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之治,再出发| 国家治理现代化书单

“天下之治不进则退”。治国安邦,是一切时代、一切国家的首要课题,也是今日中国面临的重大课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向世界亮出了“中国之治”的旗帜,彰显了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自信和底气。小编整理了一份国家治理现代化主题书单,以飨读者。



国家治理研究书系

————

人大出版社有这样一套书,陈列在了2019年“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的展厅。这就是“国家治理研究书系”。

该书系是一套由国内公共管理、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十多位学者共同打造的原创学术专著。该书系从社会治理、城市治理、地方治理、合作治理等多个角度对国家治理这一主题进行研究,力图反映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践中取得的重大成就,并对实践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对国内外政府国家治理进行比较研究,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中国社会治理
童星 著

童星,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原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外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社会风险和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童星教授的《中国社会治理》一书是一部聚焦社会治理、讲述中国故事、总结中国经验的精品力作,系统地回答了“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如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一重大问题。全书首先植根中国社会治理现实,提出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四大重点领域:一是风险社会条件下人民群众的安全需求紧迫,应急、减灾、维稳模式亟待创新升级;二是开放社会条件下人民群众的融入需求强烈,户籍制度、单位制度亟待改革;三是多元社会条件下人民群众的公平公正需求强烈,整齐划一的要求和利益倾斜的政策亟待更新;四是虚拟社会条件下人民群众的表达和自我实现需求旺盛,网络管理的思路和方法亟待创新。在此基础上,该书提出了中国社会治理的三大目标,即保障公共安全、化解社会矛盾、培育自治社会,并强调实现上述目标必然要走“共建共治共享”之路。最后,该书剖析了当前中国社会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即做实决策风险评估,改革信访制度,优化治理结构。

 

走向合作的社会
张康之  

张康之,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康之教授的《走向合作的社会》认为,在我们今日所处的后工业社会中,人类正遭遇危机事件的频繁造访,它使工业社会所建构起来的制度模式、治理方式和行为模式都陷入了失灵的境地。基于此,作者探讨了人类走向合作社会的可能性路径,努力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社会变动中去发现支持社会变革的新因素,并从制度、社会治理方式以及人的行为模式等方面描绘了社会变革的前景,提出了基于信任的合作治理理论,展现了对合作社会的基本构想。该书对工业社会中的民主治理进行了分析,认为民主在现实中常常走向其反面,实际上成了少数人的工具,因此其具有不可能性。同样,在民主理念向行动方案转化的过程中被推向前台的参与治理,在后工业社会中也面临着实践的困难。因此,该书提出,合作是实质民主的实现,我们需要合作而不是民主的治理。

 

地方治理中的公民参与:中国与加拿大比较研究视角
陈振明  []安德鲁·桑克顿  主编

陈振明,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安德鲁•桑克顿(AndrewSancton),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政治学教授。

由厦门大学陈振明教授和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安德鲁桑克顿教授联合主编的《地方治理中的公民参与:中国与加拿大比较研究视角》一书,是中国和加拿大地方治理中的公民参与比较研究项目的一项成果,由中加两国的15位学者共同撰写。全书在探讨中加两国不同的政府体制背景及两国地方治理中公民参与发展的历程、现状、趋势及特征的基础上,选择了中国和加拿大城市公共服务中的若干典型领域(包括城市贫困治理、环境治理、保障性住房、城市新移民及其子女教育等)的公民参与进行案例研究及比较分析,描述中加两国地方治理中公民参与的现实,并揭示中加两国地方治理中公民参与的异同点。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知识图谱与研究热点述评
姜晓萍  田昭   

