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想要打动姑娘,首先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她们 |【经纬低调十问】

2015-12-16 经纬创投 经纬创投

“无关风月,只谈正事”是【经纬低调十问】这个新栏目设立的目的。我们想挑选一些有特色的创始人:他们可能是创造一个神级产品,瞬间用户过亿;他们可能是用比别人更短的时间做出了一个估值过十亿美金的公司;或者——只是我们觉得他们很有特点,有一些经验值得让他们说出来,给更多的人去看。


与【经纬系创始人曰】稍微有点不同的是,这个栏目是我们的约访。我们想看看对于这些固定的问题,不同的人背后的思考。希望这些思考最终对你们有用,尤其是在需要的时候。毕竟,经验就是拿来减少弯路的。


随着女性社会角色的崛起,“她经济”这个概念开始大行其道。新氧,是一家致力于用科技的方式帮助爱美女性健康变美的公司,其社交和电商平台的模式,提供整容、微整形、激光美肤的在线交流问答、点评和特卖服务。金星是新氧的创始人,自称“IT民工”的他如何找准姑娘们的需求,并与她们打成一片?大公司出身的他,在创业中遇到了哪些问题?以下是今天的“经纬低调十问”,Enjoy:


01

我们来做个比喻,如果创业的起点是通州,终点是石景山,你觉得你现在走到哪了?为什么认为自己是在这个位置?

国贸。攒了一些筹码,可以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真正从底层去改造这个行业。


02

回头看之前的路,你觉得你最骄傲的事情是什么?有点后悔的事情是什么?

骄傲的事情是:产品规划很准确。从这次创业一开始就规划好了“社区->点评->电商“这样一条路径,从现在来看这个规划是完全正确的,并且也引领了整个行业的走向。



有点后悔的是,没有早点囤一批App开发工程师,现在在创业市场上,优质的App开发工程师简直就是硬通货。


03

你觉得自己适合创业吗?或者具备什么素质你觉得适合创业?

适合。


我从上大学开始就在做网站,毕业后打过3份工创过两次业,技术产品运营都做过,社区电商都做过,员工经理总监VP各个职位都做过,初创、成长、成熟期各个阶段的公司都做过,几十人、几百人、几千上万人各个规模的公司我都做过,而所有这些经历都是我自己规划的,所有这一切都是在为未来某一天自己创业做准备,所以我不创业还能做什么呢?


04

如果让你总结,你觉得你的哪一点是别人学不来的,哪一点是最可以从你这学到的?

我家在东北一个小城市,我高中时还没用过电脑,但冥冥中就觉得自己未来一定是搞计算机的,而且一定是先做技术后做管理,最后创立自己的企业。那时候是九几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一个小镇青年会有这样的想法,或许这就是传说中“使命感“?,我想这种东西可能是天生的,学不来的。


最能从我这儿学到的是:早作规划,提早准备。


05

你创业过程中,历经了三轮融资,现在让你回忆的话,你觉得哪一次融资印象最深刻,最艰难的是哪一轮?是什么东西让你觉得你最终打动了投资者?

创办新氧过程中有过三次融资,过程顺利得有点出乎意料。


我觉得第一个可能是你对这个行业的理解,现在很多创业都是做一些垂直细分领域。大家会越来越细分,越来越垂直,括很多领域都是最近两年才开始互联网化进程。不管是整形也好、装修也好、二手车,还是其它的领域,每一个行业都会有非常不一样的特点。每一个领域其实都已经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


对于这个行业的理解的一个深入程度,可能是投资人考虑要不要投资你的时候非常重要一点。你可能要把这个行业的特点摸得非常透、非常深入,然后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且这个解决方案的话,它是有一个,至少未来五年十年的长远规划的。它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解决方案,我觉得这一点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你要把整个创意和路径想的非常清楚。虽然五到十年可能会比较远,但是你大概一个发展的路径要想的很清楚。


第二点就是整个团队对于现在做的这个事情的热情和热爱,你是不是从内心,非常深入的认同这个事情。因为这样的热情和热爱,可能比单纯的,你只是为了成功去做这一件事情,要更重要。


第三就是去证明你的团队有很强的执行力。这个里面不仅仅是产品本身的品质,一些相关的运营数据。还有包括在这个里面,比如说你跟供应商紧密合作的程度,消费者和供应商对你的认可。要通过方方面面去证明,你在这方面是执行的非常到位。


其实我已经是第三次创业了,2007年第一次创业就挺不顺的。当时是做一个女性购物分享社区,很像后来的一些导购社区,但时间上早了两年多。第一次创业做的太早了,2008年那个项目融A轮的时候见了30多个投资人,BP改了至少50版,但当时没人看得懂这个模式,最后好容易拿到一个term,但最后还是没close——赶上美国金融危机了,当时VC都把钱攥在手里死死的。


后来我也做了一个复盘,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这三个点:第一,时机,那个时候没有智能手机,用户创造内容的门槛是非常高的;第二个问题呢,那个时候还没有淘宝客,就是CPS的分成模式,当时的商业模式是没有运转起来的;第三个点,就是那个时候没有像微博这种社交媒体,所以你自己作为一个新产品成,获取流量的成本其实是非常高的,渠道也非常有限


后来其他的类似产品起来,正好也是智能手机开始快速普及的时间,然后淘宝客,包括微博在快速增长,正好是在那么一个大的背景下,他们能迅速的成长起来,并且获得了一个成功。


06

可否和我们回顾一下,每一轮融资前后,你觉得做好哪些事情是最重要的?

