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大有“理”:计算机学霸在RUC的进阶之路

请收藏 中国人民大学 2019-05-24


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中心

「青年」出品



SCI/EI/CSSCI检索的第一作者论文9篇,合作论文10篇

以年级第一的成绩保研成为信息学院计算机系直博生

入选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连续两年获国家奖学金,获评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研究生

参与国自科面上项目、重点项目,国社科重大项目等

还酿得了葡萄酒,在校园结出爱情果实

……





以态度脚踏实地,用实力回应质疑,这位90后“理工男”是2018年度吴玉章奖学金获得者、信息学院2014级博士研究生李志宇



  科研之路  

取法乎上、立即行动,永远要求自己做到120%


李志宇本科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期间曾获得国家奖学金、入选“博雅人才培养计划”,湖北省本科优秀毕业论文等多项荣誉,2014年以GPA第一保送至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攻读计算机博士学位。博士阶段在计算机领域的顶级/权威/前沿国内外会议期刊发表论文19篇,其中重要的一作论文发表在国内外权威刊物TKDE、INFOCOM、WWWJ、《计算机学报》、《中文信息学报》……科研路上的李志宇渐行渐深,他靠的是什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取法乎上”和“立即行动”是他科研路上的关键词。


在科研工作中,李志宇一直遵从导师梁循教授在入门时的教导,“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拿到选题后,他不会忙于落笔,而是基于选题进行充分的扩充和思考,从多个层次、多个角度、多种逻辑范式下去思考选课的可行性。想得更多、做得更多是他的常态,“百分之百通常是别人对你的期望,但自我要求,则需要达到百分之一百二十,即树立更高的目标。”他说道。



也正是这样,李志宇几乎都是早上八点最早到实验室,晚上十一点最晚离开实验室的那个人,一周七天,连续四年多。凌晨时间仍和导师在线上沟通交流的情况也不少,至今与导师来往邮件达两千多封,平均每天1-2封邮件。“有导师的push,也有自己的push,就是这样不断前进吧。”他感谢导师梁循教授在多年学习与科研上的谆谆教诲。


李志宇喜欢把自己放在并不轻松的环境里,“环境给我压力,我会把它乘以系数,做更多的事。”他在数据挖掘领域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上发表的一篇关于动态社会网络表示学习的一作学术论文,从最初成稿到发表经历了近两年的时间,期间回复审稿专家的内容甚至超过了原始的投稿内容。“被问得想‘吐血’”是他最深刻的体验。最后,在与导师共同修订数十稿,并补充多项实验结果后,论文被顺利录用发表。而这也是他在科研上一贯有的态度:怀疑与退缩改变不了现状,动手与优化才是“最优解”



  选择之路  

“简单粗暴”, 用实力回应质疑


“为什么会选择来人大这样一所以人文社科见长的学校读理工科?”工作面试时,李志宇经常会收到这样的问题,甚至是质疑。面对这样的刻板印象,李志宇并不急于反驳:“一般看到我的成果之后,他们的看法会发生改变的。”

 

李志宇坦言,人大对于他的影响,最主要是思想的熏陶,相较于客观技术资源,他觉得大学的整体氛围对于研究更为重要。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很多前沿成果在网上(如arXiv、DBLP、ResearchGate和github等)就能第一时间看到,这一点不会因为学校的不同有任何差距,这也正是计算机学科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的重要要素之一。课余时,他也会去学校其它院系旁听一些法学、新闻和哲学类讲座,他说道:“作为全国有名的社科重地,出了学校很难听到这么多有思想的讨论。”



简单粗暴”四个字躺在李志宇的手机壳上,他笑称这是他作为程序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本科时,李志宇读的是电子商务专业,在做科研项目时,他感受到很多问题只从理论思路或模型上的描述,说服性不那么强,而如果从技术上解决、验证与优化,思路则会更明确一些,这也促使他选择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作为直博的专业。


博士一年级刚开始的时候,李志宇的研究方向还主要集中于自然语言处理与在线评论相结合的一些应用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他发现,如果只是一直做解决已有问题的事情很难在创新上有所突破。这也是计算机应用研究领域的困难,不同于一些领域可能是有明确的困难摆在眼前,需要想方法去解决,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很多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不过如何解决得更好却是需要不断钻研的。这就需要不停地去尝试不同的方法及其演化组合,以及深刻理解不同方法在不同数据集和问题上表现差异的原因。



