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知道在师大如何收&寄信吗?

2017-11-09 党委宣传部 河南师范大学

日光和煦,纸上远方人儿的消息翻山越岭而来,本来普通的一天,竟也这样繁丽起来。用笔写下一句见信如面,即便相隔万水千山又有什么关系?一封信替你跨越山海,诉说你的悲欢苦乐。而师大的收发室就静静地立在那里,怀抱着一腔温柔,等着你去拥抱属于自己的那份温暖。




大概人生的美丽就在于两颗心的呼应。就是一个人把另一个人心酸与苦乐能看在眼里,能放在心上,能留在岁月里。这便是收发室蕴藏的脉脉温情,它不仅仅只是收发信件与报刊的地方,它更是收发感情的地方。怀着对这一份情怀的向往,我们采访了在收发室工作了30多年的赵守志师傅和高石洞师傅。


师大的收发室是伴随着师大校园一起建立的,在1951年平原师范学院时期,收发室被称为接待室。那时候办公地点只是一个矮小破旧的小土坯房,每逢阴雨天就变得闷热又潮湿,可真是一段艰苦岁月啊!新乡师范学院时期,收发室和邮局、保卫科分开,正式成为一个独立单位,设在学校的大门东侧。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和各种设施的改善,收发室暂时搬到勤政楼旁边。在翻修校门之后,又回到了新大门东侧,条件依然不是很好,冬天还要用蜂窝煤炉子取暖。九十年代初,收发室又搬到老化学楼(现田家炳教育书院处)楼下。随着学校再次新修校门,收发室又迁居于图书馆旁。“我印象中学校一共换了三次大门,总之,学校每换一次大门,收发室就得跟着搬一次。”高石洞师傅如是说。



高师傅告诉我们,在建国初期,国家对信件的要求很严,相应的对在收发室的工作人员要求也很高。由于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很多国家的机要文件都要靠信件来传递,所以只有党员才能进收发室工作。而且在那通讯远不如现在发达的岁月里,大家与外界的联系都主要靠的是报刊,报刊也是支部向师生宣传形势政策的重要手段。报纸种类很多,每个班级一份《人民日报》,一份《光明日报》,一份《军报》,一份《青年日报》等。赵师傅说;“现在工作量也不比以前少。以前主要是院系少,学生少,但报纸信件多。现在是期刊多,老师同学发表的文章渐渐多了,收到的很多都是成包的文件资料,所以是量重了。过去是一封一封的信,现在是一包一包的资料。而且现在学校院系也多了,学生多了,服务对象也就多了。”



罗曼·罗兰说过这样一句话:“要散布阳光到别人的心中,先得自己心中有阳光。高师傅还说:“尽管工作有时候会很累,但只要听到学生的一句感谢的话,心里就会舒服许多。”正是收发室的这种服务,感染了无数的师大师生。十几年前的一个冬天,有个男生来找他的信,虽然是冬天,但是收发室的工作人员也不能戴手套。高师傅满手的油墨,赶紧停下手中的工作去帮他找信。那个男生看见高师傅的手被冻得不成样子,一句话也没说,转身就跑了,回来的时候手里拿了一管护手霜,给了高师傅,他如今还珍藏着那一 42 35131 42 14985 0 0 4472 0 0:00:07 0:00:03 0:00:04 4471管红色护手霜,连包装都没舍得拆开。这管护手霜的功能早已不再是护手,而是护心,永远有效。收发室真是一个温暖的地方呀!每一年的“校友会”举办过后,还会有老学生来找收发室的工作人员合影,曾经的老领导也会常来这里看看。因为这里承载的情感和回忆,已经在背后的岁月里留下了难以抹去的痕迹。



赵师傅1983年来到学校收发室工作,那个时候学校还正处于发展时期,招的学生也并不是很多,一年只有五六百个学生。但那时候的信可真是多!学生们一下课就往收发室里跑,一趟一趟地去确认自己的信是否已经到来,一遍一遍地询问着收发室的工作人员。如此一来,同学来的次数多了,也就与收发室的工作人员有了感情。有的同学看着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很大,也会帮着他们分捡信件。有的女生会因为找不到自己的信而哭得鼻涕眼泪一大把。那封信可能是远方的亲人或者心上人寄来的,可能写了家里的狗生下了一窝小狗崽,可能写了那个人所在的地方下的雨。我们不得而知,但这些事情在今天谈来,都是情怀。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收发室的办公条件也变得越来越好,现在有电脑辅助办公,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现在收发室的管理也越来越有秩序,信箱每年一设,每一届,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专属信箱。而收发室的工作也不仅仅只是收信,它要负责管理学校的机要文件,毕业生的学籍档案,新生的录取通知书等等一系列重要的东西。有一个本子专门记录这些文件的收发情况,收发室和党刊党报,校报的联系也十分紧密,这样以便于宣传党的政策。此外,它还要负责学校的报刊订阅和重要公函的发放,根据学校情况的变化和老师的需要增加或减少订阅的份数。不能有一点失误。所以收发室也是学校一个非常重要的机构,它的作用不容小觑。



