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云南NGO这一路走来

2016-11-28 公益导航 王静 复恩法律



云南省一度被称为“中国NGO的摇篮”,曾经是中国NGO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从1986年第一家国际NGO凯尔国际入驻云南寻甸和鲁甸开展援助项目至今,正好过去30年,30年间云南NGO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现状如何,过程中经历了哪些转折,未来发展前景又是什么?


恰好留守儿童公益导航项目调研第一站就是云南,有机会拜访一些公益机构里的前辈和新人,借此管窥云南民间组织发展一角,结合文献,写成此文。



一、国际NGO入驻云南初试水

20世纪70年代末伊始,国际NGO以援助发展项目的名义进入中国,其中进入云南地区的国际NGO最多,大多数国际NGO入驻中国选择将云南作为第一站,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两点:


(一)云南地区民族、文化、地理、生态和物种的多样性。云南地域复杂,物种丰富,包括众多的濒危物种,使得云南成为环保类和生态类NGO最早入驻的地区;26个民族保持着各自传统的生活方式,语言和民风民俗的多样性为文化保护类国际NGO提供了工作空间;同时少数民族多分布于边远的山脉深处,生存境况艰难,成为扶贫类NGO重点帮扶的区域;云南处于西南边境,一些国际NGO希望以云南为据点,向邻近的东南亚国家进行项目扩张。


(二)云南政府的开放性。云南集边疆、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而且禁毒和防艾任务较重,所以云南地方政府倾向于利用国际NGO介入带来的资源补充政府投入的缺口,所以国际NGO一般通过项目运作的方式进驻云南,采取与政府直接合作的方式。


二、大量国际NGO涌入,谋求在本地的长远发展

经历过20世纪80年代的试探性阶段之后,1991年开始,大量国际NGO涌入云南,开展赈灾及恢复重建项目之余,也在积极谋求在本地的长远发展,先后设立办公室,聘用工作人员,并积极与地方政府开展更深层次的互动合作。


以香港乐施会为例,1992年进入云南,1997年在云南设立办公室,2004年与云南省扶贫办签署的最新协议中,乐施会承诺在3年内力争为云南省提供不少于1000万人民币的扶贫发展与赈灾资金,并向云南省扶贫办及其他合作伙伴提供物资、技术、管理和培训方面的援助;云南省扶贫办承诺与乐施会共同进行项目选点、立项、监督和评估等项目活动,确保资金专款专用,根据合作项目情况按30%的比例提供国内配套资金和其他配套措施。


同时期,国际NGO的发展催生了一批本土化NGO,云南省内开始出现公益性机构,比如有关艾滋防治、环境保护、农村发展等组织,其创立初衷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国外NGO的影响,部分草根NGO的出现是国际NGO项目本土化的结果。21世纪初草根NGO的发展起起落落,总体来看,草根NGO数量较之大量入驻云南的国际NGO来说并不算多,原因主要是入驻的国际NGO大部分是运作型而非资助型,早期进入云南的一批国际NGO大多将资源向科研机构和高校倾斜,没有留下多少独立的民间组织形态,资源够不到民间组织。



三、草根NGO“野蛮生长”

2013年7月18日民政部与云南省政府共同举办推进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组织座谈会(以下简称“718会议”)之前,云南公益组织仍以几家老牌机构为主,相对稳定,大概分为五条线:


1)世界宣明会资助和支持的携手困难群体创业服务中心;2)乐施会资助和支持的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3)昆明真善美催生和支持的北斗星志愿文化传播中心、云南青基会润土互助工作组、帮帮健康生活馆和云南青基会AA乐行工作组;4)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和壹基金推动形成的益众救灾中心;5)云南发展培训学院.。


2013年718会议成为云南社会组织发展的转折点,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直接向民政部门依法申请登记,简化注册流程;另一方面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加大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力度2。


在这样开放的政策环境下,新注册的草根NGO组织数量陡增,据云南在地资深公益组织工作人员称,两年间从20多家增加到160多家。草根NGO发展进入“野蛮生长”阶段,所以称其“野蛮生长”,一者是政策放开之后,草根NGO数量剧增,发展态势迅猛;二者国际NGO的扶持力度不足,部分国际NGO撤出带来的公益人才流失,使得初创机构缺少专业人才,公益组织专业性跟不上发展的速度。


在培育民间组织方面,云南早期成立发展起来的老牌草根NGO已经逐渐承担起扶持初创机构的职责。老莫2016年初注册下来的云南协力公益支持中心一直致力于做云南当地的公益人才能力建设和公益支持,老莫现在负责云南省青年社会组织培育基地的工作,主要为新成立的青年机构(更多的是高校社团)提供信息交流平台,以及包括政策座谈会、财务培训等信息资源。从运行现状来看,对于初创机构意义比较大。另外,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2014年在西山区跟民政部合作成立了云南最早的孵化中心,到目前已经成功培训孵化了20多家机构。


四、新一轮调整期,“成长”成为关键词

2013年718会议之后,草根NGO快速发展,但是没有足够的专业人才去支撑新机构的运作和长远规划,到2016年,人才缺口带缓了草根NGO的发展;同时,受境外法影响,国际NGO在中国境内的发展前景不甚明朗,云南省内NGO发展整体进入调整期。对于草根初创机构来说,这正好是一个磨练内功,提升能力的机会,将发展的速度慢下来,着眼于公益人才和组织的成长:一方面,注重团队成员专业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提高团队整体组织能力、财务技能、与政府沟通协调能力以及面向公众筹款的能力等。


境外法的出台必然会影响国际NGO在云南当地的发展,一旦有国际NGO受境外法影响撤出云南,那这部分国际NGO聘请并培育的在地公益人才将会面临流失的问题。是否有在地NGO能够接纳和吸收这部分人才,在地组织怎样才能摆脱过分倚赖境外资金和国际NGO的发展模式成为新一轮调整期内面临的挑战。


云南的地理特点和历史条件是其NGO发展的一大优势,但其目前的发展状况并不符合公益界对其“中国NGO摇篮”的期待,更多的原因是政策环境变化和过分倚赖境外资金的后遗症。但也正像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主任所说,尽管云南在地NGO数量有限,但少而精,已经打出品牌的这部分草根NGO扎下根来做精细化服务。新一轮调整期后,云南NGO生态圈会如何发展还未可知,未知也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


注释:

1、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71009/14571710080.shtml,《云南NGO生态》

2、《关于大力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加快推进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建设的意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