姜晓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田昭,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博士研究生。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当前国内公共管理、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由姜晓萍教授领衔著述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知识图谱与研究热点述评》一书是一部旨在系统梳理和反映当前该领域研究成果的著作。该书是一部旨在系统梳理和反映当前该领域研究成果的著作。该书立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领域的“元研究”,以CNKI收录刊和CSSCI来源刊作为研究的数据来源,以知识图谱作为呈现工具,对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动态进行全景式扫描和多样化分析。全书分为专题研究和分类研究两个部分,专题研究部分关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领域的研究方法、公共服务质量、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专题,分类研究部分则聚焦于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四个专业领域。通过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同专题和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汇总、分析和研究,该书梳理出了公共服务均等化领域的研究脉动、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可为该领域后来的研究者提供基础信息与资料集成,同时也可为各级政府相关领域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转型中的城市治理
杨宏山(中国人民大学) 
  • 城市,何以让生活更美好?
  • 如何理解城市的性质?城市治理的使命是什么?
  • 整合治理模式如何发挥作用?有何优势和问题?
  • 理想的市县关系是一体化还是分治化?街道办事处是否应撤销?

杨宏山教授的《转型中的城市治理》一书从公共服务的视角,将“城市”界定为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集聚地,提出城市治理的基本使命是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并保持财政收入的可持续性。全书聚焦于当前中国城市治理的热点议题,涉及城市治理的制度发展、模式解释、市县关系、跨界治理、跨部门协同、街道管理、社区服务供给、市政绩效评估等问题,试图澄清城市管理学界和实务界的一些认知误区。该书梳理了城市治理的理论谱系,分析了当前中国城市的整合治理模式,它依托政府权威,通过资格认定、资源支持、精英吸纳、党群嵌入、项目合作等途径,对市场和社会主体进行跨界整合,提升了政府治理能力,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化解整合治理的潜在风险,需要发展协同治理的制度安排。

 
都市圈地方政府协作治理
崔晶(中央财经大学)  
  • 京津冀政府如何联手治理雾霾?

  • “环京津贫困带”是如何产生的,应如何治理?

  • 如何避免地方官员晋升的“政治锦标赛”导致的“诸侯经济”现象?

  • 如何化解财政与行政分权体制下的“行政发包制”给都市圈跨域治理带来的困难?

崔晶教授的《都市圈地方政府协作治理》一书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该书在融合整体性治理、区域多方协作治理、复杂性网络治理等理论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我国都市圈公共事务协作治理面临的困境,建构都市圈地方政府整体性协作治理的理论框架。该框架从中央政府、都市圈地方政府、跨区域整体性合作组织、私营部门、非营利组织等分析维度,剖析都市圈地方政府的协作机制、协作治理的网络结构等理论问题。在此基础上,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数据可视化、调研访谈等方法,完成对都市圈协作治理机制、整体性协作治理模式、都市圈跨界公共事务协作治理网络的结构和特征等的分析,提出从整体性治理的角度整合和优化地方政府协作活动,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都市圈实现长期、稳定、有效的协作,实现区域协同发展提供对策建议,为促进区域战略规划的科学化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

 

县级政府社会治理质量测度标准研究
范逢春(四川大学)  

在中国现代化发展与转型的现实境遇中考量地方政府社会治理问题,开展地方政府社会治理质量测度标准研究,既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又有其独特的价值意义。“郡县治,天下安”,《县级政府社会治理质量测度标准研究》一书聚焦地方政府中的县一级政府,创造性地提出并系统阐述了社会治理质量的概念,在系统归纳和梳理了社会治理质量测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测度指标体系、测度指标权重以及质量分级标准三者统一的县级政府社会治理质量测度标准,同时按照“理念体系—制度体系—机制体系—支撑体系”的逻辑框架系统地分析了县级政府社会治理质量的约束条件,并结合该逻辑框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县级政府社会治理质量的政策建议。该书在社会治理质量方面的探索能够丰富和深化社会治理的研究视角,推动社会治理研究的科学化,有利于解决“治理”知识的身份危机。

 


中国社会中介组织研究:治理、监管与激励
李应博 著

李应博,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科技与产业创新合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政策研究中心成员,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

