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时候住在哪里对你有多重要? |【经纬低调分享】
分享人:张颖
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大城市意味着能接触到更多的机会、财富、眼界;大城市也许给不了安全感,却能让人们看到希望。因此每一个怀揣梦想之人都渴望在大城市创造属于自己的天地。他们憧憬人生全新的旅程,却不知这繁华楼宇背后是多少人的生存压力。
即便如此,我们还是会看到不断有人涌入这汹涌江海,不甘于做那一叶扁舟。到底为什么再累也要留在大城市?今天文章的主人公给出了她心中的答案——“野心那么大,只有最繁华的都市才能装得下。”
但也不少有例子证明留在小城市也能实现人生的价值,所以我们发现留与不留之间最重要的是——你需要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向左走或是向右走,每条路在最大程度上,都应该通向内心自由之所在。希望无论身在何处,你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以下,Enjoy:
来源 / 艺非凡(ID:efifan)
知乎上曾有一个非常火爆的问题:"为什么在大城市那么累,很多人还是选择留在北上广?"相信 2016 年的一本畅销书里,有段对白便是很多人心中的答案。
写出这句话的,是一个名叫 Stephanie Danler 的高颜值的美国妹子。10 年前,她和许许多多的人一样,向往大城市的繁华,心中藏着各种汹涌的梦想。22 岁的她离开了家乡,孤身一人来到纽约。虽是大学毕业,但选的第一份工作并不是在高大的写字楼里当白领,也不是在豪华的酒店里当领班,而是在餐厅里当服务员。
之所以做出这个选择,是因为和自己的成长历程有关。Danler 出生于南加州一个普通的家庭,母亲常年酗酒,父亲是个瘾君子。在 Danler 的记忆中,母亲时常是酩酊大醉,父亲则动不动就消失不见,时不时还有赌徒上门来索债。
但 Danler 并没有因此沉沦在不良环境中,从小她就有上进心,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直到后来父母天天吵闹,16 岁的 Danler 实在无法忍受这些破事,随即搬到朋友家,并去餐厅打工,一边赚钱一边读书。
父母分居后,Danler 本想回家和母亲一起住,母亲却将她打发给了南加州的父亲。一个十几岁的少女和一个整天嗑药的瘾君子住在一起,最终能有什么好结果呢?
时间久了,Danler 发现父亲不但嗑药,还给自己注射冰毒,前前后后进了 5 次戒毒所,最后穷得连房子都抵押出去了。
Danler 22 岁这年,父亲又嗑嗨了,终于把自己嗑进了疗养院。回想自己的人生,简直乱七八糟,伤心欲绝的 Danler 选择了逃离。
Danler 将目光投向纽约,那是她心目中闪着金光的城市,一个四处洋溢着梦想光泽的地方。她要重新开始,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永远把自己跟那些烂事儿隔离。
▵Danler 工作过的餐厅
但纽约居大不易,何况她一个乡下小丫头,读的也不是什么名牌大学,没有什么过硬的技能,孤身一人,无依无靠。在纽约游荡了几个月后,Danler 才意识到,大城市的繁华背后也有极其残酷的一面。
好在 Danler 并不是什么心浮气躁的人,既然自己以前只在餐厅干过,那就从侍者开始干起吧。Danler 在纽约一家法式餐厅,当上了最不起眼的服务员。但这家餐厅已经比她以往干过的任何一家都要豪华。
在这家餐厅工作,侍者必须拥有专业的菜品、酒水知识,知道如何向顾客们推荐食物,每一次端茶倒水、清理餐桌都要像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那样优雅。毕竟来这里用餐的人,大部分都是品味和格调非常高的。
Danler 胸怀梦想,但绝不好高骛远,知道什么都要一步一步来。她非常认真地接受培训和学习,一旦因为业务不熟而犯错,Danler 就会反复练习,练熟为止。
几年时间里,她在纽约好几家高级餐厅当过服务员。虽然很多人都不大瞧得起这份工作,但 Danler 一直在这里迎接各种挑战,累积各种人生的经验。
她细心观察着来来往往的人,其中有贵妇人和暴发户,也有名厨和玻璃心的打工妹。这些人,最终成了她小说里的素材。快 30 岁时,Danler 已经成为了一名餐厅管理者。
但她并不止步于此。按理说,经过 8 年时间成为高级餐厅的总管已经很不错了。但就像她自己说的——既然纽约城那么大,我的野心为什么不能再放大一点?
