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最深海底隧道——深圳至江门铁路珠江口隧道广州南沙段,开挖直径为13.32米的“大湾区号”盾构机,在百余米深的地下深处强力掘进。盾构机常被比拟为“地下蛟龙”。它穿行地底时,一套遍布“全身”的传感设备将其各项参数实时传输到控制室电子屏幕上,让技术人员可以精准监测盾构机的健康运行状态,为“地下蛟龙”“把脉问诊”。这套多阶段健康状态评估智能系统正是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副教授邵海东带领团队用3年多时间潜心研发攻关的成果。“90后”科学家邵海东,是运载装备机电系统智能运维研究专家,曾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研究成果在C919大飞机、超大直径盾构机等航空航天、地下交通等领域的“大国重器”中得到应用。“机电系统是运载装备的骨骼和血液。我们所做的工作,就像通过监测机电系统运行,给装备做‘体检’,并制定‘健康管理方案’。”邵海东说,相比传统的依靠人工经验,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传感器,科研人员给装备装上“耳朵”和“眼睛”,通过大数据分析运行状态,进而让装备持续、健康、高效运转。别小看这项“体检医生”的工作,每次为运载装备“把脉问诊”都要经历一系列复杂环节。在湖南大学智能运载系统创新中心三电性能测试实验室,邵海东和团队成员正在对一款即将上市的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进行健康管理测试。随着高压电流输入,“大块头”电机轰鸣运转,邵海东紧张记录下各项测试数据。“设备运行状态复杂多变,我们要通过反复实验,建设故障知识库,制定传感器分布方案,形成故障诊断分析模型。”邵海东打趣着对记者说,各个步骤环环相扣,有一种“打怪升级”的乐趣。为运载装备“把脉问诊”的背后,是先进制造业强势发展为智能运维研究带来的广阔空间。
目前,邵海东正在牵头探索研究“生成式学习”的故障诊断方法。未来,不再需要定制化“体检”,一张“处方”就可以指导治疗同类型设备在不同运行场景下的“病症”。
“前辈们通过创新攻关,解决了重大装备‘从无到有’的问题。智能运维将助力重大装备‘从有到优、从优到强’。逐梦‘制造强国’,我们这一代青年科研工作者大有可为。”邵海东信心满满地说。
来源丨新华社
记者丨谢奔 张格 周勉
责编丨文亦佳
阅读推荐
转载请注明来源:湖南大学(ID:HNU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