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刊》2023年第1期目录及电子刊
◣ 张凌云 主编寄语:可持续发展: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议程
◣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 主持人:严旭阳 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严旭阳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张西龙 李柏文
旅游民间公共外交属性对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价值及其应用
李志勇 张涤菲
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公园城市建设与旅游价值实现
朱 虹 宋丹丹
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李 钰
云南康养旅游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
保继刚
旅游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 戴靖怡 黄潇婷 孙晋坤 安红敏 郭秋琪 国家文化公园的旅游者文化认同生成机制研究——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标志性自然景观为例
◣ 黎镇霆 马悦柔 翁时秀 主题公园化古镇的后现代原真性体验及生成机制——以乌镇西栅景区为例 HOT
◣ 叶诗田 吴茂英 李秋成 周玲强
主题公园顾客组织社会化对顾客公民行为的影响
“谁”在投资中国文旅创业板块——基于“领投-跟投”关系的研究
◣ 韦鸣秋 白长虹 张 彤
旅游目的地精益服务平台机制研究 HOT
◣ 郑羽蘅 赵 磊
跨文化视角下生态旅游地视觉表征与社会构建——以千岛湖生态功能区为例
知识导向型社区旅游中知识精英成长机制研究
◣ 黎 巎 苏婷婷 Gang LI Cody Morris PARIS
新型旅行群体——数字游牧民:概念、演化与研究进展
中国旅游学术领域的网络、学缘与流派:1979—2021 HOT
旅游学者合作网络地位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
致谢2022年度《旅游学刊》审稿专家
黄 鑫 邹统钎
摘要:大运河作为我国乃至全世界重要的文化遗产,对激发我国旅游者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通过对大运河沿线35个地级市的代表性游记进行扎根编码分析发现,旅游者主要通过“文化认同-文化反思-文化交流”3个过程机制完成对大运河文化的自觉,并在“觉他-觉自-对话”的过程中完成家国情怀的意义建构。“文化认同”包括文化识别、身份归属、文化共情、形象感知、文化象征和文化表达6个过程;“文化反思”包括文化联想、元素对照、文化折射、文化内省和文化批判5个过程;“文化交流”包括自觉践行、主动追求、文化移植和文化创造4个过程。该研究可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旅游者文化行为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运河旅游;文化自觉;家国情怀;机制构建;网络游记文本
2. 国家文化公园的旅游者文化认同生成机制研究——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标志性自然景观为例
戴靖怡 黄潇婷 孙晋坤 安红敏 郭秋琪
摘要:通过文化旅游活动培育文化认同是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旅游者作为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体验的主体如何进行文化感知、产生文化认同,缺乏深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阐释。文章选取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标志性自然景观景区——壶口瀑布(宜川段)和黄河口景区为案例地,以随行纪实方式获取游客访谈数据,借助扎根理论范式发掘旅游者对自然景观的文化认同生成过程,并尝试构建生成机制理论模型。研究发现,旅游者对自然景观的文化认同生成的基础条件在于景观客体本身的生态特质和被建构的文化表征,关键环节在于旅游者主体具身的联觉感知、集体记忆激活和群体间交互,最终文化认同生成的表现为认知内容的扩充、情感向度的丰富以及行为选择的多元。同时,心理距离作为调节因素影响着旅游者个体文化认同差异化表现。
关键词: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自然景观;文化认同;扎根理论
3. 主题公园化古镇的后现代原真性体验及生成机制——以乌镇西栅景区为例 HOT
黎镇霆 马悦柔 翁时秀
摘要: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主题公园化古镇正成为古镇旅游发展的新模式。文章基于后现代原真性理论构建分析框架,以乌镇西栅景区为研究案例,采取质性研究方法,探讨后现代旅游者在主题公园化古镇中的原真性体验及其生成机制。研究发现:后现代旅游者能够从“假造”的主题公园化古镇中获得“真实”体验。一方面是把“假”的客体当作“真”的来体验,另一方面是在“假”的客体中体验到主体的“真”,可称之为超真实的旅游体验。景观代码、叙事代码和区位代码的综合调制塑造了主题公园化古镇的拟真,后现代旅游者通过想象匹配与具身感受对拟真进行热原真化,最终使超真实的旅游体验得以生成。区位代码及其作用是主题公园化古镇区别于主题公园的超真实旅游体验生成机制的根本特点。研究结论拓展了对后现代旅游情境下主题公园化古镇的理解,并有助于促进对古镇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关系的反思。
4. 主题公园顾客组织社会化对顾客公民行为的影响
叶诗田 吴茂英 李秋成 周玲强
摘要:主题公园是以影视、传说故事等主题为核心的休闲娱乐场所。在游客游览前,主题公园会通过多种途径开展顾客组织社会化。顾客组织社会化能增强顾客的“兼职员工”身份,但其对顾客公民行为的影响却缺乏讨论。文章构建了一个基于情感事件理论的整合模型,并利用SPSS 25.0和Mplus 8.0,对实地收集的413份有效样本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和Bootstrapping 方法分析。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主题公园的顾客组织社会化对针对景区、员工和其他游客的顾客公民行为均有显著正向影响;(2)顾客欣喜和情感承诺在其中起中介作用,且情感承诺的中介作用强于顾客欣喜;(3)顾客欣喜和情感承诺在顾客组织社会化与针对不同目标的顾客公民行为之间会产生不同的链式中介作用。该研究探究了主题公园顾客组织社会化对顾客公民行为的影响机制,对推动疫后主题公园产业复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主题公园;顾客组织社会化;顾客公民行为;情感事件理论
