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SE新闻|第六届新结构经济学国际研讨会圆满结束
8月9-11日,为期三天的第六届新结构经济学国际会议在朗润园成功举行。本次会议主题为“经济发展和发展经济学:过去70年的经验”,包括“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宏观发展”、“技术和收入分配”、“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金融与发展”五个专题会和围绕“主流发展理论和政策过去、现在与未来发展”主题的两场圆桌讨论会,吸引来自国内外高校的40多位学者参会。
01
在8月9日的开幕式上,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教授发表题为《中国的70年发展和现代经济学的反思》(China's 70 Years of Development and Reflections of Modern Economics)的主旨演讲。他回顾了中国过去70年的增长经验,认为中国自1978年以来GDP以每年近10%的速率增长,是历史上经历持续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中最快的。中国的发展经验为经济研究提供了一座金矿。他期待与国外研究人员携手合作,推动新的结构经济学研究向前发展。
随后,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关政策研究院院长Danny Quah教授主持“中等收入陷阱”专场。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Seigle Family经济学讲席教授王平报告题为“Flying or Trapped”的论文。该论文提出一个统一的理论,考察人力资本积累的内生技术选择如何导致不同的发展范式均衡,包括贫困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和雁行增长。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圣路易斯)助理副行长文一以“Case Studies of Middle Income Trap”为题进行演讲,分析了巴西掉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台湾跨越低、中收入陷阱、中国大陆成功跨越低收入陷阱的原因和行动。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副教授王勇报告论文“The sandwich Effect: Challenges for Middle-income Countries”。该论文通过建立一个存在贸易、技术扩散涵盖三个国家的一般均衡模型,探讨追赶型低收入国家和创新型高收入国家如何通过国际贸易夹逼中等收入国家,以及中等收入国家如何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在此专场,南卫理公会大学助理教授Michael Sposi、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助理教授江深哲、美国圣母大学教授Joseph Kaboski分别就以上三篇论文进行点评讨论。
Chair: Danny Quah
Speaker: Ping Wang Discussant: Michael Sposi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Speaker: Yi Wen Discussant: Shenzhe Jiang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Speaker: Yong Wang Discussant: Joseph Kaboski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下午,韩国国立首尔大学教授Keun Lee主持“中国宏观发展”专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胡颖尧报告题为“Illuminating Economic Growth”的论文。该论文尝试估计真实人均GDP官方数据不确定性,并构建更好的测量方式,探讨了用夜间照明的卫星记录数据替代实际经济活动衡量指标的可行性和技术方法。波士顿大学教授苗建军报告题为“China's Housing Bubble,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Growth”的论文,该论文探讨了中国房地产市场繁荣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房地产泡沫破灭可能导致的后果,以及房地产税的影响。多伦多大学教授朱晓冬报告论文“Selective Migration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Gap: Evidence from China”。该论文用2003-2013年中国定点调查的微观面板数据,探讨为何农业生产率存在巨大差距,但农业劳动力人口占比仍旧很高。多伦多大学朱晓冬教授、埃默里大学副教授陈凯迹、长江商学院助理教授钟灵分别发表点评讨论。
Chair: Keun Lee
Speaker: Yingyao Hu Discussant: Xiaodong Zhu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Speaker: Jianjun Miao Discussant: Kaiji Chen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Speaker: Xiaodong Zhu Discussant: Ling Zhong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02
8月10日上午,波兰华沙大学经济学院院长Alojzy Nowak教授主持“技术和收入分配”专场。美国埃默里大学大学副教授陈凯迹报告论文“Aggregate and Distributional Impact of Housing Policy: China's Experiment”。该论文以中国房地产政策近年来的变化作为试验,探讨信贷条件在房地产兴衰中扮演的作用,以及房地产兴衰对不同特征家户收入分配的影响。美国亚特兰大联邦储备银行研究部经济学家Lei Fang报告题为“High-Skilled Services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的论文。该论文探讨为何中国高技能服务业发展不发达,以及如何促进中国进入经济结构转变的第二阶段,即从制造业和低技能服务业转向高技能服务业。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助理教授夏俊杰报告论文“Getting Rich in China: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Wealth Mobility”。该论文使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研究了个人财富增长和流动的特征。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助理教授夏俊杰、清华大学经济学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姚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助理教授赵波分别对以上论文进行点评讨论。
Chair: Alojzy Nowak
