不是指医生,不是病人,而是细胞。我就想如果自己是一个细胞,怎样才发育成组织?把自己换位到细胞本身,变成一个细胞的角度,去想什么才是我喜欢的、适合的环境,这样就完全形成了用户思维,这个出发点才是合理的。”刘海蓉教授携成果参加科交会。确定思路后,刘海蓉团队开始着手制作第一台可控液压软骨组织再生反应器。这又是一个全新产品,团队核心成员戴瑶博士回忆道,“立项时,因为查阅了大量专利文献都没有人做过,大家心里没底,都在怀疑这种设备真的能研发出来吗?但刘老师很有信心,鼓励大家说我们的优势就是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理论上行得通,开发出设备只是时间问题,大家加油!我们一下就被鼓舞到了,团队几个人一起在材料院的院楼埋头苦干,从图书馆借来了大量工业设计手册,天天画图、设计分析,终于设计出了原型机。设计完以后,研发过程也经历了很多困难。选材时,培养细胞组织的材料经过了大量筛选,排除了很多虽然能实现设备机械性能但却无法满足生物培养的材料,甚至因为找不到合适的焊接材料还推翻了原先的结构设计进行重新开发。为了解决密封问题,我们最开始设计的是推杆与培养腔体高精度配合和密封圈方式,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单是解决这个技术问题就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最后设备实现出来了,当天晚上兴奋的我整晚都没睡好觉!”如今,组织再生反应器经过不断的优化改进,已经应用于临床试验当中。它所培养的软骨组织通过手术植入患者的组织缺损处,给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一路走来,每一步都踩在创新点和困难点上,刘海蓉团队却始终毫无畏惧,充满无限热情。在她看来,下一步永远更重要,“我碰到的问题,那只代表现在的困难,一起想办法解决就好了。科研对我来说更是一种热爱,它本身就是动力,给我一个探索未知新世界的机会,我觉得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情。”未来,刘海蓉团队将继续致力于组织再生装备和材料技术的应用推广。“把我们现有的科技进展与每个科室具体的病症治疗相结合,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也希望更多心怀热爱的校友和有志之士能够加入我们,一起完成这项十分有意义的事业。”「
7月15日 下午 5:06
其他

