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难得一见的国家一级文物现身!远古时代宁波人这样生活!

2017-12-14 北仑发布

座落在东海之滨的宁波,自古以来气候湿润,水网密布,草木葱郁,环境优越。约从距今七八千年开始,先民们就在这里驻足生存,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史前文化。



今天(12月14日)上午,《我从远古来——史前宁波人的生活》特展在位于北仑春晓的中国港口博物馆开幕,以宁波地区考古出土的360余件史前时期文物,讲述了一个个关于史前宁波人的生活故事。市委常委、区委书记毛宏芳,省文物局局长柳河、副局长曹鸿,区政协主席陈召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韩小寅,省博物馆学会会长康熙民等为开幕仪式剪彩。

     展览以史前时期宁波先民的生活为主线,从“衣”、“食”、“住”、“行”、“思”(精神追求)五个版块,分别展示了当时人们的生存环境、住房起居、生计饮食、服饰纺织、水陆交通、宗教娱乐等方方面面。

史前时期的宁绍平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要植被。郁郁葱葱的森林,使木材成为先民们最主要的建筑材料。先民用原始的斧、锛和凿等工具砍伐树木,加工木材,制作木构件。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他们逐渐能制作做出刚好组合在一起的凹凸结构,这便是最早的榫卯。榫卯技术的发明奠定了中国古建发展的技术根基。

(河姆渡文化榫带卯眼木构件,田螺山遗址出土)

(石斧,田螺山遗址出土)


7000年前的宁绍地区,地理条件得天独厚,生物资源多样。白天先民们在山林中引弓射箭、在河湖中张网垂钩、在山地丘岗间采摘捡拾,在平原沃野春种秋收,在寨墙内看狗突猪奔。早、晚先民们在聚落中釜鼎炊煮,精细烹调,杯盘分盛,尽享这上天的垂爱、大自然的厚赐。

在展览现场,一个头盔型的文物引起了 48 31216 48 15265 0 0 3364 0 0:00:09 0:00:04 0:00:05 3363很多人的关注。据了解,这是新时期时代一种主要的灶具形式。自汉代厚葬之风盛行,灶也曾作为冥器使用。这件田螺山遗址出土的陶灶和河姆渡遗址发现的簸箕形陶灶有很大区别,类似于北方地区常见的盆形陶灶,但形制上又有自身的特点。

(陶灶,田螺山遗址出土)


为了御寒和形象,先民们最初把兽皮、树皮连缀成最原始的衣服。

甬地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先民们制作绳索、连缀衣裳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他们在实践中摸索,发挥自己的智慧,逐渐学会用芦苇编织席子,用野生麻纺线编绳。随着农业的发展,又开始人工种植麻、葛,养蚕抽丝直至用纺轮捻线,用织机织布,用骨针缝衣并开始做冠制履,追求生活的艺术。

宁波的先民最先用芦苇、野生麻编织成垫席、绳索、渔网等生活用品。渐渐他们发现麻能搓捻出更细的线缕,编成更细密的结构,可以让编织物更耐用,穿着更加舒适和方便。对提高生活质量的渴望,对美的追求,使先民们开始重视编织技术的发展。

(陶纺轮,傅家山遗址出土)

(骨匕,田螺山遗址出土)


吃得饱,穿得暖,住得舒服,生活的基本问题解决了,先民们开始审视生存的这个世界,审视人类自身。

“我从哪里来?又将往哪里去?冬天和黑夜为什么寒冷?太阳和火为什么温暖?什么使人悲伤?什么又使人快乐?”他们努力寻找着答案,探求着这个世界的秘密。最终,他们找到了“神明”,并且发现了美。

(鹰嘴豆,傅家山遗址出土)

在展览的最后一部分,双鸟朝阳纹牙雕、野猪纹陶钵、鹰形陶豆等诸多堪称“国宝级”的重要文物也将与观众见面。

值得一提的是,在展陈手段上,本次展览采取了雅俗共赏、物景结合的新颖形式,通过平实、易懂的语言,向观众述说着先民们舟楫穿梭、炼泥制陶、纺线织布、穿针缝衣的真实生活,感受着他们的寓苦于乐的精神风貌。

(猪纹陶缽,河姆渡遗址出土)

几千年前的宁波先民不仅给后人留下了众多的珍贵文物,也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而之所以能通过这些文物来聆听一个个关于史前宁波人的生活故事,得益于一群可敬、可爱的考古人。

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宁波地区考古已然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今年又恰逢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30周年,为此,在展览开幕式上还同步举行了《宁波考古六十年》赠书仪式。该书从更加综合、更加学术的角度来解读包括史前时期在内的古代宁波,也可让今人更加直观、更加全面地了解阿拉宁波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相关文创产品)

本次展览向市民免费开放,将持续至2018年3月18日。

为满足观众不同层次的需要,中国港口博物馆还为此次展览开发了10余款专题文创纪念品,安排了专家讲座、青少年社教等丰富的公众活动,并推出了虚拟博物馆、智慧导览等新颖的展示方式。


(北仑发布综合编辑,资料来源:甬派客户端、北仑区广电中心、中国港口博物馆)

猜你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