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杂志

其他

《读书》新刊 | 周濂:从犬儒主义到狗智主义

编者按“狗智主义”,指的是一种“无原则的怀疑”“有意识的虚假”和“不反抗的愤世”的心态或价值观。“狗智”一词,有人认为过于戏谑化,但在作者看来,它既能揭示犬儒主义的本来面相,也能很好地区分古代犬儒主义和现代犬儒主义精神气质上的根本性差异。那么,从依照良心过真正的生活的犬儒主义,到愤世嫉俗又精致利己的狗智主义,到底发生了什么?本文回溯犬儒主义的内涵和被反复收编的过程,讲述狗智主义何以成为今日时代的病症。即便“我们都是狗智主义者”,作者仍然提出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从犬儒主义到狗智主义周濂(《读书》2024年7期新刊)一为什么要探讨犬儒主义?对此一个简单的回答是,犬儒主义虽然是古希腊哲学中的异类,但是经过两千五百年的演变,犬儒主义的现代形态——“狗智主义”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病症,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我们现在都是狗智主义者”:思想上看穿意识形态的虚假性,行动上却毫不犹豫地迎合它,因为只有迎合才有爆米花和绿豆汤。从犬儒到狗智,这种变化是如何完成的?犬儒主义对于现代人仍有启示意义吗?我们能否摆脱狗智主义,想象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以上种种问题,英国学者安斯加尔·艾伦在新著《犬儒主义》中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视角。不过在进入上述问题之前,先来考察一下
7月24日 下午 5:01
其他

《读书》新刊 | 颜荻:再造英雄:从史诗到悲剧

编者按作为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的索福克勒斯,经常把希腊英雄作为绝对且唯一的主角写进戏剧作品中,在英雄崇拜显得颇为过时的雅典民主时期,显得极为独特。索福克勒斯对“英雄悲剧”的执着,体现了从史诗到悲剧的演变过程,更是时代变迁与文明接续的自觉。尽管英雄注定毁灭,但他仍坚持并信仰其高贵的精神,并在此精神中,为动荡的雅典摇旗呐喊。古希腊精神的塑造,索福克勒斯和他的英雄悲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再造英雄:从史诗到悲剧文
7月11日 下午 5:04
其他

《读书》新刊 | 王小章:狄德罗与叶卡捷琳娜

编者按叶卡捷琳娜是一位胸怀理想的现实主义政治家,狄德罗是一位渴望自己的理念得到践行的理想主义哲学家。他们二位的会晤是十八世纪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尽管这一会晤没能结出理想之果未免令人遗憾,但本文作者认为,在现实主义的政治家和理想主义的思想者之间维持一种像叶卡捷琳娜与狄德罗之间那样的张力,本身也许并不是一件让人遗憾的事。狄德罗与叶卡捷琳娜:启蒙借开明君主而行?文
6月11日 下午 5:02
其他

《读书》新刊 | 王路:翻译伴我四十年

编者按:本文是王路对自己学术翻译历程的回忆梳理,但文章的落脚点是在翻译与研究的关系上。翻译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研究的过程,既可扩大学术视野,又可加深对原著的理解,吃透作者意图。王路一直从事西方哲学研究,感受到翻译于研究之道甚有裨益。翻译伴我四十年文
5月30日 下午 5:03
其他

《读书》新刊 | 刘铮:吴宓与卡罗尔

编者按刘铮(乔纳森)就历年所得现代名家旧藏西文书,已成系列,在《读书》已经发表好几篇。这篇吴宓与卡罗尔,也是由网络购书所得,由吴宓的批识,一步步稽考追索,钩沉佚文,得窥其心曲。吴宓与卡罗尔从吴宓手批本《大街》说起
5月20日 下午 5:02
其他

《读书》新刊 | 任剑涛:“纳入的故事”:娓娓道来的权利革命

编者按:近现代英美权利观念影响深远,争取个人权利的政治过程漫长而激烈。权利革命奠定了自由民主国家的基石,但也面临根本的挑战:如何兼顾差异和平等?作者发现加拿大政治学者叶礼庭的著作《权利革命》对此问题做了很好的阐释。不同于强调个人权利、以激烈的斗争争取权利的英美权利革命范式,加拿大的权利革命实践的是另一条道路,它讲述的是“纳入的故事”。“纳入的故事”:娓娓道来的权利革命文
5月15日 下午 5:03
其他

