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师大故事 | 悠悠师大非遗情

党委宣传部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5-25




“操琴司鼓奏皮黄,字正腔圆韵味香”

京剧回味悠长、余音绕梁


“巧剜明月染春水 ,轻旋薄冰盛绿云”

青瓷端庄浑朴、雍容大气


“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

书法灵动潇洒、笔下有神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一页都熠熠发光,令人神往。师大在追逐非遗的路上亦未停下脚步,十几年间一直在不断成长。






万人餐厅的西南角,一个小小的摊位,摆放了泥泥狗、面塑、剪纸、木板年画……品类多样,和来来往往的人群一起,构成师大的一抹图景。


这是师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的日常“传统手工艺品”展览活动。师大在2006年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开了河南高校的先河。




这是师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的日常 “传统手工艺品”展览活动。师大在2006年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开了河南高校的先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以社团活动的方式开展了多种非遗进校园课程,有各类戏曲、皮影表演、烙画、刻纸、面塑等。




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我国的文化遗产日,自2006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成立起,我们师大的非遗月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一届。回首往昔,师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中从未停止过奋斗,由宣传日到宣传周,进而到宣传月,我们一直在成长。



在校内,学校积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营造氛围,让广大学子能够切身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进而达到更广泛地宣传与学习的效果。


2017年的非遗月活动,学校请来了皮影艺人,在校训石广场为师大学子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演出。皮影演出时,艺人们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方言讲述故事。武打场面紧锣密鼓,影人枪来剑往、上下翻腾,好不热闹;文戏音乐与唱腔音韵缭绕、动人心弦,让观者为之拍案叫绝。



为了更好地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文学院团委主办的“暑期实践三下乡”活动,已经举办了整整十年。文学院丁永祥教授,从2006年至今,一直致力于发掘、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每年都会有十多名学生跟随丁永祥教授下乡进行调研、学习感受非遗文化。


2017年,该团队来到了沁阳的宋寨去学习怀梆文化,在这个怀梆戏的发源地,三百多年来怀梆传唱不息。在宋寨,他们见到了一位从小学习怀梆,对怀梆有着深厚感情的老人。


这位老人听说我校学生来学习怀梆,眼含泪水地把学生们请到自己的家,热情招待,给学生们讲他与怀梆的故事。逐渐式微的怀梆戏成了老人最大的遗憾。




早在2006年,丁永祥教授就组织学生去武陟的冯丈村对怀梆戏进行学习研究。当时冯丈村里会唱怀梆戏的只有六位老人,年岁最小的也已经七十余岁,到了十二年后的今天则只剩下一位年过九十的老先生。


年轻一辈的传承者少之又少,甚至很多当地人就连怀梆戏的名字都未曾听说过。怀梆戏出现了市场低迷、演员跳槽等现象,整个剧种面临着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局面,“村村有戏台,家家唱怀梆”的盛况也已不复存在。


不仅仅是怀梆戏,还有哼小车、河蚌舞等文化都在以极快的速度趋于边缘,这意味着,如果我们还不采取任何举措去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数年之后,它们将会从我们生活中完全消失,不复存在。当某一天我们记起这些传统文化时,我们也许早就失去了去再次接触它们的机会。






丁教授讲道:“对文化的认识,应该是我们需要反思的一个事情。”非物质文化遗产绝对不是被历史抛弃的敝履,而是流落四方的遗珠。我们一直追求的现代化,应当是精神和物质同步的现代化,而不是两者严重的失衡。


物质的发展是不断更迭淘汰的,就像汽车的问世就标志着马车的淘汰,但精神文化却是百花齐放的,电影的发明绝对不代表戏曲相声就失去了舞台。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被历史淘汰的无用之物,而是被时代扼住咽喉的繁花。上一辈手艺人已经逐渐老去,非遗之花的保护与盛放,全在如今的青年人。



现在从事传统手工艺作品制作和推广的于俊魁,正是当年参与学校三下乡活动的成员之一,同时也是我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的前社长。据他所说自己虽然从小学习戏曲,可如果不是非遗协会,也不会真正了解并且爱上非物质文化,继而以此为业。


现在,于俊魁主要从事传统手工艺作品制作和推广,他讲道:“刚接触非遗这方面时,以为非遗会好从事、好发展,但现在看来,下面的非遗人,确实是不好过。”很多人还是不能欣赏这些艺术的,有时一件获奖的作品,竟也鲜有人问津,销售成了很大的问题。以怀梆为代表的戏曲文化也是如此,甚至可以说是在夹缝中苦苦求生。这表明,非遗文化传承任重道远,这条路很难走,但总有人要走,为了情怀,为了非遗的未来。



师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奔前跑后已有十余年,无数老师同学为之奉献自己的热情与精力,到现在所做的虽然只是杯水车薪,但已经初显成效。


就像丁教授说的:“有钱大干,没钱小干,但是不能不干。我们学生自己没钱,也可以组织活动,开讲座,学习非遗文化。”学校和一些社会人士都对非遗保护工作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在社会各界共同的努力下,我们可以窥见非遗的未来,非消弭于尘与风,实雨过而草木生。



END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的风尘中流芳千古,在时间的冲刷下历久弥新,它一路来到我们身边,成为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保护非遗,师大在行动,也希望每个人都能伸出双手,为文明之火护航。



文章发表于《河南师大报》

第799期(2018年4月30日)


往期热文↘


责编 | 屈会超  何  欢

文字 | 王子月  王  情  王嘉玥

编辑 | 刘萌萌  周  莹


- 微博:@河南师范大学 -

- 投稿邮箱:hnsddwxcb@163.com -



给师大非遗情怀点个赞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