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大回廊(二十一) | 因陋就简,租借民居再复课



面对蛮横专制,马君武先生嫉恶如仇,敢说敢做,不愿阿谀奉承。广西大学的创立与蓬勃发展,离不开他的拼搏奋斗。


今年,西大将迎来90周年校庆。为庆祝学校90周年校庆,团子君特别推出了广西大学史话系列,与大家同读校史。这是西大回廊系列第二十一篇,让我们即刻开始重温西大的发展历程吧。




颠沛流离,历尽艰辛逃难路



由融县到榕江可通水、陆两路。水路因逆水而上,滩多水浅,小型木船不能负重,有的小船只能容一户之家。总务长张先辰就安排先将学校的教具等公物器具,分散装船运至榕江,大宗器具则就地隐藏留人看守。人员则分两路,女生及老、弱、病者乘船,其余步行走陆路。


男生们分作三个大队,爬崎山、越深谷,一路披星戴月。所谓陆路,并不能通车,就是河谷两岸沿江而上,盘山越谷、上岭下坡,时而石级台阶、时而淋滑的烂泥路,道路一边靠崖,一边临江,行人走路得十分小心才是。当时山涧窄路,时有强人出没,由于打前站的一个小职员经验不足,钱财露光,后被土匪抢去队伍一天的伙食。这个小职员就是熊永深。他父亲熊得山曾与张先辰为同事,哥哥又是西大的学生,所以得以推荐给张先辰。因学校西迁,诸事繁多,张令他参与迁校打杂。校方见他私人的财产也被洗劫一空,也不好怪罪。有体育系老师王健,在路上遇到土匪,一家五口东西被抢劫,就连随身衣服也被剥下,夫人达九如是西大幼儿园的老师,只好找一床破棉絮,用草绳绑在身上遮羞,真让人惨不忍睹。逃难路上,真可谓又惊又险,大家匆匆如丧家之狗,慌慌似漏网之鱼,精疲力竭,苦不堪言。


∆广西大学西迁榕江图(绘图)


由于战乱,一时难找大量的船只。这时,学校刚成立的系代表会成员,马上分散到沿江村庄,做百姓的工作,得到沿江百姓的支持。在两天时间内便雇得大小船只百余艘,有些船只是花钱雇的,还有一些是无偿帮助的,搭载着眷属、女学生及病员,器具等继续北上。水路蜿蜒于深山峡谷之中,水急滩险,常常令人提心吊胆。好在是几十条船在一起,土匪不敢轻举妄动。经过数天的行船,终于到了榕江古镇。小镇上大都是苗、瑶木楼,镇周边有不少护镇的城墙碉楼。西大员工分散住在小镇上。


当时,还有桂林敬养院儿童百余人,与西大师生同行。火车出得桂林城后,他们有个别的在车顶被电线扫下车去,有的过独木桥掉下河去,有的在半路走着走着就睡着了,天黑一点名,发现少了学生,老师便只好往回找。一路走走停停,竟走了七八天。快到榕江时,敬养院儿童先行。孩子们爬上一座高山,见县城遥遥在望,顿时欢呼雀跃、欣喜若狂。当时,榕江县城正逢圩日,浮桥上挤满了人。不料有美国飞机两架,在山顶盘旋,见状疑是日本兵追到了榕江,扔下两枚炸弹,当场炸死儿童四人,伤多人。第二天,《贵阳日报》登出新闻:“昨天盟军飞机在榕江城外投弹数枚,炸死日兵多名……云云。”


飞机错炸无辜儿童,糊涂报纸却为盟军报了一功,西大学生看到这种混账报道,更是悲愤。


一路上虽然备尝艰辛,但广西大学师生们互助共勉,于11月28日全部平安抵达榕江。农学院养有牛羊数十头,也健步长途,尾随而至。只是一路山高水远,好些学生在路上只好卖了毯子、衣服及书籍,一路轻装前行,但以后的生活十分艰难。


榕江地处黔东南,与广西的融县相邻,四面高山环绕,都柳河蜿蜒流过城南。因榕江倚三江凑合之处,拥有水路交通之便利,是古时黔桂交通枢纽,俗称“古洲”,是一座历史古城,为当时黔东南的重要商埠,也为江南八百州之一,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边缘地带,地势相对高度较大,自然风光秀美,山峦重叠青翠,河谷深切,河流落差大,滩多水急。


∆广西大学榕江校址(广庆会馆)


∆当年广西大学教室(广庆会馆)


∆当年广西大学教室(江西会馆)


∆广西大学榕江旧校址之一(江西会馆)


∆当年广西大学教室、宿舍、操场所在地(现榕江县古州二小)


∆贵州师专宿舍(原广西大学女生宿舍)


∆广西大学榕江旧校址之一(广西会馆)


∆广西大学榕江旧校址之一(两湖会馆)


