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书》新刊 | 陈恒:城市研究的形成与构建

陈恒 读书杂志 2019-05-28

编者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建设逐步加速,规模也逐步加大,中型城市向大型城市发展,大型城市向特大型城市发展,继而进一步形成都市圈、城市群、城市带和中心城市。再看世界,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居住在城市中。快速的城市化进程自然要求学界相应的研究也要跟上,兼具理论探讨与现实意义的《城市研究百科全书》的翻译出版,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借鉴。



城市研究的形成与构建

文 | 陈恒

(《读书》2018年11期新刊)


对于城市研究者而言,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格林湾分校社会学教授兼城市与区域研究室主任雷·哈奇森(Ray Hutchison)并不是个陌生的名字。


作为一位知名的城市研究者,哈奇森与马克·戈特迪纳(Mark Gottdiener)共同编辑出版的《新城市社会学》New Urban Sociology影响深远,开创了社会空间模型理论,批判以往学者过分强调技术作为社会变迁的主要推动力,试图将更多的因素纳入城市社会学的分析框架内。而《城市研究百科全书》是哈奇森教授的另一部重要著作。


今天的世界是城市的世界,人类已有超过半数居住在城市里,而这一数字仍在持续增长。从古至今,城市集中了人口、资源和财富,无论是“孤独的文明”特诺奇蒂特兰,还是“回望绣成堆”的长安,一直到今天以洛杉矶为代表的后现代都会,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政治和经济,也是精神、思想的聚居地。然而,城市汇聚的巨大力量,处理得当有利于促进工业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交流,而处理不当则会成为巨大的破坏力量,造成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巨大浪费。合理的城市化可以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措施改善人居环境,使得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反之就会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类面临的许多挑战正是来自城市,环境污染、人口密集、交通拥堵、恐怖袭击,城市自古以来就蕴含着危险与未知。气候变化、资源短缺和全球发展不平衡等当代重大的国际性问题亟须解决,而这些问题大多是伴随着城市膨胀而产生的,如果没有依托全球城市网络的战略,这些问题很难得到解决。在二十一世纪这个新的城市世界里,城市研究(Urban Studies)当然是学术共同体乃至公众舆论中的重要话题。


红色岛屿是1325年建城的特诺奇蒂特兰(Tenochtitlan)。城市周围的特斯科科湖在西班牙人征服后被填平,形成今天的墨西哥城。由于当时的填湖技术并不完善,墨西哥城的土地状态始终不稳定(来源:ettoday.net)

 

然而,即使是城市问题专家,也很难为“城市研究”划定其内涵与外延。这是因为城市研究包含众多研究领域,而每个研究领域又包含着许多分支学科,并且这些领域与学科存在广泛的交叉。城市政治学、城市地理学、城市心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生态学以及城市史都是城市研究的组成部分,各有其理论体系和学术系谱,而相互之间又有明显的交叉——政治机器是城市政治学的话题,但在城市历史上也有重要影响;城市蔓延既是城市地理学者关注的话题,也对城市人的心理产生影响。如此众多的专业领域和学科交叉,生产出的关于城市研究的知识无可计量。编纂一部以城市研究为主题的百科全书,确乎是一件费力却不讨好的差事。对于这种复杂性,《城市研究百科全书》有深入的理解。本书包含近三百五十个词条,涵盖城市研究的学科路径(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等),城市主题(建筑、性别等),城市社会问题(犯罪、毒品等),城市规划议题(社区发展、区划等),城市理论(非均衡发展、全球化等),城市交通(机场、地铁等),城市文化(波西米亚、涂鸦等)以及城市区域(郊区、修道院等)等类别。除此之外,哈奇森教授也选择了不同时代、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的城市列入词条中,以及诸如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和大卫·哈维(David Harvey)、萨斯基亚·萨森(Saskia Sassen)等在城市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重要人物。涉及领域的广泛性是本书最为突出的优点。二〇〇五年,拉特里奇出版社曾出版类似主题的《城市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the City,Roger W. Caves主编,二〇一三年再版),同样涵盖多个学科领域,其词条涉及城市问题、城市理论和城市人口,但无论横向比较研究范围,还是纵向比较研究深度,都无法企及《城市研究百科全书》的高度。两相对比,读者一定能够发现本书视野广阔的特性。