5. “谁”在投资中国文旅创业板块
——基于“领投-跟投”关系的研究
罗超亮 刘冰 姜晖
摘要:当前,中国文旅板块活跃的创业活动正面临融资需求加剧的窘境,引导创业项目与社会资本精准对接,完善文旅产业投融资体系,已成为助推中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已有研究对文旅创业板块投资的核心主体及其行为特征仍不甚明晰,未能针对如何有效利用社会资本以缓解文旅创业企业融资难题提供理论指引。文章以2016—2020年中国文旅创业板块联合投资事件为样本,运用指数随机图模型,实证检验“领投-跟投”关系机制,结果表明:资本来源趋同、投资经验互补等因素是构成“领投-跟投”关系的重要基础,并呈现出流行性和传递性闭合加强、而扩张性和多重连通性减弱的网络结构特征。研究结论为建立健全健康有序的文旅产业投融资体系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参考。
关键词:文旅板块;创业投资;领投-跟投;外部属性;内生依赖
6. 旅游目的地精益服务平台机制研究 HOT
韦鸣秋 白长虹 张 彤
摘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基调,也是旅游目的地综合治理与服务供给的战略指向。作为对相关现象的探索,旅游目的地精益服务从多主体、多层次供给进行了理论突破。然而,其实现机制仍是有待破解的“黑箱”。文章选取重庆、西安、杭州作为案例地,通过扎根理论和跨案例比较的方法,对旅游目的地精益服务现象进行解构。研究发现:平台供给是旅游服务生态系统有序运转的驱动因素,也是旅游目的地精益服务实现的核心逻辑;旅游目的地精益服务的平台机制由制度调适、技术嫁接、组织重构、服务集成4个维度组合而成,衍生为目的地层面的平台生态系统。在此基础上,文章发现存在市场追随型、行政干预型、价值耦合型3种类型平台生态系统,亦是具有差异性的精益服务服务模式。该文丰富旅游目的地精益服务理论体系的同时,对地方政府提升目的地服务供给水平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旅游目的地精益服务;服务生态系统;平台供给
7. 跨文化视角下生态旅游地视觉表征与社会构建
——以千岛湖生态功能区为例
郑羽蘅 赵 磊
摘要:在生态旅游国内市场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识别与分析国际旅游者对我国生态旅游地的需求与行为规律成为重要话题。文章基于跨文化视角,运用混合研究方法,在探寻国内外旅游者对我国生态旅游地视觉表征差异的基础上,建立了生态旅游地形象的社会构建循环模型。研究发现:(1)自然景观、人造景观、人物、休闲活动、户外活动与旅游支持系统是国内外旅游者最为关注的6大生态旅游地节点类目。(2)相较之下,国内旅游者热衷于表征生态旅游地的休闲活动和旅游支持系统,视觉呈现简洁且聚焦,而国际旅游者则更关注人物与户外运动,常运用复杂视觉元素的叙事手法。(3)生态旅游地形象的社会构建是一个以“即时互动”为核心诉求,包含表征感知、表征确认、表征探新与表征修正的4个阶段动态演化过程。依赖传统目的地营销组织、互动平台受限与需求差异不清是我国生态旅游地国际化发展的阻滞因素。文章结论丰富了生态旅游地形象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拓展了视觉表征与社会构建在旅游领域中的应用,并具有一定的实践借鉴意义。
8. 知识导向型社区旅游中知识精英成长机制研究
李贵清 解 佳 刘 俊
摘要:社区精英是实现社区旅游良性发展的关键力量,因此,社区精英的成长机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文章以广东丹霞山为案例地,关注其在由山岳观光景区向科普研学旅游目的地转型过程中成长起来的知识精英,以生命历程理论为分析框架,力图揭示知识导向型社区旅游中知识精英的成长过程和机制。研究发现:(1)知识精英的成长过程先后经历了本土先锋、科普达人、知识精英3个阶段。知识精英在3个成长阶段的知识学习类型与知识输出行为具有差异,层次上不断递进。(2)知识精英的成长是社会层面、目的地层面和个体层面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以往社区精英成长的促进因素不同,知识精英的成长更多依靠的是“新旅游知识”资本。(3)知识精英是我国社区旅游发展中出现的新类型,是推动社区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主导力量。该研究为培养社区精英提供了新视角,并为国内外其他旅游地探索转型和人才培养提供参考路径。
9. 新型旅行群体——数字游牧民:概念、演化与研究进展
黎 巎 苏婷婷 Gang LI Cody Morris PARIS
摘要:新冠疫情暴发后,数字游牧民这一在旅行的同时远程工作的群体成为全球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热点。随着我国数字游牧民群体数量的上升,以云南大理、浙江安吉为代表的旅游地正在向典型的数字游牧民目的地方向发展,且这一趋势正在扩大。然而,目前我国学界对数字游牧民的概念较为陌生,学术研究较为罕见,学术研究落后于产业实践。文章基于文献内容分析,概念性阐述了数字游牧民是什么,包含定义、特征及其支撑体系;从演化视角回答了数字游牧民从何而来,剖析了工作方式演化、休闲旅行方式演化和生活方式演化3条线索;梳理了目前数字游牧民的研究现状,包含研究主题和理论框架,并分析了现有研究尚未解决的问题,以此给出数字游牧民未来的研究方向。文章建立了开展数字游牧民研究的基线,以期吸引更多学者投入到数字游牧民研究中来,为数字经济大发展背景下,新流动性群体到来以及随之而来的旅游地变革提供相关理论的发展、构建和实践创新基础。
10. 中国旅游学术领域的网络、学缘与流派:1979—2021 HOT
党 宁 代 希 吴必虎
关键词:旅游;学术评价;学术共同体;社会网络分析
11. 旅游学者合作网络地位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
江光秀 李勇泉 阮文奇 张舒宁 许安心
关键词:合作网络地位;网络关系;知识多样性;创新绩效;旅游学者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权威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