《读书》新刊 | 强世功:基于“世界帝国”的理论思考

编者按《文明终结与世界帝国》出版后,言犹未尽的强世功将全书精髓与新的思考结合,通过文章,高度概括“世界帝国”概念。在他这里:帝国秩序乃是人类历史的主轴,一部人类史其实是一部帝国争霸史,主权国家兴起不过是古今帝国秩序转换过程中出现的短暂历史现象,甚至成为现代帝国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因此,希望将“帝国”从“帝国主义”中解放出来,使“帝国”概念成为中性的理论分析框架。同时,深化对“文明终结”的问题思考,也是尝试在理论上回应“历史终结”和“文明冲突”这两种看似相互矛盾的理论。基于世界帝国的理论思考文
3月7日 下午 5:05
其他

《读书》新刊 | 林晓筱:伍尔夫的弃稿

编者按弗吉尼亚·伍尔夫生前有篇弃稿《拜伦和布里格斯先生》,正是发生在她写作生涯重大转折的时刻。伍尔夫以给一部虚构的作品写书评的方式,讨论撰写评论与阅读的意义所在,阅读、识人和创作获得了统一。这篇弃稿是弃以待用的草稿形式,为日后正式发表的《普通读者》《本涅特先生和布朗太太》,乃至《达洛维夫人》奠定了基础,也包含了她走出疾病、缓解焦虑的具体方法,对于了解她的生平和创作过程的细节来说亦不失为一份重要的档案。伍尔夫的弃稿文
2月14日 下午 5:00
其他

《读书》新刊 | 庞亮:卢梭:“我要变成植物”

编者按让-雅克·卢梭喜爱植物,但这种情感断断续续,看上去只是一种无聊时的消遣。然而,如果仔细品味卢梭传记作品与通信中有关植物学的文字,我们会发现一个不同的卢梭和他独特的植物学:卢梭所喜爱的并非那恼人的分类与命名体系,而是一种感受性的、主体性的、想象性的植物学,它萦绕于卢梭与他人的交往和情感之中,贯穿其一生,帮助他沉思与体验自然之趣、滋养和净化灵魂;在与自然交融的快乐时刻,卢梭便是最爱人的人。卢梭:“我要变成植物”文
1月29日 下午 5:03
其他

《读书》新刊 | 陈恒:民族有肚脐吗?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读书》刚刚开通视频号,欢迎大家点击下方关注▼我们将每月不定期更新——阅读思想,看见《读书》©文章版权由《读书》杂志所有转载授权请联系后台相关精彩文章陈恒:不灭的亚历山大大帝
1月11日 下午 5:03
其他

《读书》新刊 | 王铭铭:“人类新史”何以可能?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读书》刚刚开通视频号,欢迎大家点击下方关注▼我们将每月不定期更新——阅读思想,看见《读书》©文章版权由《读书》杂志所有转载授权请联系后台相关精彩文章王铭铭:溪村的“冷”与“热”
1月8日 下午 5:04
其他

新刊速递:2024年第1期封面+目录

民族有肚脐吗?(陈恒)·从“法律多元”到“世界帝国”(章永乐)·人类世、大历史与
1月3日 下午 5:03
其他

《读书》新刊 | 王蔚:一九二九年清华留美考试风波

编者按清华改为国立大学初期保留董事会制度,董事会执掌校务决定权,否决校方制订的发展计划,与校长罗家伦为首的校内行政力量产生矛盾。1929年清华举办的留美专科生考试是双方主要分歧之一,科目设置、录取名额及性别、考试地点都有不同方案。在罗家伦和清华师生积极运作下,清华改由教育部专辖,董事会取消,留美考试得以按校内方案执行,但却暴露出专擅的弊端。录取者中清华毕业生和助教占大多数,北大等几所老牌国立高校无人考取,引发质疑,引发舆论风波。王蔚以留美考试风波为题,探赜抉微,细密考索,将事件的来龙去脉勾勒出来。一九二九年清华留美考试风波文
2023年12月25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旧锦新样 | 张旭东:知识分子与民族理想

编者按美国学者理查德·罗蒂利用英美分析哲学所擅长的严格方法和精密论说,详细分析了当代诸多分析哲学和历史主义思潮,结合欧陆哲学的解构思想,发展出一套独特的哲学新路向。90年代中期,他对整个美国知识界提出了严厉批评,无论左右,皆不能幸免。其中关节,对当时的中国思想界也颇具借鉴意义。张旭东对此有鞭辟入里的评述。知识分子与民族理想文
2023年12月22日
其他

《读书》新刊 | 侯俊丹:欲娇龙,还是玉娇龙?

