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通报

其他

永远的怀念——朱正威先生逝世周年纪念

一年前的今天,本刊副主编朱正威先生不幸去世,中国生物学教育界痛失一位教育大师!我们为失去深受全国生物学教师爱戴的良师益友而深感痛惜。
2019年5月5日
其他

五十春秋授业育人硕果累累 廿一世纪投身课改开拓创新 ——深切怀念本刊副主编朱正威先生

手机看文章请搜索公众号“生物学通报”,或者加微信号:shengwuxuetongbao五十春秋授业育人硕果累累廿一世纪投身课改开拓创新——深切怀念本刊副主编朱正威先生
2018年5月8日
其他

怎样成功制作腐乳?现在是制作腐乳的好时机!

手机看文章请搜索公众号“生物学通报”,或者加微信号:shengwuxuetongbao腐乳的制作,你怎么教?文吴成军(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制作腐乳是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一项典型应用。该实验耗材少、操作简单、易成功。学生非常喜欢做此实验,从中不仅能习得控制微生物发酵的基本原理,还能学到一门实用的技术。1
2017年11月16日
其他

新教师必读——写在开学的话

手机看文章请搜索公众号“生物学通报”,或者加微信号:shengwuxuetongbao文朱正威(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我写这个教学随笔,是因为你读到它时,恰逢新学年的开始。学年伊始,总是新老教师作出新的规则,为自己提出新的要求的时候,而刚从学校毕业走上讲坛的新老师,更是信心满怀,跃跃欲试的时刻。因此,我选了这句话:“科学教师就是科学界在课堂上的代表”送给诸位。这句话引自《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的“科学教师专业进修标准”。我们都是科学教师,因为所教的“生物学课程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科课程”(课标)。由此演绎生物学教师也应是生物科学界在课堂上的代表。确乎诚惶诚恐,但也发人深思。为了不辜负“科学界在课堂上的代表”这一颇为崇高的称谓,提出以下各点供参考。1一是要全面了解生物学课程标准和相应的生物学教科书涵盖了哪些生物科学内容。它们分布在哪些生物科学的专业分支中;它们涉及历史和现代的哪些主要科学家的工作;它们形成了哪些重要概念、阐明了哪些科学原理、发现了哪些科学规律、建立了怎样的科学理论或模型。甚至还有哪些有教育意义的科学故事。
2015年9月2日
其他

教学攻略来袭!泡菜制作及亚硝酸盐检验

第2课时讨论实验方案和制作泡菜,此时的制作泡菜由教师带领学生在课堂上演示完成;3、4课时第3、4课时(可连排或临时换课完成)可将教师提前制作好的泡菜拿出供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和学生的实验步骤如下4
2015年6月4日
其他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你怎么教?

手机看文章请搜索公众号“生物学通报”,或者加微信号:shengwuxuetongbao吴成军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年6月3日
其他

