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再议“倡导探究性学习”

朱正威 生物学通报 2023-02-13

手机看文章请搜索公众号生物学通报”,或者加微信号:shengwuxuetongbao

朱正威(北京师范大学)

“倡导探究性学习”在义务教育和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中,都是作为“课程基本理念”而提出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家(包括我在内)已经议了许多,在教学实践做了许多,还不乏许多好经验。悠悠岁月,课程改革一晃10年。就“倡导探究性学习”而言,所见所闻,是丰富了、创新了?还是走样了?盘旋脑际,挥之不去。



于是重新翻阅《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课改伊始,我们曾经参阅过他们的提法,也算源头之一吧。在这本书中有一小节: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的一些观点和用语。其中就有探究的解释,一共3段话:



第1段是关于探究的定义:

“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科学探究也指的是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对于教学来说,似应特别注意学生的科学探究是各种活动。

翻阅许多版本的新课程生物学教科书,也都列出有明确标识的学生的探究活动,以区别于“观察”、“实验”、“资料分析”等栏目,写法上也多采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和实施探究活动等方式。因此我以为“倡导探究性学习”,正本溯源,应该是有计划地、有效地组织好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活动。而不是把许多课的教学,例如:中间讲了一点科学史;或有较多的提问;或有个别问题的学生讨论等等,笼而统之都冠以“探究性教学”之名,甚至称之谓新教学模式。一旦泛化了,就等于埋没了,名存而实亡。



我们再看第2段:

“探究是一种有多侧面的活动,需要做观察;需要提出问题;需要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以便弄清什么情况已经是为人所知的东西;需要设计调研方案;需要根据实验证据来检验已经为人所知的东西;需要运用各种手段来搜集、分析和解读数据;需要提出答案、解释和预测;需要把研究结果告之于人。探究需要明确假设,需要运用判断思维和逻辑思维,需要考虑可能的其他解释。学生们在学习探知自然界的科学方法时将会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某些方面的工作,但学生们也应该培养自己从事完整的探究活动的能力。”


背离探究原意的教学行为?

这段话连续用了11个“需要”,来说明探究是多侧面的“活动”和“工作”。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整段引用,不仅是因为我对这段话的欣赏,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一些背离探究原意的教学行为。


课标和教科书都提出或设计了一定数量的学生探究活动,它们比传统的验证性实验难,有些还要课内外结合,并延续较长时间。于是我们看到,部分教师夸大它的难度,强调学校设备条件不够,所占学习时间较长等,不做的、减少的大有人在。


反之,把相当数量的课,只要不是纯讲授式,一律冠之以“探究式教学”之名,频繁出现于各类课堂教学的观摩、评比之中,评委们出于爱护和鼓励,通常也是点头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倡导探究性学习”,探究是活动的初衷,真是李代桃僵了。



那么,探究就不是一种教学方式了?不是的。


如果用一个探究活动来达成某一教学目标,这个活动就是教学方式或方法。

在一节课的某一内容的学习中,使用了探究活动的某一侧面,如让学生整理相关数据,变成不同型式的图表、或解读数据等等,可看作一堂课的某一内容的学习中,进行了探究活动。很少有堂堂课都称作是探究式教学的。因为随着学习目标和内容的不同,是要选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式的。



我们可读一读上述对探究作解释的第3段:

“这部标准虽然强调探究,但是这不能解释为我们建议科学教学只应采取探究的方式。教师们应该运用不同的策略设法使学生们掌握内容标准所描述的知识,弄懂所描述的道理,学会描述的技能。……靠任何单一的教学策略或学习活动都是无法办到的。”


既然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教学策略…

我们在强调和倡导探究这一策略时,就没有必要不敢提别的教学方式,诸如讲授式、谈话式、启发式、讨论辩论式、任务驱动式,乃至发现式,这些并没有因倡导探究而消亡,更不能说它们就落后了。一风吹,事事、处处、堂堂皆称之为探究式,不妥也不公。



我曾经说过:我愿作科学教育改革的弄潮儿,弄潮需要勇气,也需要清晰的头脑,并非随波逐流。还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本来面目。



朱正威,1934年出生于江苏宜兴,1954年7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特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市具突出贡献、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兼任《生物学通报》副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生物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他的著作和论述较多,有较多的学术成果,第20个教师节时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接见。


文章来源:

朱正威. 再议“倡导探究性学习”. 生物学通报, 2011, 46(7):24-25.


手机看文章请搜索公众号“生物学通报”,或者加微信号:shengwuxuetongbao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转发至朋友圈或分享给朋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