编者按说不尽的《卧虎藏龙》。在李安这部堪称意蕴无穷的电影中,玉娇龙无疑是引人无限遐思的人物。电影中展现出来的是她骄纵的个性、狂野的生命力量、不受任何规矩束缚的行事作风,而作者敏锐地捕捉到这些表象之下,是一场由欲望主导的对生命本质的追寻。她的欲望挑战了原有的人伦和秩序,但最终无所适从,回归虚无之境。在这个女性角色身上,李安传递出的是对自身文化传统的理解、批判和想象。欲娇龙,还是玉娇龙?——谈李安电影《卧虎藏龙》文
2023年12月20日
其他

《读书》新刊 | 张辉:挽歌与礼赞

编者按“这是用舞蹈和音乐语言演绎的《红楼梦》,是写意画般的《红楼梦》。”观赏民族舞剧《红楼梦》,可使观众更多一重理解《红楼梦》这一文学经典的独特视角。作者通过阐释舞剧在“大布局”和“大结构”上的匠心,分析舞台上精彩的细节表现,与读者一起体味其中的挽歌与礼赞。挽歌与礼赞——民族舞剧《红楼梦》观后文
2023年12月18日
其他

《读书》新刊 | 长安:胡萝卜骑士岸惠子

编者按女星岸惠子是日本战后著名影视演员,曾经出演过许多重磅作品,比如中国观众熟悉的《寅次郎的故事》《恶魔手球歌》等,可谓日本国民级的演员。曾有作家致信给她,说“你走过的路,在某种意义上,仿佛是个象征性的日本战后史”。因而,其身世、人生状态与创作心灵,都值得讲述与玩味。曾在日本任教并旅居捷克的张欣(笔名长安),对岸惠子充满好奇,写下此文,可让人领略这位女演员的风采。胡萝卜骑士岸惠子文
2023年12月13日
其他

《读书》首发 | 林小英、程猛:理解了县中,就理解了中国教育

编者按林小英用三年时间,深入六个省份、七个县域,调研了中国东、中、西部二十五所不同层级的学校,完成了这部呈现并剖析中国县域教育生态的调查报告——《县中的孩子:中国县域教育生态》,随即产生了广泛的反响。本刊特约林小英与教育学学者程猛做一次深度对谈,和读者一起探讨中国基础性教育的未来与希望。理解了县中,就理解了中国教育文
2023年11月29日
其他

《读书》新刊 | 王楠:异装的歌声

编者按著名导演卢基诺·维斯康蒂晚年拍摄了“德意志三部曲”,尝试展现19世纪末至二战前德国社会和精神的诸多面貌。其中的第一部作品《诸神的黄昏》,尝试通过讲述一个德国钢铁大亨家族在20世纪30年代初的历史,来展现纳粹崛起背后的某种精神病态。片中大量挑战性的镜头,使得争议极大。王楠借这部电影,抒发对造成20世纪德国悲剧性结构的批判,令人震动。/
2023年11月27日
其他

旧锦新样 | 李陀:一只色彩斑斓的牛虻

编者按20世纪90年代末,孟京辉导演的意大利喜剧《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突破了他在先锋戏剧的“羊肠小道”,没有选择继续与世界先锋戏剧“接轨”,而是在世纪末提出“人民戏剧”的主张。在这部意大利喜剧的改编中,他一边在努力传达戏中所负载的达里奥·福的嬉笑怒骂,另一边又加倍努力地在其中加入独属于他自己的歌唱和笑声,把原戏改掉了差不多百分之八十,他要自己也变成一只色彩斑斓的牛虻。这样的努力,塑造了中国本土戏剧的经典之作。一只色彩斑斓的牛虻文
2023年11月24日
其他

