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智能时代:一个科学素养亟待提高的时代!

2017-07-20 赵敏 郭朝晖 英诺维盛公司

科技在飞速地向智能化时代挺进。但是近几年科技界和工业界都出了很多不好的现象,无关专业,不分职位,令人诧异或扼腕。笔者认为,尽管问题的表现形式林林总总,形形色色,各不相同,但是从深处分析,都指向了一个隐秘的地方,即人的科学素养问题。

一、卖与买

前几天,一篇题为“世相 | 关注:被“卖”掉的院士和将军”的微信文章在坊间引发热议。文章中称:调查资料显示,被“卖”的院士和将军大致分为三类情形。一种,很傻、很天真,被贱“卖”而不知情。… 一种,佯装不知,半推半就而被“卖”。… 一种,主动送上门去,甘心情愿而被“卖”。

毫无疑问,那些被“卖”掉的院士和将军们,以及愿意为此“买单”的人们,实际上双方的科学素养都出现了问题。

进入智能时代,人的智慧是第一位的。人的智慧,既体现在对常识的尊重——如不能颠倒黑白或算出“3X7=22”,更体现在对未来的预见——基于科学基础和技术发展规律的预见。当然,最好的预见是秉持科学发展观,亲手把未来变成现实。

然而,我们却常常见到:某些学术大腕和领导们,说出来的话总是带有强烈的迷信色彩的幻想,其行为举止总是始于天真,兴于愚蠢,止于疯癫,于是乎也就为前面提到的“很傻天真、半推半就、心甘情愿”找到了注脚。 

院士和将军们头上罩着国家和人民授予的光环,其言行对他人有着强大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尽管不知自重、甘愿被“卖”的是极少数,但是如此下去,不仅会把求知若渴的年轻人带入迷茫、会导致学术骗子大行其道,还会把中国的把智能时代引向歧路。 

二、人与妖

自从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成为热点,荒唐的说法就不绝于耳。若干年前,某位院士候选人,居然认为人工神经元网络可以产生新的信息。最近也有人不断宣称,把阿尔法狗的技术用在某个产品设计上。只要仔细分析一下,就知道这些说法根本就是不靠谱的。根据“维基百科的AlphaGo配置介绍”:1202个CPU+176个GPUs(同时有40个搜索线)。CPU+GPU加一块的满载能耗是8.972万W,所有元器件总耗能≥15万W。仅耗电量这一点,就限制了其在企业的“靠谱”应用——哪个企业家能不算一算投入产出比呢?!

但是,不靠谱的东西,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信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或许与传统文化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也夹杂着不少违反科学精神的糟粕。 在传统武侠小说中,大侠们可以违反牛顿力学,随时上天入地,军师们可以违反信息理论,随时呼风唤雨。显然,此处有妖,非人力所及。

当不靠谱的东西总是有人在说、在传、在信誓旦旦地保证,当普罗大众总是抱着从众心理来听的时候,很可能的结果就是:不管你信不信,反证我是信了!

早年间,鲁迅先生在评价《三国演义》时就说过:“诸葛亮智多而近妖。” 小说作为普通人的娱乐和脑力休闲无可厚非。但如果把认识高度限制在这种程度,并且将其用在现代科研的思考上,就太荒唐了。 

如果妖风见长,则人气式微。做个诚实、老实人,说人话,办人事,是对院士、将军和领导们的基本要求。

三、哲与智

预见未来的发展,要用科学的发展观进行审慎的思考,要用理性的光辉照亮前进的道路。针对最近科技界的乱像,有位德高望重的老院士特别指出,要有工程哲学的思维——这句话寥寥数字,但是一针见血,切中要害。

“哲学”一词,在古希腊的意思就是“爱智”:热爱智慧。 而智慧在人身上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独立思考能力,就是知道科学不是万能的,大致掌握其边界在哪里。

中国科技面当前临从跟随到超越的转型年代。要完成这个伟大的历史使命,就必须有独立的思考能力,以便在没有直接参照物的前提下决定科技工作的方向。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有相当高的科学素养,以便让人类沉淀千百年的智慧,服务于当下的科研工作。

人云亦云,盲目跟风,以讹传讹,心浮气躁,不懂装懂,或者作一只等待风口的猪,都不可能获得正面意义的结果,只能说明此类人的科学素养(甚至是智商)出了很大的问题。

四、显与隐

前两天一篇介绍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的文章“创新大本营|弗劳恩霍夫协会”的文章也迅速刷屏。

弗劳恩霍夫模式是一种特殊的、面向具体的应用和成果的企业创新模式,它的科研使命在于为市场提供具有相当产品成熟度的科研创新服务,使得科技成果能够迅速的转化为市场成熟产品。弗劳恩霍夫模式也是一种潜心修炼、十年磨一剑的模式。

在德国大约有1400多家“隐形冠军”,占全球的一半左右,它们不仅拥有独特的产品和技术,而且还掌握着说一不二的定价权。

我们业界很多人看到了德国的产品、德国的质量、德国的工4.0概念,却很少有人看到德国的科研体系,德国的分配制度、德国的隐形实力。弗劳恩霍夫协会和那些数以千计的“隐形冠军”们,无疑给德国研发的内涵和实质做了一个很好的注解。

一位业界朋友戏谑地指出:“重视人的培养,扶植隐形冠军,才是德国工业4.0生生不息的根本。买点自动化设备,拍两张照片,去德国的“铁岭”们旅旅游!于事无补。”

国民的科学素养,仍然在每一个细节上暴露无遗。

五、说与做

有个很有意思的关于“做事情”的段子,曾经在业界的微信圈子里流传:

德国人说了,就等于做过了。日本人说了,就等于开始做了。美国人说了,就等于确实要做了。中国人说了,就等于做了;如果做了,就等于做好了。

尽管是一个段子,但是显然这种“光说不练”、“多说少练”、“真说假练”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否则的话,“汉芯”造假、“龙芯”造假,就不可能一再出现,诸如“透明计算”之类的“成果”就不可能贻笑大方。

用主导“汉芯”造假的项目负责人陈进的话来说:只要领导和专家来现场考察,项目就成功了。——这就是典型的“说了,就等于做了”的造假思维。

今年4月20日,世界最大学术出版机构之一的Springer出版社宣布撤回107篇发表在其《肿瘤生物学(Tumor Biology)》期刊上的2012-2015年的中国论文,原因是同行评议造假(即“说了同行评议过了,就等于评议过了”)。这创下了正规学术期刊单次撤稿数量的世界之最。

更令人瞠目结舌的例子是,有人检举上海某高校的校长,他“说了”自己在德国曾经获得过莱布尼兹奖,因此“就等于他获过奖了”。这件事情还处于待澄清的一笔糊涂账的状态。

很难说那些认为“说了,就等于做了”的专家学者们,他们的科学素养在哪里。

六、小结

笔者从几个看似不太相关的事实与现象,拉拉杂杂地说了一通,其实就是在说一件事情:科学素养。一个人的科学素养至少可以保证,当眼下有人向你推销“量子鞋垫”的时候,你知道他/她是在胡说八道。

崇尚科学,是人类的基本诉求。尊重规律,是人类的智慧显现。回归常识,是人类的群体本能。

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就是一种信仰:相信世界是有规律的、相信规律能够指导我们的探索,相信人的理性能够发现规律,相信实践能够赋予我们理性。盲从、跟风夸大其辞,是与这种信仰相悖的。有了这样的理性,技工作者才能在反对声中坚持自己的观点,走出成功的路子,拿出创新的成果。

智能时代,应该是一个人类科学素养大提升的时代,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