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和他的母校交通大学

小的明白 师说新知 2022-12-03

教育·新知·观念现代化




1989年:回到母校交大


1989年9月13日清晨,西安南郊。


丈八沟宾馆,“陕西的钓鱼台”。


陕西省委书记张勃兴在向一号首长汇报今天的考察行程安排。


首长刚结束陕北延安的考察,在西安的行程也安排的满满当当。


省委书记突然停下来,


“能不能到交大去看看”。


省委书记显然做好了功课,知道首长和交大的渊源。


首长马上接过了话题,


“我昨晚上就在想这个事,一定到交大来一下。”

1980年代的西安交大校园


咸宁西路28号,交通大学校园。


初秋的早晨,旭阳初照,校园显得格外宁静、秀丽。


两辆面包车开进了校园。


车上走下一位异常熟悉的身影。

他身穿一件深蓝色夹克衫,步履轻捷,满面红光,显得格外精神。


在行政楼走廊里,他看到一位拄杖的白发老人。赶紧迎上去。


那是1946年他在交大的电机设计课的老师严晙教授。


“严老师,您好!”

1989年9月,西安交大。与电力设计授课老师严晙教授(前排右二)等在一起。


行政楼的会议室里,充满欢声笑语。


他和昔日的老师们拉起了家常:


“我们当时的系主任是钟兆琳教授,现在住在华东医院。我在上海时,每次去华东医院都要去看望他。”


他深情地谈起了几位难忘的老师。


他说:“我在长春的时候,严晙、沈尚贤、蒋大宗老师去了,我尽地主之谊,请他们在长春饭店吃了便饭,还合了影,现在我还保留着照片。”


他说:“我们任何一个人的成长,从小开始就受到许多老师的培养,这些都很难忘的。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发扬这个传统。”


“直到现在,我见了钟老师总是毕恭毕敬的”


距离他1989年6月23日从上海进京工作只有两个月零二十天。


他就第一时间,回到了母校交大。



第二次回母校。


1993年6月15日。


登机返京前的两个小时,他赶来了母校。

1993年6月,西安。与西安交大时任书记潘季(左一),校长蒋德明(右一),学生代表王秋旺(右二)、王军杰、宋正大、林园、郭群丽、陈晓荣同学等在一起。林园同学摘下自己的校徽、校庆纪念章送给他。他高兴的接受了。


他语重心长的对交大学弟学妹们说:


“人的时光是不能再回来的。


现在(西安交大)有这样好的一个环境,跟过去交大在上海时不好比啊。


苍松翠柏,一片青翠,环境是太好了!


…应该出智慧,应该产生新的科学家。”


他说,关键是要狠狠抓住科技第一生产力。要使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各得其所,既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又使科学研究能够面向经济建设。

他说,科技第一生产力与我们的大学是分不开的。交大在理工方面世界闻名。以前我们做学生时,都叫交大是“中国的MIT(麻省理工)”。

听说母校在建学生活动中心,他欣然给母校题写“思源学生活动中心”。

师生们邀请他:1996年,一定到西安来,与母校师生、校友共庆交通大学百年大典。


1995年5月4日,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将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命名为钱学森图书馆,他为钱学森图书馆题写了馆名。



第三次回母校,2002年3月31日。


利用赴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观看“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在西安主持召开六省区西部大开发工作座谈会前夕,第三次回母校看望师生。

这一次,他去了新建的康桥苑。那是教育部后勤改革的样本,知名的管理学家也是副校长席酉民操盘的现代化高校食堂。有着多样的餐饮业态和中空的大堂,非常漂亮。
他还和教师代表们照了一个大合影。


第四次回母校,2009年7月2日。


第四次回母校前夕,交大师生以投票方式推举钱学森、张光斗、吴文俊、徐光宪、江 泽 民为最受崇敬的西安交通大学校友。

郑南宁校长代表全校师生和全体校友,将镌刻着学长头像,书写着“西安交通大学最受崇敬校友”的荣誉证书,呈送给他。


他讲了表示谦虚和感谢的话。

而他给大家带来了两本新出版的学术专著。《中国能源问题研究》《论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他把题了字签上名的两本专著,分别赠给蒋大宗老师、潘季、王建华、郑南教授。赠予蒋大宗教授的那两本,有请予阅正之类的词句题在扉页上。


他得知老师沈尚贤百年诞辰来临,回到宾馆后又连夜拟写了一幅对联,以示纪念。

大宗并建华南宁同志:


对尚贤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活动,昨已发电表示敬意,总觉言犹未尽。我即将离开西安,现书赠对联一首。


举家西迁高风尚

电子领域乃前贤


口口口

二〇〇九年七月三日晚


对于母校,对于恩师。


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1996年:我是毕业于徐家汇的交通大学


不同于其他的中国高校。


中国有五所交通大学


他们共享“交通大学”之名,拥有共同的校徽,有彼此相近的文化,彼此互称学长。


五校分别位于西安、上海、北京、成都和台湾省新竹市,是中国近代高教史上独特的存在。

此处不展开,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以交通之名:“交通大学”定名一百周年


1996年年初,西安和上海的两所交通大学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关于交通大学所谓的“正宗”,也关乎老学长的资源,马上到来的建校一百周年校庆使得这种争论进入白热化。