李镓睿:“双碳”之下,竞逐化学建材行业降碳赛道

湖大人的青春是什么模样?在湖大,有多少个正值青春的学子,就有多少种灿烂的青春模样。“青春派”人物专栏,今日和你一起了解化学化工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李镓睿的故事。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湖南凝英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李镓睿。初见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湖南凝英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李镓睿,很难想象眼前这个戴着黑框眼镜、清瘦斯文的25岁的青年,已是两家企业的创始人。截至目前,李镓睿已带领团队荣获12项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去年,他更是凭借优秀的科研成果,入选长沙市D类高层次人才,成为全市最年轻的“高层次人才”。李镓睿是广东中山人,2017年来到湖南大学求学,如今已经来湖南7年了。上个月,他刚在湖南大学从硕士研究生阶段毕业。今年下半年,李镓睿将继续在湖南大学读博,攻读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化腐朽为神奇。”这是李镓睿的微信签名。如今的他,既是学生,也是企业创始人。6年的创业经历,让他早已习惯了学校、公司的两点一线,也习惯了在两种身份间的转换。谈及为什么把公司名取名为“凝英科技”,李镓睿笑着说,一是有凝聚英才的意思,二是“凝”字也代表着混凝土。而“英”字,正是象征着在这个领域做得很好。所以“凝英”二字既代表人,也代表产品,蕴含着自己和团队的美好期待。01「起步:从0到1的创业思维」千里之行,积于跬步;万里之船,成于罗盘。年幼时,李镓睿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科学家。从小父母就给他看了爱因斯坦、牛顿、居里夫人等许多科学家的传记。因此,这也让他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中时,李镓睿选择了参加化学竞赛,取得了不错的名次,由此,通过当年的湖南大学自主招生,李镓睿顺利来到了自己心仪的学校,来到了湖南。进入大学后,李镓睿积极报名,参与到院学生会的工作中来,并加入创新创业部。不久后,在创新创业部,他了解到了大学生创业这条赛道,于是,积极参与到“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大赛等比赛中来。“因为在比赛中,对成立公司、大学生团队构成、技术成果呈现、专利、论文等方面有相应的要求,于是我们就跟着参赛的计划一步一步走来。”李镓睿说,那时,湖南大学经常会组织创新创业路演,也会不断有企业管理方面的老师来指导学生参赛,也就是从那时起,自己逐步学到了一些创业方面的知识,对创业有了更直观的认知。李镓睿(中)和同学参加第十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答辩。大学期间,因为喜欢做研究,一有时间,李镓睿就会待在实验室做研究,或是参加各种创业竞赛。“这个研究很不错,如何实现转换落地,转化成生产力?”有一次,在比赛中,评委的一个提问,深深地触动了李镓睿。当时的他,萌生了一个想法:如果研究一个东西,它只能看,不能用,没有多大意义;如果能做出一个东西,它既好看,又实用,能真正落到生产上,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事情。而一个人做的再多,也是一个人,如果去做企业,就能带领一个团队做研究,把科技成果落地,真正转换为生产力。有了想法,说干就干。2018年5月,在李镓睿的努力下,专注锂电池和技术服务领域的湖南镓睿科技有限公司成立。6个月后,2018年11月,聚焦化学低碳领域的第二家公司——湖南凝英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源头活水”。走好创业之路,离不开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2019年,李镓睿在湖南湘江新区(长沙高新区)“柳枝行动”路演现场,遇到了公司如今的合伙人。“那时,合伙人正在寻找具有科技性,市场需求量大,适合投资的项目。路演现场,听到我们用化学专业助力建材行业降碳的项目介绍后,十分感兴趣。于是,我们现场就互相加了微信。”李镓睿说,后面双方就在微信上沟通,十分投缘。三天之后,合伙人就让他熟悉的投资人从北京飞到了长沙。深入交谈后,投资人也非常看好公司的项目,于是,合伙人就此加入进来,公司也拿到了50万元的第一笔投资。2019年至2022年三年间,通过不断路演,不断向受众讲述项目的亮点与意义,团队共拿到了1000万元融资。在此期间,在资金的加持与推动下,团队研发的减水剂产品终于落地使用,公司运营走上了正轨。如今,经过6年的发展,凝英科技团队已从最初的3人,发展到了20多人。而在这20多人中,其中15人都是研发人员。在李镓睿看来,资金要花在刀刃上,要做出一个行业领先的产品,研发是核心。02「突破: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对所有创业者来说,从创业的第一天起,每天都在面临着困难和失败。2022年,对于凝英科技和李镓睿来说,都是十分艰难的一年。从2019年至2022年,凝英科技因为只有减水剂一款产品,整体技术没有成熟的体系,资金逐渐见底。该何去何从,成为了摆在李镓睿和团队成员们眼前的一道难题。“那段时间十分焦虑,看着账上的钱一点一点变少,我内心焦虑的情绪变得越来越强烈。”李镓睿回忆,那时,在公司的实验室里,自己和两位合伙人24小时连轴转、三班倒,合力攻关研发低碳水泥、低碳混凝土技术,只希望能尽快在研发上有所突破。功夫不负有心人,2023年初,凝英科技终于实现了低碳水泥和低碳混凝土技术的研发突破,公司产品体系上新。李镓睿说,新产品的推出,让公司实现了自我造血,从那时起,产品销售额基本能养活团队,公司在稳定发展中不断扩大。李镓睿在公司实验室做实验。谈及低碳水泥、低碳混凝土和普通的水泥、混凝土的区别时,李镓睿打开了话匣子。“顾名思义,低碳水泥、低碳混凝土,它的碳排放更低。我们知道混凝土主要是由水泥、沙子、石头和水,搅拌在一起形成的。”在混凝土中,90%的二氧化碳来自于水泥,它在制作的过程中,需要燃烧煤,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水泥当中的石灰石,分解也会产生二氧化碳。而通过研发,实现了把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降下来,达到普通混凝土同样的强度与效果。“以前1m³的C30混凝土,通常要用200kg水泥,用了团队最新研发的降碳剂后,最低可以降到只用100kg的水泥,达到同样的强度。”李镓睿坦言,水泥是混凝土当中最贵的材料,把水泥省下来的同时,也帮客户节省了建材成本,还可以降低30%至50%的碳排放,可以说实现了环保性和经济性的统一。李镓睿查看恒温水养护箱内的水泥块强度。由于混凝土降碳剂符合行业发展大势,受到了全国各地客户的欢迎。如今,凝英科技的产品销到了湖北、江西等地。自去年6月起,这种降碳剂开始运用到混凝土的生产中。目前,咸宁市的中学和高层住宅等项目运用了这一降碳剂,并已顺利完成验收。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采访现场,李镓睿和记者分享了一个好消息:去年,凝英科技实现销售额超500万元,今年上半年,公司营收预计超去年全年。03「目标:实现化学建材行业的革命」凝英科技从创立之初,就以实现化学建材行业的革命为目标。那应该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呢?李镓睿和团队成员们这些年,一直在不断实践与探索中。从减水剂到低碳水泥、低碳混凝土……凝英科技始终跟着国家和市场的方向,来确定企业自身的研究方向。在李镓睿看来,降碳、减排是行业,也是国家的一个大趋势。团队研发的低碳水泥、低碳混凝土等产品,契合“双碳”目标要求,并不会受到行业生命周期的影响。作为一名创业6年的大学生创业者,在化学低碳领域里,李镓睿穿越过丛林密布的荆棘,也感受到过研发成果得到市场肯定的喜悦。谈及大学生创业这件事,李镓睿给即将毕业的学子们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大学生创业最好是在有一定经验后再进行,可以在大学期间,去到自己想从事行业的大公司实习,摸透行业特征之后,再去创业;或是在创业之时,选择有经验的合作伙伴,这样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李镓睿和同事进行交流。“长沙的创业环境,是十分友好的。在长沙的这七年里,这座城市吸引了我,留住了我,也让我得到了发展。”李镓睿说,最初创业之时,正是政府和学校提供了很多竞赛和路演的机会,才能让自己有机会,一次次地展示自我,碰到现在的合伙人,才能不断地去寻找资金,认识客户,获得一定的行业资源。李镓睿说,下一步,想继续把凝英科技做大做强。现在正在引入A轮投资,争取到2028年-2029年时,可以做到Pre-IPO,接下来再通过团队的共同努力,把公司做到上市。采访结束前,李镓睿分享了自己的座右铭:Freedom,Love,Striving,Miracle.因为热爱,他选择了一头扎进化学低碳领域,把实验室里的研究成果,转化成产品与生产力。因为热爱,他选择相信奇迹,坚信在未来创业之路的不远处,一定会有星辰大海。来源丨红网记者丨王嫣
7月14日 下午 12:05
其他

“我在湖大‘土生土长’!”

『与湖大共成长』系列聚焦湖大的青年学者,他们跨越山海,相聚麓山。在这里,他们教书育人、探索真理、传承文化......与湖大共成长。我是张玲,一名土生土长的湖大土木人。自2000年从浙江跨越千里来到湘水之滨,我便在这里扎根成长。24年的青葱岁月里,从学士到博士,从助理教授到教授,从年少青涩的姑娘变成历练坚韧的母亲。身份和角色虽历经转变,但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对我的陪伴和培养始终如一。在湖南大学这片充满智慧的土地上,我收获了知识、灵感与成长。我深深感谢学院的老师们,岩土系的前辈们,他们的智慧和经验是我宝贵的财富。我的导师赵明华教授,以其无私的教诲和悉心的指导,如同灯塔照亮我前行的道路,引领我深入挖掘土木工程领域中“土”的无限魅力。在赵明华教授的悉心栽培下,我深刻体会到了“执着”二字的重量,他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何为“一生一事”,将全部的热情与智慧倾注于自己所热爱的科研事业之中,这种对事业的无比忠诚与坚定追求,如同磁石般吸引着我,激励我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赵教授教会我,面对科研的艰难险阻,唯有保持那份对目标的执着与坚持,方能跨越重重障碍,最终达到理想的彼岸。作为我的博士生导师,赵明华教授不仅传授给我专业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他将自己那份对科研的热爱与执着精神,深深烙印在我的心田。这份影响,超越了简单的学术指导,它成为了我人生旅途中一笔宝贵的财富,让我在追求真理与创新的道路上,拥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念与不懈的动力。学校的支持、前辈的指引、团队的协作,让我在高性能新型双向增强复合地基技术的开发与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参与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项,并有幸被选为教育部
7月9日 下午 6:20
其他

近期湖大研究成果速览!