在全球治理变革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大背景下,社会中介组织已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参与主体。李应博博士的《中国社会中介组织研究:治理、监管与激励》一书聚焦于社会中介组织这一主题,从内部治理、外部监管和发展激励三个维度对社会中介组织的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和政策创新进行分析和研究。该书系统梳理了社会中介组织的研究动态,比较分析了国内外社会中介组织的生存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从使命认知和能力建设两个方面探讨了社会中介组织的内部治理机制,从规范与责任两个维度研究了社会中介组织的外部监管问题,并从社会中介组织和政府与市场的互动关系中研究了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激励问题。最后,提出了规范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的对策建议。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绩效测度:基于平衡计分卡
罗哲(四川大学)著

当前,在我国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背景下,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已成为政府和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成为学界研究的重点。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实现,离不开与之配套的、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不同于该领域大部分著作所采用的教育学研究视角,罗哲教授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绩效测度:基于平衡计分卡》一书在回顾、讨论前人关于教育均等化研究的基础上,以公共管理的视角,秉承工具理性,探讨了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绩效测度的设计思考,并对平衡计分卡模型加以修正,构建了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绩效测度指标体系并建立了综合指数模型,设计出一套完整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绩效测度工具。最后,该书还运用该绩效测度工具对四川省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现状进行实证研究,对该工具的使用进行示范,也为当前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路径选择提供依据。

 


中国社会保障税税收设计研究
蒲晓红(四川大学)  
  • 我国现行社会保障缴费制存在哪些问题?

  • 为什么说我国实行社会保障费改税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

  • 影响我国实施社会保障费改税的障碍有哪些?

  • 国外有哪些社会保障税收实践经验可供我国借鉴?实施社会保障费改税的关键问题有哪些?

四川大学蒲晓红教授的《中国社会保障税税收设计研究》一书聚焦于社会保障费改税这一主题,以大量问卷调研和访谈获得的数据为基础,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该书强调将社会保障筹资方式的选择和我国社会保障发展改革的大趋势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基于社会保障统筹层次的提高和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视角,用动态发展的分析视角对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相关理论和政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我国实施社会保障费改税的原则、步骤和应注意的问题。最后,还以职工养老保险为例,对社会保障税进行了具体设计。









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文修订版)
盖伊·彼得斯 著

《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文修订版)》一书从分析传统行政模式出发,阐明了各国政府竭力建构新治理模式的原因,并从各国政府的革新主张和主要发达国家的政府改革实践中,梳理归纳出四种未来政府治理模式:市场式政府(强调政府管理市场化)、参与式政府(主张对政府管理有更多的参与)、弹性化政府(认为政府需要更多的灵活性)、解制型政府(提出减少政府内部规则)。这四种政府治理模式各有不同的理论基础,适用于不同的政府体制。对每一种政府治理模式,作者都从问题、结构、管理、政策制定和公共利益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该书第一次系统评价了席卷全球的行政改革运动,并把各国政府的改革尝试和各种治理的观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一部行政改革的理论力作,被誉为对全球治理变革进行综合分析的杰出著作。

 

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第三版)
珍妮特·V·登哈特  罗伯特·B·登哈特 著

登哈特夫妇的《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是新公共服务学派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公共行政领域中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与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出的政府应“掌舵而不是划桨”的理念不同,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的正如本书的副书名所揭示的那样,它认为政府应“服务,而不是掌舵”。这部广受赞誉的著作呼吁人们重新重视民主、公民权、公共利益等公共行政中的卓越价值。本书在对传统公共行政,特别是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从以下七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新公共服务的基本理论内涵:第一,服务于公民,而不是服务于顾客;第二,追求公共利益;第三,重视公民权胜过重视企业家精神;第四,思考要具有战略性,行动要具有民主性;第五,承认责任并不简单;第六,服务,而不是掌舵;第七,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生产率。本书兼具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对于公共服务的研究者和实践者而言,本书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精品力作。 

 