 

二十一世纪的城市世界并未复制十九世纪的殖民帝国模式,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尽管在全球城市体系中高居顶层,但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和新兴城市地区同样在这一体系中发挥着深远影响,根据联合国的评估,未来二十年间的人口增长,大部分将出现在上述地区。因此与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相仿,城市研究亟须走出西方中心论的阴影,将更多的东方城市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纳入研究视野,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不同于西方城市发展道路和特征的理论体系。本书在这一方面做了探索和尝试,它既追踪城市研究的既往历程,又力求体现国际化的研究导向。一方面,哈奇森教授在选择词条时也注意到欧美国家之外的大城市,比如香港、孟买、大马士革和圣保罗,它们在当代国际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更重要的是,本书在探讨重要城市现象时,也不忘分析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比如在关于城市空间生产的词条中,扎迦利·尼尔(Zachary Neal)既介绍了纽约和伦敦,也涉及孟买和雅加达。这种国际化视野虽未完全突破西方中心论的藩篱,但无论对城市研究还是城市开发实践,都有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尤其是对于中国而言,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作为历史悠久、文明源远流长的亚洲国家,在借鉴西方城市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同样有必要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城市化过度,地表迅速下沉的雅加达(来源:twoeggz.com)

 

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百科全书这种古老的参考类书籍要想保持其价值,止步于对学术界研究成果的整理归纳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启发来者。对于读者来说,阅读百科全书当然不仅仅是了解某一“定论”,而是能够以百科全书为起点,发现继续探索的道路。出版《城市研究百科全书》的赛奇出版社(SAGE)曾在二〇〇五年推出马克·戈特迪纳和莱斯利·巴德(Leslie Budd)主编的《城市研究关键词》Key Concepts in Urban Studies,江苏教育出版社二〇一三年出版邵文实中译本《城市研究核心概念》),该书收录了四十篇城市研究领域的论文,总结了当时的研究进展,并列出参考书目。而《城市研究百科全书》无疑做得更好,与前书相比,本书由于在所涉领域广博性和国际化方面的优势,对于读者的启发和指引更胜一筹。如哈奇森所言:“本书旨在介绍目前这一领域内著作的概况并为对该领域进一步的了解做指导。”本书的词条中,既有贫民窟、下城复兴等传统意义上与城市息息相关的问题,也包括同性恋空间、绅士化等前沿话题,尤其是在城市文化领域,嘻哈文化、虚拟城市等新概念也被收入书中,仅城市空间主题就涉及第四世界、同性恋空间、社会生产空间、差异空间、空间流动等词条。更重要的是,每个词条之后都附有“进一步阅读书目”,对于研究的深化极有助益。此外,本书在开头部分以字母为序列出了全部词条,并有长达五页的导读以供读者了解全书,哈奇森还将全部词条纳入不同门类,大大方便了这样一部大部头百科全书的阅读和检索。因此无论对于相关领域的资深研究者,还是登堂而未入室的入门级学者,《城市研究百科全书》都是进一步研究的良好指南。


Mark Gottdiener,  Leslie Budd, Panu Lehtovuori: Key Concepts in Urban Studies  (Sage, 2016)

 

有人把城市视为大容器,容纳了世界千奇百怪之物;也有人把城市视为大舞台,各种戏剧性事件在其间上演。但我更愿意把城市视为百科全书的隐喻:现代社会生产的精细分工,生活功能的区域性集聚,在城市空间中得到直观式体现,如同一部打开的百科全书,在分科的条分缕析后又重新聚拢起来。而一部《城市研究百科全书》,则是以城市为支撑,把它已然存在的百科全书式特点以及研究者在思想领域的探索,用一种立体的方式加以展示。

 

阅读本书犹如一次纵横四方、穿越古今的城市之旅。这是一次物质之旅,更是一次思想之旅。《城市研究百科全书》在引领我们认识和理解城市研究的同时,启发新的思考,并指引前行的方向;同时也为我们提供前沿的理论框架和研究工具,借此可以更好地把握城市发展的历史、现实乃至未来趋势。此外,书中大量的参考书目和方便实用的索引,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而当读者走出书中的世界环顾四周时,一定会发掘城市研究对于当代中国而言所具有的显著实践价值——中国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大型城市群的形成以及逐渐兴起的全球城市,使得城市研究不仅具有象牙塔内的学理意义,对于政策制订者、企业家、热心公益的社会人士以及受到中国城市化影响的大众,也具有现实意义。


