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什么是共和国的脊梁?

北京学联 2023-12-28

嫦娥奔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

当「深海一号」挺进更遥远的深海,当「歼-20」的龙吟响彻大江南北,当华夏儿女在太空「筑梦天宫」,当一项项大国重器将山川之远化为举足之遥……

山河之巅,凝望盛世。

江山代有才人出,身似山河挺脊梁。

从一穷二白到腾飞崛起,“共和国的脊梁”们,以血肉之躯铸就钢铁般的意志,以不屈精神勇攀科技高峰,闪闪发光,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扫描上方二维码,体验科学大师的故事宇宙)

“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是由中国科协联合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共同发起实施科学家主题宣讲活动,为弘扬科学家精神,动员19所高校创作排演20部科学家主题舞台剧,将先辈们的品质在青年群体中传承发扬。

英雄丰碑耸立,精神鼓舞前行。

01  求实精神

1918年,一位留美8年的青年以“气象学博士”的身份重回故土。

彼时的中国政坛动荡不安,民不聊生。

当年的美国已拥有200多座测候所,中国却只有香港和上海两座。

我国气象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

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日本人正研究着中国气象和地理,试图从中获取大量情报。

爱国青年百感交集,他知道这不仅牵涉到农业生产生活,还与战争战备也紧密相关。

那时,他暗暗下定决心:

中国人必须要开展自己的气象学了。

1928年,经过反复的考察和斟酌,研究所被确定在了南京城中北极阁,所长由他来担任。

中国人的气象科学也就此起步。

此后8年里,这位青年踏遍兵荒马乱的中国,指挥建立起一个又一个气象观测站 。

1930年元旦,气象研究所正式绘制东亚天气图,并发布天气预报和台风预报。

从那一天起,中国的气象事业终于由中国人自己来主导。

完成这一重任的青年,就是后来浙江大学的校长——竺可桢。

他一生对科学严谨的态度,诠释了何为“求是”。

一是不盲从,不附和,只问是非,不计利害;

二是不武断,不蛮横;

三是专心致志,实事求是。

他把自己比喻成“一颗不生锈的螺丝钉”,决心“老老实实地尽力而为之,所谓一息尚存此志不容懈怠”。

这样的精神如星辰一般,为一代又一代科学工作者指明方向。


02  协同精神

你知道照片中这位面色凝重,略显疲态的男人是谁吗?

曾任歼15舰载机工程总指挥的中国航母舰载机之父——罗阳。

在了解到他的故事之前,我从来都不知道中国航空是如何在短时间内摆脱大国技术封锁的。

自2002年起,罗阳便开始了“611”模式,一周六天,每天11个小时。

在舰载机新项目紧张的时候,这一模式从“611”变成了“711”,最后变成了“720”,每天20个小时连轴工作。

看到了吗?
上面那些数据,是罗阳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安排。

很多人都不理解,他为何这么拼命?

只有这样,罗阳才能圆了自己心中的航空报国梦。

正是这份努力,换来了沈飞的成绩。

在他任职期间里,沈飞每年都放飞一款新型战机;战机交付量也从四架,猛增至近百架。

2012年11月22日,几十吨的战机从航母腾空而起划破苍穹:

中国终于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航母!

这是多少航空工作者的日夜期盼,更是罗阳的心之所向。

当镜头转向了罗阳,他只

向众人摆了摆手,就转身走向了一辆面包车。
故事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了。
罗阳因常年熬夜工作落下病根,在试飞的前一晚,被心绞痛折磨了一宿。

为了不扫大家的兴致,他一个人默默忍受着疼痛,上车后

便一头倒下,再也没有醒来。

罗阳,兢兢业业为我国航空事业奋斗拼搏三十年,却连十分钟的抢救时间都没留给自己。

国之重器,以命铸之。

罗阳的敬业精神如同一面旗帜、一种基因,融入40万航空人的精神血脉,鼓励他们奋勇向前。



03  爱国精神

这位老人大家都认识,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这些成就背后,是钱学森几十年来的心血与汗水。

1955年,他回国后立马投身国防尖端领域的研究中,成立了一支“总体设计部”。

国际环境恶劣,面临两个国家的核威胁,钱学森说出了一句振奋人心的话:

我们自己制作导弹!