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中文修订版)
E.S.萨瓦斯 著

由北京大学周志忍教授领衔译介的《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一书,系“世界民营化大师”萨瓦斯教授的代表作品,也是民营化研究领域里程碑式的精品力作。全书以系统、翔实的资料为基础,从民营化的背景、理论与实践三个方面论证了民营化是改善政府治理的最佳途径这一理念。作者结合其30年来参与的49个国家的民营化实践的经验,深刻地分析了民营化运动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切实有效的解决之道。民营化是当前我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手段,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PPP)模式对于当前我国推动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PPP模式成为当前我国政府在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大力推广的融资模式。本书对民营化与PPP模式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分析,使其成为相关领域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必读书。

 


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中文修订版)

理查德·C·博克斯 著

《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中文修订版)》一书围绕社区公民治理这一议题,对公民治理的发展历程作了回顾,并概括了其价值基础、实践原则和不同类型政策导向等环境性因素,在此基础上,淋漓尽致地阐释了公民治理中的公民、代议者和公共服务职业者这三个关键角色的功能、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最后给出了地方公民治理的制度创设实施步骤。该书以理论和实务的融合见长,对加强我国基层民主建设、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

约翰·克莱顿·托马斯 著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一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公民参与操作指南。作者勾勒出在政府决策过程中发展公民参与的策略途径,试图告诉读者公共管理者应怎样肩负起推进公民参与各项社会事务的艰巨任务,同时又维持公共管理的效率和效益。作者以言简意赅、清晰易懂的语言呈现了公民参与的有效决策模型,并使用大量的实证案例以阐释、验证该模型的效度。

 

无缝隙政府:公共部门再造指南
[美]拉塞尔·M·林登 著

《无缝隙政府:公共部门再造指南》一书用来自美国各级政府的实例展示了如何把再造原理应用到各级政府的管理之中,详述了政府再造的步骤,说明了政府再造过程中怎样评估、设计,怎样克服阻力,怎样实施根本性的变革,揭示了无缝隙政府不是全盘推翻现有的行政运作程序,不是以部门、职能为导向或以数量、规模为导向,而是以顾客为导向,以结果为导向,以竞争为导向。

 

政府改革的新愿景
迈克尔·巴泽雷 著

《政府改革的新愿景》一书是与奥斯本和盖布勒的《改革政府》齐名的倡导以管理主义对政府机构进行改革的著作,在克林顿“重塑政府运动”时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全书以荣获“美国州和地方政府创新奖”的明尼苏达州政府的改革创新实践为基础,提出了应通过强调顾客服务、授权、在政府内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而非一味强调规则、约束、控制等官僚制原则,来降低政府运行成本、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书中提出的许多做法,对于我国当前正在开展的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落实政府绩效管理的政府机构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再造政府:政府改革的五项战略
戴维·奥斯本 等 著

《再造政府:政府改革的五项战略》一书从战略高度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政府再造的路线图,并在充分吸收美国和国际案例研究的基础上,详细地阐述了核心战略、后果战略、顾客战略、控制战略、文化战略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该书指出,再造就是创造具有内在改进动力和企业家式思维的公共部门,即创建“自我更新的体制”。书中所提供的这些战略性思维代表着政府再造理论在全球范围内的新发展。

全球治理的中国担当
靳诺 等 著

“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全球治理,使命重在担当;中国方案,实干铸就辉煌。《全球治理的中国担当》一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教授领衔,来自国际关系、经济学、法学、政治学领域的十余位专家学者联袂创作。全书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重点梳理了全球治理的相关理论,探讨全球治理的逻辑起点,分析全球治理的中国期待,剖析全球治理的中国基础以及阐释全球治理的中国角色。后半部分集中分析了全球治理的中国探索,探讨全球治理的中国情怀、全球治理的中国理念、全球治理的中国主张、全球治理的中国倡议、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全球治理的中国作为以及全球治理的中国尝试。全书深入分析了目前全球治理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清晰而有力地回答了“为什么中国不能缺席全球治理”这一问题,对全球治理进程中的中国责任和中国担当进行了全景式的分析和梳理。