湖南大学的科研团队近期在不同的领域前沿取得多项成果和新进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01物电院刘渊教授团队在Nature发文报道单芯片三维集成研究新进展近日,湖南大学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刘渊教授团队报道了一种低温的范德华单芯片三维集成工艺。在该工艺中,源/漏/栅电极、层内互连金属、高κ栅介电质、低κ层间介电层和层间垂直通孔等电路功能层首先预制备在牺牲晶圆上,之后在120
7月8日 下午 9:05
其他

“坚持问题导向,做有实际意义的研究”

湖大人的青春是什么模样?在湖大,有多少个正值青春的学子,就有多少种灿烂的青春模样。“青春派”人物专栏,今日和你一起了解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李志健的故事。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李志健。围绕激光增材制造形性一体化调控及制造相关领域展开研究,以第一作者发表中科院1区Top期刊论文11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湖南省智能农机装备创新研发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及面上项目等;主持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1项。2023年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湖南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湖南大学优秀研究生等称号。他就是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21级博士研究生李志健。01「天道酬勤,风雨兼程」2021年,李志健刚刚进入攻读博士学位的阶段,面对诸多科研方向的选择和海量知识体系,也曾经有一小段时间陷入迷茫。他的导师戴宏亮教授鼓励他,“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勉励他以“突破激光制造技术,服务国防建设事业”为己任,开展科研工作。李志健在教研室。在老师的引领下,李志健从激光制造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入手,广泛阅读文献,虚心请教,主动参与激光增材制造相关的各类项目。从最基本的制件、实验及理论推导做起,对科研实践中遇到的各项问题进行逐步分析,逐点攻关。尽管困难与挫折是常态,但他始终相信天道酬勤,在教研室和实验室常常苦战到深夜,把握并利用好每一分钟,深究激光增材制造形性一体化理论及方法。正是这种夜以继日的摸索,使他迅速积累了激光增材制造建模、计算及实验所需的各项技能。“坚持问题导向,做有实际意义的研究”,是李志健从事科研工作的过程中所一贯坚持的。李志健在实验室。一次偶然的计算结果和实验出现的偏差,使李志健意识到激光束整形对激光增材制造成形精度具有重要影响。他第一时间向导师交流了自己的设想及方案。在导师的鼓励和高要求下,他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坚持一边设计、一边验证、一边总结,先后与导师交流数十次,提出超过三十种种组合热源方案,最终敲定2种代表性组合热源。为了确保文章顺利发表,他不放过文章中任何可能出现的不足,将初稿进行多次大修和细修。文章投出2个月后,迅速得以接收发表,其中一位审稿人更是给出了直接发表的审稿意见。李志健在查阅资料。这次论文发表的过程让李志健意识到,突破激光增材制造领域的研究瓶颈要讲究精益求精,科研思想的总结更要讲究求实求细。在对已有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他继续在专业领域进一步深耕,后续的研究成果迅速被多家高水平期刊接收发表。02「勇于跨界,创新制造」在攀登学术高峰的同时,李志健在创新创业领域也有不小的收获。2022年底,他作为团队成员参与了一个智能制造的创业项目,旨在利用先进技术改善农业生产,为环境保护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平台。进入全新领域,他利用科研训练所形成的问题导向思维,与团队成员组成了一支研发突破小队。项目初期,他们进行了广泛的市场调研与分析,确立“农业生产中土壤酸碱度检测精度不高”这一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并迅速投入了紧张的研发工作。利用现有的研发条件,大家全力以赴,以“大干100天”的决心投入到项目中。项目研发的关键时期里,他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测试,不断调整和改进产品设计。在实验和测试的基础上,团队成员与行业专家和农业工作者紧密合作,收集反馈意见,不断优化产品性能。经过不懈努力,项目终于在百日之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成功研发出了一款集智能识别、数据分析和环境监测于一体的土壤酸碱度智能传感器。研究成果不仅提高了复杂环境下土壤酸碱度的识别效率,还为农业生产领域提供了更为精确的数据支持。03「主动奉献,服务同学」“在社会奉献中找到自己人生的价值,也能更好促进科研与生活的平衡”。在李志健看来,做好科研工作的同时,能够在学生工作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是十分幸运的。他主动担任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研究生力学党支部书记、博士研究生小班班长,累计志愿者服务时长316小时。组织主题党日活动和开展工程实践活动,促进同学间的交流和沟通。为了更好地服务同学,李志健将专业特色和支部党建结合起来,通过观影、座谈会、党内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开展有声有色的支部活动,如“青年担当,奋发有为”五四青年节活动、“为党庆生”活动等,让党员们既乐于参加活动,又潜移默化地学习知识。他还通过积极动员导师党员参与到研究生党建工作中来,开展师生团建活动,让导师以个人成长经历和教学科研心得帮助学生党员做好职业规划,增进支部师生学术内外的交流。党建工作的相关经历锤炼了李志健的组织协调能力,同时也形成了团队协作的良好氛围。在他的带动下,课题组的同学都向他学习,科研和学习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他说,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学术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将小我与大我融合,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他是这样说的,也一直是这样做的。来源丨融媒体中心记者团
7月7日 下午 8:37
其他

2024ACM中国图灵大会在长沙举行

7月5日,第六届ACM图灵大会在长沙举行。本届大会由ACM(国际计算机学会)主办,CCF(中国计算机学会)协办,长沙市人民政府、湖南大学承办,湖南省科学技术厅、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长沙市科学技术局共同指导。开幕式现场。湖南省副省长、长沙市市长周海兵对ACM图灵大会在长沙举办表示欢迎,湖南大学校长段献忠致欢迎词,大会执行主席、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主任李肯立代表组委会介绍大会情况,国际计算机学会中国理事会荣誉主席、清华大学创新学院院长刘云浩主持大会。ACM主席Yannis
7月6日 下午 10:03
其他

科研、文艺、外语、乒乓球多领域“开花”