A轮:产品上线,有基础的数据,用忠实的种子用户群,核心团队靠谱;

B轮:产品快速迭代,基本成形,数据增长快速,管理团队优秀;

C轮:产品体验好,未来方向明确,运营数据好,盈利模式已证明;


07

今天如果要你排序的话,你觉得公司摆在你眼前最重要的5件事情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排序?

1)招人

2)管理

3)产品迭代

4)市场推广

5)盈利模式探索


我认为团队始终是第一位的,所有的事情都是人做出来的,团队不行,做什么都没戏。


比如我们融完B轮,然后在产品快速迭代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可以说是承前启后的阶段。通常来讲,创业公司早期的团队实力可能是偏薄弱一点,因为那个时候你很难吸引到一些特别的人才。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可能有一些问题就会逐渐暴露出来。比如说团队小、公司小、业务也小的时候,一些技术上的问题,就不是特别的明显。但是当你产品快速迭代,用户量增长的时候,一些隐藏的,比较新的一些,不管是bug也好,还是产品的稳定性,性能,开发效率,这些问题都慢慢的暴露出来。所以这个时候可能需要特别强的CTO做一个很好的衔接和过渡。


我们的CTO是经纬的合伙人王华东介绍的。我们自己也在通过各种渠道,包括猎头,包括投资人,都在大面积的找这种比较适合人。华东介绍了一个他以前的同事,然后我们做深入沟通,我们跟这个CTO总共前后,至少他谈了六次还是七次,花了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跟他反复的介绍我们整个公司的业务发展,我们未来的规划,现在团队的情况,现在有哪些问题,他过来之后的一些整体规划和想法。


我觉得做技术的人通常来讲是非常谨慎和理性的。现在很多比较好的技术人员,手里有可能有非常多的offer。所以在这个时候,你跟他一些负责细致,耐心的这种沟通,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这个里面的沟通,除了公司业务上,也包括你自己这个人对很多事情的看法,一些价值观,双方的一些沟通方式,都能通过这样的沟通,双方更进一步的去理解。


我们那个CTO呢,他蛮有趣的,因为我跟他初步聊了一下,他对这个行业还是觉得挺有发展潜力的。他回去做了非常多的功课,感觉我们在这方面有一个蛮明显的优势。所以沟通到后来,他就更有信心。我觉得这一点可能是推动他做决策的一个蛮关键的点。


创业公司的CEO一定要提早去建立那种团队升级的一个意识。就是在整个公司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一个多次的团队优化和升级。所以这个事情越早意识到,越早去做,提前准备越好。这件事儿大家一定要明白,就是你每一阶段的团队,他可能会有自己能力的瓶颈,一个天花板。但是到什么阶段,可能我要找更强的人进来,这个事情提前可能有一个心理准备。


第二点其实是跟现有团队的一个沟通,因为你不能说我有更强的人进来,我现在的人就把他开掉或怎么样,我觉得不是这样的一个模式。一定是跟现在的团队,大家会形成一个共识:我们现在这个团队里面各个角色,大家能力的瓶颈或天花板在什么地方,到什么时候我们要引进更强的一些人才。我们现在的团队,跟新进来的人是怎么样一个配合。


这个事情必须是提早,在整个团队内部形成一个共识:就是大家一起去想,我们要找更强的人进来,而不是CEO自己去想,我找更强的人进来,把原有的人替换掉,我觉得不是这样的一件事儿。


而在找更强的人这件事情上,要尽可能的利用所有的资源,特别是投资人的关系。因为我觉得在投资人的角度来看,他可能会接触到非常多想创业的人,但其实不是每一个人创业都能成功。有些人可能创业没有那么顺利,但这些人他本身的能力都非常强。如果能通过投资人的关系,去找到一些这样的人,或者是想创业,或者是自己本身创业公司不是特别顺利的,但是个人能力又是特别强的人,如果能把他吸引到你的团队里面,可能是非常好的一个模式。


还有一点,如果BAT出身的创业者,那可能一些老同事的人脉圈,有一个特别大的帮助。


反正我是觉得说,你自己要去想好,你找这个人,要有一个大概的比较明确的方向。比如说最好你是能很清楚的知道说,如果需要找一个技术人的,这个人可能是在百度,或者是什么样的技术型的公司里面;他是在哪一个部门,大概是什么样的一个岗位。你画像越清晰,你越能通过各种各样的关系找到这样一个人,然后去和他谈