教学设计贵在教学的创新

手机看文章请搜索公众号“生物学通报”,或者加微信号:shengwuxuetongbao文朱正威(北京师范大学)我们常说: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科学的本质就是发现和创新;艺术的灵魂也是美的发现和创造。当我们把教学的准备工作称为教学设计时,隐含的意思就是创造和革新。此次课程改革,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方法、评价诸方面都提出了新要求。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改革提出了一些基本的理念:如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还有重视核心概念的教学等等。这些都是符合国际科学教育发展潮流的新的提法,既是形势的驱使,也是创新的契机。机不可失,时不我待。日常的情况常常是:有课程标准的规定,有教科书的演绎,照方抓药就是了。当然,能读懂方子,不抓错药,应该肯定(比起读不懂、抓不准来说)。但是,教科书只是在课标基础上的一种创新,它考虑的是学生的普适性,是编者的一种设计,而且限于书面语言为主的表达方式,“照本宣科”,肯定不会有最佳效果。需要教师根据你所在的学校、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你所能够利用或创造的课程资源;你的教学能力和特长;还有你所践行的课程和教学理念来再设计,那就会迸发创新的火花,是你的、独一无二的课。事实是我们过去只有一套教科书,现在也不过几套而已。但同一内容的不同教师的课都各不相同,异彩纷呈,各有千秋。创新无处不在教学设计和践行贵在创新2011年11月在宁波召开的中国教育学会生物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第13届学术年会上,有近200篇的中学生物学教学设计参与评比和交流。我有幸参与了评阅和聆听,深感如沐创意之春风,如饮革新之甘霖,收获良多。现简列如下:1教学内容的拓展和深化如河南焦作的任晓东老师的“DNA重组技术基本工具的教学设计”,就课标和教科书而言,基本只是介绍科学原理。而本设计用的是模拟探究的方法,在模拟探究操作过程中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在动手做科学、学科学。特别是对载体的特点及其应用,在“做”中深化拓展了教学内容。2适当调整内容的安排,使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广东佛山的黄带玲老师的“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教学设计”,这本是一个经典实验(萨克斯的实验),但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逆向思维从假设结果出发,即假设叶片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应如何检测开始,再到如何去叶绿素,最后才到验证光的作用。如此边讨论、边操作,逐一得出结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使教学过程起伏而流畅。3开发、利用不同的课程资源,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在所有的教学设计中,都做得相当的好。现只举一例:海南五指山市的廖涌权老师的“输血与血型的教学设计”,不仅改进了课标案例中的模拟实验(舍弃了各种化学药品,代之以寻常易得的物品标示2种血清和4种血型),尤为让人感动的是教师以自身献血4次共计1
2015年5月20日
其他

教学设计重在“学”的设计

手机看文章请搜索公众号“生物学通报”,或者加微信号:shengwuxuetongbao文朱正威(北京师范大学)过去教师备课只是要求写好教案,而现在是作教学设计,这可能是一个很大的转变。教案,重在教什么,怎样教。而教学设计显然还要关注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更重视了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教学的有效性最终是要落实在学生的成长上的。现在有各种教学设计的评比和考核,《生物学通报》也设有教学设计的专栏,是件好事。我也评过许多,读过许多,得益良多。但就大多数而言,用在“学”的设计上的功夫似嫌不足。就此,说一点如下的想法,就教于同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此话人人都认同,但要体现在教学设计中,而且是从头至尾,大部分的时间,让学生沉浸于兴趣之中去学习并不容易。我是说,开头要有兴趣,中间的环节时有兴趣的调动,结尾时仍意犹未尽,趣味无穷。