湖大人的青春是什么模样?在湖大,有多少个正值青春的学子,就有多少种灿烂的青春模样。“青春派”人物专栏,今日和你一起了解化学化工学院2020级本科生徐奕瑶的故事。化学化工学院2020级本科生徐奕瑶。全部课程加权平均分专业排名第一、连续两年获评校“三好学生标兵”称号和国家奖学金、乒乓球国家二级裁判员、参与发表SCI一区论文一篇……化学化工学院2020级本科生徐奕瑶,望远山而积跬步以前行、扎实本领深耕专业领域、拓展边界成就多元自我,在麓山脚下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如今,她已直博推免至清华大学化学系深造,攻读有机化学超分子化学方向。01「切问近思,夯实打牢专业技能」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不仅意味着学习平台的切换,也意味着课程难度、学业压力的变化。2020年刚刚跨入大学校门的徐奕瑶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高等微积分、线性代数、生命科学导论、化学原理……一门又一门必修课把课表塞得满满当当。作业太多、课程太难、睡眠太少……她从未抱怨,因为始终坚信“向月亮出发,即使不能到达,也会站在群星之中”。为了能够真正学到新知,徐奕瑶每天早上都会提前一小时到达教室整理笔记,预习当天要学习的新内容;中午利用午休的时间去日语兴趣班学习日语;晚上则把时间用来完成各学科作业和提升外语水平,经常自习到综合楼关门才回寝休息。“一勤天下无难事”,高效的时间管理和学习效率使得徐奕瑶的专业成绩和日语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同时以152分、词汇和语法双A级的优异成绩通过日本语能力测试N2级别。02「兴趣为引,力耕力勤科研学术」大二学年,徐奕瑶深深被有机化学的魅力吸引,她认为:“正如《Art》这本书的名字一样,有机反应的机理就像艺术一般优美而又有趣,尤其是分子笼的结构很漂亮。”在这份兴趣的驱使下,徐奕瑶加入了何清教授的课题组开始进行超分子化学方向的学习与研究。徐奕瑶在做实验。在科研过程中,徐奕瑶发觉有机分子笼的结构固然美丽,但是合成却不那么容易。让她印象深刻的是,合成路线中有一步酰胺缩合始终不成功,在查阅文献和与师兄师姐讨论之后,她通过改变使用的缩合剂、反应时长、反应温度进行了多个平行实验,摸索出了可以成功反应的条件。“总是播种、常常期待、有时收获”,科研中的徐奕瑶用“总是”的付出期待“有时”收获的到来。漫长的合成周期、枯燥的反应实验,徐奕瑶经曲折、历艰辛,收获到了最终产物的分子笼,同时其研究成果也发表到了期刊Nature
7月3日 下午 3:13
其他

“选择好自己的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湖大人的青春是什么模样?在湖大,有多少个正值青春的学子,就有多少种灿烂的青春模样。“青春派”人物专栏,今日和你一起了解工商管理学院2020级本科生张少将的故事。从“学生干部”到“实习生”再到入职华为,工商管理学院2024届毕业生张少将精准实现了生涯规划的既定目标。他在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上讲述自己的生涯规划发展故事,获得总决赛金奖,为高教组就业赛道湖南唯一金奖。毕业时,他给学弟学妹们提出生涯规划的建议,“选择好自己的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01「让自己的大学生活充实起来」早上七点左右起床,晚上十一点还在对着电脑处理学生工作,这是张少将的生活常态,除了高质量完成学业功课,他还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学生工作之中。“经常室友睡了我还没睡,早上再轻手轻脚地出门。”从大一一入校,张少将就担任了工商管理学院2020级年级长,跟着其他年级委一起帮助同学们适应大学生活,督促日常工作,在学风建设之余还组织开展了2020级“工管有你,未来可期”迎新晚会。2022年,张少将通过竞选成为了湖南大学就业学生助理团队主席,开始带领团队,负责入校用人单位的接待服务工作。“这是我最宝贵的一份学生工作,虽然期间遭遇了许多挫折,但我在各位老师的帮助下都坚持过来了”。张少将与他的小伙伴们一起开展了500余场企业的专场招聘会和六场校级双选会,团队专业的工作流程、精细化的服务获得了入校用人单位的好评。“我非常享受与小伙伴们一起工作一起成长,在学生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学生工作给张少将带来了成就感。与此同时,张少将还认为学生工作是大学期间不断鞭策自己、避免在宿舍虚度时光的好方法。
7月2日 上午 9:29
其他

“女篮队长”已拿下两个国际名校offer!

湖大人的青春是什么模样?在湖大,有多少个正值青春的学子,就有多少种灿烂的青春模样。“青春派”人物专栏,今日和你一起了解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级本科生潘秋祺的故事。篮球场上,她作为“队长”带领女子队屡获佳绩,实验室里,她对待环境科学也毫不含糊,已经拿下两个国际名校offer。不论是安静的实验室,还是喧闹的篮球场,潘秋祺都用行动来证明“努力就会有收获”。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级本科生潘秋祺。01「实验室里探未知」入学前,潘秋祺受从事林业与环境相关工作的父亲的影响,抱着“先在未知的领域探索一下试试”的心态,选择了环境科学与工程方向。入学之后,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为本科新生举办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与对策的新生研讨课,在充满干货和知识点的课堂里,通过对学科相关的未来发展方向的逐渐深入了解,潘秋祺意识到自己即将学习的这个学科,或许能为家乡因为过去历史时期采矿工业的发展遗留下的尾矿和环境问题提供一些解决方案和方法。在这个目标的引领下,经过两年的摸索与了解,潘秋祺逐渐对环境领域的研究燃起了兴趣。潘秋祺在做课程PPT汇报。科研工作与平常学习任务有所不同,每一个项目开始之前,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查阅和整理文献,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想法和科研方案。通过科研工作相关任务的训练,潘秋祺逐渐总结出了自己阅读文献的方法和流程,因为许多论文阅读需要一定的语言基础,她的英语读写能力也获得了很大的提升。“其实有时候很多老师都说我是一个完全静不下来的性格,但科研工作让我能更加沉着冷静地看待和分析问题”,谈及科研项目带给她的成长和收获,潘秋祺说,“与课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不同,科研项目中的工作涉及到很多实验的实操,在实验室自己动手实践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对我理解理论知识也有很大的帮助。”结合科研项目的实践,她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知识网络体系,对于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系统和明晰。大三之后,潘秋祺开始进入实验室,跟随师姐开展“不同晶型二氧化锰活化原位生成的过氧乙酸去除水体中抗生素污染的效能与机理”的课题研究。在实验过程中,她逐渐感受到科研的乐趣,并且在心里萌发出了想要进一步研究的想法。功夫不负有心人,截止目前,潘秋祺已获得新加坡国立大学Safety,
6月30日 上午 11:18
其他

多少分能上湖南大学?