在谈话中,两位师傅不时感叹:“现在写信的人真是越来越少了!”的确啊,时代在发展,网络的便捷和快速发展冲击着书信的使用。通过网络,我们很容易就能与远方的朋友、亲人取得联系,书信也因此渐渐被人遗忘,我们慢慢地远离了“手写书信的年代”。可冰冷的键盘和字母、快速收到的回复并不能很好地满足情感的需要,书信里传递的那份温暖、浪漫和亲切感在电子化的世界里几乎是不可实现的。



在互联网还没有普及的年代,天南海北的朋友,千里之外的家人,甚至是互不相识的陌生人,都通过书信彼此交流,互诉关心和思念。鸿雁飞书,鱼传尺素。点点滴滴的感情在笔尖流淌,纵然不能相见,但写信时的字斟句酌、柔肠百结,寄信后的焦灼不安、漫长等待,收到回信时的满心欢喜,这些让书信不再只是几页写满文字的纸张,更平添了一份温热,多了一份浪漫。



当年赵师傅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学校收发室有六、七个人都忙不过来,现在手写信很少了,其他人也都退休了,只剩下他俩还坚守在这里。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那些和信件相伴的岁月啊,和那些封存在泛黄的信纸上的回忆一样,像一股清澈的感动流淌在心里。或许,这就是千百年来深藏于书信中的那份情怀吧,它就在那里等你。




很多同学会产生我要去哪寄信去哪找我的信件的问题。在这个信息化时代,想要找到我们的包裹快递很容易,物流追踪系统很方便及时地为我们提供方位信息。


而一封平信,只有简简单单的地址和姓名,薄薄的信封,很容易就不知被遗失在哪个角落。大家可能在经历过信件遗失后开始渐渐不那么信任这种古老的交流方式,并且如今,微信等新型沟通工具慢慢替代了书信这种传统的沟通方式,它在一些人眼中甚至显得迂腐而顽固,但其确确实实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这种感觉或许只有真正那些写过信、收过信的人才能体会,它是愉快、紧张而充满期待的。


 一张明信片,曾经是寄托情意的最好载体。在没有网络和手机的年代,逢年过节或好友生日,给亲朋好友寄上一枚亲手写的明信片,美好的祝愿都融在了这方寸之间 。




在师大如何寄信?


 第一步:装备好信封,邮票和写信的纸、 笔、胶水。把想要表达的内容写到信纸上面,把写好的信的信纸,放入信封内,用胶水沾好信封的封口 。


 第二步:在信封左上面写上邮往地的邮编编码和邮往地的地址,在这里小编提醒大家一定要写清楚对方的具体地址和联系方式,要不然对方可能会收不到信哟!


第三步:右下方写上自己的地址,和自己的邮政编码,贴上邮票。


第四步:投到咱们学校的信箱里就可以啦!


在师大如何收信?


可以根据自己手机的短信提示到到万人餐厅(北邻邮政局)去拿信件,领取包裹。


书信或者明信片通常都是由各个学院里的生活委员负责分发给学生的,他们在接收到信件时会第一时间根据信上的联系方式通知你。因此对方一定要写清楚你的学院,年级,班级,联系方式。


为了能让书信或者明信片更快寄送到他们的手中,我们一定要写清楚对方的学院,年级,班级和联系方式哦!如果知道对方要给自己寄信,那就一定要告诉对方自己具体的联系方式。


划重点:一定要寄信人写清楚你的学院,年级,班级和联系方式哦~




书信是通往心灵的快速列车,每写一个字,每读一句话,当事人的内心都可能被打开。一封信看似简单,却拥有足够的内在张力,能打开尘封的历史与丰富的人性之窗。隔了岁月再看,依然是字字真情,句句肺腑。


当今时代飞速发展,很少有人再愿意花时间亲手写封信了。当人们不再写信,等信来的期盼也就渐渐淡出,只剩下对着泛黄的信纸,感受着写信人当年传达出的深厚情谊,依旧会打动我们的心肠。


但真正直于抵人心的东西从来不是小众的。书信里,那些纠结与顿悟、忧愁与喜悦,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往期热文↘


- 厚德博学 止于至善 -

- hnsfdx1923 -


来源 | 《河南师大报》

文字 | 张子琦 成思远 范锦熙

张宏羽 茹坤 李伟

图片 | 荆梦子

编辑 | 高晨杰 高倩倩


- 微博:@河南师范大学 -

- 投稿邮箱:hnsddwxcb@163.com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