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政策:总结、反思与展望”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
8月22日,以“产业政策:总结、反思与展望”为主题的专题研讨会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大金报告厅落下帷幕。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和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共同主办,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货殖365经济研究社协办,并得到《世界经济》、《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文汇》、以及ChinaEconomic Journal的支持。为期两天的会议包括四场主题演讲、五场圆桌会议和两场论文报告会,汇聚了来自高校、研究机构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四十余位专家学者和近300名听众,以林毅夫教授倡导的新结构经济学中的产业政策为讨论的起点,围绕产业政策存在的必要性、我国产业政策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我国未来产业政策的发展方向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林毅夫: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产业政策——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
21日上午的主题演讲中,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教授提出,发展中国家如果依照新结构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来制定产业政策,利用后发优势取得比较快速的发展,使得已经领先的产业进一步在国际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应当可以比发达国家发展得更快,最终由中等收入国家变为高收入国家。
林毅夫在发言中指出,根据经济增长委员会的研究,二战后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十三个国家都具备五个特征:开放经济、宏观经济稳定、相对较高的储蓄率和投资率、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但它们仅仅是帮助发展中国家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药材”而非“药方”。要找到“药方”应该回到亚当斯密的研究方法上,回到对国民财富的本质和原因的研究。经济增长表面的现象是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背后的原因是劳动力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是经济结构,包括技术、产业结构的不断变迁,是软、硬基础设施的不断变迁。提高劳动力生产水平有两种办法,一是依靠现有产业技术的不断创新,二是进入新的附加价值更高的产业。发达国家在工业革命之后技术和产业都走在了世界前列,硬的基础设施和软的制度环境也要跟它的技术和产业水平相适应,因此其技术产业升级和制度的完善、创新必须依靠自己的创造来实现。发展中国家则可以利用发达国家已经成熟的技术或者是产业进行转型升级;有了这种后发优势,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制度完善的成本风险有可能比发达国家低,理论上讲,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速度会比发达国家快。怎样发挥这个潜力呢?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按照要素禀赋的结构来选择产业跟技术是符合比较优势的,从而产业要素生产成本价格会最低,就有最大的竞争力,创造更大的剩余;与此同时,政府要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为产业结构动态升级过程中先行者的外部性进行补偿。当政府要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时,产业政策成为一个必要的工具。按照新结构经济学的方法,产业政策要想取得成功,在政府资源稀缺的前提下,应该发展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政府为这些生产成本较低的、软硬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的产业改善软硬基础设施,降低交易费用,提升其产业竞争力。根据中等收入国家某些产业和世界产业技术前沿的差距,可将中等收入国家的产业分为五大类:追赶型、国际领先型、退出型、新技术引发的弯道超车型和国防安全战略型,每一类产业各有不同的策略选择。
肖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互联网时代产业技术创新
在21日下午的主题演讲中,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主任肖林从新供给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探讨了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下的产业结构升级问题,强调创新机制和模式的变化的重要作用,认为未来一段时间供给侧改革必须把握互联网时代的新趋势,提供高效的供给体系。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创新,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年的高速增长以后已经进入一个发展阶段,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经济增长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一个引擎,只有通过创新才能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结构的优化。供给侧改革同样需要的是开放协作,全球创新的合作不断的深化。此外还阐述了顺应互联网浪潮供给侧改革与产业技术的体系,重新营造我国的供给侧新优势的方式。
贾康:产业政策与供给侧改革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在主题演讲中提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过程中面对“市场缺陷(或失灵)”的政府职责,不仅是处理应对“有效需求不足”的反周期问题,还需要解决包括“不完全竞争”假设下的政府“政策供给”与“制度供给”的问题,以及把握国际竞争合作中非均衡发展状态下的“追赶—赶超”战略全局问题。中国供给侧改革应当在优化需求管理的同时,以攻坚克难的改革(有效制度供给)为龙头,以结构优化为侧重点,“守正出奇”,即把有效市场与有为、有限政府优化结合,解放生产力、释放潜力活力,继续超常规发展,对接“中国梦”。他还对产业政策的设计和优化提出了建议,包括:科学决策:“规划先行、多规合一”;专家团队支持,顶层设计与专案设计(如能源产业、煤炭产业、电力产业政策);聚焦重点、协调配套;多轮动态优化调整;阳光化实施,严防设租寻租,尤需在不动产、投融资“双轨制”格局中形成多重审计监督;积极发展政策性金融、PPP等创新机制;积极发展绩效考评;积极建立与健全纠偏、问责机制等。
赵昌文:产业政策与政府和市场的边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赵昌文在22日下午的主题演讲中就政府与市场关系、基于此的产业政策谈了自己的理解。政府和市场在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有一个新的表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这是我们国家对政府市场关系的精准论述。其中,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关键正如林老师所说是建立有效的政府。对于有效政府的考量可以通过三个维度进行,一是政府的职能范围与力量强度,二是政府之间的关系,包括纵向和横向的关系,三是有为干部。基于政府市场的关系的论述,对产业政策提出建议,即:强化功能性政策,优化选择性政策,并且最终实现从选择性政策到功能性政策的过渡,具体而言,未来一段时间中国产业政策主要的着力点应该在七个方面: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负面清单形式制定产业政策、聚焦创新政策、从全球产业格局的角度选择产业采取不同办法、着力解决产业政策的动态调整机制、要素升级、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的协调。
会议的举办促进了产业政策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增强了学界、政界和业界在产业政策上的思想沟通,同时也为我国制定和实施合理的产业政策提供可供参考的建议。
据悉,各位专家学者及投稿作者的精彩观点将结集收录于由林毅夫、张军、王勇、寇宗来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出版的会议文集中。
关于本次研讨会的更多演讲、讨论精彩实录,请关注后续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