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岳麓书院: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策源地

湖南大学 2022-06-03

实事求是匾额(宣传部资料图)

春雨初歇,暖阳和煦。岳麓书院里,古木参天,游人如织,生机盎然。

讲堂檐前悬挂的“实事求是”匾额,吸引了许多游人驻足赏议。100多年前,一位意气风发的青年进步学生,也曾多次在这里踯躅。在他心中,虽然圣贤已千古,但“实事求是”就是真正的老师,是岳麓书院的精华。

这位青年进步学生,就是后来成为一代伟人的毛泽东。他不但身体力行“实事求是”,更是在革命实践中,创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明了正确方向和实现的根本途径。

始创于公元976年的岳麓书院,历经千年,弦歌不绝。1917年,怀揣实业报国梦想的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校长宾步程,手书“实事求是”悬挂于岳麓书院讲堂,将其作为校训,引导学生从事实出发,崇尚科学、追求真理。

彼时,青年毛泽东曾寄住在岳麓书院的半学斋,深受其熏陶。1917年至1918年,毛泽东两度游学,以脚步丈量大地,足迹遍布长沙、益阳、岳阳等地,接触到了社会各界人士,在国情民意中读“无字之书”。

“通过调查研究,毛泽东认识到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分清敌友,中心问题是解决农民问题,这些都需要实事求是。可以说,毛泽东思想自此开始萌芽了。”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湖南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张志初说。

在中国革命的曲折进程中,实事求是精神多次焕发闪耀的光芒。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第一次对“实事求是”做了全新的、科学的阐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明确将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1943年,在延安,“实事求是”被毛泽东题为中央党校的校训。1945年,党的七大将“实事求是”写入党章。1978年,在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被党中央重新确立,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时代呼骄子,老树焕新芽。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岳麓书院时,提出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其中,总书记关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策源地的重要论述,把岳麓书院的历史地位提升到新高度。

“岳麓书院不仅是一个治学高地,也是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尹世尤表示,学校将继续坚持把岳麓书院作为重要的移动思政教学点,让广大青年学子在这里体会感悟实事求是精神的魅力。同时,带领学生进行一系列专题研究,进一步促进学生传承实事求是精神,并以此为引领投身国家建设当中。

“实事求是精神不仅是岳麓书院的,也是全民的精神财富。”岳麓书院党委书记陈宇翔说,“我们不仅将做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形成一系列成果,还会主动走出去,面向全社会展现这些成果,吸引更多党员干部、群众前来学习体悟,把实事求是精神传播得更深更远。”

来源 | 湖南日报

记者 | 余蓉

责编 | 周丹


往期精彩






点分享点收藏点点赞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