《读书》新刊 | 童岭:单于的后裔

编者按“六镇之乱”起于公元523年柔然南侵北魏,北魏在政治军事上的乏力表现令六镇边民生出轻蔑之心,加上平时积累起的对拓跋统治者的不满,终于导致破六韩拔陵掀起一场巨大的反叛风暴。本文在以往研究与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将破六韩拔陵的匈奴人后裔的身份推及单于的后裔,视这场动乱为华北以及北亚草原上匈奴和鲜卑争衡主线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在长时段意义上,“六镇之乱”
2023年11月22日
其他

旧锦新样 | 刘宗迪:古史、故事、瞽史

编者按顾颉刚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用故事的眼光研究古史”,发现历史的“层累地造成”的奥秘,进而形成“古史辨”的风潮,震撼中国现代学术史。在刘宗迪看来,要想让历史真正成为民众的历史,就需要理解古史与故事、史志与民俗志的关系,民俗学观点、故事的眼光就不应仅仅被当成从事历史学研究时可取可弃的权宜之计,而应被根本地融入历史学科的基础结构中。古史、故事、瞽史文
2023年11月17日
其他

《读书》新刊 | 柏琳:诺维萨德:文静的塞尔维亚人

编者按诺维萨德,塞尔维亚第二大城市,历史上经历了匈牙利、土耳其、塞尔维亚人的统治。正如贝尔格莱德被反复拉扯,诺维萨德就获得快速的发展,在各方角力中,这座城市意外得到了一种“自由”。它安静、文艺,承载着东欧人“欧洲生活”的梦想,很少见到传统的巴尔干性格。柏琳在和当地知识分子的接触中,也收获了这种强烈的感知。她并不掩饰对此的怀疑、失望与怅惘。也许,怅然若失,也是一个从问题出发的开始。文静的塞尔维亚人文
2023年11月15日
其他

旧锦新样 | 索飒:堂吉诃德的甲胄之后

编者按《堂吉诃德》是世界文学的名著,虽然关于作者塞万提斯的研究著作早已汗牛充栋,但仍未能令人满意地解释《堂吉诃德》经久不衰之魅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文化视野扩大了。研究中的新鲜见解得以公布并逐渐积累,使人们意识到塞万提斯所居时代位置的重大含义。在索飒看来,新的思想已如潜流的水花,全局也因一线牵动而被摇撼。\
2023年11月10日
其他

《读书》新刊 | 韩毓海:家有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编者按从旁观者的角度看,谢冕先生长期从事新诗研究与批评,在新诗理论建设上颇有建树;谢先生自称:“建筑美学第一,且服装欣赏第二,散文创作第三,诗歌理论批评第四”;本文为学生写导师,从作者的角度看,谢先生最重要的标签是美学家。看作者笔下的谢先生及夫人,标签无趣人有趣,亲切感油然而至。家有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文
2023年11月9日
其他

《读书》新刊 | 彭兆荣:末日与重生

编者按通过松茸的博物民族志研究,人类学家罗安清的《末日松茸:资本主义废墟上的生活可能》探讨的是人类何去何从的根本性问题。本文作者彭兆荣有着多年对瑶人追踪研究的学术经历,因此可在“边缘生态”等方面与罗安清的研究进行呼应与对话。反思如何在“人类世”的背景下重塑人与物种的关系,不妨把“末日松茸”作为警示或警告,重新思考人类的未来。
2023年11月7日
其他

《读书》新刊 | 罗祎楠、徐晓宏等:重思长时段历史研究中的社会科学方法

编者按最近十几年来,历史学和社会科学互相碰撞、彼此借鉴,二者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今年七月,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耶鲁大学、密歇根大学的跨学科中青年学人召开了一个小型座谈会,试着对历史和社会科学结合最紧密的长时段历史分析加以总结,以期对未来历史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一些启发。重思长时段历史研究中的社会科学方法文
2023年11月6日
其他