 

中国治理:东方大国的复兴之道(中文版/英文版)
燕继荣 等 著

作为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中国面临的治理问题对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领导人来说,无疑都是棘手的。中国治理的困难足以让世界上任何一个政党、政治家望而却步,若缺乏足够的政治智慧和责任担当,就难以应对好这些治理难题。《中国治理:东方大国的复兴之道》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治理难题,从依法治国、从严治党、民主治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等维度,阐释了中国治理的特色,勾勒出中国治理的轮廓,总结了中国治理的经验。在呈现中国治理取得的辉煌成就的同时,回答了中国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难题与矛盾。

 

社会治理新蓝图(中文版/英文版)
冯仕政  著

《社会治理新蓝图》一书梳理和探讨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社会治理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该书认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观大势,谋大事,为新时期新阶段的社会治理擘画了新的宏伟蓝图。这张蓝图可以概括为社会治理的“问题意识”“基本方略”“总体要求”“主要内容”四个部分,其中“主要内容”部分又划分为“调适社会关系”“激发社会活力”“化解社会矛盾”“巩固国家安全”四个内容,加起来总共七个方面。这七个方面有总有分、有主有次、有历史有现实、有抽象有具体、有理论有政策,内容上彼此呼应,逻辑上前后一贯,初步形成了一个既具有历史视野和洞察力,又富有时代特征和针对性的理论体系。

 

北京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与实践
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  组编

《北京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与实践》由北京市各区关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与实践的二十七篇案例组成,全书结合相关数据以及各区多年来的实践成果,以案例的形式,立体地展现了北京市基层社会治理探索的成就。从社会力量参与城市治理、物业管理党建联建工作、综合执法实体化平台建设、老旧小区准物业管理转型升级、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人口规模调控、网格化治理体系建设、老干部社会组织建设等多个方面反映北京社会治理的成效,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提出许多可供实际应用的对策建议。

 

社会风险治理
姜晓萍 主编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有效地预防和化解社会风险,则是当前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重要目标。由姜晓萍教授主编的《社会风险治理》一书,围绕社会风险领域的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邻避冲突与环境治理等领域进行了重点研究,并对重大安全事故、征地拆迁问题、转基因安全风险、自然灾害风险、特大城市治理等专门领域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该书提出,通过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形成“一核多元”的社会治理格局,整合多元治理力量,可以有效地化解社会风险,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新常态下的地方治理创新:中国协商民主和公众参与的实践探索
陈抗 刘臣 著

新加坡是唯一被中国领导人点名学习的国家。自1992年邓小平发出学习新加坡的号召以来,中国政府先后派出大批官员赴新加坡参加培训和学习,使新加坡成为中国中高级领导干部海外培训的首选国家,“新加坡经验”为中国政府破解改革发展中的一些难题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新常态下的地方治理创新:中国协商民主和公众参与的实践探索》一书就是中国官员学习新加坡的一个副产品。该书由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中国官员培训项目负责人陈抗教授和赴新加坡学习的中国地方政府官员刘臣共同撰写,图书出版后还将用于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的中国官员培训项目。该书从探寻中国地方政府推进协商民主和治理创新实践的视角出发,通过12个生动的案例,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近年来中国地方政府在推进协商民主和治理创新方面所做的各种努力和尝试。全书以生动的笔触对每个案例中的情境进行完整还原,描述了每个案例中利益相关方的立场、利益冲突产生的原因,以及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读者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地方政府公共治理的实践有所体悟、得到启发。同时,该书还通过概念和理论解析、阅读思考题等内容,帮助读者加深对现代公共治理概念的理解,启发读者对公共管理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可以说,该书以独特的视角反映了当前中国基层治理创新的典型做法和经验,特别适合地方和基层领导干部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