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滨海区后来更名为北仑区?第一任区长讲述从“小滨海”到“大滨海”
编者按:由北仑区委牵头编印、区委党史办编撰整理的《在鲜红的党旗下》汇编了曾在北仑建区初期工作过的老领导、老同志的口述资料。他们叙述在这块土地上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情景,可歌可泣却又催人奋进,谈及的许多人物都栩栩如生,在言语的表达中充满了对北仑发展远景的憧憬和希望。今天,北仑发布刊登曾担任过中共滨海区委副书记、区长职务的舒宗达同志口述文章《从“小滨海”到“大滨海”》。
从“小滨海”到“大滨海”
舒宗达/口述 陈妙芳等/整理
2015年6月12日,我们来到位于宁波市江北区的天水家园,在曾担任过中共滨海区委副书记、区长职务的舒宗达同志寓所,对他进行了采访。他是滨海区(现北仑区)第一任区长,在同步开始建设的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兼任过管委会副主任、基本建设指挥部的指挥长,亲身经历了滨海区的建立和宁波开发区建设起步阶段的过程。
1984年1月,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宁波市滨海区,是处在从新碶到小港,过甬江,经镇海城关,炼油厂再到清水浦这么一个狭长带状的地域内。随着党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宁波等14个沿海城市,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小港获批设立。针对当时镇海县境内存在的滨海区、开发区等机构重叠、管理不顺等问题,1985年7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镇海县,以甬江为界,北边设镇海区,南边则扩大为新的滨海区。后来,为便于区别,便以撤县设区为界,把前后两个不同时期的滨海区唤作“小滨海”和“大滨海”。在与我们的谈访中,舒宗达同志热情地为我们讲述了建区初期发生在这块土地上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回忆了宁波开发区初创阶段的艰难发展历程。现根据录音整理如下。
初到小滨海
我是在1964年7月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的是无线电、电子计算机专业。1970年我们毕业分配时刚好是“四个面向”即面向农村,面向边疆,面向工矿,面向基层。这样我先被分配到在安徽省境内属南京军区某部队的一个农场里接受劳动锻炼。1972年的1月份,我们这些大学生再次由浙江省分配。根据当时分配原则,我被分配到余姚一个地方国营的无线电厂去工作。这样子在余姚一工作就是十二年,我也是在余姚结婚成家的。在单位里我从技术人员到技术科长,从车间主任到厂长。1983年的下半年,县委根据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提出来选拔干部要“四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革命化)的原则,我被提拔为县经委副主任(当时没有主任)。在余姚经委系统工作了3、4个月左右。1984年3月份,宁波市委组织部领导找我谈话,要调我到国务院刚刚批准新成立的宁波市滨海区担任区委副书记、代区长。这样,我在3月12日到市里报到后,就直奔滨海区的办公地镇海城关镇。这个滨海区,其实就是人们后来所说的“小滨海”。
这时候的滨海区区域是将镇海县沿江沿海的、经济最发达的、工业企业比较密集的区域划出来构成的:一个是镇海城关镇,一个是炼油厂所在的俞范镇,还有一个是镇海发电厂所在的清水浦,南面就是小港沿江一部分,叫青峙乡,再一个就是新碶镇,那时候叫三镇两乡。区域已经划定,国务院也已经批准,就是领导机构还没有成立。我记得当时市委从镇海县调了三、四十名干部,以老同志为主,工作比较有经验,像周万明、刘根法、张亚菊等同志都是从镇海调过来的。先是借用城关镇委机关房子待了一段时间办公,后来借用镇海外贸系统在龚家弄的两栋房子,作为滨海区区委临时办公地。同时市委也决定从宁波各个县、区调一些干部,支援滨海区组成区级工作班子,我们就这样开始工作了。当时市财政还给我们买了一辆国产吉普车。
为什么要设立滨海区呢?我的理解是和当时党中央决定要发展一批现代工业有关。镇海当时就定了四个大工程,即炼油厂、发电厂、渔业基地和北仑港。随着经济发展,四大工程的建设规模扩大,外地调进来的工程技术人员越来越多,居住人口大量增加,很多基础配套设施都要建设,整体势必要向城市化方向发展。把这些大工程单位所在地划出来作为宁波的新市区,就能为今后宁波城市化发展打下基础;也能为吸引从外地城市调入技术人员创造条件。当时宁波财政收入少,根据国家规定,如果在城市里搞建设,或建设后变成城市了,就可以在地方上向企业收销售额的百分之七的费用,作为城市建设维护费,所以市里划出来并成立了这样一块以“四大工程”为中心的滨海区,作为宁波未来城市的扩大部分来建设。应该来说当时从上到下的思想都是比较明确的。
