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再会长江,再会中日美好光景——“竹内亮纪录片周”首映式于东京成功举办

蔡晖 日本新华侨报总编辑蒋丰 2023-08-29




当五月初夏的温暖在东京都千代田区有乐町的角川电影院汇聚,灯光与影像的交融为文化碰撞的深度交流铺设了璀璨的舞台。5月19日至25日,“竹内亮纪录片周”在此上演,首映式星光熠熠,纪录片导演竹内亮与在中国留学的日本明星小岛琉璃子同台献艳,同座无虚席的中日影迷,进行了一场引人入胜的对话。


银幕犹如人世间的明镜,映射社会的变迁与个体的光彩。定居南京的竹内亮,在中国已然小有名气。不仅是一名纪录片导演,同时也是在中国活跃的网络红人。他的影像作品,用镜头记录下生活点滴,用画面讲述着关于自己和他人的故事,以深厚的人文情怀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博得了中国观众的热烈赞誉。他不止是一名纪录片导演,他更是一个敢于直面生活,用真实触摸世界的人。


作为在中国留学的日本明星,小岛琉璃子的中文自我介绍,让首映式的气氛跃然升温。尽管语言并不流畅,但语言的挑战并未能阻挡她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探索,这恰恰是她的魅力所在。



竹内亮的中国之旅始于十年前对长江的探索,他与沿江居民建立了深厚的连接。今天,中国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那些曾经相遇的人们,生活也在时代洪流中不断演变。十年后他故地重访这些老友,用镜头记录下他们的变化,于是有了《再会长江》这部作品。


《再会长江》是竹内亮在疫情期间用两年时间完成,横跨了长达6300公里的长江,记录了他从江水源头直至上海的整个旅程,捕捉到了辽阔中国的多元文化和丰富人文景观。身为导演的天生敏感,以及创作热情,让人遥想起了他的“前辈”、拍摄《中国铁道大纪行》的关口知宏,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


为本部纪录片录制旁白的小岛琉璃子,也谈及中日两国旁白录制的差异。在日本,录制旁白需要边看影像边调整语调,而在中国,录制旁白只需要看着字幕,完全不看影像,根据自身的感觉调整语速和情感的投入。这种方式让她感到非常轻松,也很省时。



谈及为何跳出演艺事业,选择赴中留学。小岛琉璃子的回答很直接,现在29岁,同龄的人都在思考自己的人生规划,而自己从15岁就已经在演艺圈内常驻。始终生活在保护伞下并非一件好事,此番“出走”便是要看看自己能做些什么,自己有哪些能力和缺陷。中国离日本很近,但是她对中国并不了解。


确实,如果只是在日本继续着事业,只是偶尔因公来访中国,可能什么也看不到,中国人也无法向她展示什么。这是一个看到真正的中国的好机会。将来的小岛琉璃子说不定会在中国尝试继续演艺事业,但首先就需要了解中国的生活和人们。


对于小岛琉璃子的决定,竹内亮表示,在中日之间的民间交流中,小岛琉璃子将会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他鼓励她坚持下去,也期待他们的再次合作。



在活动的最后,竹内亮向观众呼吁,期待通过这部电影,传达那些通常在日本的电视和新闻报道中无法传达的中国的另一面,也希望大家在观看电影后能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让更多日本人看到这部作品。当下,日本人对中国的看法较为片面,甚至存在偏见。他确信,只要观看这部电影,就一定能感受到中国的魅力。


《日本华侨报》记者在现场采访了竹内亮。他的故事从十年前拍摄长江的经历开始展开,那条长达6300公里的大河引导他走向中国,走向那片陌生而富饶的文化土壤。然而,语言的壁垒和对中国生活的陌生感让他对自己的作品深感不满,这使他萌发了深入中国的决心。为此,他选择搬到中国,努力学习中文,去实地感知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


竹内亮对记者透露,中国之旅充满了挑战和冒险,特别是在制作新片《再见长江》的过程中,他曾在荒凉的青藏高原因车辆故障而陷入绝境。这段濒临死亡的经历,如同他在中国的深度探索,充满了未知与挑战。在2021年,他获得了中国的永久居留权,这不仅极大地方便了他的生活,也意味着他获得了大部分人都无法拥有的双向视野,能更深入地在中国从事电影纪录片工作。



竹内亮对接下来的“竹内亮纪录片周”抱有热切期待。长达三年多的疫情,让日本人对中国的认识越发缺乏,他希望借此活动,帮助更多的日本人洞察当下的中国,同时也期望在日华人借此机会更深入了解自己的祖国,唤醒他们对自己文化根源的认同感和热爱。


竹内亮和小岛琉璃子的对话,展现了跨越国界的文化交融。而有幸作为观众的我们,沉醉于这样多元和谐的文化氛围中,通过他们的故事,看到了一个更大的世界,一个充满生活的世界。我们期待更多的文化交流与碰撞,期待更多的故事被讲述,期待更多光芒于眼前闪耀。再会长江,再会中日美好光景。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