袁熠责编丨余楚倩阅读推荐转载请注明来源:湖南大学(ID:HNU1926)
6月26日 上午 11:23
其他

祝贺!一等奖1项,湖大主持的4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6月24日上午,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湖南大学主持完成的4项成果获奖。校长段献忠参加全国科技大会。土木工程学院陈政清院士主持完成的“永磁电涡流阻尼减振缓冲耗能新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全国共8项);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李树涛教授主持完成的“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成像与识别理论方法研究”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黄守道教授主持完成的“超大容量风电能量转换系统的高性能服役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李肯立教授主持完成的“超算与智算融合计算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永磁电涡流阻尼减振缓冲耗能新技术研发与应用完成人员:陈政清(湖南大学)、华旭刚(湖南大学)、杨国来(南京理工大学)、何旭辉(中南大学)、陈谨林(湖南省潇振工程科技有限公司)、周帅(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成像与识别理论方法研究完成人员:李树涛(湖南大学)、佃仁伟(湖南大学)、康旭东(湖南大学)、方乐缘(湖南大学)、卢婷(湖南大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超大容量风电能量转换系统的高性能服役关键技术及应用完成单位:湖南大学、中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西安交通大学、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人员:黄守道、王耀南、陈秋华、邹荔兵、彭超义、李进泽、周宇昊、高剑、吕铭晟、杨志勃//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超算与智算融合计算关键技术及应用完成单位:湖南大学、中科可控信息产业有限公司、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西安交通大学、中移(苏州)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完成人员:李肯立、唐卓、李哲涛、曹振南、窦勇、张献涛、阳王东、惠维、刘军卫、刘楚波祝贺各位老师来源丨科研院
6月24日 下午 4:56
其他

湖南大学2024年毕业典礼举行

今日夏至美好如约而至湖南大学2024年毕业典礼在南校区田径场举行湖南大学2024届毕业生即将从岳麓山下出发开启新的人生征程校长段献忠深情寄语2024届毕业生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毕业典礼现场。校领导邓卫、段献忠、曹升元、李树涛、蒋健晖、汪卫斌、孙炜、李肯立、唐珍名、陈仁朋,校党委常委、校长助理许和连、校党委常委李久学,校长助理张晓兵,校务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刘泽亮,1979级力学专业校友、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器结构与机构专业总师、神舟载人飞船与货运飞船产品保证负责人陈同祥等出席典礼。校党委副书记孙炜主持典礼。段献忠讲话。为优秀毕业生代表颁发荣誉证书。校长段献忠深情寄语2024届毕业生: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段献忠指出,这些年,同学们不负青春、不负韶华,勤学笃行、全面发展,取得了许多靓丽的成绩,在教室、实验室、运动场上留下了许多难忘的记忆。同学们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不断追求卓越,不断超越自我,让世界听到了你们的声音、感受到了你们的青春力量,你们是湖南大学的骄傲!段献忠指出,同学们毕业,正逢中国式现代化加速推进,你们的职业发展期正好与此高度契合,你们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流砥柱。同学们要有“柱长天”的人生格局,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树立大目标、担当大责任,以实现国家富强、推动社会进步为己任,以创造具有突破性和划时代意义的事业为追求,在国家发展需要的时候站出来、顶上去,做中国式现代化顶天立地的“大木”。中国式现代化还有很多“硬骨头”要啃,同学们要当仁不让、敢为人先。同学们要有平视世界的自信,别人能做的事情,你们一样可以做到,别人没想到的事情,你们一样可以突破。同学们的事业注定要开创全球化的新格局,要树立强烈的国际竞争意识,敢于到世界各地开辟事业新天地,要有志气把工作做到世界第一、要有志气定义行业全球标准,在引领世界变革的实践中担当时代大任,成就大写人生。段献忠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将为同学们个人事业发展提供诸多选择,做好选择是同学们要面对的重要一课。要敢于选择,只要有发展机会,就要去闯一闯、去试一试,敢于抓住时代机遇,敢于追求崭新事业。要有勇气去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去做有创造性的事情,努力走在行业发展最前列,去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同学们要对在学校打下的基础充满自信,看准了的,就大胆地选、勇敢地闯,做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事业闯将。段献忠指出,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同学们毕业后要尽快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生活。要有主动融入和适应的意识,掌握快速融入和适应的方法,熟悉自己的岗位工作,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融入新集体、打开新局面。希望同学们始终保持昂扬志气、敢闯敢拼,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成就精彩人生,让母校和世界听到湖大学子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更加响亮的声音!李树涛宣读决定。蒋健晖宣读决定。孙炜主持典礼。副校长李树涛宣读《湖南大学关于授予王亚文等5072名同学学士学位、肖鹏等5093名同学硕士学位、李景明等660名同学博士学位的决定》。副校长蒋健晖宣读《关于表彰湖南大学2024届优秀毕业生和创新创业优秀毕业生的决定》。校友代表陈同祥发言。陈同祥作为校友代表致辞,回顾了在母校的求学生涯,分享了她从神舟一号到天宫一号、从天舟到天河全程参与中国航天工程的工作感悟。她说,感谢母校传授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胸怀天下、敢为人先”的思想品格。40多年来,老师那句“把最优秀的学生送到航天部门去”一直是自己努力工作的动力。她勉励同学们永远怀着对未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怀着热情与激情,不负母校的培养和老师的希望,工作从点滴做起,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书写自己美丽的人生。教师代表文双春发言。教师代表、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院长文双春教授发言。他说,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同学们要学会用变化应对变化、引领变化、创造变化。希望同学们有应变之智,选择并做好任何喜欢的工作;有引变之勇,利用你知道的还不够、还不多的“科研小白”期,去拥抱和创造无限可能;有创变之乐,只要努力奋斗,一切都可改变。路虽远、行必达,祝福同学们都有一个光明而灿烂的未来。毕业生代表徐万青发言。本科毕业生代表、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徐万青同学发言。他回顾了在学校成为优秀学生党员、优秀班级班长、科研新兵的成长感悟,并立志成为一名经世致用领军人才。他表示将秉承湖大传道济民、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精神内核,豪迈而稳重地奔赴美好未来。毕业生代表苟凌云发言。研究生毕业生代表、土木工程学院苟凌云同学发言。他在湖南大学度过了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七年,校训中“实事求是,敢为人先”的思想精髓,让他有勇气、有智慧在科研道路上从容向前。“传道济民、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让他勇于在服务学校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生动实践中,发挥专业所长,贡献自己的力量。未来他将带着母校给予的精神烙印勇往直前,砥砺前行。典礼上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创新创业优秀毕业生代表颁发荣誉证书。教师代表、辅导员代表,各学院主要负责人,校机关相关部门和直附属单位主要负责人等见证典礼。寒暑易节,经年日月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感动和爱依然留在心间感谢你盛装出席前来兑现青春的约定你我相识于初秋共同奔流奋进的过往依旧历历在目回首是一笔一画的辛勤奋斗抬眼皆是老师们的殷切祝福就让仪式见证此刻难言的骄傲与幸福今日,暂别于盛夏是告别亦是起点我们微笑着送别彼此更在心底自誓山水各腾跃,云海终相逢未来还有很长的路前程风景亦惊喜非凡此去鹏程万里岳麓山下,湘江河畔这里永远是你们的青春你们的湖大,你们的家毕业快乐!来源丨融媒体中心记者丨余楚倩
6月21日 下午 1:30
其他