盈利模式探索放在最后一位是因为我们相信我们为消费者和这个行业创造了巨大价值,我们一定能找到合理的变现方式,何况这个行业离钱这么近,但我们现在还不着急做这件事。


08

在创业过程中,你需要处理很多种关系,比如公司与投资人的关系,与你合伙人的关系,与上下游供应商、客户的关系,与你员工的关系,与家庭的关系……如果让你用简单的几句话,你能不能说说你理解的处理好这几种关系的秘诀是什么?哪种关系你处理得最为得心应手?哪种关系你觉得自己处理得并不让你自己满意?

我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不太擅长处理人际关系,这几种关系我都觉得我处理得不够好,但我觉得我自己很幸运,我的投资人、同事、家人都很理解和包容我在这方面的缺点。所以其实价值观匹配是特别重要的事情,无论是投资人、同事还是家人,只要大家价值观一致,很多事情即使你不去做过多的说明和解释,对方也会“懂你”。


09

你觉得创业到现在改变你最多的是什么?什么东西是以前你深信不疑,但创业之后你怀疑乃至动摇并重新认识了?你身边人评价你变化最大的一点是什么?

改变最多的是对创业的认识。


我在腾讯是做产品的,刚开始创业的时候也认为说只要把产品做好,其他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创业后发现不是这样的,其实用户不在乎你的网站、App好不好用,他更看中的是你给他带来的整体服务和体验,拿新氧来说,我们是一款整形App,用户不在乎你的产品本身功能强不强大,界面好不好看,她更在意的是你们上面的医院、医生技术好不好,服务到不到位,价格是否合理,甚至包括做完整形之后的术后关怀和护理是否有跟上。所有术前、术中、术后这几个月的感受加在一起才是她对你这个产品的用户体验。这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单纯的产品的范畴。


我以前总是以产品经理自居,现在不会了,我觉得我现在做的事情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产品经理的范畴,我们不再只是做一个移动互联网产品,而是在重构整个整形行业的生态,这句话听起来好像有点大,但我们确实在这么做。我们在从底层,彻底的,但又是逐渐的,改造这个行业


10

可否回忆一次创业这几年来,你觉得你最难迈的一道坎是什么?最终你是如何迈过去的? 可否就(你的)产品,或其他成功的地方,总结下经验。

创业中遇到的问题往往是你创业前觉得根本不是问题的那些问题。


这次创业其他方面都还挺顺利的,反而是在技术上栽了一个小跟头。去年年底的时候,我们当时的开发团队的技术深度不足,产品迭代速度又非常快,以致我们代码量快速增加的同时没有有效的质量管理,代码中的隐患和冗余非常多,有很多莫名其妙的bug,一开始还没有明显感觉,但这些问题代码累积到一定程度就开始集中爆发了,App的闪退率一度高达3%。


那段时间非常痛苦,不但用户抱怨很大,公司内部同事也都在抱怨,但又没有办法能快速解决。也是前面提到的花很大力气找了一个很强的CTO,加强技术团队建设,同时对代码进行全部重构,整个过程花了有小半年的时间才算彻底解决。


很多从BAT等大公司出来的人根本不会意识到创业过程中,技术会是一个问题,他们已经习惯了一个需求提交上去很快就会被高质量的完成。但对于创业公司来讲,技术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我就曾经遇到一个创业者,拿到天使半年之后放弃了,我问为什么,他说一直招不到技术……


做得好的地方是模式和运营用心吧。


我们的模式是社区+电商。社区是盾,是用来防守的;电商是矛,是用来进攻的。两者缺一不可。


想做好社区不容易,特别是整形这样一个特殊的领域,做好社区运营当然需要很多经验和技巧,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真正认同、理解、欣赏这些爱美姑娘们的心,以及踏踏实实想为她们解决问题的态度。


社区刚起步的时候,我就一一去回复网友的提问。有一次去韩国考察,就是打着带老婆出去旅游的名义去做的,但其实到了韩国我跟本没带老婆出去玩,全都扎到各种医院里去了。那时候我自己带着单反、摄像机去走访很多医院、医生,拍照片、拍视频给网友们看。


我还自己进到手术室里,直播各种不同类型整形项目的过程给她们看;明察暗访了整个行业生态链中的各种角色,把整个行业的内幕和潜规则揭示给这些姑娘;招聘了一些懂韩语的姑娘把韩国的最新整形咨询翻译成中文发布到社区里……


总的来说,社区是人和人的聚集,你的行动和诚意,别人是能感受到的。看起来最笨的方法,可能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也许你还想看:

滴滴入股后,我们第一时间问了张旭豪在想什么

铁血“蒋校长”,这个男人让他的爱好成功上市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