没设备,没人才,没资

没人相信中国能造出自己的导弹。

但钱学森信。

为此,他编撰了《导弹概论》,亲自给学生上课。

一遍听不懂,就讲两遍;

两遍听不懂,就讲第三遍……

他奔波在各个环境恶劣的试验场地,坚持在一线做研究、测数据。

1960年,“东风一号”划破了苍穹。

中国第一颗导弹发射成功了!

随后的几年,我国成功研制并发射了“东风二号”导弹,还试验了导弹核武器,将“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送上了太空。

“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就不能搞?”

每一次听到钱学森老先生的这句话,都会让人热泪盈眶。

不妄自菲薄,更不听天由命,这就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底气和骄傲!


04  创新精神

在1964年,一位中国科学家带领中国航天发动机科研团队,从0到1攻克了“空心涡轮叶片技术”。

他实现了中国航天发动机涡轮叶片从锻造到铸造,从实心到空心两个难题的突破。

这位科学家便是2010年国家科技奖最高得主——中国高温合金之父师昌绪。

当年,我国拿着前苏联遗留下的旧图纸,制造出来的飞机性能远远低于国际水平。

如果说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那涡轮叶片就是心脏的主动脉。

想要赶超,就需要最核心的技术——发动机空心涡轮叶片。

相比于“实心”叶片,“空心”叶片耐高温,寿命更长。

放眼国际,当时只有美国人掌握着空心叶片核心技术。

而我们对空心叶片的了解到什么程度呢?

仅仅是一张手绘的草稿图,再无其他。

而师昌绪整天对着这张草稿图反复推敲,从原料冶炼到技术开发,再到锻造打磨,一步一步地摸索。

试验、失败、再试验,再失败……

在不断实验的过程当中,师昌绪不分昼夜地泡在实验室里。

终于,师昌绪团队锻造出了第一片涡轮空心叶片!

突破美国最高机密技术,仅耗时一年。

消息一出,举国哗然。

继美国之后,我国成为了第二个研制出空心叶片的国家。

正是因为师昌绪院士对科学秉持着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我们才能够在国际上挺直了腰板。


05  奉献精神

他叫陈景润,在《中国科学》上发表了数学领域一直悬而未决的“哥德巴赫猜想1+2”详细证明。

国际数学界将其命名为“陈氏定理”。

一盏忽明忽暗的油灯,两扇毫无遮蔽的窗框,六平狭小杂乱的空间,耗掉了几万稿纸木板、晃过了十几个春秋冬夏。

谁都无法想象,一个震惊中外的研究成果,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

但由于长年累月的辛劳,加上沉疴缠身,陈景润的身体每况愈下。

1996年3月19日,一代数学天才陈景润病逝,化作了宇宙中最闪耀的那颗星辰。

时至今日,我们不该忘记在中国腾飞的路上,有一群人,为中国科学奉献出了自己的一生。

他们不仅是竺可桢、罗阳、钱学森、师昌绪、陈景润,还有郭永怀、李四光、邓稼先……

是他们用双肩托起了一个国家的希望,让新中国以不可抵挡之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为铭记科学大师们为中国的贡献,19所大学联合排演20部科学家主题舞台剧,深入各高校,弘扬和传承科学家精神。

从2012年起,中国科协联合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共同发起实施的科学家主题宣传活动,如今已经坚持11年。

(扫描上方二维码,体验科学大师的故事宇宙)

什么是共和国的脊梁?

埋头苦干者,亦然;

拼命硬干者,更与之,亦然!

他们身上折射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光辉,有无私付出的奉献精神、默默无闻的奋斗精神、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鞠躬尽瘁的爱国精神……

这些也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的共同追求。

眼有星辰大海,心有繁花似锦。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吾辈青年应当以共和国的脊梁为榜样。

让个人的拼搏叠加成民族的进步,让个人的精彩在民族的进步中绽放!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资料来源:

中国气象数据.中国现代气象学创始人——竺可桢;

光明网-科普中国.罗阳:用生命铸造国之重器;

果壳.冒死回国,造福中国航空,他就是中国材料科学之父师昌绪;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原文)


来源 | 人民阅读

校对|王静静

责任编辑|翟柳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