两校利用舆论,唇枪舌战,甚至还各自出版书刊,为自己造势。


争论的背后是两所交通大学在“历史的进程”中,你追我赶,此消彼长。


2000年代以前的高教格局中,主体西迁的西安交通大学占尽政策优势,踏实肯干,长期稳居工科全国第二。而屈居六机部的兄弟上海交大一度陷入发展困局。


入新世纪,上海交大挟改革开放之势,锐意改革,天时地地人和,短短二十年,一口气跻身中国第三校。


延伸阅读:上海交大崛起的秘密:从“贫弱交困”到Top3


当然这是后话。


1996年,正是两校兄弟德比的关键时刻。


争论最激烈的时候,作为主管部门的教育部不得不从档案馆将1959年两校分家的文件重新下发,以止纷争。

1996年10月8日,国家教委(今教育部)给两校重新转发1959年国务院下发的分家文件。


作为最高领导,又是校友身份。他做了一个很“政治”的选择。


百年校庆定在4月8日,校庆前两周的3月28日 ,他先是在自己工作的地方宴请了大陆四所交通大学的书记校长,台湾新竹交通大学的校长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没法参加。


吃完饭后,每所学校拿一份亲笔题词和贺词的录音带。


至于各校热切邀请的现场参加庆典。抱歉,公务在身,没法亲自“回校”参加了。
四所母校,分布在上海、西安、成都、北京彼此相隔千里,确实“公务在身,无法分身”啊。
再说那时候也没有腾讯会议。
这份录音还引发了新的纷争,上海和西安对贺词中“我是毕业于徐家汇的交通大学”产生了不同的理解。
其实,他的意思再明确不过。
徐家汇的交通大学,代表解放前的老交大。
现在有了西安的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办学主体已经到了南面近三十公里的闵行,而唐山交大与北京交大先合又分,1970年代南迁峨眉1980年代最终落户成都,以及迁台“复校”先电子研究所后大学的新竹交通大学。
就像题词所言,继往开来,勇攀高峰,把交通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才是衷心祝福与期待。


不过像上海交大在通报中写道“多年来,江学长始终心系母校,情真意切。”


此言非虚。


由于长期在上海工作,退休后又寓居上海,他和上海交大的互动相对更多。


1989年3月24日,他来到母校,做了一个报告,Apply for Professor ,“几百个教授一致通过”。

军功章里,有学长的一半。


时任校长翁史烈为他佩戴交大校徽,左下角是他的“二叔”朱物华院士。朱物华的哥哥名叫朱自清。他们仨是扬州中学高中校友,两家更是扬州本地世交。


当然,学长因为“历史的进程”,没做成真正的交大教授,而是去了北京,工作了16年,改变了中国。


退休后才又回到上海。那是另外一段佳话。


上海交大也充分发挥了上海人民精明、会来事的特长。


学长长,学长短的。逢年过节,嘘寒问暖。帮退休后的学长发表学术论文。等等。不一而足。


甚至在闵行校区的不宽的河道里,专门建了赛艇用道。校长亲自来剪彩。

2016年4月,上海交大方面宣称,建成全国首条高校校园赛艇道。左一为上海交大时任校长张杰院士


我觉得江学长如果看到了,那一定是相当的亦可赛艇的:


“这个赛艇你们看,吼不吼啊~”


说句题外话,随着中央对“西迁精神”的高度肯定和历史知识的普及,近年来,上海交大方面官方的描述做到了尊重历史。


基本上原原本本的按着“国立交通大学”和“交通大学”表述。

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展示的他的学士学位照片,括号内小字:“原件现存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


这是进步。


也是与历史和解。



1943年:南京“中央大学”的进步青年


如果说交通大学是今生的话,那么南京的“中央大学”就是前世了。


1943年,他考入的并不是当时上海徐家汇的交通大学电机系。而是南京鼓楼的“中央大学”电机系。在读期间,他积极参加“清毒运动”等进步青年运动。

南京的“中央大学”是抗日战争时期,原国立中央大学从南京搬迁重庆后,汪精卫政权于1940年至1945年在南京建立的学校,所谓“复校”。

南京中央大学校友录(1940-1945)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国民政府教育部于9月下令解散“中央大学”,将上海6所院校学生划为“伪学生”,颁布《沦陷区专科以上学校学生、毕业生甄审办法》。


此举引起民众极大反弹,提出“人民无伪,学生无伪”,最后教育部取消甄审考试,改临时大学补习班为临时大学,以收容尚未毕业的在校学生。


南京“中央大学”的学生分至南京临时大学、上海临时大学。


1946年6月,教育部撤消临时大学,应届毕业生发给毕业证书授予学位,在校学生则按原学校院系与地区,分发至中央大学、安徽大学、交通大学、江苏医学院、浙江大学等校继续就读。

上图:原金陵大学 下图:今南京大学

抗战胜利后,中央大学于1946年迁回南京。经与金陵大学协商,汪精卫政权所办的中大校址和图书杂志归金陵大学,仪器设备和档案由中央大学接收。

在1952年的院系调整中,金陵大学各文、理学院与南京大学文、理学院在金陵大学鼓楼校址合并组建新的南京大学,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大学。


关于南京大学,有另外一段经典的兄弟德比:校名的故事:东南大学+南京大学=?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


他的这段经历之前从未在官方公开提及。


直到这一次的新华社通稿:江泽民伟大光辉的一生

上图:12月2日新华社发布的生平下图:此前的官方版本简历


这个2.0版本的生平简历,


也是一种与历史的和解罢。

他的借书证原件,现藏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


回首百年身,

斯人也是学人。


斯人千古。

学人永恒。

摄于西安交大东一楼"求索园" 。作者:交通大学西迁老教授马志瀛(1954级电器)学长的学士学位毕业照片,西安。原件现存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新华社发布。2022年12月1日,上海。交大校友送别老学长。

(完)




END



学长千古。


刊名题签:沈墨

教育·新知·观念现代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