《读书》首发 | 许纪霖:超越于混战之上

编者按自拿破仑战争之后,欧洲维持了近百年的和平,那是理性主义的时代,也是乐观主义的时代,人们习惯于理性带来的长久繁荣和相互依存。然而,和平在几个星期内戛然而止,整个欧洲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深渊。回看历史,到底是什么让欧洲走向不归之路?谁应该对战争负责?在战争狂热面前,又有哪些声音超越于混战之上?作者深入麦克米伦、保罗•哈姆、茨威格等对一战的研究或回忆,反思一战的起源,警醒我们社会的心态和自身所处世界的危险。超越于混战之上文
2023年10月31日
其他

《读书》新刊 | 董树宝:福柯的绘画考古学

编者按在法国当代哲学界,评论绘画蔚然成风,他们从哲学家的视角评论绘画,关注看画的凝视活动,反思目光、绘画与话语实践的关系,充分展现着法国当代哲学的“艺术之思”。这其中,福柯对于《宫娥》的评论,又别具一格,隐含着福柯自己未曾言明,亦未曾命名的绘画考古学。绘画考古学,在福柯整体的“知识考古学”中是何种存在,《知识考古学》的新版译者董树宝,给出了自己的解答。福柯的绘画考古学文
2023年10月25日
其他

《读书》新刊 | 李晋:将人类学送上审判席的谋杀案

编者按一九三一年七月,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怀特里弗镇,调查印第安阿帕奇部落文化的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学生亨丽埃塔·施梅勒被奸杀。引发这场谋杀案的原因,被认定为施梅勒未能意识到坐上一个陌生男性的马背在印第安文化中意味着性暗示。当时以本尼迪克特为首的女性人类学家群星闪耀的哥大人类学系,在这个案件中集体保持了沉默。本文深入那个女性主义刚刚崛起的、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同时透过本尼迪克特的职业生涯和精神世界,分析这种沉默背后的因由。将人类学送上审判席的谋杀案文
2023年10月16日
其他

《读书》新刊 | 刘晗:密码朋克与个人隐私的未来

编者按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时代,个人信息和数据隐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相关法律的出台,我们保护个人信息和数据隐私的法律武器越来越多。但在法学学者的刘晗看来,无论法律写得多好,都需要落实。在互联网时代,法律的落实有赖于技术的支撑,甚至“代码就是法律”。隐私不但需要靠法律来保障,更是靠数学法则来保护。因此,历史悠久、在20世纪又快速迭代发展的密码学,就需要得到人们的重视。文章不仅梳理了密码学的基本历史,也对当下相关立法的困难与痛点有所揭示。密码朋克与个人隐私的未来文
2023年10月13日
其他

《读书》新刊 | 王升远:帝国宣传的莫比乌斯环

编者按日本作家火野苇平是二战期间的战争文学写作者,其作品在当时有广泛的发行量与影响,甚至在1941年美日开战前,翻译成英文,在西方世界流行一时。战后,火野苇平先被指控,后被开除公职。这一辩解的过程,经王升远对一手档案的阅读,发现许多微妙之处。在力证火野苇平自白虚伪无效的同时,更能呈现日本军国主义宣传中的某种结构性症候。帝国宣传的莫比乌斯环文
2023年10月12日
其他

《读书》新刊 | 汪锋:你不辣我辣

辣还是不辣?你辣还是我辣?语言是一种象征性行为,其表面形式的价值体现在与其他形式的边界之中。汪锋从语言学的角度阐释语言的模糊性,以及模糊语词的必要性。“辣”的边界,就是文化。🌶你不辣我辣文
2023年10月8日
其他

《读书》新刊 | 李静:戏剧的“种子”

编者按每一部戏剧,都有它的精神主题。作家李静将之视为“戏剧的种子”。有关新剧作《戎夷之衣》的创作,她借着两个灵魂拷问:“一个人选择作恶,纯然是环境所迫,还是他自身内部就存在着罪的诱因?”“一个听从良心法则的人,知道自己的信仰和所行是正义、是对的,而且能守得住这‘对的’,就是善与义的终极吗?”发展出她的深层精神主题,也把读者和观众带入对自身的“恶”、尤其是对自以为是的“善”的审视,以更深地理解何为真正的善。戏剧的“种子”
2023年10月6日
其他