李志宇的研究转向发生于2014-2015年,当时自然语言处理中有关“词向量”(一种词语的特征表达方式)的研究正在兴起,李志宇在解决了一些和词向量相关优化工作后,就一直在思考能否和实验室的核心方向——“社交网络”的相关研究建模结合起来,于是就基于类比的思想(如图4),将社交网络中的实体和自然语言中的词语对应起来,并使用自然处理中的相关技术和方法去优化现有的社交网络中的难点问题,即随着社交网络的规模越发庞大,同时动态性越强的环境下,如何高效地学习社交网络中用户(或称结点)之间的相似性用以后续包括推荐、排序在内的多种社交网络中的下游应用,如融合网络结构特征后,在数以亿计的关系网络中,快速地找到和你最相似的那个“他/她”。最终,李志宇对这个主题的相关研究发表于数据挖掘领域的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TKDE)和计算机网络领域的顶级会议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Communications(INFOCOM)上。




  生活之路  

能酿出芬芳,也能结出硕果


埋头做科研,常与实验室、与代码打交道的理工男博士,也有自己的小浪漫。李志宇刚来人大时,就着手酿了一桶葡萄酒,从最初原料的准备,到清洗、酿造、装瓶,再到最后贴标都是由他一个人完成的。为了增强纪念意义,他还特意去打印了带有人大logo的包装纸,并标注了酿造时间。在装瓶前,他甚至将酒样专门送到了检测机构进行检测以保证食品安全。


他本想把酿好的葡萄酒留到毕业庆祝时再喝,去品味这博士期间五年的时光沉淀。然而,遗憾的是,酒香藏不住,“人未毕业,酒已空”,他笑着说道。不到两年期间,这些酒早被亲友“瓜分”完毕,来共享欢乐时光了。



就在一年前,李志宇又多了一层“父亲”的身份,他也会在朋友圈“晒娃”,把孩子开口叫“爸爸”的时刻留存下来。“这几年,我觉得最为愧疚的就是对我的孩子和妻子。”他徐徐说道,“我陪伴他们的时间太少了。”妻子陈燕方是他的本科同学,与李志宇在大二时相恋。在陈燕方的硕士毕业典礼上,她答应了他的求婚。2016年12月9日,他们在北京领证。


本科时,他们的GPA排名常常包揽专业前两名,同时也都是华中师范大学博雅计划的培养学员。本科毕业后,李志宇保研来到人大攻博,而陈燕方保研本校,他们开始了两年的异地恋。为了尽快团聚,陈燕方将原本需要三年完成的学硕学业压缩到两年,在完成既定论文要求的条件下,提前毕业,并顺利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的情报学博士研究生。在华中师范大学萌芽的爱情,最终在中国人民大学开花结果。



“某种程度上来说,华师给了我启蒙,人大给了我成长与结果”,他感恩华师的“求实创新、立德树人”,更感恩人大的“实事求是”。李志宇在人大的五年,是奋斗的五年,也将是收获的五年,从学业到生活,从生活到工作,他希望能一步步够脚踏实地,继往开来。


很快,李志宇就会毕业离开人大校园,他希望能够进入科技企业的业务一线,用自己的科研思维结合业务需求,将自己的所学、所研、所想应用于实践,并以此去影响亿万的用户,从而实现真正的“研以致用”。


关于未来,如果非需要有一个小小愿望的话,“希望岁月静好,青丝犹在”,他指了指自己的头发,笑着说道。



丨推荐阅读丨

学习好、颜值高、会主持、还爱拍抖音!这位吴玉章奖学金获得者,总在跟自己“较劲”

像一条大河,肆意温柔地坚定流淌!

11篇核心期刊论文,一天能看两本书!这位人大科研学霸有啥学习秘诀?

科研没有平坦的大道。

高手在人大!是时候展现真正的技术了

古风团扇、乐高城堡、折纸翼龙……

随小编一起,看看RUCers都身怀哪些绝技呀~



采写 编辑:郑钰

图片: 受访者提供

设计:月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