湖南大学2024届毕业生代表座谈会举行

6月13日下午,“筑梦新时代,挺膺建新功”2024届毕业生代表座谈会在图书馆“四史”学习教育主题空间举行。来自各学院的20名本科生及研究生毕业生代表齐聚一堂,回忆湖大学习生活的成长和收获,畅谈对未来人生的规划和期望。校党委书记邓卫出席并讲话,副校长李树涛出席,校党委副书记孙炜主持。座谈会现场。毕业生代表发言座谈会上,20位毕业生代表先后发言,回顾在湖南大学的成长感悟,汇报自身“成长答卷”。毕业生代表发言。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本科毕业生周楠即将前往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进行硕士阶段的学习。她感谢学校搭建了一个丰富的专业学习“第一课堂”,也为学生倾力打造了多元化的“第二课堂”。她曾作为队长参加了SIT国家级项目,在实践中锻炼了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科研经历不仅在留学简历中成为她的亮点,也使她较早地思考科学研究的道路,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目标。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的本科毕业生徐万青回顾本科生涯,“有在实验室里埋头做研究时紧锁的眉头,有在课题组里和老师探讨时迸发的火花,也有在竞赛舞台上赢得荣誉的喜悦。”他感谢学校的栽培,让他在创新创业领域取得亮眼成绩,依托湖大科技园成立了光固化3D打印公司,取得了如“互联网+”大赛等众多国家级、省级金银奖,他希望未来学校能够培养出更多拥有创新创业能力的经世致用领军人才。“四年前,中非经贸合作研究院成立,我有幸成为首位博士生,同时兼职秘书。虽然倍感压力,但幸运的是,学校在内外部条件上给予了最全面的支持。”经济与贸易学院的博士毕业生唐斌说,学校在服务国家战略方面的积极作为和务实研究推动他瞄准中非经贸研究。毕业之后,他将带着“湖大智慧”开启在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系的博士后研究工作,继续为中非关系行稳致远贡献智慧。“湖大是让我梦想腾飞的地方”,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硕士毕业生鲁时宇一直立志于投身于公共服务事业,为国家的繁荣兴盛贡献力量。他曾通过参与赫曦计划、基层实践、学生会工作等活动,锻炼自身本领、实现梦想。毕业后他将前往大连市委宣传部工作,在新的岗位上,不断擦亮实事求是底色,在宣传阵线上发出属于湖大人的声音。书记寄语:做青春历程的奋斗者校党委书记邓卫代表学校祝贺同学们顺利毕业,并提出殷切期望,希望大家做青春历程的奋斗者,把握好风华正茂的青春岁月,不讳言失败、不轻言放弃,即使遇到失败,也要敢于坚持、善于总结,不失态、更不失志;做社会事业的建设者,在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的基础上改造社会、优化社会,而不仅仅做观察家、批评家,同时要保持学习的激情,将国家需要、社会需求与个人追求相结合,成为能够有大用、赋重用、应急用的经世致用领军人才;做湖大文化的传扬者,不但要成为能讲全、讲对、讲活书院历史故事和湖湘文脉的传承者,更要在与他人的接触中,展现湖大的气质、扩大湖大的影响、增进湖大的美誉,成为湖大精神的弘扬者。邓卫表示,母校永远是同学们的坚强后盾和精神家园,希望同学们将来无论身处何方,都能葆有湖南大学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内涵,与母校共同成长,用奋斗书写更加精彩的青春华章。来源丨融媒体中心、学工部、研工部记者丨文亦佳责编丨余楚倩阅读推荐转载请注明来源:湖南大学(ID:HNU1926)
6月18日 下午 5:11
其他

黄子恩:珍惜时光,用力成长

湖大人的青春是什么模样?在湖大,有多少个正值青春的学子,就有多少种灿烂的青春模样。“青春派”人物专栏,今日和你一起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级本科生黄子恩的故事。每个夏天都承载了无数年轻人追逐梦想的记忆。对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黄子恩来说,大一结束后的那个暑假,无疑是她逐梦路上的重要节点。初次参与SIT项目的她,在机缘巧合下开启了一段充满挑战与成就的科研旅程。01「从迷茫到找对方向」2021年的夏天,黄子恩第一次走进实验室。经过和汪朝晖教授的面谈,她发现自己的研究兴趣与汪教授的研究方向十分契合,便立刻抓住机会加入课题组,由此开始了她的第一个SIT项目——为水系锌离子电池寻找一种合适的天然生物质隔膜材料。彼时,她对实验室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在实验初期的探索阶段,却也充满了迷茫与不确定。“刚开始做实验的时候,总觉得一切都摸不着头脑。材料的选择、实验试剂的把控、测试参数的设定,这一切都让我感到无所适从。”黄子恩回忆道。为了尽快上手,她暑期就到实验室跟随师姐学习,手捧实验记录本,逐步熟悉实验步骤,上手做实验。科研的路上充满着障碍。一次实验中,她发现了有些新材料表现出作为电池隔膜的潜力,但在重复实验时却会出现偏差。她静下心来分析问题和现象,最后找到了偏差的原因。尽管这些材料最终因为性能原因不能实际应用,但却为黄子恩后续寻找更理想的材料提供了启发。
6月16日 上午 10:25
其他

“与湖大的缘分始于一场博士论文答辩”

