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令营 | 鞠建东:动态结构分析与产业动态
主题演讲简报
演讲者:鞠建东
题目:动态结构分析与产业动态
鞠建东教授的讲座介绍了同时分析经济体宏观动态变化和微观结构变化的工具:动态结构分析方法。动态结构分析方法的目的在于探究宏观增长背后的微观机制,就需要在传统单部门的宏观经济模型中引入结构,包括产业间结构和产业内由异质性企业组成的市场结构。产业间结构主要存在以下四种分类标准:1)按照要素禀赋分类,通过测算不同产业的资本劳动比例,将产业分为资本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性产业;2)按照技术分类,以技术工人与非技术工人的比例,将产业分为高技术产业与低技术产业;3)按照相对生产率或者成本分类,将产业分为具有李嘉图比较优势产业与不具有李嘉图比较优势产业;4)按照对制度的依赖性,分为制度依赖型产业和制度非依赖型产业,这里的制度包括金融发达程度、劳动力市场制度、环境政策、产业政策等。
给定经济体的产业间结构,鞠建东教授进一步对各个产业进行进一步分析。按照每个企业的生产率,可以将产业拆分为异质性企业。每个企业用其生产率表征,整个产业的生产率服从某一特定的函数分布形式(如帕累托分布)。微观企业的产出加总则得到整个产业的产出(中间品),而不同产业的产出加总则构成整个宏观经济的GDP(最终品)。
接下来鞠建东教授将上述理论框架拓展到开放经济,介绍了关于中国结构变迁与贸易开放的研究。利用1999年到2007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发现了以下三组特征事实:1)相对于99年,07年的制造业变得更加资本密集了,但出口品的生产并没有变得更加资本密集;2)从99年到07年,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参与出口的企业比重上升了,而在资本密集型产业,参与出口的企业比重则下降了;3)相比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产率从99年到07年期间增长得更快。
根据标准的HO模型,在中国的资本不断积累的过程中,生产和出口都应该同时变得更加资本密集。然而,后者和观测到的经验事实相违背。为了解释这组看似矛盾的特征事实,鞠建东教授和其合作者们构建了一个包含要素禀赋、技术进步以及贸易成本等因素的异质性企业的两国模型。特别地,企业的异质性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产业的HO异质性,不同的产业具有不同的资本密集度;其次是不同产业的比较优势差异,体现在产业之间具有不同的总体生产力水平;第三是同一产业内的企业异质性,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生产率。因此,模型综合了李嘉图、HO以及新贸易理论(Melitz2003)的设定。
模型的理论分析表明:要素禀赋、技术水平与贸易成本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单独解释中国的现象。因而,每个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起作用,需要给出定量的结果。鞠建东教授估计了模型的参数,发现他们的模型能较好地拟合现实。其量化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生产的“资本密集化”主要由资本积累推动,而出口产品的“劳动密集化”则主要由劳动偏向型的技术变化引起。
整理:陈思雨
审校:刘政文
夏令营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