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和我的野外记录本”经典故事寻访 | 沈树忠院士:扎根山河大地,求索生命演化密码

南大地科团委 南大地科 2023-05-14



我和我的野外记事本 #  2022


院士专访|沈树忠


Academician interview | Shen Shuzhong



编者按

Editor's note


地球科学是一门注重野外考察与遵循实证的自然科学,野外记录本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每一本野外记录本都是野外地质工作者的最佳拍档,并作为野外考察工作中的第一手资料,为开展后续一切研究工作奠定重要基础。独具匠心的图件、真实精准的数据与经时光打磨而越泛光彩的纸页,糅杂了每一位野外地质工作者的汗水与艰辛,承载着拥抱荒野、容纳万物的心境,更折射出不畏艰险、坚毅勇敢的性格。

为此,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特发起“我和我的野外记录本”经典故事寻访专项活动,组织青年学生走访地质学专业前辈,挖掘野外记录本背后的生动记忆与宝贵精神,以鼓励更多优秀的青年学生追寻先辈足迹、投身地质事业,为学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力量。



今天的故事主人公是沈树忠院士,下面让我们跟随着沈院士的野外记录本,一起回溯这位老地质人踏遍山河、求索真理的足迹吧!

沈树忠,1961年10月出生于浙江湖州,地层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生物演化与环境科教融合中心主任,现兼任国际地层委员会副主席、南京大学新生学院安邦书院院长。



走入沈树忠院士的办公室,一叠叠野外记录本按照年份整齐地堆放在书柜上,与岩石化石标本一起映照着奖杯奖牌的光辉,无声讲述着沈院士三十余年的地层古生物学研究故事,展现了一名大学者成长发展的历程。


三十年研究生涯凝聚出的地学华章



记录本牵科考记忆

Memories of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沈树忠院士小心翼翼地将一叠野外记录本放置到书桌上,从中取出一本饱经风雨打磨的老式记录本,眼神中若有所思,将一段难忘的西藏科考记忆娓娓道来。

沈院士讲述他的科考记忆


1994年的春天,沈树忠带着这本记录本前往西藏考察,当时的环境非常艰苦。“拉萨的气候一年内不分四季,一天内却四季分明。”他形象地描述道。4月15日,沈树忠从拉萨乘坐公共汽车到达古措兵站,与来自尼泊尔的探险队会合后一同前往希夏邦马峰。当晚,探险队在荒无人烟的山脚下扎营,沈树忠借宿藏族向导的帐篷,第二天早上睡醒时只见漫山遍野的皑皑白雪,地质遗迹基本全都被覆盖。等待朝阳升起后积雪渐渐融化,地质科考队才开始紧锣密鼓地开展一些野外地质工作。西藏的科考工作困难重重,很多人在高海拔地区都会有高原反应。与沈树忠同行的一名队员当时便发生危急情况,上山后出现了严重的肺水肿,紧急借用同胞的毛驴下山才转危为安。

在这次西藏之行中,野外记录本跟随沈树忠记载了非常多的野外图件。这些图是在野外根据岩石的厚度、颜色等特征划分岩石单层,每层都会有编号,代表不同的岩性、沉积构造、包含的化石等等,当然这些具体鉴定结果需要回到实验室经过仔细研究才能确定下来。此外,根据行业规定野外记录本是不能事后修改的,除非重返现场再次测量数据。由此可见,野外记录本也是反映最原始地质特征记录的诚实搭档。


沈树忠在这次西藏科考过程中收获颇丰,他在希夏邦马峰脚下的色龙剖面采集到了一批珍贵化石,而这几乎成为了他未来在西藏科研工作的起点,也因此产出许多具有重大影响的学术成果。


记录本绘时代发展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上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还不是很发达,科研经费也不够充足,地质工作者只能使用不具备防水功能的传统记录本。但随着我国经济地快速发展,国家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逐年加大基础科学研究投入。科研经费充足后,沈树忠则开始多用一些国际上通用的地质野外记录本。这些地质野外记录簿不仅防水,里面还附带常用测量图案、沉积物颗粒大小对照图、地质年代表、厚度测量对照表等多种信息,极大方便了地质工作者记录与保存野外资料。

如今,从传统地质三大件到各种高新探测技术,野外地质工作水准也迈向了新的台阶。但“鸟枪换炮”般的装备升级始终改变不了野外记录本的重要地位,它作为地质人沿袭至今的法宝,可经风雨沧桑而愈泛光辉。一本本规整清晰的笔记,记录着地质人长期翻山越岭、顶着风吹日晒的坚持。



记录本见科学精神

The scientific spirit



地质人的科考足迹从未有终点,沈树忠在对国内诸多地质单元有研究外,也具有丰富的国际科考经历,其中不乏人迹罕至之地,并在这些出野外的过程中保留下很多野外工作照片。在巴基斯坦跑野外时,当地政府出于安全问题的考量,会安排带着枪的士兵护卫地质队。除此之外,沈树忠的柜子里还摆放着许多照片,有2013年在伊朗拍下的采完化石后一起吃饭的场景、也有2009年在伊朗遇到突发状况拍下的修车照片……沈树忠表示,地质工作者能够去到一般人去不到的地方,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今后回想也会是一种财富和经历。

科考照片铭刻时光印记


沈树忠年轻时,有时在野外一工作就是小半年。但现在由于疫情影响,野外考察频率相对下降。在疫情以前,沈树忠每年都会有两三次到国外跑野外,几乎世界各地都跑遍了,美国、伊朗、澳大利亚、欧洲等地方都留下沈树忠及其野外记录本的足迹。这些野外记录本不仅记录着岩石地层与古生物化石的信息,也记载着当时的经历和回忆。他说:“虽然在野外条件比较艰苦,但日后回忆起来感觉这种经历是值得和有意义的,把野外的石头运回来后,写成文章发表,国际同行都是非常感兴趣的,这也是出野外很有趣的一方面。”



来源 |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采访 | 刘澍 陈昕 郑泽平

图片 | 苏欣然 赖晖欣

文字 | 彭泽辰 郑泽平

美编 | 曹越

审核 | 沈树忠 毛予倩 陈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