Speaker: Kaiji Chen Discussant: Junjie Xia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Speaker: Lei Fang Discussant: Wen Yao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Speaker: Junjie Xia Discussant: Bo Zhao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下午,美国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助理副行长文一主持“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专场。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助理教授王歆报告论文“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International Capital Flows”。该论文构建了一个简单的静态模型,并用全面的数据检测“发展中国家FDI流向由该国发展政策决定”这个假设。美国爱荷华大学教授Raymond Riezman报告了题为“Optimal Infant Industry Policy”的论文。该论文基于一系类假设,构建了一个动态模型,并采用机制设计的方式来决定幼稚产业中具有私人信息的厂商的最优保护程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院长Ann Harrison教授报告论文“Can a Tiger Change Its Stripes? Reform of Chines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the Penumbra of the State”。该论文基于1998-2013年中国中大企业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证明国有企业私有化之后,在获取低利息贷款和政府补贴方便,仍比民营企业更有优势。国有企业和私有化之后原国有企业盈利能力比私营企业低。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助理教授Simon Alder报告题为“Political Distortions and Infrastructure Networks in China: A Quantitative Spatial Equilibrium Analysis”的论文。该论文利用中国高速公路网络建设的时间和政府领导周期,系统梳理了公路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中的政府扭曲。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助理教授Simon Alder、日本神户大学经济学院教授Yunfang Hu、香港中文大学副教授张轶凡、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助理教授徐铭梽分别进行点评讨论。
Chair: Yi Wen
Speaker: Xin Wang Discussant: Simon Alder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Speaker: Raymond Riezman Discussant: Yunfang Hu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Speaker: Ann Harrison Discussant: Yifan Zhang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Speaker: Simon Alder Discussant: MingZhi (Jimmy) Xu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8月10日晚宴,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前副总裁朱民博士发表题为《中国走向高收入阶段:部门生产率增长和结构性改革》(China's Move into the High Income Category: Sectoral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Structural Reform)。他通过比较中国和其它国家的各生产部门所占份额、产业生产率和就业率等指标,分析了中国改革开放后发生的结构性变化。市场化的服务业在2000年以后整个劳动生产率是不断提高的,但非市场化的服务业进展比较缓慢,推动非市场服务业的改革是经济发展的一大重点。而5G和人工智能的推广使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的融合进一步升级,必将对所有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产生变革性的影响。朱民博士强调,中国正在迈入高收入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应当继续开放合作,深化市场改革,推动科技和数字化进程。
03
8月11日,非洲开发银行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Celestin Monga主持“金融与发展”专场。美国德州农工大学终身教授甘犁报告了论文“The Impact of Labor Income Reward Plan: An EITC Experiment in China”。该论文通过在四川乐山市五通桥区开展的一项田野实验,研究了劳动收入奖励对劳动参与程度、家庭收入与支出的影响。美国南卫理公会大学助理教授Michael Sposi报告了论文“Demographics and the Evolution of Global Imbalances”。该论文建立动态一般均衡模型,量化了1970年以来28个国家人口变化对贸易失衡的重要影响,其结果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资本没有更多地流向高增速国家的配置谜题(Allocation Puzzle)。阿根廷科尔多瓦国立大学助理教授Alfredo Schclarek报告了题为“The Maturity Lengthening Role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Banks”的论文,通过理论建模,其结果表明国有开发银行能够更好地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长期的更高风险的贷款,进而为商业银行提供补充。在此专场,香港科技大学教授Albert Park、厦门大学副教授赵敏强、英国杜伦大学助理教授Zhiyun Li分别就以上三篇论文进行点评讨论。
Chair: Celestin Monga
Speaker: Li Gan Discussant: Albert Park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Speaker: Michael Sposi Discussant: Min Qiang (Kent) Zhao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Speaker: Alfredo Schclarek Discussant: Zhiyun Li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8月11日下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院长Ann Harrison教授主持第一场圆桌讨论,主题为“总结过去与现在:主流发展理论和政策在过去70年欠发达国家经济追赶过程中提供的有效指导取得了多大的成功?”。IFF研究院副院长、华盛顿大学特聘教授王燕、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Danny Quah、非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Celestin Monga、波兰华沙大学经济学院院长Alojzy Nowak、韩国国立首尔大学教授Kuen Lee先后发言,林毅夫教授、朱晓冬教授、Michele Boldrin教授、巫和懋教授、甘犁教授等十几位学者参与进行了热烈深刻的讨论。
Chair: Ann Harrison
左右滑动查看照片
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Jeseph Gibson Hoyt特聘教授Michele Boldrin主持第二场圆桌讨论,主题为“展望未来:经济增长和发展领域中还有哪些主要的学术问题没有满意的答案以及如何以更有前景的方式来研究这些问题?”德州农工大学教授甘犁、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教授王平、香港科技大学教授Albert Park、多伦多大学教授朱晓冬、加州伯克利大学教授Ann Harrison分别发言,与会专家学者就该议题进行了热烈深入的交流讨论。
Chair: Michele Boldrin
左右滑动查看照片
林毅夫教授最后做了总结发言,他提到,会议期间听到最多的是嘉宾学者关于本次会议的高度评价,这是因为这个会议的主题本身很有趣和吸引人,也是因为各位与会者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展示和讨论。希望本次会议帮助我们达成更多关于发展、结构转型的共识,促成更广泛深入的合作,推行经济发展研究。至此,第六届新结构经济学国际研讨会完满结束。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