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高端论坛在人大举办!

请收藏 中国人民大学 2023-05-22


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中心

「聚焦」出品


以“独树一帜”的标志性成果

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

作出人大新贡献!

今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

高端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


重要举措

这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探讨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国特色重大原则科学内涵本质特征实践要求重要举措。


生动实践

这是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政治嘱托,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生动实践


组织科研

这是中国人民大学发挥组织科研的优势,汇聚各方面的力量,对“中国式现代化”问题进行深入而系统的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构建,力争尽快形成有分量、有水平、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专家研讨

论坛上,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的专家学者展开“专家谈”,对“中国式现代化”——这个国家发展、当代世界发展的重大理论实践命题进行深入研讨。


系列论坛

本学期,中国人民大学将继续举办“中国式现代化”系列高端论坛今天的主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随后,学校还将围绕着“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等重磅主题继续展开系列深入的研究阐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今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

专题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对党的二十大报告的论述进行了深化、拓展、升华,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进一步阐发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学理道理哲理,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

向学校提出了“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政治嘱托明确要求,并殷切希望学校“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一年来

中国人民大学坚持走在前列、干在实处责无旁贷肩负起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推进“两个结合”的光荣使命


2022年11月,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不久,学校就成立了“中国式现代化与文明新形态研究院”,汇聚优势学科力量深化实施“文明史研究工程”,以系统性的文明史研究深刻揭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百年伟业,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深厚底蕴。


“中国式现代化与文明新形态研究院”揭牌!中国人民大学“文明史研究工程”启动!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张东刚致辞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新任务,对理论界和学术界提出了新要求。在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节点,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深入研究阐发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学理道理哲理,是中国人民大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使命。

历史逻辑

第一把握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丰富中国智慧。


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国文明的进程之中,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之中,深深来源于中国人民长期以来的智慧之中。中国共产党人从近代以来就开始现代化的艰难探索,自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打破了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思维,将现代化真正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历史时间内去理解。要正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不仅要深入研究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全部,更要从中华文明的大历史周期内去定位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及其伟大实践


理论逻辑

第二,把握好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繁荣中国理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凝结而成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为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内源性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构建起清晰科学、可感可行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标志着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新高度,党的理论创新进入新境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重视理论基础、增强理论自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内在思想支撑,坚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相结合,构建符合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特征与本质要求、符合中国现代化进程内在逻辑的系统的理论体系


实践逻辑

第三,把握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和平发展的世界应该承载不同形态的文明,必须兼容走向现代化的多样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充分证明,一个文明只有真正将外来经验与本土实践相结合,才能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大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我们要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的世界性意义,为回答“世界之问”、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中国方案。


面向未来,中国人民大学愿同大家一道,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努力从历史长周期比较分析中把握历史脉络,揭示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大逻辑大趋势,以“独树一帜”的标志性成果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人大新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齐鹏飞

在主持时表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拓展和深化。”


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这是对党的二十大所提出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大理论与实践命题的又一次深度阐释,是我们理论界、学术界,是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从学理层面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根本遵循指南


联系到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中所指出的:“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我们深感使命在肩、责任重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历史学部主任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首席专家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王巍研究员

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

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


王巍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要让民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和做中国人的底气,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同时要加强对于中华文明的研究阐释,发挥中国人民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的优势,加强历史和考古研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研究中心主任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

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钱勇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钱勇表示,党的二十大对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了全面部署,我们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深刻理解目标任务之间的逻辑联系,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更加注重系统观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实践深化和科学运用,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真正成为人人参与、人人建设、人人享有的崇高事业。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原所长于沛

传统与当代:中国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式现代化


于沛表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延续,是其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其“根”“魂”,其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所凸显出的民族凝聚、价值整合等功能与时俱化,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本质完全契合。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推动世界迈向繁荣之路,必将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

国学院院长杨慧林

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读尼布尔对西方式“传统辩词”的批判


杨慧林认为,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的论述中,“中国式现代化”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线索至关重要;而“全过程民主”可能是最具针对性的关键命题之一,应当在中西之间启发进一步的深层对话。从尼布尔90多年前对西方“传统辩词”的批判,到博尔关于当代中国的研究,他认为对上述问题的还原和延展,可以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提供一种解说。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

经济学院教授贺耀敏

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现代化的一种典型形态


贺耀敏表示,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本质特征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力地表明中国的发展进步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主干道和快车道上。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重要保障。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重要的文化力量精神力量。同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的中国式现代化,必将促进人类文明发展出现前所未有的新格局,创造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

原副院长,待遇五级研究员马卫防

坚定中华优秀军事传统文化自信


马卫防表示,中华优秀军事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创新的文化根脉,是我们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支撑。坚定中华优秀军事传统文化自信,对于创新发展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增强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的自觉性坚定性,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意义重大。要有选择地继承弘扬、创造性地运用中华传统军事文化,切实提升中华文化的生产力、吸引力和包容力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

院长秦宣

融通传统与现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


秦宣从传统与现代性的矛盾、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三个方面讲述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难题。他认为,要在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加强对于世界其他文明的了解,加强国际比较,在交流中实现贯通,在互动中实现超越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臧峰宇表示,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要坚持问题导向秉持历史的观点和实践思维方式,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生成文化的再生机制,促进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这个意义上,百年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实现了马克思对现代文明转型的期待,在艰苦卓绝的实践探索中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世界历史意义。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文史教研部中国史

教研室主任王学斌

“两创”的范畴、路径与价值


王学斌表示,要用好优秀的传统道德理念,激活传统的艺术形式。通过“两个结合”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可以帮助我们探索现代化道路、拓宽理论境界、形塑我们的文明形态。“两创”中有很多新的经验、理论及方法,在实现自我突破外,我们还可以提供综合解决方案,为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关链接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阐释:中国人民大学主动担当、一马当先!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齐聚人大,团结合作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中外政要和学者共议“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第三届“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国际学术会议召开


深入阐释!专家学者齐聚人大专题研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张东刚、林尚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出品:党委宣传部

特别支持:科研处

编辑:小婷 钰晴 涵琪 凯怡

图片:崔晨 健鹏

设计 责编:诗涵 顾小白 星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