∆当年广西大学数理、机械、电机实验室及教室所在地(两湖会馆内部)


∆广西大学校友设计的中央大礼堂


在张先辰教授等人的主持下,广西大学及时转迁,使得学校的财产、人员得以保全。可以说为以后的复校功不可没。1976年4月,已身患重病的张先辰从南宁转到北京做最后的治疗,在临终前的某一天其神志清醒之时,守护在旁的长子张健峰问父亲:“您这一生最难忘的事是什么?”他略一思索,断断续续回忆起抗战时西大迁校的这段艰难历史。他说:“西大的迁校是经过激烈斗争的,如果没有我的坚持,西大恐怕早就散了。”


广西大学也没有忘记张先辰为保留西大火种、为广西高等教育事业所做出的贡献。现在广西大学校史陈列室中有一组展板——“关于西大迁校的一段历史实录:西迁榕江办学(1944年6月—1945年8月)”,在张先辰的大幅相片旁,有如下文字说明:“1944年夏,日军进犯湖南,桂林告急。为保护学校财产和师生安全,学校决定疏散学生,校本部向西南转移……临危之际,张先辰总务长担负起了学校撤离疏散的重任。历经几个月的辗转跋涉,部分师生和设备搬迁到了贵州省榕江县,并于当年12月在榕江恢复上课。”


1944年12月初,张先辰组织教授们正欲复学开课,忽传来消息:日军由贵州荔波北上,分割独山、三合,其中有一中队正逼近榕江,距县城不足150华里。没办法,全校只得再整行装迁往黔北。因大家在不到两个月内搬迁两次,反而对搬迁并不惶恐,井然有序。只是北上都是小路,大多数学生的箱子及书籍只好忍痛扔掉,或送与当地百姓。就在大队人马往黔北走了两天,刚到忠宝寨时,又传来消息,称因是山路崎岖、天险重重,自荔波北上的日军被打败了,退去他方。这时,广西省府也发来紧急电文,命令退回榕江——因为一是当局考虑到日军已无力深入,战局可能结束;二是桂系与蒋介石素来不合,再往北迁,学校的统治便落入蒋氏之手。全校师生只好又于12月11日全部返回榕江。


12月18日,学校正式上课。其时,先后到榕江之教职员有200多人,学生加上新招取者共480人,应开的课程均能照开。不久,原来不见踪影的校长李运华,从成都赶来接手。听说那庶务主任、三青团干事长常德谱也要卷土重来。张先辰感到已完成迁校的使命,也担心常德谱回来打击报复,同时也接到四川大学的聘书,便辞去总务长职务,由石兆棠接任总务长,然后举家前往四川成都,到四川大学任经济系教授。1947年秋天,他重返西大任会计银行系主任及教务长职务,学校师生开大会欢迎。此为后话。



因陋就简,租借民居再复课



榕江县城位于都柳江中上游,居民以侗、苗、水、瑶等族同胞为主,历史悠久,民风原始古朴。当地民众对西大的迁来,很是热情,纷纷让出会馆、仓库、祠堂等一切可用之地,支持广西大学复课。钱粮不够,当地会馆、富户又捐出钱粮,解了燃眉之急。


在榕江,广西大学借用部分会馆及公房作临时校舍。如教室分设于县救济院、两湖会馆、江西会馆、贵州会馆,榕江中学等处;女生宿舍借榕江中学一大建筑改成,男生宿舍则借用国立贵州师范学院前学生宿舍;图书馆设于四川会馆左廊楼上;各专业实验室设于四川会馆香祠和两湖会馆香祠;运动场借贵州师范学院的;教职员全是租赁民房居住,人多房少,拥挤不堪,生活与工作条件极为艰苦。即使如此,教室仍不够用,师生们常常利用教授租住民房的堂屋,作临时课堂。晴天,师生们也在榕树脚下或院坝内露天讲课,可见当时办学之苦。


榕江地方偏僻,加上战时物资短缺,通货膨胀,信息闭塞,就连当时的报纸也是要一个月后才能送到,师生们纵然节衣缩食,亦仅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学生中的绝大部分已断绝经济来源,靠公费伙食勉为充饥。但师生们仍能保持团结友爱的精神,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一所大学整体搬迁数百里而不散,到达榕江后,仍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浓厚的学术风气,在艰难困苦之中坚持教学与学习这靠的是西大的勇于担当、坚韧不拔的拼命精神。


西大的校史给我们展现的不仅是历史的波澜壮阔,还是先辈们面对困难时的百折不挠和奋不顾身。我们应该学习前辈们的精神,在面对困难时有着自己的主见和不轻易放弃的目标。




文章节选自《广西大学史话(1928-1949)》

编辑 | 莫素燕

责任编辑 | 韦璇

审核 | 李德宏


更 多 精 彩



来给团子君点个赞吧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