随着滨海区党政班子的建立,党政机构管理上的矛盾也慢慢出现了。最主要的矛盾是把镇海县原行政机构的基层单位所在地域全部划归滨海区了,滨海区要管三镇两乡,但镇海县原来机构都在城关镇的土地上,权力交叉,管不着又不好管。特别是在城关镇,因为它是镇海县政府所在地,矛盾特别多,特别突出,我当时也没有预料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好几次去市里反映,市委领导也下来多次协调,但是协调只能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比如说某一方面事情怎么办等等,但是根本问题没办法解决。如抓犯人,打官司都不能顺利进行,因为滨海区还没有建立法院等机构。三镇两乡的乡镇企业发展也出现很多矛盾,我跟管工业的副区长罗丁蛟同志一起与镇海县协调过多次,也难以解决。但是当时我们区委确定一个方向:既然市委、市政府对我们滨海区的要求是要建立一个服务型的政府,服务型的机构,支持滨海区地域内的大工程单位建设,以扩大宁波的城市地域,那么我们的工作方向、我们的职责也就明确了,就是服务大企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所以区委、区政府一次又一次走访北仑港、镇海发电厂、镇海炼油厂这些大工程单位,帮助他们解决许多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那时候我们这些从四面八方抽调来的干部积极性都是很高的,工作目标很明确,都是热火朝天地想把经济搞上去。
不久,邓小平同志视察深圳特区的消息传来,党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沿海城市,每个开放城市可以设立享受类似于经济特区优惠政策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市委经过调研,上报了一个建立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方案。后来在1984年4月份的时候,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同志亲自来考察并选址。当年十月,国务院很快批准在小港设立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这时候,市委、市政府从实际情况出发,作出决定:滨海区的区域范围不变,大量行政管理职能倒回过去由镇海县代管,滨海区则集中精力去帮助开发建设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这样,当时就从滨海区已有的几百名干部中抽出一百零八位同志到开发区,帮助开发区做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根据市委决定,我还兼任了宁波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同时担任开发区基本建设指挥部的指挥长,负责开发区的征地拆迁和“六通一平”等前期工作。所以实际上小滨海为开发区的前期开发建设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这样一来,滨海区的管理职能相对明确,有些事情不用去管了,都是由原来镇海县代管,所以滨海区工作相对就比较顺利。但是行政区域管理的根本性问题还没有解决。随着经济的发展,势必要有一个合适的行政区域与其适应。滨海区、开发区与当时的镇海县存在着区域重叠、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滨海区的干部也都在讨论,到底怎么弄才好。当时我提出一个想法,后来我根据这个想法写了封信给市委葛洪升书记。这个想法就是撤销镇海县,以甬江为界,成立两个区,这就为滨海区和镇海县克服因区划重叠,管理体制不顺而产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象创造了基础条件。甬江是镇海县最大的一个自然环境因素,镇海县城招宝山脚下的城关镇是历史形成的,镇海就是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所以好的基础都在镇海。但后来由于北仑港的发展,经济建设的重心就向北仑转移了。因为当时上海宝钢的码头最多只能进三万吨轮船,要想再扩大除非挖深长江,但这是不可能的。宝钢所用的矿石是从澳大利亚进口的,要扩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势必要有一个十万吨级以上的深水良港与其配套。当时国家计委和地方有关专家从我们北仑驻军的测绘地图里看到了北仑港,知道这是个有二十多米深的不冻不淤的深水良港,外面有舟山群岛作屏障,是个非常好的地方,这样国家就选中了北仑港。第一个十万吨级的矿山码头就是为宝钢配套的,这就意味着宁波当时经济发展的前景是在北仑港了。我在给葛洪升书记的信中也阐述了这个观点。葛书记非常认同这一方案,认为方向是对头的。最后市委、市政府就撤县扩区工作向省里打报告并报国务院。1985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镇海县,以甬江为界,分别设立镇海区和滨海区,也就是说“小滨海”进入了“大滨海”年代。