我听过一节很有趣的课的开头,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讲授生态工程的部分内容,以童年时外婆家河水清清,柳林掩映,粉墙黑瓦的乡居(相片)开始,多年后回去,由于养猪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治污不力,而很不宜居了,童年的梦碎了。颇有意境,很有感情。然而引入正题后,理性压倒一切,枯燥了许多。所以说,创造一个有兴趣的、有意义的情意,开头都相对容易,要持续地,结合学习内容,以不同方式激起学生学习的冲动,比较难,让我们共同努力。如何引导学生去建构?为学生“铺路”,由学生“建桥”。很多教师喜欢建构主义的认知理论,用它来指导教学设计,这很好。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去建构呢?我们的生物学科学习的内容,大体是生物学现象和事实,生物学概念(包括原理、法则、规律、理论等),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和能力,并形成一些至关重要的观点和态度。尤以形成重要的概念为核心。课堂教学中充满了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本质常常是概念所在);由特殊到一般(由个例的推广到共性,共性常常是概念的所在);由此及彼(由形成一个概念到概念在新情况中的应用);由近及远(由此领域到相关的其他领域)等等的思维活动。大体地说,在教学设计中,凡是“由”,都是可以由教师来为学生“铺路”的(当然也不反对学生的参与),而“及”和“到”,最好是由学生来“建桥”(当然也需要教师的帮助)。这才称得上是建构。环顾我们的教学设计,许多情况下是倒过来的。把一些生活经验的、表象的、尽人皆知的抛给学生去做、去答,占了很多时间,似很生动活泼,要害之处、深入提高之处仍由教师包揽,学生缺少“建”或“构”的锻炼,恐怕违背了建构主义的初衷。也许还是赞可夫说得形象,要把重点放在(选择在)学生跳一跳可以够得着的地方。如此,教学设计就真的以学生为主,帮助学生提高了学习的能力。要有学生的活动要有学生的活动,我说的不只是那种一问一答式的谈话法,而是给以一定的主题,保证时间、空间的动手动脑活动,可以是合作的,也可以是独立思考或操作的。除实验、探究活动课外,一般的课有5分钟或10分钟的学生活动是可以的也是必要的。诸如相关问题的资料分析、疑难问题的讨论、动手构建一个模型、画出一个概念图、练习一下概念的推广应用、共同总结交流答疑等等,应该纳入我们的教学设计之中。否则,极有可能,我们的精美的教学设计,还是重在如何讲得面面俱到,精致和精彩方面。我从来不主张限定教师一堂课只准讲10分钟或20分钟,总要视情况而定。学生为主体,不是机械地划分一节课,教师讲多少,学生说多少,也不要去统计师生问答多少次。但有计划的设计并践行学生的动手动脑活动是必要的。当然这些活动不应游离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之外,为活动而活动。教学设计中的预设和生成问题还要说说教学设计中的预设和生成问题,此事近来似乎很热。没有错,教学设计只是一张图纸,或者说是“路线图”。你期望生成的东西,不一定生成得好,没有预想到的东西,蹦了出来,也许很精彩,如学生理解得更宽泛、更深遂,这当然很令人欣慰;也许生成了一些没有料到的疑难或问题,有点措手不及。这都很好。前者,应该成为所有学生的认知财富,后者,可激励师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这不就生动活泼了吗?总体关系应该是预设是为了有效的生成,要精益求精于预设;生成的点点滴滴将汇入下一次设计之中。这就是教学相长。教学设计,既要设计教,也要设计学,重在后者最后要说的是,教学设计,既要设计教,也要设计学,重在后者。还要有教案和学案之分吗?学案,是近来颇为流行的东西,其兴废各执一词。我看教案不要了,学案也别提倡,都在教学设计之中了。如果需要给学生课上提供一点书面资料,或做几道有意义的题,给就是了。大可不必成为必须编制的学案,增加师生的负担。就是教学设计,也是为教师自己用的,可简可繁,与发表或参与评比不一样,如设计理念、教学指导思想等等写上一大篇,大可不必。我看心中装着课标、高于教科书内容的掌握,熟悉和爱你的学生,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素养,一定能设计好的。朱正威,1934年出生于江苏宜兴,1954年7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特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市具突出贡献、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兼任《生物学通报》副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生物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他的著作和论述较多,有较多的学术成果,第20个教师节时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接见。文章来源:朱正威.
2015年3月4日
其他