『与湖大共成长』系列聚焦近年来加入湖大的青年学者,他们跨越山海,相聚麓山。在这里,他们教书育人、探索真理、传承文化......与湖大共成长。湖南大学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副教授李莞聪。我是李莞聪,现为湖南大学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副教授。我与湖大的缘分始于一场博士论文答辩。当时答辩恰逢母校40周年院庆,有幸在国内多所名校名师面前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向各位前辈专家们讨教学习。其中来自湖大的答辩专家另辟蹊径的看问题角度,以及风趣幽默的说话方式令我影响深刻,从而让我萌生出加入物电院、扎根湖大的想法与渴望。在投递简历、来湖大面试并与多位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青年教师、领导们进行了交流之后,我发现湖大不仅校园是自由开放的,还充分展现出了兼容并包的精神文化。独立钻研与团队合作、甘坐“冷板凳”与深入热点问题,不同研究方式、不同研究领域的老师在这个自由开放的环境中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因此,我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湖大这个大家庭。李莞聪与物电院的同学们分享自己的科研经历。二十多年学生求学阶段的结束,同时也是求知钻研、教书育人生涯的开始。在这里,湖大对每一位新进青年教师都关怀备至,从各方面给予指导与帮助,让我们无论在教学还是科研上都能迅速转变身份,进入理想的工作状态。新进青年教师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如何上好一门课”。在新进教师入职培训中,会有优秀的教师们分享自己教书育人的经验与理论。从中体会最深的一点便是仅仅讲授完整的知识、体系并不算是教好一门课,适时地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积极地与学生互动,合理地重复知识点,这些以前被我所忽视的教学方式同样很重要。这些体会让我有足够的信心去讲授下学期的《线性代数》与《量子光学导论》课程。我的研究方向是深纳米尺度光学。纳米乃至亚纳米尺度精细结构物质的光学响应,凸显出经典局域电磁理论所无法描述的复杂光学现象。建立能高效准确描述、分析这些现象的理论、实现多物理场协同调控与利用是我们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在入职近一年的时间里,学校、学院提供了充足的科研经费让我能搭建自己的服务器平台。申请国家基金时,学院也会安排优秀老师们帮忙把关、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在平时与青年老师们的交流中,他们也会毫无保留地给出自己最新的想法与见解,虽然研究领域略有不同,但是依旧能够有所收获并受到一定的启发。感谢湖大为我提供这样一个能自由探索的工作环境,一群待人友善、志同道合的同事。征途已至新起点,不负韶华再出发。来源丨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
6月14日 上午 11:10
其他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

湖大人的青春是什么模样?在湖大,有多少个正值青春的学子,就有多少种灿烂的青春模样。“青春派”人物专栏,今日和你一起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级本科生谷慧的故事。成绩稳居专业第一,三次获得国家奖学金,手握两个国家级SIT项目……她的每一步都脚踏实地,而这趟学业与科研的旅途也让她走向那片星空与那片海。她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级本科生谷慧,现已保研至清华大学深研院材料与化工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级本科生谷慧。01「从书本中来到实际中去」读书在于玩味。谷慧的“玩味”,在于对专业知识的分类学习。《材料性能学》《固体物理基础》《有机化学》《材料物理化学》……不同课程具有不同特点分类学习。她将所学知识分为单纯记忆类、记忆理解类、知识概括类与计算推导类,从而效率更高地消化知识。谷慧的知识梳理笔记。谷慧的手机便签上,每天都记录了学业上需要完成的事情。无论是近期需要预习和复习的课内知识,还是老师布置的实验报告等课后作业,谷慧的to
6月11日 下午 10:23
其他

翟梦瑶:把握生活的每一刻精彩

湖大人的青春是什么模样?在湖大,有多少个正值青春的学子,就有多少种灿烂的青春模样。“青春派”人物专栏,今日和你一起了解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2020级本科生翟梦瑶的故事。她喜欢在粒子物理实验里探索未知她说,物理的世界充满着秩序的美感越是深入,越是感到妙不可言湖南大学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2020级本科生翟梦瑶以多彩生活奏响青春之歌以满腔热忱追逐学术梦想即将前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2020级本科生翟梦瑶。01「做好自己该做的」从中学阶段起,翟梦瑶的理科就很好,物理成绩尤其出彩。因此,几乎是在初入物电院之后,她就暗暗下决心要往学术方向发展。量子力学、电动力学、原子物理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大量的核心课程几乎填满了她在低年级阶段的全部时光。密密麻麻的课表,总也复习不完的课程,以及让人压力陡增的考试周,即将毕业的翟梦瑶回想起这些,仿佛一切都还发生在昨天。翟梦瑶依然记得还是“小白”的自己和这些专业课“相爱相杀”的往事。量子力学这门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时刻警醒、不要落入惯常的思维模式,还充斥着大量棘手的公式推算难关,学起来并不算容易。对此,她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在课上全神贯注,跟着老师的思路走,第二天再抽时间顺着教材和课堂所学整理一遍笔记。“这样脑海中就能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脉络,考试之前再按照笔记复习一遍就可以了。”感到泄气的时候,翟梦瑶还会发动“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或许有一天我会跟这些物理公式推出感情的吧,到时候再看它们肯定都很可爱。”在成长的路上,翟梦瑶也不是一个人孤身奋战。紧张的考试复习周里,她会和舍友们共同制定学习日程,彼此加油打气,在休息的间隙相互打闹,学业的压力很快就能化为前进的动力。日子如水一般轻巧地滑过。如今回头再看,她觉得,越是忙碌的日子,越需要一颗平常心
6月9日 上午 10:03
其他

王玺涵:学习不止一个课堂!

