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SE新闻 | 第十一届中华发展经济学年会成功举办
第十一届中华发展经济学年会成功举办
2017年7月8日-9日,第十一届中华发展经济学年会在温州大学成功召开。本次年会由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发展经济学分会主办,温州大学商学院、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承办,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经济评论》编辑部、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协办。年会主题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新结构经济学”,共收到投稿论文100余篇,大会秘书处挑选出70多篇论文参加会议。近百名参会代表分别来自国内外高校和十多家学术期刊及媒体。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学术副主任王勇副教授、博士后惠利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研究生王梦琦参加了此次年会。
第十一届中华发展经济学年会代表合影
7月8日上午,温州大学校长李校堃为本次年会致辞,拉开了会议帷幕。李校长对各位专家学者的莅临表示感谢,介绍了温州的发展历史,并以“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介绍了近几年温州大学的发展以及发展模式,让与会代表感受到了温大以及温大商院的魅力。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王志伟教授致辞,强调中华发展经济学分会对中华经济学研究和中国经济发展的突出作用。随后,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发展经济学研究会会长郭熙保教授向温州大学、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及参会的各位代表表示感谢!他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林毅夫教授的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对国际发展经济学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温州大学校长李校堃致欢迎辞
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副会长王志伟教授致辞
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发展经济学分会会长
郭熙保教授致辞
开幕式结束后,林毅夫教授发表题为“新结构经济学、自生能力与新的理论见解”的主旨演讲,发展经济学研究分会副会长、中山大学粤港澳珠三角洲研究中心主任陈广汉教授主持。林毅夫教授首先介绍了新结构经济学的学科定位与理论基础。新结构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增长的本质与原因的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子学科,它的理论基础是一个经济体在某一个时点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其最优产业结构,进而决定与产业结构相匹配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具体而言,要素禀赋的相对稀缺度决定要素相对价格,后者则决定经济体的比较优势,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中的企业具备自生能力。随着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产业、技术结构不断升级,基础设施改善,经济得以增长。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市场与政府要发挥各自的作用,市场机制提供正确的价格信号,政府因势利导甄别出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分别做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
林毅夫教授接着介绍了将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应用于理解华盛顿共识、渐进性改革和休克疗法带来的不同效果,以及在发展中国家产业政策制定中的应用。新结构经济学的创新之处在于将结构这一关键因素引入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对探讨整个经济体最优金融、人力资本等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林毅夫教授展望了新结构经济学研究的未来,倡导新结构经济学的研究者不仅要在理论层面完善其数理模型,还要将理论用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中,知行合一,推动世界经济发展。
随后进行的是新结构经济学专场(圆桌论坛),由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学术副主任王勇副教授主持,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先海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赵昌文部长、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韦森教授、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郭熙保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建华教授以及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联席主任叶初升教授共同探讨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与应用、现状与未来,林毅夫教授对相关问题进行一一回复,并呼吁经济学研究者把握当前中国快速发展带来的研究机遇,挖掘中国经济研究的金矿。
圆桌论坛:从左至右依次为王勇、黄先海、赵昌文、韦森、郭熙保、张建华、叶初升
黄先海教授提出了关于产业政策的几个问题,包括一个时点的产业政策是否具备唯一性,有效性如何衡量,如何界定和规范政府干预的边界与方式等。赵昌文部长基于印度和沙特阿拉伯的例子,提出在技术进步如此迅速的时期,人口红利与资源禀赋优势是否会被削弱的疑问。韦森教授认为新结构经济学在现实方面对当前中国发展可谓恰逢其时,在理论方面实现了货币理论与产业周期相结合的突破。郭熙保教授指出新结构经济学是开放的,不只适用于发展中国家,而是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张建华教授分析了结构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的不足,指出新结构经济学将两者相结合,对发展经济学的重大意义,同时希望增加对“有为政府”的研究。叶初升教授从发展经济学分析范式出发,回顾了结构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的局限性,强调新结构经济学符合发展经济学分析范式,并提出除要素禀赋之外,需求结构与劳动力的技能结构也应被纳入到分析框架中。