由“同课异构”而想到的

手机看文章请搜索公众号“生物学通报”,或者加微信号:shengwuxuetongbao文朱正威(北京师范大学)第1次接触到“同课异构”是上海某教授主持的一项课题研究,其中一个内容是选择了上海和北京两地的教师代表,在北京某中学以同一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观摩的比较研究,颇受启发。几年过去,去年在山东,全省的教师代表,分高、初中,都以指定的若干节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再进行评比。随之,中国教育学会生物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以各省派代表的方式,在黄山以回顾、总结课改10年为契机,进行了全国性的“同课异构”的教学评优活动。回想起来,教学过程,精彩纷呈;教学特色,各有千秋。细细回味,启发良多。1其一:比较的方法其一,我们在实践中,就教学过程、教学论的研究找到了一种研究方法,即比较的方法。过去在大学的教师培养中有一种微格教学的方式,就某一内容进行教学片段的设计、实施,互相交流切磋。现在扩大了,到了校际、地区间,乃至全国。指定内容,呈现各自的理解、各自的设计、不同的实施,而殊途同归,寻找普遍的规律,是一个值得推广的研究方法。如若把它缩小到一所学校的一个教研组,总有若干位或十几位生物学教师吧,同一内容由若干位教师来执教,再交流探讨,也是一种用比较法进行的校本教研活动。2其二:多样化本身就是一个教学规律其二,在同一内容(以及要达成的目标)的教学实施方法和过程的多样化中,让我们领悟到,也许多样化本身就是一个教学规律。我们常说“因材施教”,那是指不同的学生应进行不同的教学,以促进其发展,或说学情的不同,教学方式方法应有差异。推而广之,还有不同的课程资源,教学的不同物质条件,教学过程、方法也将不同;不同教师的个性、特长、风格,也使教学过程、方法有许多不同。因此,“同课异构”这一命题,并不仅仅是研究教学过程、方法的一种方法论,其本身就是对教学过程和方法的多样化的一个认同,是揭示了一个教学的规律。学生要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事实是教师的教学智慧、才能也要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注定也是多样化的。3其三:曾经的多次教学过程模式化的推广其三,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从教几十年来曾经历过的多次教学过程模式化的推广。其中延续最久,影响最广的应推上世纪50~60年代的凯洛夫(前苏联)的五段教学模式,大致是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识——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它的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刻板、僵化,后来被扬弃了。随后,改革开放,引入了赞可夫、布卢姆、布鲁纳乃至皮亚杰等许多大家的教学理论,耳目一新,还有些应接不暇,探讨课堂教学模式也多样化了。但在80年代也有人提出了六段的教学最优化模式,宣扬颇多,响应者寥寥。似乎教师心中已感到,用一种模式来套位多姿多彩、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甚为不妥,还限制了教学的创意和创新。新世纪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就教学而论,主要是倡导主动、探究、合作,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相应地改变教师教学的方法和策略。所有的主要课改文件中,未出现要建立某种教学的新模式。不幸的是,还有些教师、教研部门,甚至教学行政部门,在刻意总结或推广某些教学模式,“╳╳╳模式”之美还出现在重要传媒之中,号召人们参观之、学习之、推广之,令人啼笑皆非。以史为鉴,遵循基本的教学原则,不断创新,寻找并实践最适合的教学方法、策略是应该的,过分追求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可能是有害的,即使要搞什么模式,那模式也是多样化的。4其四:10年课改,基础教育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四,10年课改,基础教育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堂教学也新意盎然,生物学课程的教学也是如此。在这个过程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课、优秀的教师,并有数以万计的特级教师的产生,说明了课改还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我认识、熟悉他们中的许多位。每每谈起成长的心得之一,就是在多样化的教学实践中去感悟、反思、总结,在多样化的教学观摩中去学习、揣摩,辅之以理论的学习和升华,补短扬长,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因此,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出类拔萃,也需要多样化的教学实践。采各家之长,才能独树一帜。反之,设想一下,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教师,从教伊始,就用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来框住他,其成长又会如何?“同课异构”,显然不只是一种研究课堂教学的方法,它揭示了一条普遍的教学规律,多样化促使我们的教学百花齐放、百鸟争鸣,也促进了教师的成长。朱正威,1934年出生于江苏宜兴,1954年7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特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市具突出贡献、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兼任《生物学通报》副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生物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他的著作和论述较多,有较多的学术成果,第20个教师节时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接见。文章来源:朱正威.
2015年1月30日
其他

再议“倡导探究性学习”