湖大人的青春是什么模样?在湖大,有多少个正值青春的学子,就有多少种灿烂的青春模样。“青春派”人物专栏,今日和你一起了解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学专业2020级本科生王玺涵的故事。大学四年,她走访湖湘大地13个乡村对2000余名乡村儿童展开调研为300余名乡村儿童开展美育教学和文化宣讲拍摄微纪录片40余部累计全网点击量破100万入选《人民日报》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从聆听各科各类的多元知识到在长沙博物馆的奇妙畅游从岳麓山下的自由漫步到田间地头的真实纪录校园内外,处处是王玺涵修炼本领的大课堂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学专业2020级本科生王玺涵。01「跨专业、跨学科的“第一课堂”」王玺涵一直记得,2020年还是新生的自己第一次站在岳麓书院讲堂的“实事求是”匾额下的情境。当时,讲解老师提到两百年前,曾国藩曾在此修读,践行经世致用的思想,躬身实践。“我们学新闻也是如此,要积极投入实践,学习绝不只在书本的理论中。”书院之行深深启发了王玺涵此后四年的学习旅程。她积极加入学校媒体工作,实打实参与新闻策采编发的全过程。校园媒体的学姐告诉她:“新闻的真实性到底有多重要,作品会告诉你的。只有实事求是,你的文字才会打动人心。”这些实践为王玺涵接触不同专业的优秀师长提供了很好的机会,王玺涵在发掘他们闪光点的同时,也看到了未来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在前辈的引导下,王玺涵不仅努力精进本专业知识,还积极旁听其他院系的课程。从药学到建筑学,从宋代历史到网络文学,从社会学理论到质性研究方法……她常常背着书包,穿梭于各学院的楼层教室,从不同学科、不同知识体系之间汲取知识,摸索自己专属的知识地图,建构立体网状的思维。多角度的视野、多学科融合的思维让王玺涵在学习中受益良多。02「互为助益的“第二课堂”」在王玺涵看来,新闻传播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求扎实的理论功底,更要在行动中锻炼、感悟。而最关键的问题则是如何从自身出发寻找与传播学相契合的基点。2021年,王玺涵在长沙博物馆做文博志愿者,参与“我是国宝讲述人”系列宣传片的制作与特展策划,拥有了一段与文物“亲密接触”的珍贵时光。在为博物馆略尽青春之力的同时,这里也成为王玺涵获取灵感、自由探索的“第二课堂。”王玺涵在长沙博物馆。她一直记得,在一个湿冷的阴雨天,一位老志愿者向参观民众进行特展讲解。“我以为我到得很早了,但现场已经来了很多人。”所有人都全神贯注地倾听讲解,“在那个过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大家对文化的关注、热爱和尊重。”这种心灵的触动最终化为了王玺涵投身创新实践的强大动力。2022年,她率领团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希望通过自身所学将博物馆特展背后的策展的全经过记录下来,以媒介促进文博事业发展。最终成果《基于施拉姆功能说探讨博物馆文化传播的责任与策略》试图为博物馆在新的媒介环境下的发展探索一条兼具可行性与普适性的传播道路,该报告在结项时获评一等奖,并入围2023年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王玺涵作为团队负责人参加第16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03「多姿多彩的“第三课堂”」如果说,文博工作的宣传是王玺涵以新媒介、新方法让历史重焕新生的一次尝试,那么走出象牙塔、开展田野调查则是她感知现实的另一面触手。2023年,王玺涵加入新闻与传播学院徐琼老师的数字素养课题组,走访了湖南省内14所幼儿园。“问卷我们前后改了两个月,一个标点符号、一个用词都要反复考虑,不确定就走去商圈直接调研。”调研团队对我国学前儿童数字媒介使用现状进行调查,历时半年,最终获取1342份有效数据。该报告旨在确保学前儿童身心健康的前提下,科学促进其数字素养和能力的发展,成果最终获得第十五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同年,在这项报告的基础上,她与同学们又针对乡村儿童的数字素养深入研究,项目最终获国家级大创立项。大学四年,王玺涵与同学们共走访湖湘大地13个乡村,对2000余名乡村儿童进行数字素养调研,为300余名乡村儿童开展美育教学和文化宣讲,拍摄微纪录片40余部,累计全网点击量破100万。王玺涵还三次加入“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深入田间地头,亲身体会中国乡村在金融、教育、文化等多方面的真实变化,开拓出多姿多彩的“第三课堂”。2022年参与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在湖大,王玺涵的每一次成长与蜕变都有源源不断的养分。每次遇到突破不了的问题,她总喜欢去岳麓书院走走,在师长的言传身教中,她学会以文字为媒介,攀登学术的高峰;在专业的实践探索中,她学会以镜头为媒介,讲好中国故事。如今,王玺涵已保研至武汉大学继续攻读传播学专业。在未来,她会以湖大教会她的求实和坚定为起点,将自己置于更广阔的天地之中,保持热爱,步履不停,继续用力、用心、用情讲好中国故事。来源丨融媒体中心记者团
6月3日 上午 9:51
其他

我为什么选择湖南大学?

钟雅洁排版&责编丨文亦佳阅读推荐转载请注明来源:湖南大学(ID:HNU1926)
5月31日 上午 10:24
其他

专业怎么选,听听专家说!

专业怎么选?湖南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公室特别策划邀请学院院长、教授、专家视频解读希望能为广大考生和家长提供参考专业时刻
5月27日 上午 10:41
其他

后湖麦垛空间,这是我们的毕业展!

“麦垛”是成果积累的符号也是改革探索的里程碑自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启动“新工科·新设计”专业改革以来2024届作为首批毕业生他们的毕业设计既是湖南大学工业设计专业改革的汇报也是对未来设计新范式的思考
5月26日 上午 9:58
其他

湖南大学2024年本科招生章程

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学校将招生总计划的1%作为预留计划,用于调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考上线生源不平衡及解决同分考生录取问题。预留计划的使用坚持集体决策、质量优先的原则。04录取规则第十三条
5月24日 上午 9:01
其他

湖南大学 Nature+1!唯一完成单位!

5月22日,国际顶级期刊Nature(《自然》)在线发表了题为“Monolithic
5月23日 上午 9:44
其他

这项国际大赛,湖大获冠军!

近日,2024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第一技术委员会多模态遥感应用算法智能解译大赛决赛举行,湖南大学“橘子洲头”团队获“面向多场景的典型目标遥感图像真伪鉴别”赛道冠军,团队成员机器人学院博士生王志宇受邀在大会上作口头报告。颁奖现场。该大赛为遥感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权威赛事,由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第一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联合主办。本届大赛主题为“精确感知、洞察分毫”,围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聚焦行业痛点问题,致力于推进算法成果在实际场景中的转化与应用。大赛共设置4项国际赛道,自今年2月启动以来,共吸引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德国慕尼黑联邦国防军大学等国内外多所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公司的302支余队伍约800人参赛,累计提交各类算法成果超6000余次。决赛现场。我校获奖团队由李树涛教授指导,从模型架构、训练策略、工程部署三个层面进行了算法的创新与优化。在模型架构层面,针对模型伪造特征捕捉能力受限的问题,提出了高分辨率保全策略,构建了高频特征引导的真伪鉴别模型,提升了模型对伪造特征的提取能力;在训练策略层面,针对伪造训练样本稀缺的问题,提出了在线伪造数据增强策略,提升了模型对不同环境和不同类型伪造目标的鲁棒性;在工程部署层面,针对推理时延的问题,采用了模型量化推理的工程部署技巧和分而治之的推理策略,降低了模型推理阶段的计算开销与时延。团队成员机器人学院博士生王志宇受邀在大会上作口头报告。“面向多场景的典型目标遥感图像真伪鉴别”赛道的主要任务是快速准确地识别伪造的遥感图像,以防止恶意伪造内容的传播对社会舆论产生负面的影响,甚至可能对社会稳定构成极大的威胁。我校团队经过初赛、决赛、答辩等环节的角逐,最终获得该赛道冠军。来源丨机器人学院通讯员丨江颖责编丨文亦佳阅读推荐转载请注明来源:湖南大学(ID:HNU1926)
5月19日 上午 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