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腾讯青睐!湖大“青椒”弄潮“云”端!
近日,在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网站最新公布的“2019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中,唐卓教授团队的《面向人工智能的大数据并行处理平台与应用》项目获得了“创新成果奖”一等奖。
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作为新的技术力量,正改变和重塑着各行各业的形态。
高校作为科研的主阵地,既是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来源,又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要支撑。
在一间稍显拥挤的实验室里,记者见到了和研究生们坐在一起工作的唐卓教授。
唐卓说:“这些年和不同团队在大数据、云计算领域的研究成果不断应用于医疗大数据平台、工业大数据平台、教育媒体平台等,为企业解决了一些技术发展的难题,这使我们在这个研究领域继续深耕下去获得了更多信心和动力,也是我们一直希望的科研路径。”
他带领团队研发的高可用的云计算资源池基础设施平台,将虚拟机迁移时段和用户使用时段的重合率减少了近50%,提高了运行效率。他个人长期担任OpenStack社区Core Member,为全球最大、应用最广的云计算开源组织OpenStack贡献代码16000余行,使湖南大学在OpenStack社区的相关组件的贡献排名达到全球第二,成果被RedHat、华为云、腾讯云、九州云等厂商广泛使用。
他和团队研发的高性能的分布式数据并行处理引擎,广泛应用于工业、金融、医疗等领域。与国内外目前流行的数据并行处理框架Hadoop相比,在集群内部网络吞吐量上提高了近4倍;与新一代基于内存的数据并行处理平台Spark相比,任务处理效率上的综合性能提升了3-5倍。
他和团队研发的大数据并行处理与分析挖掘服务平台,针对典型行业应用领域的实际需求,提供云管理中心服务、大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算法库和数据可视化展示等一系列服务,解决了机器学习在分布式机器学习体系结构中的并行优化的难题。
这些成果为证通电子、中南传媒、劲胜智能、华自科技等上市企业行业云平台产品的研发解决了资源管理、数据高效处理与智能分析等核心关键问题,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还是要坚持做产学研结合,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唐卓感慨地说。
回顾自己硕士和博士阶段的时光,唐卓说:“起步时跟着导师项目走,在导师指导下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后来逐渐能自己面对并解决一些问题,在项目实践中获得的锻炼很大。”
刚来湖南大学工作的前几年,唐卓遇到过困惑和挫折:“在助理教授期间,确实没有找到横纵结合、研究和应用方向统一这条路,导致在成果产出上很不理想,个人精力也很分散。”后来,他意识到要“慢慢把方向聚焦,研究什么就做什么,就教什么,为企业服务也只做自己专注和擅长的事情。”
多年的科研实践积累,让他在研究生教学和科研指导时常会说“论文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
“我希望研究生论文的数据是来自于他的项目实践。闭门造车,是出不了有价值的科研论文的。”
从唐卓教授团队走出去的研究生,往往会因为其在云计算、大数据体系结构上专研而被华为、腾讯、阿里等一线企业青睐,而且几乎都在一线企业成为了云计算领域的研发骨干和技术带头人。
学生眼中的唐卓老师,是啥样的?
2018级博士生张琛认为自己导师的最大特点是“事必做于细”。“唐老师对科研和教学的态度十分认真,在指导学生进行某项研究之前,他自己一定是经过反复推敲,确定可行性后交由我们具体研究,如果我们遇到了问题,唐老师总能很快给出指导性建议”。
2019级博士生蒋冰婷对导师的“科研一定要持之以恒,要努力,要惜时”这句话印象深刻。
张琛和蒋冰婷同时向记者提到了实验室996打卡的方式。“唐老师希望我们每天上午9点前准时到实验室打卡学习,而他自己一般是8-10-7的节奏。”
“唐老师珍惜每一分钟,出差买票一般买最早或最晚的趟次,尽量不耽误白天的工作。”
“他去深圳出差,都是当天去,办完事当天回。”
“唐卓老师希望我们‘做最前沿的工作,静下心深入研究’,鼓励我们研究出前沿成果,并能被学界认可。”
导师这么自律,会感觉压力很大吧?“压力是有的,但导师经常和我们在同一个实验室学习,不太明白的研究点,会一起探讨,他随和的性格,让大家很乐于和他沟通,亦师亦友,感觉亲切。他就是大家眼中的别人家的导师。”蒋冰婷和张琛为自己的导师点赞。
唐卓目前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将“教学、科研、项目”三者统一起来;本科生怎么进实验室,以什么样的方式进实验室……
唐卓喜欢湖南大学现在给老师们提供的相对自由的科研平台。他希望可以继续跨学院合作,也希望学校能更多地引进企业界的工程师们一起攻关课题。他说:“若要支撑大平台,需要大队伍,能进行大团队作战。”
来源 | 宣传部 教育基金会
文 | 雨田
编辑 | 卢艺文
你“在看”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