 Ray Hutchison: Encyclopedia of Urban Studies (Sage, 2012)


按照学术界的通行定义,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逐渐从以农业产业为主的乡村型社会向以非农业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其在人口学上可简单定义为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放开了对人口流动的限制,大量农民工涌向城市,从而大大加快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二〇一二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指出,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首次超过50%,标志着中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

 

城市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大特征,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建设突飞猛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样的成就是我们在研究西方经验教训之后探索出来的,是从新与旧、洋与中、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中创造的。当前,我国正进入深化改革时期,社会经济正快速稳定发展,城市化也已从“起步阶段”进入“加速阶段”。城市化速度在加快,规模在加大,财力、物力在增加,人口膨胀压力在加大,城市结构迅速演化,城市正向越来越广阔的空间扩展。中型城市向大型城市发展,大型城市向特大型城市发展,继而进一步形成的都市圈、城市群、城市带和中心城市的发展预示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高速起飞。

 

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完全摆脱西方世界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近年来城市空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此外,随着城市建设物质水平的提高,社会问题与冲突也日趋严重,交通、住房、就业、社会秩序、公共道德等问题都面临着巨大压力和挑战。因此,城市研究开始变得越发紧迫,如何制定既能解决眼前问题又能兼顾城市长远发展的对策考验着城市研究工作者的智慧。


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人口变迁情况,其中河南省的人口流出规模最大(-1025万),净流出人口数量超过瑞典的总人口。而在人口流入最多的广东省(+2050万),净流入人口数量超过罗马尼亚的总人口(来源:FT中文网)

 

进行这样的研究并不容易,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城市研究还属于边缘学科。但边缘学科同样重要,更是未来跨学科发展的基础。当年钱三强先生就力倡加强边缘学科建设。正是像他那样具有远见卓识的学者促进了包括城市学在内的边缘学科的发展。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城市研究已取得不小成就,但理论体系尚不完善,应用实践也常常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且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新问题也会层出不穷,城市学研究对我国学者来说仍然任重道远。除此之外,城市建设规模大,呈多方面齐头并进之势,巨大的建设系统在有限的空间内共同运作,成为极其复杂的超系统工程,它涉及不同尺度、不同工种、多种关系、多种利益,更关系到在城市生活的千家万户。而城市发展更涉及人口、经济、社会、国土政策等等其他方面的问题。毫无疑问,城市研究是一门牵涉众多的复杂学问,它要求城市研究工作者具备“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学术素养,努力从漫长的历史时间中、从浩阔的地理空间中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因此,中国学术界和决策者急需一部关于当代城市研究的权威并且视野广博的著作,来深化对城市的认识,推动研究的深化和决策科学化。这也正是这部《城市研究百科全书》在当代中国的绵绵回音和独有意义。

 

本书原名“Encyclopedia of Urban Studies”,宋俊岭先生建议用《城市科学百科全书》而不是《城市研究百科全书》。他认为道理“很简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们讨论城市科学,认定这是一个学科群体,包括城市地理学、城市历史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生态学、城市经济学等认知类的学科,加上城市规划学、城市设计学、城市建筑学、城市管理学、城市防灾学等等操作类学科,加在一起形成的一个学科集成,英文稿将‘城市科学’这个学科群体误译为urban sciences。后来被外国同行更正为urban studies。如果叫‘城市研究百科全书’,很容易令人理解为,这里面每一座城市、城镇,都能找到⋯⋯其实并不是无数单个城镇(numerous individual cities and towns)的集合”。宋先生的话很有道理,但为了与原书名保持一致,最终还是采用了《城市研究百科全书》一名,姑且认为城市研究包括城市科学这层含义吧。 


 

(《城市研究百科全书》,雷·哈奇森主编,陈恒、王旭、李文硕、陆伟芳、宋丽娟、韩宇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即出)


*文中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文章版权由《读书》杂志所有,转载授权请联系后台


·近期热门文章·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主页


长按二维码

购买杂志

November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