7月8日下午,四个平行分论坛同时展开,包括“新结构经济学”、“微观经济、农村经济与供给侧改革”、“宏观经济、国际经济与金融”和《经济评论》分论坛,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学者进行论文汇报与讨论。
其中,新结构经济学分论坛上、下场分别由王勇副教授、张建华教授主持,共有五篇文章报告。来自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的潘士远教授报告论文“Structural misallocation, policy distortion and economic reform-the case of China”,分析政府资源错配与制造业部门产能过剩,服务业供不应求,产业升级滞后的关系。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李磊报告了“要素结构变动与技术进步偏向性——来自中国城市‘撤县设区’的经验研究”,提出撤县设区提高资本-劳动比,进而促进了资本偏向性的技术进步。来自中山大学的郭凯明副教授报告了论文“Investment and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the case of China”,指出投资结构在理解中国结构转型中的重要作用。来自的江西财经大学的习明明副研究员报告“金融结构、FDI与资本配置效率——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从融资规模、融资结构及融资深化三个角度,研究金融结构对中国地区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来自北京大学的王梦琦报告了她与王勇副教授的合作论文“Vertical structure and firm innovation in China”,从国有企业处于上游垄断行业,民营企业集中于下游竞争性行业这一垂直结构视角,分析中国企业的创新行为。来自温州大学的张鹏报告了论文“民营化、制度质量与中国经济增长”,发现民营化和好的产权保护质量会显著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与会者就每篇文章进行充分及深入的讨论,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博士后惠利作为分论坛总评论人之一对论文进行点评。
7月9日上午,大会继续进行,首先由六位学者作大会演讲,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王志伟教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韦森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赵昌文部长、中共中央党校周天勇教授、山东大学经济学院臧旭恒教授、云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龚刚教授分别发表主题演讲,畅谈经济增长的源泉与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
上半场由温州大学商学院胡振华院长主持。王志伟教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解读”为主题,介绍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生的背景和理论意义,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当前在经济领域(也会关系到社会其他有关领域)的重大战略决策,可以从短期和长期、数量和质量、供给侧和需求侧、稳定与增长、调整和改革这样几个方面的辩证关系角度去理解和解读。韦森教授以“创新与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前景”为主题,介绍了中国经济的当下格局,投资回报率越来越低的现实,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不能再靠投资,之后的关键在于TFP,在于创新,必须坚持市场化改革和法治化市场经济的中国改革的大方向。 赵昌文部长以“关于工业革命的三个定律”为主题,分析了近两百年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总结出了三条规律:工业革命是大国崛起的必由之路,引领工业革命是经济基础和制度优势的结果,后发经济体越来越难以采用旧的工业化模式。
下半场由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张东辉教授主持。周天勇教授以“全球衰退的经济机理及其治理思路和治理方案”为主题,指出我们现有的宏观经济分析视角、方法和政策需要反思和修正,认为我国的经济衰退主要体现在“国民收入分配”和“劳动力流动”两个方面,并提出要从“结构性减税”和“结构转型”上做出改变。臧旭恒教授以“如何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为主题,认为中国的消费水平表现为总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日益增长和居民消费长期低位两方面,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龚刚教授以“发展过程中的宏观结构演化——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认为经济发展存在两个阶段的转变:一是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的转变,二是资本密集到知识密集的转变。针对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存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拐点。在此背景下,教授针对中国的中等收入陷进进行了论述,认为中国正处于第二个转变阶段。最后,教授也提到了供给型经济等相关的问题。
随后,中华外国经济学会发展经济学分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彭刚教授总结本次年会,指出新结构经济学对发展经济学这一学科未来发展的意义,以及新结构研究中心的加盟对学会建设的重要性,并对下一届发展经济学年会将在云南财经大学举办表示期待。
最后,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发展经济学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武汉大学《经济评论》主编叶初升教授宣布本届年会优秀论文获奖名单并组织颁奖,全体代表对获奖者表示祝贺。
至此,第十一届中华发展经济学年会圆满结束!
据悉,中华发展经济学年会以后每年都会设置新结构经济学专场,并将设立新结构经济学优秀论文奖,以鼓励经济学研究者运用新结构经济学思想体系与方法研究经济发展问题。
撰稿:惠利、王梦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