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人民大学大力推进新时代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20条

请收藏 中国人民大学 2023-03-13



大力推进新时代人才工作

全方位


培养、引进、用好

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是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走好建设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

大学新路

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

重要支撑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到校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扎实落实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部署要求,切实提高学校人才工作水平,奋力打造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领域的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结合学校工作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总体要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到校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

坚持

党管人才原则

坚持

尊重劳动

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尊重创造

坚持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

创新是第一动力

坚持

强化梯队

优中选优

内外平衡

稳步推进


牢固树立

“大人才观”

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加快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结构优的新时代人才队伍。


为服务学校事业发展

提供人才支撑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

贡献人大力量

坚持正确方向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传承红色基因,强化政治标准

鼓励人才深怀

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

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

使命责任

坚持师德为本

引导人才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

打造扎实的学识水平

涵养宽厚的仁爱之心

争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

的大先生

坚持深化改革

遵循人才成长规律

解放思想,守正创新

通过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拓宽选才赛道

畅通育才通道

释放用才活力

优化人才环境

坚持突出特色

坚持“四个面向”

践行“四个服务”

在建构

以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为内核的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服务高质量发展

等方面作出表率

坚持系统部署

锚定学校“十四五”规划和

建校百年整体目标

紧扣“六面旗帜”



围绕“八项工作”



聚焦“十大工程”




统筹谋划,协调推进




到2027年




基本形成以激发创新活力为核心的高等教育人才工作体系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 战略人才集聚水平明显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不断增强,汇聚500位左右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打造若干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高质量战略人才力量

✦ 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哲学家、社会科学家、文学艺术家,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人才集聚发展的地标作用更加凸显,理工类杰出科学家和高端人才不断涌现;

✦ 营造具有较强国际吸引力的人才环境,初步建成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领域的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到2037年建校百年之际



形成具有鲜明人大特色、产生国际示范效应的高等教育人才工作体系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战略人才梯队建设成效显著,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显著提升,汇聚1000位左右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锻造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在多个学科领域形成人才国际竞争比较优势

培养造就一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名家大师和战略科学家,人文社会科学优势学科集群在世界范围内发挥引领作用;

吸引集聚世界优秀人才的能力持续增强,进一步巩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领域的重要人才中心创新高地的战略优势地位。


加强思想政治

和师德师风建设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开展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系统化、常态化学习

提高人才政治理论水平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人民教育家品格

和“大先生”风范

引导人才肩负历史重任

自觉将学术追求融入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事业

组织社会调研

“红色之路”

“读懂中国”

海外留学归国教师挂职锻炼

等活动

引导人才扎根中国大地做研究

发挥团结引领作用

积极从优秀青年人才和

海外留学归国人才中发展党员

在人才引进、人才项目申报

职称评审、岗位聘用

和评奖评优等工作中

严格进行政治把关

强化师德师风第一标准

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和职业道德水平

摆在人才队伍建设首要位置

突出

全员

全方位

全过程

师德养成

加强师德教育引领

健全师德培训体系

重视培训内容的灵活性

和培训方法的适配性

将师德师风考核

列为人才引进、人才项目申报

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和评奖评优

等工作的首要要求

选聘师德师风监督员

实施师德师风预警制度

落实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做好教学名师项目推荐工作

支持组建若干名师工作室

着力推出一批在教育教学方面

贡献突出的个人和团队

健全教师荣誉体系

 加强对国家级教学名师、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

培育和宣传力度

激励潜心立德树人

围绕提升青年人才教学水平

开展多种形式的

“名师传帮带”活动

严格落实

教授承担本科教学任务要求

支持其开展教学研究与指导

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

鼓励高层次人才

带头开展课程思政

切实提升课程思政建设实效


构建高质量

人才工作体系


明确发展定位

凝练学科方向

系统研判优势和短板

扎实做好人才队伍分析

制定校院(系)两级

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严格对标人才发展规划

开展人才引进、人才项目申报、

职称评审和岗位聘用等工作

人才发展规划实行定期评估及时优化

确保与人才发展实际需求相匹配

系统规划校内人才育引支持岗位

系搭建以

为主线的全链条人才成长通道

聚焦名家大师和战略科学家、

学术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青年拔尖人才、管理和教辅人才等群体

统筹实施战略人才梯队构建工程

对于基础学科和特殊岗位

分类提供相匹配的政策支持

聚焦人才

育、引、选、管、用、退

全过程

起底式更新、制定和集成

人才管理制度文件

形成理念先进、评价科学、

程序严密、配套完备、

运转高效的人才管理制度体系

有效提升人才治理能力水平

保证人才发展质量


建设学校战略

人才力量

落实国家一级教授

评聘有关部署

  扎实做好人选推荐、

聘任和聘后管理服务

继续开展学校自设

一级教授评聘工作

不断完善配套衔接政策

坚持任务导向

柔性聘任校外顶级资深专家

担纲学校重大研究工程

带队开展有组织科研

重视院士推选工作

遴选院士后备人才

并提供重点支持

组建由战略科学家挂帅的

文理交叉融合领域

跨学科创新团队

探索“人才特区”管理模式

实施校内讲席教授岗位聘任

优化教授岗位延缓退休政策

延长资深专家的学术生命

组织开展

“吴玉章学者支持计划”