《读书》首发 | 孙歌:“形式”三昧

编者按孙歌对《了不起的游戏:京剧究竟好在哪儿》提倡的“游戏”精神,富有兴趣。在她看来,“游戏”和“美”的提出,构成了“有意味的形式”,并进而直指“形式”问题的讨论。有意味的形式建立在穿透意象得其韵味的感受力之上,过去对于“形式/内容”的二分,窄化了问题打开的可能性,并对当下的精神生活伤害很大。在她看来,由于对实用的过度追求,我们的形式感觉极其粗糙,无法区别干瘪的形式和丰饶的形式,无法区别徒有其表的形式和底蕴深厚的形式,无法区别足以自立的形式与依赖内容才能存在的形式。因此,这篇可以视为是借《了不起的游戏》和京剧这门艺术来表述一种新的认识论。·
2023年9月28日
其他

《读书》新刊 | 郭晓蕾:瘦马上的堂吉诃德

编者按将法庭锻造成塑造社会正义与历史理解的场所,是联邦德国黑森州犹太裔检察总长弗里茨·鲍尔毕生的信念。鲍尔以司法实践促动德国人反思是否应将“密谋”推翻第三帝国的士官称为“叛国者”;他还是以色列跨境逮捕艾希曼的幕后推手,并直接策划、组织了那场历时近三年,令当时的德国人如芒在背的“法兰克福奥斯维辛审判”。郭晓蕾的文章详细讲述了弗里茨·鲍尔背负着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压力,为实现其理想——让德国从废墟中绽放出新的生命——而进行的艰苦奋战。瘦马上的堂吉诃德———里茨·鲍尔和“法兰克福审判”文
2023年9月26日
其他

《读书》新刊 | 张磊:喧嚣的沉默

从本质上来看,“二”元对立其实是“一”元,与其说是“非此即彼”,不如说是“此不如彼”。言说与沉默看起来也是一对,但细究之,沉默并非言说的反面,而是另一种言说,有时也许是一种更加喧嚣的言说。喧嚣的
2023年9月25日
其他

旧锦新样 | 吴思:擦桌子的“主义”

编者按曾经著有《潜规则》《血酬定律》等畅销书的吴思,与写有《世纪风铃》《斜阳系缆》、后不幸英年早逝的吴方,曾是大学同学。两人是同窗友好,但就和著述风格一样,两人对人世物语的理解多有不同,争论多年,也未有结果。但阅读吴方,进而与逝去的故人再对话,是吴思纪念好友的方式,也是他对继续思考、继续写作的追求。#
2023年9月15日
其他

旧锦新样 | 李泽厚:循康德、马克思前行

编者按2007年,代表李泽厚哲学思想的《批判哲学的批判》一书,由三联书店修订版刊行。修订不限于字句修饰,而且李泽厚特别强调,以他这一版修订为准。因此,时任三联学术出版企划工作的舒炜,与李泽厚做了一次书面访谈。问与答,皆精要意赅,是为学术访谈的典范。循康德、马克思前行文
2023年9月8日
其他

《读书》首发 | 许准:杰弗里·萨克斯与“后冷战”时代

编者按杰弗里·萨克斯是全球知名经济学家、发展问题专家,以“休克疗法之父”而知名。近年来他积极关心贫穷国家的发展问题,尖锐地批评美国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的霸权主义,也曾严厉批驳美国的“中国威胁论”,这种态度使得他在西方不受欢迎。实际上,正如许准在文章中所论述的,萨克斯的变与不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分子个人志趣的问题,而是反映了过去四十年来整个世界政治经济局势的变化,及其在萨克斯一代“后冷战”知识分子身上留下的印记。杰弗里·萨克斯与“后冷战”时代文
2023年9月1日
其他

《读书》新刊 | 孙郁:进入“鲁迅世界最为本然之所”

编者按《两地书》是进入鲁迅精神世界的一道窗口,《〈两地书〉研究》又是著名鲁迅研究者王得后的成名作。关于鲁迅,有太多说不完的话题,孙郁借《〈两地书〉研究》再版上市之际,重温《两地书》,对鲁迅“私人”和“公共”语境的处理,以及王得后研究中的洞见,有着非常体贴的分析。进入“鲁迅世界最为本然之所”文
2023年8月21日
其他