手机看文章请搜索公众号“生物学通报”,或者加微信号:shengwuxuetongbao文朱正威(北京师范大学)“倡导探究性学习”在义务教育和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中,都是作为“课程基本理念”而提出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家(包括我在内)已经议了许多,在教学实践做了许多,还不乏许多好经验。悠悠岁月,课程改革一晃10年。就“倡导探究性学习”而言,所见所闻,是丰富了、创新了?还是走样了?盘旋脑际,挥之不去。于是重新翻阅《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课改伊始,我们曾经参阅过他们的提法,也算源头之一吧。在这本书中有一小节: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的一些观点和用语。其中就有探究的解释,一共3段话:第1段是关于探究的定义:“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科学探究也指的是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对于教学来说,似应特别注意学生的科学探究是各种活动。翻阅许多版本的新课程生物学教科书,也都列出有明确标识的学生的探究活动,以区别于“观察”、“实验”、“资料分析”等栏目,写法上也多采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和实施探究活动等方式。因此我以为“倡导探究性学习”,正本溯源,应该是有计划地、有效地组织好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活动。而不是把许多课的教学,例如:中间讲了一点科学史;或有较多的提问;或有个别问题的学生讨论等等,笼而统之都冠以“探究性教学”之名,甚至称之谓新教学模式。一旦泛化了,就等于埋没了,名存而实亡。我们再看第2段:“探究是一种有多侧面的活动,需要做观察;需要提出问题;需要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以便弄清什么情况已经是为人所知的东西;需要设计调研方案;需要根据实验证据来检验已经为人所知的东西;需要运用各种手段来搜集、分析和解读数据;需要提出答案、解释和预测;需要把研究结果告之于人。探究需要明确假设,需要运用判断思维和逻辑思维,需要考虑可能的其他解释。学生们在学习探知自然界的科学方法时将会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某些方面的工作,但学生们也应该培养自己从事完整的探究活动的能力。”背离探究原意的教学行为?这段话连续用了11个“需要”,来说明探究是多侧面的“活动”和“工作”。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整段引用,不仅是因为我对这段话的欣赏,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一些背离探究原意的教学行为。课标和教科书都提出或设计了一定数量的学生探究活动,它们比传统的验证性实验难,有些还要课内外结合,并延续较长时间。于是我们看到,部分教师夸大它的难度,强调学校设备条件不够,所占学习时间较长等,不做的、减少的大有人在。反之,把相当数量的课,只要不是纯讲授式,一律冠之以“探究式教学”之名,频繁出现于各类课堂教学的观摩、评比之中,评委们出于爱护和鼓励,通常也是点头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倡导探究性学习”,探究是活动的初衷,真是李代桃僵了。那么,探究就不是一种教学方式了?不是的。如果用一个探究活动来达成某一教学目标,这个活动就是教学方式或方法。在一节课的某一内容的学习中,使用了探究活动的某一侧面,如让学生整理相关数据,变成不同型式的图表、或解读数据等等,可看作一堂课的某一内容的学习中,进行了探究活动。很少有堂堂课都称作是探究式教学的。因为随着学习目标和内容的不同,是要选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式的。我们可读一读上述对探究作解释的第3段:“这部标准虽然强调探究,但是这不能解释为我们建议科学教学只应采取探究的方式。教师们应该运用不同的策略设法使学生们掌握内容标准所描述的知识,弄懂所描述的道理,学会描述的技能。……靠任何单一的教学策略或学习活动都是无法办到的。”既然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教学策略…我们在强调和倡导探究这一策略时,就没有必要不敢提别的教学方式,诸如讲授式、谈话式、启发式、讨论辩论式、任务驱动式,乃至发现式,这些并没有因倡导探究而消亡,更不能说它们就落后了。一风吹,事事、处处、堂堂皆称之为探究式,不妥也不公。我曾经说过:我愿作科学教育改革的弄潮儿,弄潮需要勇气,也需要清晰的头脑,并非随波逐流。还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本来面目。朱正威,1934年出生于江苏宜兴,1954年7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特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市具突出贡献、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兼任《生物学通报》副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生物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他的著作和论述较多,有较多的学术成果,第20个教师节时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接见。文章来源:朱正威.
2015年1月9日
其他

要更多地关注教学内容的钻研和把握

46(4):20-21.手机看文章请搜索公众号“生物学通报”,或者加微信号:shengwuxuetongbao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转发至朋友圈或分享给朋友吧!
2014年12月12日
其他

把教学目标装在心里—用“心”教学

最近,连续听了好几堂高中DNA分子结构的课,总体上都是不错的,各有特色。这节课目标很容易明确:DNA分子结构的基本知识,构建物理模型的动手能力,相关科学史的科学态度和精神的渗透等。
2014年12月1日
其他

科学概念的教学是有规律的

科学教育,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是以形成阶段的、递进的、系列的科学概念为其重要特征的。好的科学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从诸多事物及其变化中去寻求规律、构建科学概念。生物学教学也如此。
2014年11月5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的方式

46(2):24.手机看文章请搜索公众号“生物学通报”,或者加微信号:shengwuxuetongbao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转发至朋友圈或分享给朋友吧!
2014年10月30日
其他

特级教师“特”在哪里?

22.手机看文章请搜索公众号“生物学通报”,或者加微信号:shengwuxuetongbao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转发至朋友圈或分享给朋友吧!
2014年9月23日
其他

多媒体教学真的重要吗?

纵观世界各国生物科学教学改革的过程,普遍重视观察、实验、探究的数量增加和质量提高。新世纪我国的生物学课程改革,其课程标准和教科书,都对观察、实验、探究等,增加了数量和提高了要求,正在顺利推进。
2014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