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凤翔脱贫攻坚 | 打响文化牌 扶起脱贫志
文图|县委宣传部信息与传媒组
编者按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彻底摆脱贫困,首先就是精神脱贫,扶贫先扶志,只有解决好精神层面的问题,才能真正激发贫困群众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变被动救济为主动脱贫,提升自主脱贫能力。
去年以来,凤翔县围绕激发内生动力、提高贫困户“造血”功能的目标,坚持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相结合、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内因与外因相结合、扶智与扶技相结合的思路,策划了一些活动,评选表彰了一批致富能人,树立了先进典型榜样,营造了勤劳致富的大环境,提高了脱贫质量和效益。
为此,凤翔微报从即日起,走进贫困村组,选取部分脱贫攻坚激发内生动力的典型事例进行宣传报道,敬请关注!
年过50的冯忠虎跛着还没有痊愈的右腿,在田家庄镇大塬村村委会门口站着。他的眼前,大塬村进学园建设已经初现全貌。
作为在村子里服务了30多年的村干部,支部书记冯忠虎对村子里的一草一木,每家每户,历史文化都了如指掌,“之所以修建这个进学园,我们的就是为了传承和发扬‘五经爷’留给我们村的宝贵遗产”。
“五经爷”在大塬村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尽皆知,犹如神一般的存在。其实,“五经爷”是村民们对明代关学大儒张杰(号墨斋)的别称。
六百年前,出生于大塬村的张杰在明英宗辛酉年中了陕西举人后,赴山西赵城为官。因尽孝缘由返回故里,遂聚徒讲学,主授“五经”之学,被世人称为“五经先生”,被村民们亲切的称为“五经爷”。而他所倡导的“勤学、仁爱、孝悌、修身”的处事精神也在岁月的长河中深深地植根于大塬村村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五经爷’我是知道的呀,从小就听大人们讲,教育我们好好做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张笑笑在叔叔家的院子笑着说到,她的旁边是妹妹张笑荣,刚刚从技校毕业,正在找工作。
她们的父亲张明丑有事外出不在家,母亲则去另外的村子给苹果套袋挣钱。“在镇上和村上的支持下,该享受的政策都落实了,我们家这几年情况好多了,种了苹果树、核桃树,还建了新房子,我爸脸上的笑容都多了起来。”张笑笑说着走出院子,指着斜对面一座新建的房子,门楼上的瓷砖在阳光下泛着光芒,“尽管因为我们姐妹俩念书、家里盖房还欠了一些钱,但是我们也要工作挣钱了,苹果、核桃还有些收入,日子我相信会越来越好的。”
“挖掘村史文化,就是要让这些文化所蕴含的精气神渗透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去,让这些身边的正能量激励村民们奋发向上、和谐相处。”张杰第19世孙张宏钊从教育岗位退休后,为发扬和整理村史文化继续发挥余热。
目前,大塬村对本村村史经过详细整理和挖掘后,形成以张杰为代表的关学文化,以1949年川口河战役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丝路古道为代表的丝路文化,以大塬遗址为代表的仰韶文化,以锣鼓、小曲为代表的民俗文化。
站在刻有“关学大儒 墨斋故里”的巨石前,冯忠虎由于走路太久,额头的汗从脸颊上流了下来,他说:“我们用仰韶文化的历史悠久来调动村民的自豪感,用关学文化来倡导和谐精神,用红色文化号召发奋有为的奋斗精神,用锣鼓、小曲等活动来凝聚村民的向心力”。
在离张明丑家不远的周香香看起来有些沧桑,生活的重担在她的脸上留下了深深地痕迹。周香香因家人患病、治疗费用巨大导致贫困,但全家人并没有失去生活的热情,一家人在镇村帮助下,努力地改善生活。
“我们家养了八头伢猪,由于今年猪仔价格不好,把两头卖掉了。不过这也不是啥事,苹果树今年也要挂果了。”说话间,周香香抱起一堆刚刚割回来的草放进了猪圈。
去年,周香香家通过出售猪仔收入达到3万余元,而女儿一家在纸坊街开了一家羊肉泡馍馆,年收入也在2万元左右。“其实也没啥,只要把活干着,就是累噶么,日子也会慢慢好起来的。”
“大塬村的村史文化做的相当好,这个村子的村风正、民风淳”,田家庄镇镇党委副书记赫建辉说到:“实践证明,用村史文化和传统美德对村民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发和引导村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让村民自己摆脱‘等靠要’思想,不断提升自力更生、自我发展的能力,比简单的说教要效果好的多。”
在对村史文化进行挖掘弘扬的同时,大塬村还通过制定村规民约,树立道德模范、勤劳致富标兵,表彰奖励孝老爱亲等方式,全方位、立体式的营造了崇德向善、和谐向上的村风民风。
大塬村的街道干净整洁,家家户户门前花园里的花朵随风摇曳,几位村民坐在树荫下闲谈。
在村口,冯忠虎看着他为之服务了30年的村子说到:“下一步,我们村要发挥优势,借力打力,把苹果种植、大棚蔬菜、汽车运输等主导产业继续做大做强,让更多的村民更富裕,让更多的贫困户生活得以改善。”
完
【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请发至县委宣传部信息与传媒组邮箱
fxscbjb@126.com
点击查看往期文章精选
▶凤翔脱贫攻坚现场推进会要求:注重脱贫质量,增强群众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