《读书》新刊 | 何涛:福山的突围

编者按近年来,福山敏锐地意识到了西方社会内部矛盾的激化和共识的崩解,但他在最近的新著《自由主义及其不满》中,依然坚定地为自由主义辩护,认为“自由主义和民主在道德上都是合理的,并且作为实际政治问题是必要的”,关键的是要和新自由主义、身份政治这些威胁自由主义的极端化版本做切割,并重申了古典自由主义的一些重要原则。不过在作者看来,福山的辩护缺少一定的逻辑自洽。福山的突围文
2023年8月18日
其他

《读书》新刊 | 邱之玥:“伪中国语”:中日交流新语言?

编者按近年来,中日互联网媒体出现了一种全新的交流方式。大家把日语中的假名去掉,而用汉字表意,形成了全新的书面语形式,以及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在网上被称为“伪中国语”。对于在去汉字化的大趋势中成长起来的日本年轻人来说,汉字本应离他们越来越远,但只由汉字组成的日语表达却突然冲进视野,这种反常的冲击也构成了“伪中国语”魅力的一部分。“伪中国语”对于中国年轻网友来说,也同样具有“陌生化”的魅力。这种大众文化及二次元的再创作,作为一种时代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2023年8月16日
其他

《读书》新刊 | 王小章:“悬浮”与“附近”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2023年8月14日
其他

《读书》新刊 | 李雪涛:多面的儒莲

编者按通过阅读法国汉学家儒莲与德国学者关于中国学术的通信,辅以研究其人生轨迹,李雪涛试图对儒莲做出客观的评价:儒莲视学术为生命,其汉学成就是空前的。同时他又是一个有明显性格缺陷的人,嫉妒、易怒,热衷于“八卦”,还很刻薄。文章中特别提到了曾与儒莲会面并通信的王韬,从当时走出国门的中国知识分子的评价看儒莲,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23年8月11日
其他

《读书》视频 | 汪锋:绿狗,存不存在?

很多人爱引用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的名言:我的语言的世界(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其实,为了表达现实世界,人们创作(造)了语言,而有了语言之后,人们又有了一个新的语言世界。汪锋: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个绿狗的故事。差不多二十年前,我去云南丘北县一个白族村子调查白语,问到颜色词,为了便于发音老师理解,就先问“狗”怎么说,白语是:khuaŋ33;又问“黑狗”怎么说,白语是:xəɯ441
2023年8月10日
其他

《读书》新刊 | 宋念申:“世界上最好吃的泡菜”

编者按19世末到20世纪前期,地处帝国之间的朝鲜半岛有大约六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人口被迫流散到中国、日本、中亚和美国等地,形成了“离散朝鲜人”群体。本文从反映“在日朝鲜人”生存状态的美国电视剧《弹子球游戏》切入,结合作者在中国东北的田野调查,从微观视角揭示小人物、个体命运与东亚近代史的关联,个人、家庭、家族通过泡菜这一寻常物事来维系的集体记忆与身份认同,由此思索个体经验和选择对国家边界塑造的意义。“世界上最好吃的泡菜”文
2023年8月9日
其他

《读书》首发 | 王英:谁之绘画,何以中国?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2023年8月4日
其他

旧锦新样 | 胡泳:人人都知道你是一条狗

编者按一九九三年,《纽约客》杂志刊登了一幅漫画,标题是“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被网民们当作不言自明之公理加以信奉。而关于网络实名制的讨论,一直是众说纷纭。且不论相关政策如何制订及落地,这其中涉及的诸多伦理、社会、法治等问题,就值得关注。或许正如这篇文章所言,“每个人都有权在网上保持匿名,但匿名却并不一定是网络交流的最好办法”。人人都知道你是一条狗文
2023年7月21日
其他