Danler 一直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所以在那些年里,她始终没放弃学习。一边上班,一边抽出空闲时间来攻读了艺术专业的硕士学位。一有时间,她就阅读小说,并在深夜里独自伏案练笔。
餐厅这个场所,就如同纽约这个繁华都市的缩影,日复一日接触各色人物,Danler 得到了许多闭门造车创作者根本接触不到的故事和素材。每天她都留心这些故事,甚至会带个小本子将细节记下,等到睡前再拿出来翻看。
她相信,机会不是凭空降临的,不是一夜之间就变个人生,而只要留心观察、事事好学,不去盲目地抱怨和攀比,按照自己的步调往前走,就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森林。
当时谁也不知道,利用读硕士的课余时间,她偷偷地写了一部小说。小说本来只是她上课的习作,但写出一个开头之后,Danler 就停不下来了。她想把自己在这个城市里的感受,自己年轻时的心路历程写下来。
故事是写好了,但 Danler 却没什么门路。就在这时,命运推了她一把。
2014 年 10 月的一天下午,企鹅兰登出版集团总编辑彼得‧盖泽斯在她工作的店里用餐。Danler 意识到他是谁的时候,迅速抓住了这个稍纵即逝的机会,毛遂自荐将小说放到了彼得面前。
彼得只是出于好奇翻了翻,但一口气就读完了 10 页,一个职业出版人的素养告诉他,这是一本非常优秀而且充满了话题性的小说。他怎么也想不到这么优秀的作品,居然是一个餐厅的服务人员写的。就在几天之后,Danler 收到了一份价值 50 万美元的出版合同。
从 22 岁初出社会的小姑娘,到站在青春尾巴上的管理人员,Danler 在这 10 年里的艰苦付出终于得到了她应有的回报。
这一切不是靠睡大觉和幻想得来的,是靠着脚踏实地,一天一天积累提高自己才抓住了机会。2016 年的 5 月,Danler 的小说——《你要像喜欢甜一样喜欢苦》出版上市。彼得的判断无比正确,Danler 的处女作很快就成了畅销书。两个月内被加印 9 次,十几个国家争相签下版权。
不但销量火爆,而且连明星都来捧场,纷纷晒出读书心得。但不要以为这是一本肤浅的,快餐式的心灵鸡汤小说。
小说里有 Danler 10 年来的体悟,虽然讲的是一个女孩在餐厅成长的故事,一部半自传性质的作品,但它背后承载的其实是很多年轻人在大城市生活的缩影。这里面包含的悲喜欢忧,正好也击中了不少明星的心。
罗伯特·麦基曾在《故事》里说:
Danler 的书反映的,就是那些离开家乡出来闯荡的年轻人,写他们的迷惘、痛苦、挣扎和奋斗,如何寻找自己的价值,确立自己在世间的位置,所以才能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
书中的一些句子也解释了为什么哪怕很苦,很多人依然选择留在大城市奋斗:
1、很久以来,我一直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被固若金汤的孤独围困,看不到未来。然而,当我来到纽约,一切都改变了,我的存在空间无限扩大,未来他老人家甚至冲破迷雾,亲自跳到了我面前。
2、来到这个城市之前,我的生活只是复制品。
3、是的,我来这里是为了逃避,可究竟要逃避什么?无聊的橄榄球赛和教会活动?死气沉沉的小巷尽头凋敝的低矮住房?读本地报纸、吃盒装甜甜圈的千篇一律的早晨?还是这种平淡无奇、令人感伤的生活本身?答案并不重要,我也永远不会想出确切的回答,因为与大多数人一样,我的生活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前进,而且必定是向前的。
4、生活并不在一条固定的轨道上运行,你无法积累什么,每个夜晚结束时,一天的时日会被擦除干净,所以,如果保持振作,就永远不会疲惫。
每个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都在书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和心情。多年以来,无论多么困难,她们都一直在咬牙坚持着,不想仓促地逃离这个地方,因为世上没人比她们更加了解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记得在很早之前,有过一个泰国学渣 Jon 的故事。Jon 也曾向往大城市的繁华,但是到了大城市却各种不适应,读书没读好,出来打工也被歧视,呆了七年之后一怒之下回家,挖了一片池塘开垦了一片荒地,结果最后创建了自己的农场、品牌,搞得全世界的青年都来膜拜,把他当精神领袖,为他打工,连 TED 都请他去做演讲。
他的故事和 Danler 的故事,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一个选择在大城市奋力打拼,一个选择回到乡村过田园生活。选择留下也好,选择离开也罢,这里面没有什么可比较的,不是敢于挑战自我的就强大,而选择离开回乡的就软弱。说到底,这是关乎内心的事,重要的是知道内心想要什么。
我们不是去看别人怎么生活,而是要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人生之路是普适性的,有些人也许给了万贯家财也不快乐;有些人老婆孩子热炕头永远不甘心;有些人总爱活在更高追求的道路上;有些人喜欢平静的日子以获取自在…...
这里面没有高低之分。唯一一点,它们是相通的,不管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每条路在最大程度上,都应该通向内心自由之所在。
你更倾向于留在大城市还是小城市?为什么?欢迎与我们分享你的故事。
也许你还想看 :
他卖掉公司隐居寺庙9年,却不小心用一辑照片捧回摄影界奥斯卡,成为网红
科比,告别凌晨四点的洛杉矶
这是经纬创投的「 经纬低调分享」栏目,我们在这里与你聊聊创业,人生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