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硕果累累

榆林文旅 2023-05-25

建设陕北民歌专题博物馆,建成70多个文化生态博物馆,出版200余部陕北文化研究专著,开展25万场各类文化活动,形成一大批叫得响、留得下的文化品牌……2012年,自原文化部批准在榆林、延安设立“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开始,一场关于维护和培养文化生态、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役”就此拉开了序幕。

1月28日,文旅部公布通过验收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陕西省榆林市)荣列其中。作为目前全国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之一,十年来,榆林市在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中,始终坚持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合理推进,团结和动员各种力量,扎实推进相关建设工作,取得了累累硕果。

健全机制 全力推进整体性保护

2012年,以榆林、延安的25个县市区为范围的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被划定。究竟该怎样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成立专门工作机构,编制印发《榆林市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明确各个时期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增加专项经费……十年来,榆林市不断健全生态区建设机制,累计投入资金42.3亿元,基本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格局,为生态区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将整体性保护贯穿生态区建设的始终,以生态修复为首要任务,不断健全保护传承体系……目前,榆林市已建成市级非遗综合展馆1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陕北民歌专题博物馆1个,综合性非遗展示场馆12个,非遗专题馆23个,县级以上非遗传习所、传承基地94个,文化生态博物馆70多个,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人文环境、自然环境进行整体性保护。

同时,榆林市不断加强生产性保护,对濒危项目进行抢救性保护。目前,8个项目被列为陕西省第一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2家非遗工坊成功录入国家扶贫项目库,11家非遗工坊入选陕西省非遗就业工坊,并通过数字化及新媒体技术对重点代表性传承人的特殊技艺进行抢救性记录。先后出版200余部陕北文化研究专著,建成陕北文化研究专题资料室,举办80余次陕北文化学术报告、专题培训,为生态区的建设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常态化传承 让非遗文化融入生活

十年来,榆林市以非遗重点项目为引领,推动非遗常态化传承,让陕北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生态区建设得到进一步彰显。

拍摄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宣传片、录制陕北民歌微视频,推出依托非遗元素创作的文艺精品,编写非遗教材,让非遗文化走进校园、走进社区,多种形式的保护传承措施让非遗文化得以传承发展。此外,陕北民歌艺术节、“陕北榆林过大年”活动以及非遗项目大赛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氛围。

在生态区建设中,榆林市涌现出一大批叫得响、留得下的文化品牌。位于榆林城区的陕北民歌博物馆,如今已成为全国知名的陕北文化“打卡地”,陕北民歌艺术发展展示的崭新窗口。榆林古城作为陕北民歌、陕北说书、陕北道情、榆林小曲的常态化展演场所,成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和融合利用的典范,获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多次荣获国家级重要奖项、被赞誉为“陕北文化的活标本”的大型陕北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成为讲好榆林故事、展示陕北文化的又一精品剧目。

为了更好地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连接起来,榆林老街上每天都进行非遗项目展演的“非遗小剧场”,不仅成为了文化传承传播保护的重要载体和品牌项目,更是被神木、横山、清涧、绥德、定边等地效仿,陆续开办,在榆林市形成规模,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与此同时,榆林市近万个文化广场和文化舞台,成为群众文化活动和非遗传承展示的重要平台。每到传统节假日,唢呐、民歌、说书、秧歌、道情等非遗项目轮番展演,群众自娱自乐的活动如火如荼,全民参与生态区建设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民间自发成立的上百个社团协会,也已成为生态区可持续发展最稳定、最活跃、最持久的力量。

来源:群众新闻



△长按并识别二维码进入全国扫黑办智能化举报平台

往期精彩回顾1、走,一起去榆林靖边探访伟大的长城!2、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中华老字号示范创建管理办法》3、2022年中国广电视听十大科技关键词评选结果公布4、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出境团队旅游风险提示5、为啥是榆林?首届中国非遗保护年会的举办地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走进全景榆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