《读书》视频 | 张临希:寺庙、娱乐与政治

乾隆皇帝正是借助雍和宫和这个仪式,来显示他统帅天下各族的威仪。由此北京的驱魔舞,在内涵上超越了萨满,超越了祈福,它在政治上也超越了拉萨,超越了伊犁,但以上政治内涵都与百姓无关。张临希:北京的风俗文化,经过众多民国文人的渲染,它已经具有了独特的风韵。这跟沿海开放型的口岸城市的气质不太一样,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人形容它是沉静的、乐天的、保守的。而中国主流的沿海沿江城市,它们由于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幻想、冒险成为城市生活的主流。而显然北京不是这样的气质,它迟缓得多,它始终以固定的价值观为它的城市文化基础。所谓的现代性不足,(是指)象征新兴城市繁荣的那些指标,比如商团自治、城市空间、报纸传媒、城市精英甚至底层江湖,在这里都存在,但是都不太鲜明。因此北京的研究就不如上海、汉口、天津甚至成都那样异彩纷呈。大概是首都的意象遮盖了大部分北京自身的特色,因此我们始终看到的是一个首善之区,一个稳定灰暗的古城。华南学派的学者刘志伟先生曾经说:“中国的原理不在紫禁城,它就在一个一个所谓的社区里边。”清末军机大臣瞿鸿禨,他的儿子瞿宣颖就说过一段著名的话:“绝不乐意拿高高在上的天坛、正阳门、太和殿这些官方意象来代表整个北京。北京之所以为北京,不仅仅是这个。”百姓的日常生活,往往更容易反映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他们可以瞬间地点亮一座古城,让灰暗变成彩色。2023年雍和宫祈愿法会北京是东西南北的交汇点,边疆民族的文化,它们融入了北京的生活,给城市增添了色彩。钱歌川在《北平夜话》里边观察那些在天桥漂泊的城市底层平民,认为他们具有游牧的遗风,这就跟王府井东郊民巷生活的那些人是另一个阶层,他们仿佛是两个世界的人。但是钱歌川忽略了一点,就是这两个阶层,其实有他们的共同之处。因为城市是巨大的容器,它会用娱乐塑造共同的生活。那么这两类人是在什么地方通过什么媒介进行沟通,他们的习惯如何在接触中逐渐地趋同呢?北京史学者史明正和董玥,他们就注意到了近代出现的北京公园,就是这样的公共场所。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古老而绵长的地带,就是寺庙。据晚清民国统计,北京保有寺庙1700多座。所谓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实际上不及这儿的零头。出门见庙这种生活习惯,会让百姓拥有不一样的价值观,而上述这些因素汇集在一起,就是我所写的这个北京新春的风俗“打鬼”,它是民族融合的具体表现。这个风俗,原本是藏传佛教的金刚驱魔舞。它具有萨满跳神和印度瑜伽面具舞的渊源,在藏传佛教流行区域,受到民众的热捧。在新疆北部、青藏高原、蒙古地区,无论草原、绿洲、大漠还是城镇,只要有人的地方,都把看这个金刚驱魔舞视为吉祥,风俗就流淌在边疆人民的血液之中。因为“满蒙一家”的这种清朝皇权政治,驱魔舞也进驻了北京宫廷。它就在黄寺、黑寺、弘仁寺和紫禁城中正殿这几处藏传佛教寺院中上演。而这个风俗进入北京,与其说是宗教,不如说是政治。甘肃夏河县拉卜楞寺打鬼一七四五年,雍和宫建成。乾隆皇帝把这里的驱魔舞改造成了规模盛大的官方盛典,参与的喇嘛等级分明,蒙古王公使臣、文武百官在观看前后都要对皇帝三跪九叩,由此确立了雍和宫宗教中心的地位、中枢权威,具有天生的神圣性。乾隆皇帝正是借助雍和宫和这个仪式,来显示他统帅天下各族的威仪。由此北京的驱魔舞,在内涵上超越了萨满,超越了祈福,它在政治上也超越了拉萨,超越了伊犁,但以上政治内涵都与百姓无关。他们有娱乐自己的方式,人们好奇这些西藏扮相的神灵与鬼怪。于是清中期开始,大家逐渐来围观赶热闹。边疆习惯就逐渐转化为了北京自己的节日。几大藏传佛教寺院也就形成了官民共通的媒介,城市的公共味道,在逐渐地增加。虽然近代北京动荡不安,但百姓依旧喜欢赶热闹。我们看到无论是“直皖大战”“直奉大战”,还是“华北事变”期间,都有数万百姓来凑这个热闹。西德尼·甘博(Sidney
2023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