岗位聘任工作

严格设计聘任条件和聘任程序

依托

国家重大人才项目

培养集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


领军人才




科研条件



人员配备



招生指标


等方面

对国家重大人才项目入选者

提供稳定支持


整合学校重大研究工程

协同创新中心

学科交叉平台及智库等资源

遴选建设若干

高水平创新团队

组织开展





“青年人才涵育支持计划”

岗位聘任工作

稳步实施

“预聘-长聘”

制度

拓宽青年人才育选模式

打破论资排辈

畅通青年人才破格晋升职称

和人才岗位的通道


营造良性竞争环境

助力青年人才

挑大梁

担重任

当主角

支持国家重大人才项目入选者

通过

纳入研究团队

提供学术指导

等方式

帮促青年人才快速成长

合理规划成长梯队

精心组织

国家重大青年人才项目

申报工作


注重早期人才

发现

预选

跟踪培养

加大对本校优势学科

优秀毕业生培养力度

优化师资博士后选聘方式

拓展专项博士后项目

实现博士后规模大幅增长

通过集中遴选方式

提高管理和教辅人才

选聘质量


建设


职务


职称


职级

“三职并行”评价体系


拓宽管理和教辅人才成长路径

启动“院长培育工程”

储备一批



政治素质高



业务能力强

的优秀后备干部


实施

“卓越管理提升计划”

提高管理工作的

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设立“管理创新奖”等系列奖项

表彰在管理领域

爱岗敬业

勇于创新

贡献突出

个人团队


深化人才发展

体制机制改革

加强对人才

思想政治素质

师德师风

立德树人成效

等方面的考核评价


强化分类评价

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

重点关注基础研究中的

重大原创性贡献

政策研究中的

重大决策支撑作用

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

重要作品影响


充分关注

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的

标志性贡献

科学设置人才评价周期

对于基础研究人才青年人才

重点推行聘期评价和长周期评价


发挥学术共同体

在学术评价中的基础作用

不断完善

国内外同行专家评价制度

探索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

信息技术手段

创新评价方式

围绕重要人才中心

和创新高地建设目标

打造项目

通过项目制聘用方式

广泛储备、遴选和集聚人才


创新人才吸引方式

建设一支

有规模、有质量、有水平的

兼职科研队伍

实施顶尖人才规模动态管理

对学院(系)引进顶尖人才

提供政策支持


对顶尖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开辟绿色通道

实行“一人一策、一事一议”

实现精准引进


落实“24365”引才

快速响应服务

持续优化工作流程

服务学院(系)高效引才

鼓励学院(系)协同引才

跨学院(系)用才

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使用效益

创新人才工作管理模式

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式

人才综合服务平台

实现“一站式”人才服务


落实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政策

完善经费拨付机制

改进项目结余资金管理


推广青年教师担任助教

和学生助手服务专家制度

倡导设立“无会日”

简化事务性工作流程

切实为人才减负松绑


合理调整薪酬管理制度

提高青年人才

住房、子女入学等保障水平


推进人才

对外交流与合作


依托各类人才项目

和学校人才育引支持岗位体系

在全球范围内选聘高层次人才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布局

和一流学科重点领域

建设海外高层次人才数据库

利用组织海外招聘

青年学者论坛等方式

加强引才宣传


加大从具有

科技和人才比较优势的国家

引才力度

充分吸纳海外行业企业

专业组织人才资源

为我所用

综合利用


举办国际学术会议


开展国际学术交流


共建研究机构和实验室


等方式引进人才


发挥现有人才

在海外引才中的作用

实现“以才引才”

搭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人才交流与合作的国际平台

优化公派出国访学全球布局

加大一流学科人才派出力度


拓展海外优质合作资源

选派优秀青年人才

赴世界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

名师门下研修


积极开展国际组织人才

培育

选拔

培训

推送

工作


支持人才在

国际学术组织

国际一流期刊

等平台

担任重要职务并发挥重要作用


强化人才工作

组织领导


坚持和完善

党委统一领导

人才部门牵头抓总

职能部门密切配合

✦ 学院(系)等二级单位

主动作为

全校广泛参与

人才工作格局

强化学校人才工作

领导小组的统领作用

健全议事规则

优化人才工作

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设置

加强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

落实学校领导

定期联系专家制度

完善校院(系)两级

授权赋能管理

实现

学校统筹高层次人才工作

学院(系)举荐优秀人才

有效结合

加强考核监督

人才工作相关指标

列入二级单位党政领导班子

考核重要内容

加强人才工作

理论研究和成果转化

提升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

广泛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

拓宽人才支持资金来源渠道

创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

和吸引力的人才发展平台

成长环境

设立世界一流学科建设

人才专项基金

支持顶尖学科培养、引进

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

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统筹协调和配置经费

优先保障人才工作

专项经费投入


出品:党委宣传部

来源: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设计:星萍 晓静 小琦 蓦然 邱童

责编:顾小白 诗涵

校对:涵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