建立大滨海
撤县扩区,名义上是扩大滨海区,实际从本质上来说是区划调整。撤销镇海县,划成了两个市辖区,这时候的滨海区就完全不同于原来的小滨海,经过很短的一段时间,GDP很快就超过镇海区。区划调整现在看来这一决定是正确的。但为什么滨海区的区名后来会改为北仑区呢?因为我国不少地方都有“滨海”这个地名(例如江苏省就有一个滨海县),作为改革开放要走向世界的滨海区,为避免由于地名相同而带来麻烦,我们区就根据北仑港码头边上有个小小的岛叫北仑山,航海图上都标注出来的,上面还有个灯塔,所以建议把滨海区更名为北仑区。最后在1987年7月报国务院正式批准,滨海区正式更名为北仑区。这样,后面提到的北仑区,实际就是大滨海。
宁波市委、市政府向上面打报告要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1984年4月,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同志亲自来宁波考察并到小港选址,我作为滨海区政府负责人陪同考察。那时候受深圳特区铁丝网的影响,认为开发区也要相对封闭。站在小港笠山上的风力发电试验电站边,看小港西边有山,东边有山,南边也是山,北边靠海,三面环山一面靠海,要封闭的条件非常好。谷牧同志当时开玩笑说:现在看来这么低的山,走私的人可以背着电视机爬山过去的。那时,人的思想比较闭塞,认为开发区好像就是特区,好像就是资本主义的东西,正因为我们这么理解,所以选址就定了这样一个开发区。开发区选址在小港,作为一个当时起始发展地来说是可以的,地方小,负担也不重,但是从大的发展方向来说,重头戏还是要在北仑唱,因为北仑有这么大块的地方,有这么好的港口。北仑发展刚起来的时候,小港的项目已经放的差不多了,税收比较高,所以小港的税收也支持了北仑下一步的开发。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当时建立小滨海是为了支援“四大工程”,是向城市化方向发展,正因为当时着眼于“四大工程”,所以把“四大工程”所在的地域都划进去了,这个是很明确的。后来撤县设区,重新划分行政区域,它的意义就是为了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随着开发区发展,新兴产业发展,划区的目的、意义都融合进去了。但是开发区只是一个经济区域,社会行政事务都归地方管,这是明确的,现在所有的开发区都是这样的。这样,大滨海就承担了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大量行政管理和社会事务工作。
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选址在小港,那么滨海区的区址应该放在那里合适呢?大概是1984年下半年,那时我提出滨海区的区址应该放在大碶,因为根据宁波港务局的意见,认为按照城市规划,新碶大部分土地都是北仑深水港发展的腹地,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港口,港务局的意见也是对的。所以我想区址选在大碶,大碶是个居民集中的居住地,生活配套设施比较完整,同时这也有利于解决当时外面调入干部职工的生活。到1985年上半年,当时已经知道国务院基本同意分区,但是围绕滨海区区址的选址问题,内部还是有不同看法。有一种意见是要像上海一样开发,浦东浦西在黄浦江两岸协同发展,把滨海区选址放在红联。当时耿典华市长来了之后向他反映过这个问题,根据他的意思,北仑区出资在红联造了暂时过渡办公的房子。但是葛书记知道后就是不同意,最后,根据他的意见是把区址选址定在新碶。
在完成“小滨海”向“大滨海”的转变后,开发区的管理机构也逐步形成,再加上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先期的基本建设也可以搞一段落,于是原来属于“小滨海”管理的干部在开发区留下20名,其他干部都回滨海区。根据工作需要,我也辞去了滨海区区长职务,到宁波开发区新的工作岗位工作。
(北仑发布综合编辑,文字来源:《在鲜红的党旗下——宁波北仑区域老领导、老同志口述资料选》 )
猜你喜欢
向所有为北仑发展付出心血汗水的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